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畸与种植序列治疗先天缺失牙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张翔 王明锋 +4 位作者 李琳 陈小冬 贺平 马芸 徐晶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0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正畸与种植序列治疗先天缺失牙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首先采用直立缺隙邻近倾斜牙齿,压低缺隙对颌伸长的牙齿,集中散在间隙或开辟缺牙间隙,牙列整平,调整覆、覆盖关系等方式矫正患者的牙畸形,然后采用种植体修复技术对24... 目的:探讨正畸与种植序列治疗先天缺失牙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首先采用直立缺隙邻近倾斜牙齿,压低缺隙对颌伸长的牙齿,集中散在间隙或开辟缺牙间隙,牙列整平,调整覆、覆盖关系等方式矫正患者的牙畸形,然后采用种植体修复技术对24例先天缺失牙伴牙紊乱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较好的咬合关系及良好的修复效果。结论:对先天性牙列缺损病例,采用正畸与种植序列治疗,进一步扩大了种植体修复的适应症,能实现最大限度的美观、功能及稳定,提高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缺失牙 正畸治疗 种植义齿
下载PDF
骨支持式3D打印导板在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屈振宇 王茜 +3 位作者 赵岩 绳兰兰 马卫东 曲卫国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0-65,共6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截骨导板和再定位导板在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例因上颌发育不良行Le FortⅠ型截骨术的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并建立上颌骨三维模型,使用3D打印技术制...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截骨导板和再定位导板在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例因上颌发育不良行Le FortⅠ型截骨术的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并建立上颌骨三维模型,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上颌骨截骨导板和再定位导板。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医生操作,术中使用截骨导板截骨和再定位导板固定上颌骨块。术后复查CBCT,测量6个标志点到3个基准平面的距离,比较术前虚拟手术与实际手术中上颌骨的位移误差,评估其用于正颌术中上颌骨截骨和再固定的准确性。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口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明显并发症。位移误差均值最大为1.35 mm,是左上磨牙点到冠状平面的位移误差;标准差最大为0.85,标准误最大为0.30。位移误差均为临床所接受范围。结论 3D打印技术制作的截骨导板和再定位导板有助于安全、准确地完成上颌骨Le FortⅠ截骨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上颌骨 LeFortⅠ型截骨术 锥形束CT 正颌外科
下载PDF
Toll样受体2和4在脂多糖诱导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表达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于鑫 王月秋 +3 位作者 李明恒 苏勤 许海平 邢路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5-328,共4页
目的观察在脂多糖(LPS)刺激下,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s)中Toll样受体2(TLR2)和Toll样受体4(TLR4)表达水平的抑制对其表达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的影响。方法选用100 ng.mL-1、1μg.mL-1、10μg.mL-1大肠杆菌LPS分别... 目的观察在脂多糖(LPS)刺激下,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s)中Toll样受体2(TLR2)和Toll样受体4(TLR4)表达水平的抑制对其表达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的影响。方法选用100 ng.mL-1、1μg.mL-1、10μg.mL-1大肠杆菌LPS分别刺激HPDLFs,刺激6、12、24、48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PDLFs表达RANKL的水平。分别运用不同滴度的anti-TLR2+anti-TLR4、anti-TLR2、anti-TLR4抗体预处理HPDLFs,观察1μg.mL-1LPS刺激下,其RANKL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LPS刺激HPDLFs 6 h后,即可检测到RANKL的表达,24h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各LPS质量浓度组的规律基本一致。分别用anti-TLR2+anti-TLR4、anti-TLR2、anti-TLR4抗体预处理HPDLFs,在1μg.mL-1LPS刺激下,其产生RANKL的水平明显下降(P<0.05);3组中,RANKL的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anti-TLR2+anti-TLR4抗体处理组RANKL表达量最少,anti-TLR4抗体处理组次之,anti-TLR2抗体处理组RANKL的表达量最高。结论 TLR2、TLR4均参与了LPS诱导HPDLFs表达RANKL的过程;与anti-TLR2抗体相比,anti-TLR4抗体能更有效地抑制LPS刺激后HPDLFs表达RANKL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 脂多糖 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屈振宇 王茜 +3 位作者 丰鑫 绳兰兰 马卫东 曲卫国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4-508,共5页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截骨导板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O)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19~35岁,平均23.5岁)下颌发育不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BSSO(Hunsuck模式,64侧),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锥形...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截骨导板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O)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19~35岁,平均23.5岁)下颌发育不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BSSO(Hunsuck模式,64侧),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并建立下颌骨3D模型,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下颌骨升支内侧水平骨切口截骨导板。64侧手术分别由年轻主治医师或具有丰富正颌手术经验的专家(主任医师)使用或不使用截骨导板来完成,对各组完成下颌升支内侧水平骨切口的时间进行计时。术后复查CBCT并按照LSS(lingual split scale)分类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口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各组完成下颌升支内侧水平骨切口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059,P0.05)。尽管所有64侧手术均按照标准方式进行,仅有59.38%(38/64)的骨折线遵循标准Hunsuck骨劈开线,21.88%(14/64)骨折线累及下颌神经管,其余18.75%(12/64)是其他方式。经列联表分析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发现,截骨导板的使用影响舌侧骨劈开线的方式(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制作的截骨导板能够帮助年轻医师更快更好地完成BS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锥形束CT 快速成型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下载PDF
髁突骨折的临床分类与治疗方法探讨Clinical 被引量:9
5
作者 曲卫国 于卫国 +2 位作者 马卫东 尚德志 林瑄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分析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与临床分类的关系。方法对51例髁突骨折病例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对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的髁突骨折疗效进行评估,再根据其分类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以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咀嚼力、面型5个方面作为评价标... 目的分析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与临床分类的关系。方法对51例髁突骨折病例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对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的髁突骨折疗效进行评估,再根据其分类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以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咀嚼力、面型5个方面作为评价标准,保守治疗和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有效率均达90%以上。结论髁突骨折治疗前应对骨折类型做出临床分类,根据分类综合分析,对不同类型的骨折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折 临床分类 治疗 开口度 开口型 咬合关系 咀嚼力 面型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下载PDF
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软、硬组织的变化 被引量:9
6
作者 胡兆妮 曲卫国 +3 位作者 李阳 裘罡 王吉 岳柏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524-528,共5页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软组织厚度与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及软组织厚度的变化,以更好地预测术后软组织侧貌。方法:对26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成人患者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用InVivo5软件将C...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软组织厚度与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及软组织厚度的变化,以更好地预测术后软组织侧貌。方法:对26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成人患者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用InVivo5软件将CBCT转化成头颅侧位片(cephalogram from CBCT,CCB),导入"几何画板"并建立坐标系,进行定点测量。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所有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软、硬组织标志点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下颌比上颌相关性强。Sn∶A=0.18∶1,UL∶Ui=0.31∶1,LL∶Li=0.80∶1,Si∶B=0.84∶1,Pg'∶Pg=0.90∶1。鼻底厚度、颏部厚度与相应软、硬组织变化无相关关系。唇部厚度与软、硬组织变化呈负相关关系。术后上唇变薄,下唇变厚。结论:软、硬组织变化呈线性相关关系,下颌软、硬组织位移比率大于上颌。鼻底及颏部软组织受硬组织移动影响小,唇部变化受硬组织影响大;唇部越薄,随硬组织移动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软硬组织相关性 软组织厚度 锥形束CT 头颅侧位片
下载PDF
正常青年人下颌管全长三维走向及下颌骨形态的锥形束CT测量 被引量:7
7
作者 绳兰兰 曲卫国 +3 位作者 李阳 屈振宇 岳柏 王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6-161,共6页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分析正常青年人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三维位置以及下颌骨的形态特征,为临床下颌骨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9例个别正常进行CBCT扫描,用In Vivo 5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测量下颌骨形态以及下颌...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分析正常青年人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三维位置以及下颌骨的形态特征,为临床下颌骨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9例个别正常进行CBCT扫描,用In Vivo 5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测量下颌骨形态以及下颌管在其内的三维走行。采用SPSS 17.0软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颌管舌侧骨皮质厚度明显较颊侧骨皮质薄。下颌管到颊侧骨皮质的距离从近中到远中逐渐增加,到舌侧骨皮质、牙槽嵴顶的距离从近中到远中逐渐减小,到下颌下缘的距离在第一磨牙处最小,第二前磨牙处最大。下颌体截面高度、宽度、皮质骨厚度左右侧无统计学差异,从中线至远中,下颌体截面高度、舌侧下1/3皮质骨厚度逐渐减小,上截面宽度、唇/颊侧上1/3皮质骨厚度逐渐增大。部分测量项目性别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下颌管入下颌孔后渐渐远离舌侧而向颊侧靠近,然后又逐渐远离偏向舌侧,但其总体走行还是靠近舌侧。男性下颌骨较女性更坚厚。CBCT能精确地显示下颌神经管的走行及其与周边结构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管 下颌骨 锥形束CT
下载PDF
腓骨肌皮瓣加种植体植入对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的功能重建 被引量:8
8
作者 裘罡 李阳 +2 位作者 郭丽盟 曲卫国 马卫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7期676-678,共3页
目的:总结应用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对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的功能重建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7~2011年7月,我科应用腓骨肌皮瓣一期修复下颌骨及周围软组织缺损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33~67岁,其中左下颌牙龈鳞癌4例,右下颌牙龈鳞... 目的:总结应用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对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的功能重建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7~2011年7月,我科应用腓骨肌皮瓣一期修复下颌骨及周围软组织缺损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33~67岁,其中左下颌牙龈鳞癌4例,右下颌牙龈鳞癌2例,右舌下腺腺样囊性癌1例,右口底鳞癌2例,左下颌黏液表皮样癌1例,成釉细胞瘤1例。其中磨牙后区粘液表皮样癌和成釉细胞瘤2例进行即刻种植。受区血管均为同侧,组织瓣均吻合1根动脉、2根静脉。动脉选用颈外动脉分支,静脉选用面总静脉、颈前静脉或颈外静脉,所有动静脉吻合均采用端端吻合法。分析皮岛的设计、大小、修复部位、存活情况等。结果:本组游离腓骨肌皮瓣11例全部成活,均携带1块皮岛,由一个穿支供养,皮岛最大6cm×4cm,最小3cm×2cm,皮岛均用于口内软组织缺损修复,2例即刻种植植入种植体6颗。术后面部外形、功能及咬合关系良好。语音功能基本正常。下肢功能在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结论:腓骨瓣的骨量充足,具有骨膜和骨髓双重血供,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移植后易于成活。可根据需要做多段截骨塑形从而更加准确的恢复颌骨牙槽突形态。操作过程中远离头颈部,可以双组同时手术。腓骨的高度和宽度以及皮质骨的厚度也十分适合牙种植体的植入。游离腓骨瓣的皮岛不仅可用于口内外的软组织缺损修复,还可作为术后血供的观察窗。腓骨肌皮瓣在修复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中具有血供安全可靠,塑形灵活,模拟外形准确,利于监测,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能够同时兼顾颌骨缺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肌皮瓣 种植体 重建
下载PDF
颌面部骨折142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5
9
作者 李阳 邓巍 +4 位作者 卢利 孙宁宁 杨鸣良 白晓峰 刘强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颌面部骨折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4年10月-2005年9月收治的142例颌面骨骨折患者,分别从其年龄、性别、病因、骨折类型、全身损伤、治疗及手术并发症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目的:总结分析颌面部骨折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4年10月-2005年9月收治的142例颌面骨骨折患者,分别从其年龄、性别、病因、骨折类型、全身损伤、治疗及手术并发症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颌面部骨折好发于男性,20~50岁为好发年龄段;交通事故损伤最常见(59.15%);多见下颌骨骨折(50.00%)及颧骨复合体骨折(29.58%);常伴发全身损伤(35.21%);治疗中复位后坚固内固定术是最佳方法(81.65%);手术切口以口内为主(58.72%);术后神经损伤及感染极少见。结论:颌面部骨折以青壮年居多,最主要病因是交通事故,除复位颌间牵引保守治疗外,复位后坚固内固定是现今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骨折 颌间牵引 坚固内固定
下载PDF
上颌骨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的三维建模和术后咬合有限元分析
10
作者 刘楚晴 李阳 +1 位作者 毕绍洋 林阳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根据CT扫描数据,基于4种软件建立光顺的上颌骨三维几何模型,模拟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及固定方案,对患者术后咬合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使用Mimics软件初步处理CT图像,建立STL模型。将模型导入Inspire Studio软件中,建立光滑的P... 目的根据CT扫描数据,基于4种软件建立光顺的上颌骨三维几何模型,模拟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及固定方案,对患者术后咬合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使用Mimics软件初步处理CT图像,建立STL模型。将模型导入Inspire Studio软件中,建立光滑的PolyNURBS几何模型。使用SpaceClaim软件,模拟手术截骨及钛板、钛钉固定方案。使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术后患者咬合情况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仿真结果显示,在磨牙咬合状态下有限元模型的连接关系建立准确无误。在共计6 N的咬合力作用下,钛板最大等效应力为73 MPa。结论本研究采用的上颌骨建模和分析方法可获得适用于仿真分析的光滑几何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可以为各类正颌手术的固定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建模 有限元分析 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 应力分布
下载PDF
第二乳磨牙与第二前磨牙易位埋伏阻生1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曲卫国 王颖 丰鑫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9-100,共2页
牙阻生常见于恒牙列,乳牙列罕见。本文对1例下颌第二乳磨牙与第二前磨牙易位埋伏阻生的病例进行报道。
关键词 乳磨牙 前磨牙 牙阻生
下载PDF
牙龈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于颖 曲卫国 +2 位作者 苏颖颖 张茜 冯凯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37-1140,共4页
目的:通过测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是否转移,明确浸润深度是否可作为淋巴结转移预测因素。方法:选择明确病理诊断为牙龈鳞状细胞癌的患者,同期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的30名术前淋巴结阴性(cN0)患者纳入研究。对牙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因素(... 目的:通过测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是否转移,明确浸润深度是否可作为淋巴结转移预测因素。方法:选择明确病理诊断为牙龈鳞状细胞癌的患者,同期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的30名术前淋巴结阴性(cN0)患者纳入研究。对牙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因素(年龄、性别、T分类)和病理学因素(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侵袭方式、癌周淋巴细胞密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浸润深度和肿瘤侵袭方式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而性别、年龄、病理分级、cTNM分期、癌周淋巴细胞浸润密度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浸润深度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浸润深度是牙龈鳞状细胞癌颈部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相关因素,对评估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深度 淋巴结转移 牙龈鳞状细胞癌
下载PDF
下颌骨偏斜畸形患者与正常人群下颌管三维走向及下颌骨形态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曲卫国 绳兰兰 +3 位作者 李阳 屈振宇 岳柏 王吉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44-351,共8页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下颌骨偏斜患者下颌管的走行、位置及其与周围骨板的毗邻关系,下颌骨的形态特征,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为下颌骨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纳入下颌骨偏斜的成人患者29例作...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下颌骨偏斜患者下颌管的走行、位置及其与周围骨板的毗邻关系,下颌骨的形态特征,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为下颌骨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纳入下颌骨偏斜的成人患者29例作为病例组,个别正常成人29名为对照组。进行CBCT扫描,利用In Vivo 5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测量下颌骨形态以及下颌管在其内的三维走行。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不同人群下颌骨形态及下颌管走行特点及差异。结果:1下颌支下颌管外侧壁到颊侧骨皮质的距离(BP)在0、1、2平面偏斜侧显著较对照组小(P<0.05);舌侧骨皮质厚度(LC)在各层面测量值均为偏斜侧>偏斜对侧﹥对照组,在1、5平面偏斜侧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相对于偏斜对侧和对照组,偏斜侧下颌管更靠近颊侧而远离舌侧骨板,在第一磨牙处偏斜侧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3偏斜(对)侧与对照组的下颌孔位置、下颌支/体长度有显著差异(P<0.05)。4对照组下颌骨体截面高度、宽度、皮质骨厚度各测量值左右侧无显著差异(P>0.05),三维形态左右基本对称,但病例组两侧部分测量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下颌骨偏斜畸形患者的下颌管整体走行较正常人更靠近颊侧;偏斜侧下颌支/体长度明显较对侧小,下颌骨偏斜畸形患者下颌骨形态发育不对称,在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扭转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偏斜 下颌管 下颌骨 锥形束CT
下载PDF
超声刀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屈振宇 马卫东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12-314,共3页
腮腺区手术是口腔颌面外科的经典手术,超声刀在其他临床科室已应用多年,优势明显。本综述从超声刀的工作原理谈起,着重介绍其临床应用特点,特别是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
关键词 超声刀 腮腺 内窥镜
原文传递
上颌中切牙位点模拟即刻种植中发生鼻腭管穿孔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苗苗 马永清 +2 位作者 王战昕 陈靖文 曲哲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565-568,574,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上颌中切牙位点模拟即刻种植中发生鼻腭管穿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影像科拍摄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锥形束CT(CBCT)影像,在双侧上颌中切牙位点模拟植入直径4.3 mm、长16 mm的锥形种植...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上颌中切牙位点模拟即刻种植中发生鼻腭管穿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影像科拍摄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锥形束CT(CBCT)影像,在双侧上颌中切牙位点模拟植入直径4.3 mm、长16 mm的锥形种植体,观察鼻腭管穿孔发生的频次、部位及程度,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位点及鼻腭管形态对鼻腭管穿孔发生率的影响;减小种植体直径和(或)长度再进行模拟植入,观察不同型号种植体对鼻腭管穿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100例患者的鼻腭管形态以管型最多、梭型最少。模拟植入直径4.3 mm、长16 mm种植体时,鼻腭管穿孔发生率为8.0%;其中男性发生率略高于女性,中年组发生率略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右上颌中切牙位点发生率略高于左上颌中切牙位点,但不同性别、年龄、位点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鼻腭管穿孔发生率以梭型鼻腭管最高(37.5%)、锥型鼻腭管最低(1.7%),在不同鼻腭管形态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更改种植体型号,模拟植入直径3.5 mm、长13 mm的锥形种植体时鼻腭管穿孔率下降至2.0%。结论在上颌中切牙位点模拟即刻种植中,性别、年龄及位点对鼻腭管穿孔发生率无明显影响,鼻腭管形态对鼻腭管穿孔发生率有显著影响。锥形种植体直径和(或)长度的减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鼻腭管穿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腭管 锥形束CT 牙种植 上颌前牙区
原文传递
根尖手术的研究和临床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明恒 于鑫 贺平 《口腔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186-188,共3页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器械、各种新材料的问世以及锥形束CT的广泛使用,根尖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本文就根尖手术术前、术中、术后的研究和临床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根尖手术 根管倒充填 引导组织再生技术
下载PDF
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面中部植骨双颌手术矫治伴面中部凹陷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蒋金宏 曲卫国 +1 位作者 李阳 于颖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1年第10期112-117,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面中部植骨同期双颌手术矫治伴有上颌发育不足面中部凹陷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近3年收治的16例伴面中部凹陷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按正畸...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面中部植骨同期双颌手术矫治伴有上颌发育不足面中部凹陷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近3年收治的16例伴面中部凹陷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按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模式,采用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面中部植骨术+BSSRO+颏成形术同期双颌手术治疗,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19项软硬组织指标及3D重建软组织头颅面中部24个标记点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NA、SNB、ANB、U1-NA、L1-NB、Y值等14项硬组织指标,G-Sn-Pg’、Ls-EP、Li-EP、Cm-Sn-Ls 4项软组织指标手术前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LiPg无统计学意义(P>0.05)。面中部选取的24个标记点P值等于0,软组织变化量d值均不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D软组织7个不同侧貌进行对比,发现各个侧平面的术后侧貌突度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改良Le Fort I型截骨术+面中部植骨手术具有操作相对简单,手术风险较低、植骨块来源直接、并发症少等优点,不仅能矫正其异常咬合关系,恢复其正常口颌功能,还可获得令人满意的面容,尤其是在鼻旁、眶下、颧部等面中部区域突度的改善、凹的侧貌趋向直面型或微突面型方面,患者容易接受,对于临床治疗此类畸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Le Fort I型截骨术 面中部植骨 面中部凹陷 骨性Ⅲ类错牙合
下载PDF
应用双颌手术矫治严重的颌面部畸形 被引量:2
18
作者 曲卫国 马卫东 +1 位作者 于卫国 林暄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3年第4期393-394,共2页
目的:探讨双颌手术在矫治颌面部畸形中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应用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术,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和水平截骨颏成形术,Ⅰ期完成多个颌面部畸形矫治,达到改善容貌和恢复正常咬合关系的目的。结果:31例颌面部畸形病例,均按上... 目的:探讨双颌手术在矫治颌面部畸形中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应用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术,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和水平截骨颏成形术,Ⅰ期完成多个颌面部畸形矫治,达到改善容貌和恢复正常咬合关系的目的。结果:31例颌面部畸形病例,均按上述方法完成矫治,治疗结果通过开口度、开口型、面形、咬合关系、咀嚼力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估,治疗结果令人满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双颌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颌面部畸形的方法,应成为矫治颌面部畸形的常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颌手术 矫治 颌面部畸形 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术 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 水平截骨颏成形术
下载PDF
纤维蛋白胶联合几丁聚糖-胶原导管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屈振宇 曲卫国 +3 位作者 马卫东 陈洪涛 曲晓娟 张璐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74-178,共5页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胶联合几丁聚糖-胶原导管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30只健康中国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显微外科吻合组(Ⅰ组)、纤维蛋白胶粘合组(Ⅱ组)、纤维蛋白胶联合几丁聚糖-胶原导管粘合组(Ⅲ组)。手术制作兔右侧面神...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胶联合几丁聚糖-胶原导管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30只健康中国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显微外科吻合组(Ⅰ组)、纤维蛋白胶粘合组(Ⅱ组)、纤维蛋白胶联合几丁聚糖-胶原导管粘合组(Ⅲ组)。手术制作兔右侧面神经下颊支损伤模型,分别采用显微外科吻合、纤维蛋白胶粘合以及在几丁聚糖-胶原导管内用纤维蛋白胶粘合技术进行修复。术后16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以评价神经再生恢复情况。结果:16周时肉眼观察3组吻合口处均见神经再生。几丁聚糖-胶原导管吸收明显,能抑制吻合口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形成。Ⅰ组再生神经周围软组织粘连较Ⅱ组和Ⅲ组严重;3个组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良好,口轮匝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和复合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振幅(M波)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3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纤维结缔组织和新生毛细血管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无论是HE低倍镜还是Gomori银染高倍镜观察,纤维蛋白胶和几丁聚糖-胶原导管作用明显;图像分析结果提示3组轴突再生率不同(P<0.05),Ⅱ组、Ⅲ组均高于Ⅰ组,其中Ⅱ组明显高于Ⅰ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组再生轴突恢复比相似(P>0.05)。结论:几丁聚糖-胶原导管生物相容性良好,与纤维蛋白胶联合应用修复兔面神经损伤操作简便、效果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胶 几丁聚糖-胶原导管 周围神经 神经再生
下载PDF
纤维蛋白胶和医用OB胶联合几丁聚糖-胶原导管修复面神经损伤 被引量:1
20
作者 屈振宇 马卫东 +3 位作者 曲卫国 李阳 张璐 曲晓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31-1335,共5页
背景:纤维蛋白胶和医用OB胶均能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但两种胶体的结构组成和作用原理完全不同。目的:对比分析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联合几丁聚糖-胶原导管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制作中国大耳白兔右侧面神经下颊支损伤模型,... 背景:纤维蛋白胶和医用OB胶均能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但两种胶体的结构组成和作用原理完全不同。目的:对比分析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联合几丁聚糖-胶原导管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制作中国大耳白兔右侧面神经下颊支损伤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显微外科吻合组,将神经断端对位,作外膜原位吻合;纤维蛋白胶导管粘合组与医用OB胶导管粘合组分别采用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粘合与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进行修复。术后16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评价神经再生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几丁聚糖-胶原导管吸收明显,能抑制吻合口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形成。3组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良好,口轮匝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和复合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振幅(M波)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生轴突恢复比相似(P>0.05),但轴突再生率不同,纤维蛋白胶导管粘合组、医用OB胶导管粘合组均高于显微外科吻合组(P<0.05或0.01),其中医用OB胶导管粘合组最高。说明胶原导管生物相容性良好,与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联合应用修复损伤神经效果肯定,但纤维蛋白胶更适于神经损伤的手术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胶 医用OB胶 几丁聚糖-胶原导管 周围神经 生物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