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酸菌发酵豆乳最佳条件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凤翼 季瑛 曾岚 《食品与机械》 CSCD 1995年第4期14-15,共2页
本文就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豆乳的最佳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含有5%蔗糖的豆乳中,当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混合比例为1:1,豆固形物浓度为7%,添加剂A为2%,添加剂B为4%时,在43℃下发酵7h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乳酸菌 豆乳 发酵 发酵剂 饮料
下载PDF
超临界萃取法与环糊精法脱除蛋黄中胆固醇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佳程 王世龙 骆承庠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4-35,共2页
研究应用环糊精法和超临界萃取法脱除胆固醇的蛋黄粉分别制作了低胆固醇蛋黄酱。结果表明 ,由于β-环糊精在脱除蛋黄中胆固醇的同时 ,也脱除了较多的磷脂成分 ,降低蛋黄的乳化能力 ,因此 ,用它制作的蛋黄酱表观粘度较低 ,感官品质较差 ... 研究应用环糊精法和超临界萃取法脱除胆固醇的蛋黄粉分别制作了低胆固醇蛋黄酱。结果表明 ,由于β-环糊精在脱除蛋黄中胆固醇的同时 ,也脱除了较多的磷脂成分 ,降低蛋黄的乳化能力 ,因此 ,用它制作的蛋黄酱表观粘度较低 ,感官品质较差 ;而超临界萃取法能选择性脱除蛋黄粉中胆固醇 ,保留了较多的磷脂和蛋白质成分 ,因此 ,用它制作的蛋黄酱具有良好的物理状态和感官品质。由此可以证明 ,超临界萃取法脱除胆固醇的效果明显好于 β-环糊精法 ,是脱除食品中胆固醇的理想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 蛋黄酱 Β-环糊精 脱除 超临界萃取
下载PDF
大豆种皮中膳食纤维与Fe(Ⅱ)、Zn(Ⅱ)、Mg(Ⅱ)、Ca(Ⅱ)作用的数学描述和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忠德 宋世廉 +1 位作者 王风翼 王云翘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12-16,共5页
本文对来源于大豆、大麦种皮中的膳食纤维与Fe(Ⅱ)、Zn(Ⅱ)、Mg(Ⅱ)、Ca(Ⅱ)等二价阳离子的相互作用规律作了数学描述;提出了其动力学模型,给出了模型中各必要的动力学参数。本文还比较了来源于大豆和大麦种皮中膳食纤维与矿物质的作用... 本文对来源于大豆、大麦种皮中的膳食纤维与Fe(Ⅱ)、Zn(Ⅱ)、Mg(Ⅱ)、Ca(Ⅱ)等二价阳离子的相互作用规律作了数学描述;提出了其动力学模型,给出了模型中各必要的动力学参数。本文还比较了来源于大豆和大麦种皮中膳食纤维与矿物质的作用规律,在理论上阐述了大豆种皮中的矿物质具有独特的良好生物吸收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纤维 矿物质 动力学模型 大豆
下载PDF
毛细管区带电泳中的pH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林炳承 施伟 +3 位作者 胡六江 杨国墚 黄建福 张乃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1229-1231,共3页
毛细管电泳是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在毛细管内的定向移动。溶质在给定时间间隔和给定电场下移动的距离用淌度表示,而淌度受到缓冲液pH的影响显著,因此,确定缓冲液、选择并控制其pH值是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关键。本文对pH值对淌度的影响进... 毛细管电泳是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在毛细管内的定向移动。溶质在给定时间间隔和给定电场下移动的距离用淌度表示,而淌度受到缓冲液pH的影响显著,因此,确定缓冲液、选择并控制其pH值是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关键。本文对pH值对淌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1 实验部分 所有实验在HPE-100毛细管电泳仪(Bio-Rad USA)上进行,紫外检测,电动进样。所用毛细管柱中S柱由Bio-Rad提供,H_5、H_6和E均为本实验室自行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PH值 吸附
下载PDF
漫话“炒”
5
作者 李长寿 《中国食品》 1995年第3期32-33,共2页
烹调方法中的炒法是一个应用甚广的技法,我国各大菜系烹制菜肴都有炒法,炒法也是城乡居民做菜的通用方法.炒法发展至今已有相当长历史,最早有关炒法的文字记载,要推北魏贾思勰撰的《齐民要术》,该书第八卷讲饮食烹饪时中;
关键词 烹饪法 炒法 生炒 干炒 滑炒 抓炒
下载PDF
槲皮素及异槲皮素、芦丁抗自由基活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7
6
作者 金越 吕勇 +3 位作者 韩国柱 孙慧君 鱼红闪 金凤燮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8-412,共5页
目的评价3种黄酮类同系化合物槲皮素及其单糖苷异槲皮素和双糖苷芦丁的体外抗自由基作用,进一步研究其构效关系。方法采用H2O2/Fe2+体系,通过Fenton反应生成羟自由基(·OH);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产生超氧阴离子(O2-)。利用·OH... 目的评价3种黄酮类同系化合物槲皮素及其单糖苷异槲皮素和双糖苷芦丁的体外抗自由基作用,进一步研究其构效关系。方法采用H2O2/Fe2+体系,通过Fenton反应生成羟自由基(·OH);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产生超氧阴离子(O2-)。利用·OH造成肝细胞脂质过氧化以及红细胞膜破裂,观察受试化合物的保护作用,并计算IC50。结果在以上4种体外模型中,3种药物均表现出极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在·OH以及O2-清除实验中,抗氧化活性顺序为芦丁>异槲皮素>槲皮素;在抑制肝匀浆脂质过氧化及红细胞膜破裂实验中,抗氧化活性顺序为槲皮素>异槲皮素>芦丁。结论3种受试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十分强大的自由基清除作用,且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和糖基结构依赖性,在不同的实验体系中其抗自由基活性强弱顺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化合物 自由基 槲皮素 异槲皮素 芦丁
下载PDF
槲皮素及其糖苷对缺氧缺糖损伤的HEK293细胞保护作用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金越 吕勇 +2 位作者 韩国柱 鱼红闪 金凤燮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18-620,654,共4页
目的采用缺氧缺糖损伤的模型对槲皮素(quercetin)及其单糖苷异槲皮素(isoquercetinⅠ)和双糖苷芦丁(rutin)的细胞保护作用进行比较性研究,并探讨其构效关系。方法HEK293细胞用含连二亚硫酸钠的无糖Earle’s液培养,建立缺氧缺糖细胞损伤... 目的采用缺氧缺糖损伤的模型对槲皮素(quercetin)及其单糖苷异槲皮素(isoquercetinⅠ)和双糖苷芦丁(rutin)的细胞保护作用进行比较性研究,并探讨其构效关系。方法HEK293细胞用含连二亚硫酸钠的无糖Earle’s液培养,建立缺氧缺糖细胞损伤模型;通过测定细胞活力,总抗氧化能力,SOD、LDH水平并计算IC50,用以比较3种黄酮类化合物的细胞保护作用。结果3种黄酮类药物均剂量依赖性提高细胞存活率、总抗氧化能力、SOD活性,降低LDH的释放。其IC50在不同测定指标均为槲皮素>异槲皮素>双糖苷芦丁,即细胞保护作用强度均为槲皮素>异槲皮素>双糖苷芦丁。结论3种结构相似的黄酮类化合物对缺氧缺糖损伤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强度为苷元>单糖苷>双糖苷。表明随着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C-3位糖基的增加,细胞保护作用减弱,即分子中糖基数目与其作用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异槲皮素 芦丁 缺氧缺糖损伤 自由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