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应激对铁过载造血干祖细胞造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谢芳 赵明峰 +6 位作者 朱海波 卢文艺 徐新女 肖霞 穆娟 刘鹏江 李玉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6期3284-3288,共5页
目的 体外诱导脐血来源的造血干祖细胞铁过载,检测参与氧化应激的活性氧物质(ROS)的水平以及对造血干祖细胞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脐血单个核细胞(MNC)的过程中添加枸橼酸铁铵(FAC),建立铁过载造血干祖细胞模型.实验... 目的 体外诱导脐血来源的造血干祖细胞铁过载,检测参与氧化应激的活性氧物质(ROS)的水平以及对造血干祖细胞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脐血单个核细胞(MNC)的过程中添加枸橼酸铁铵(FAC),建立铁过载造血干祖细胞模型.实验分组:对照组、FAC组、FAC+N-乙酰半胱氨酸(NAC)组、FAC+谷胱甘肽(GSH)组.检测各组细胞内ROS水平,并用抗氧化剂处理,检验这一过程中ROS、细胞内可变铁池(LIP)、凋亡水平、造血集落形成和脐血各系造血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1)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FAC(50、100、200、400μmol/L)培养不同时间(6、12、24 h),发现ROS水平随着FAC的浓度和培养时间变化,且在200μmol/L FAC的培养液中培养24h时ROS水平达到最高.(2)用抗氧化剂(NAC、GSH)联合FAC处理细胞发现,抗氧化剂处理组细胞内总的ROS以及髓系细胞和红系细胞内的ROS明显低于FAC组(均P<0.05).(3)在200 μmol/LFAC的浓度下,培养脐血MNC 24 h后细胞内总的LIP、髓系细胞和红系细胞内LI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抗氧化剂NAC和GSH对铁过载细胞内LIP没有明显影响.(4)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造血功能的检测发现:FAC组细胞凋亡比例[(20.90±3.45)%]明显高于对照组[(9.20±1.29)%](P<0.05);造血集落形成单位(CFU-E、BFU-E、CFU-GM、CFU-mix)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前3项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34+、CD33+、GlyA+细胞比例及细胞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这些损伤都可以通过NAC或GSH处理部分恢复.结论 氧化应激在铁过载造血干祖细胞的损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通过升高细胞内ROS水平抑制其造血功能,清除细胞内多余的ROS能减轻这些损伤.研究结果可为治疗铁过载患者因氧化应激诱导的造血功能低下提供新的靶点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性应激 铁超负荷 活性氧 造血干祖细胞 造血功能
原文传递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突变和髓系肿瘤发生 被引量:6
2
作者 邢艺 赵明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系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化,其功能发挥有赖于与效应细胞表面同型二聚体受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CSF3R)的结合。近年研究发现,CSF3R突变对疾病的发生可发挥重要作用,部分血...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系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化,其功能发挥有赖于与效应细胞表面同型二聚体受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CSF3R)的结合。近年研究发现,CSF3R突变对疾病的发生可发挥重要作用,部分血液系统疾病,尤其是髓系肿瘤,如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存在各种CSF3R突变,导致G-CSF转导通路发生异常,而抑制其下游通路的激酶可作为治疗上述疾病的潜在靶点。本文总结了各种CSF3R突变、作用机制及其对髓系肿瘤发生的贡献,旨在进一步探讨髓系疾病的发生机制,为其分子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并为研发新型分子靶向药物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 突变 髓系肿瘤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活性氧介导铁过载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其造血支持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卢文艺 赵明峰 +6 位作者 柴笑 孟娟霞 赵楠 SajinRajbhandary 徐新女 马立 李玉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30-934,共5页
目的探讨铁过载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的损伤作用及活性氧物质(ROS)在该机制中的意义。方法体外培养UC.MSC,用不同浓度的枸橼酸铁胺(FAC)处理UC-MSC不同时间建立铁过载模型。采用细胞倍增时间计算细胞的增殖能力;用Annex... 目的探讨铁过载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的损伤作用及活性氧物质(ROS)在该机制中的意义。方法体外培养UC.MSC,用不同浓度的枸橼酸铁胺(FAC)处理UC-MSC不同时间建立铁过载模型。采用细胞倍增时间计算细胞的增殖能力;用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用共培养方法检测UC-MSC的造血支持能力;并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ROS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铁过载及抗氧化处理后UC-MSC内ROS相关信号蛋白p-p38MAPK、p38MAPK及1953的表达。结果(1)加铁组UC-MSC的群体倍增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第3代细胞:(24.43±2.72)h比(16.03±2.31)h,P〈0.05],但传代次数增加2代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加铁组UC-MSC的凋亡率(12.75%±0.32%)明显高于对照组(3.63%±0.80%)(P〈0.05);(3)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与加铁组UC-MSC共培养1和2周时,其造血集落形成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4)加铁组UC-MSC内RO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ROS的水平呈时间与浓度依赖性,在400LLm0L/LFAC浓度下作用12h达到最高值(1499±86比548±97,P〈0.05);(5)加铁组UC-MSC的p-p38MAPK、P5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当给予抗氧化剂处理后,相关信号通路可被抑制。结论铁过载可能通过激活ROS相关信号传导因子p-p38MAPK、1953抑制UC-MSC的增殖能力,诱导其凋亡,降低其造血支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超负荷 间质干细胞 脐带 活性氧物质 信号传导
原文传递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铁过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徐萍 赵明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6期2115-2117,共3页
大部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在诊断时即存在贫血并呈进行性加重,最终发展为输血依赖。MDS患者发生铁过载的原因主要是输血依赖和无效造血。铁过载可显著降低MDS患者的预期寿命,并增加其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风险。... 大部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在诊断时即存在贫血并呈进行性加重,最终发展为输血依赖。MDS患者发生铁过载的原因主要是输血依赖和无效造血。铁过载可显著降低MDS患者的预期寿命,并增加其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风险。去铁治疗可显著改善MDS患者的预后,延长其生存期并降低其向白血病转化的风险。本文就MDS患者铁过载的原因及铁过载对MDS预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铁过载 急性髓系白血病 白血病转化 进行性加重 MDS 无效造血 预期寿命
原文传递
铁过载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危害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柴笑 赵明峰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1-433,共3页
铁过载是铁代谢紊乱的疾病,过多的铁质沉积在肝、胰、心、脾、脑、皮肤等组织,引起广泛纤维化及脏器功能损害。它不仅可以导致肝脏、心脏、内分泌等多组织和多器官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死亡,对血液系统疾病的影响也不容乐... 铁过载是铁代谢紊乱的疾病,过多的铁质沉积在肝、胰、心、脾、脑、皮肤等组织,引起广泛纤维化及脏器功能损害。它不仅可以导致肝脏、心脏、内分泌等多组织和多器官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死亡,对血液系统疾病的影响也不容乐观。地中海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等血液疾病因长期输血等原因经常导致铁过载,造成心脏铁质沉着、心力衰竭、组织损伤、感染、向急性白血病转化高风险等危害。移植前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可以显著降低总生存、无病生存和增加治疗相关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疾病 铁过载 治疗 危害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造血干细胞移植 脏器功能损害 组织损伤
原文传递
克柔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对伊曲康唑耐药的分子表达情况 被引量:1
6
作者 贺小圆 赵明峰 +8 位作者 陈锦艳 武日茂 张坚磊 崔蕊 江嫣雨 陈洁 曹小立 邢艺 邓琦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51-757,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克柔念珠菌临床分离株耐伊曲康唑的分子表达情况。方法对16株克柔念珠菌唑类靶酶基因ERG11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比较伊曲康唑敏感组(3株)、剂量依赖性敏感组(8株)和耐药组(5株)的基因突变情况。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目的初步探讨克柔念珠菌临床分离株耐伊曲康唑的分子表达情况。方法对16株克柔念珠菌唑类靶酶基因ERG11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比较伊曲康唑敏感组(3株)、剂量依赖性敏感组(8株)和耐药组(5株)的基因突变情况。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组靶酶基因ERG11、外排泵基因ABC1和ABC2的mRNA表达差异。将数据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两组间比较采用双侧t检验。结果16株克柔念珠菌ERG11基因共存在7个突变位点,其中6个同义突变,1个错义突变(C44T),3组均可出现该错义突变。克柔念珠菌临床分离株伊曲康唑耐药组ERG11mRNA表达量较剂量依赖性敏感组和敏感组高(P值分别为0.015、0.002);耐药组ABC2mRNA表达量也较剂量依赖性敏感组和敏感组高(P值分别为0.016、〈0.01),且剂量依赖性敏感组mRNA表达量高于敏感组(P=0.007);而耐药组ABC1mRNA表达量较低。1株同时耐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克柔念珠菌(cK10),其职G11、ABC1和ABC2mRNA表达水平在所有耐药株中均为最高。结论ERG11基因序列存在多态性,未发现与伊曲康唑耐药有关的突变位点。ERG11和ABC2基因表达上调可能是克柔念珠菌临床分离株耐伊曲康唑的主要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柔念珠菌 伊曲康唑 抗药性 多药 聚合酶链反应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