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7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线粒体脑肌病MERRF和MELAS的癫痫发作
1
作者 许晶 田中惠子 汤浅龙彦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年第3期131-133,共3页
报告线粒体脑肌病MERRF和MELAS各3例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探讨其癫痫发作的发病机制。提出对于青少年期癫痫应注意鉴别线粒体脑肌病MERRF和MELAS。
关键词 线粒体脑肌病 MERRF MELAS 肌阵挛发作 癫痫 RRF
下载PDF
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8
2
作者 郭岩 张翠宏 +3 位作者 王海洋 林亚楠 王玉 孙晓培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6期2054-2058,共5页
目的观察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伴有房颤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分为〈... 目的观察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伴有房颤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分为〈3 h溶栓组和3~4.5 h溶栓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其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观察比较两组出血性梗死(HI)、脑实质出血(PH)、症状性脑出血(sICH)发生率。结果共10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3 h溶栓组48例,3~4.5 h溶栓组55例。与溶栓前相比,两组溶栓后24 h、7 d NIHSS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3 h溶栓组24 h临床疗效优于3~4.5 h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7 d、90 d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 h溶栓组和3~4.5 h溶栓组PH型出血发生率为8.3%(4/48)和21.8%(12/5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型出血和sICH发生率分别为18.8%(9/48)和32.7%(18/55)、8.3%(4/48)和14.5%(8/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3 h内行rt-PA静脉溶栓有助于短期内神经功能改善;3~4.5 h溶栓虽然可增加PH型出血风险,但并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两组患者90 d临床预后无差异,提示对于伴房颤的脑梗死患者3~4.5 h溶栓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溶栓治疗 时间窗 心房颤动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早期征象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4
3
作者 王爱明 王佼佼 +3 位作者 张凤佳 韩杰 孙大勇 李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54-105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影像学早期征象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发病4.5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分为溶栓患者18例及对照组13例,发病24h后复查头颅CT脑梗死面积均>1/3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影像学早期征象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发病4.5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分为溶栓患者18例及对照组13例,发病24h后复查头颅CT脑梗死面积均>1/3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溶栓患者根据治疗前头颅CT观察的>1/3 MCA供血区早期脑组织缺血影像学改变分为显影组6例与未显影组12例;对照组治疗前头颅CT均观察到>1/3 MCA供血区早期脑组织缺血影像学改变。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结果显影组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影组、未显影组与对照组并发颅内出血和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现>1/3MCA供血区早期脑组织缺血影像学改变的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不增加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早期诊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缺血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0
4
作者 曹红 孙长凯 +7 位作者 赵杰 许晶 陶定波 唐树良 汪秋艳 侯宇 刘新胜 黄爱莉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22-424,共3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病程在周内的90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进行血清CRP水平的测定,及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分别对患者入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评分,并...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病程在周内的90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进行血清CRP水平的测定,及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分别对患者入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评分,并将血清CRP水平与NIHSS及B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血清CRP水平,将患者分为A组[CRP为(1.23±0.32)mg/L]、B组[(5.04±1.93mg/L]及C组[(25.34±14.27)mg/L];患者血清CRP水平与入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的NIHSS呈显著正相关(r=0.40、0.42,均P<0.01),与B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5、-0.44,均P<0.01)。结论脑梗死发病后2周内的血清CRP水平可以用于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C反应蛋白 预后
下载PDF
MMSE与MoCA差值作为鉴别老年性痴呆的辅助诊断方法的可行性 被引量:49
5
作者 郑莉莎 赵婧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59-1861,共3页
目的研究并探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作为鉴别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辅助诊断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住院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AD患者和50例VD患者进行研究,并采用MMSE量表和Mo... 目的研究并探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作为鉴别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辅助诊断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住院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AD患者和50例VD患者进行研究,并采用MMSE量表和Mo CA量表对这100例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状态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患者的MMSE总评分、Mo CA总评分以及细化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的精神行为异常发生情况。结果 AD组患者的MMSE总评分、Mo CA总评分均明显低于VD组(P<0.05)。AD组患者和VD组患者的MMSE量表中的即刻记忆、延迟记忆两项得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Mo CA量表中的执行功能得分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在MMSE量表、Mo CA量表的其他项目的得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AD组患者和VD组患者在幻觉、睡眠障碍、焦虑恐惧等精神行为异常方面的发生率不明显(P>0.05),但AD组患者在偏执和妄想、行为紊乱、攻击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VD组患者(P<0.05),而VD组患者在情感障碍方面的异常发生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 VD相对于AD而言,其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状态异常情况较轻,可利用MMSE量表和Mo CA量表对AD、VD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血管性痴呆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下载PDF
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各因子分的特点 被引量:45
6
作者 高政 姜潮 刘启贵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5期728-729,共2页
目的:脑卒中抑郁障碍(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情感障碍,先前的研究显示PSD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及生物学因素有关,但对脑卒中急性期PSD的发生率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各因子分的改变特征尚... 目的:脑卒中抑郁障碍(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情感障碍,先前的研究显示PSD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及生物学因素有关,但对脑卒中急性期PSD的发生率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各因子分的改变特征尚缺乏研究。本研究旨在了解脑脑卒中急性期PSD的发生率及HAMD各因子分的特征。方法:选择98例住院诊断为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除评定一般自然状况外,采用ICD-10F06.32器质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及HAMD对入组患者进行评定,对所有患者进行颅脑CT扫描。结果:脑卒中急性期PSD的发生率为42%。脑卒中急性期PSD组与非抑郁组的HAMD各因子分比较有明显差异,脑卒中急性期轻型PSD组与中、重型组HAMD各因子分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脑卒中急性期PSD的发病率较高,脑卒中急性期PSD的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较非抑郁组均有改变;脑卒中急性期PSD的轻型组与中重型组在HAMD各因子分之间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急性期 抑郁障碍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PSD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格林-巴利综合征247例临床治疗与预后的分析 被引量:40
7
作者 刘群 范佳 +2 位作者 江汉秋 齐中华 李贯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9-151,共3页
目的 为了更进一步探讨成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1994年~2 0 0 3年我院收治的2 4 7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地塞米松常规治疗轻型5 4例患者治愈率4 8.2 % ,中型6 0例治愈率31.7% ;甲强龙... 目的 为了更进一步探讨成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1994年~2 0 0 3年我院收治的2 4 7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地塞米松常规治疗轻型5 4例患者治愈率4 8.2 % ,中型6 0例治愈率31.7% ;甲强龙冲击治疗轻型治愈率6 2 .5 % ,中型治愈率2 8.6 % ;丙种球蛋白治疗中型治愈率5 0 % ,重型治愈率36 %。9例患者死于心脏骤停。结论 激素对轻、中型治疗有一定效果,丙种球蛋白尤其适合重型GBS的治疗。GBS预后较好,心脏骤停是不容忽视的死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巴利综合征 预后 临床治疗 丙种球蛋白治疗 心脏骤停 治愈率 回顾性分析 2003年 1994年 GBS 治疗方法 临床资料 常规治疗 地塞米松 冲击治疗 死亡原因 中型 患者 甲强龙 轻型 重型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后抑郁血清单胺类递质的变化 被引量:38
8
作者 许晶 孙玉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3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抑郁血清单胺类递质浓度的变化。方法选择 8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经美国流行病学调查中心抑郁量表 (CES D)筛选及 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定 ,按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4版 (DSM Ⅳ )标准确定诊断 ,入选...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抑郁血清单胺类递质浓度的变化。方法选择 8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经美国流行病学调查中心抑郁量表 (CES D)筛选及 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定 ,按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4版 (DSM Ⅳ )标准确定诊断 ,入选脑卒中后抑郁患者 3 4例 (PSD组 ) ,脑卒中后无抑郁患者 5 1例 (无抑郁组 ) ,正常对照 2 0例 (正常对照组 )。采用荧光分光光度仪测定三组空腹血清单胺类递质的浓度。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组血清单胺类递质浓度显著下降。结论脑卒中后抑郁与血清单胺类递质浓度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症 单胺类递质
下载PDF
伴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疗效分析 被引量:44
9
作者 彭琳 郭岩 +5 位作者 王玉 林亚楠 张翠宏 王海洋 于若梅 孙晓培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探讨伴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10年7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内重症科的伴有HMC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行rtPA静脉... 目的探讨伴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10年7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内重症科的伴有HMC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其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分析比较溶栓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3例患者,其中溶栓组45例,对照组48例。随时间变化,溶栓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呈更明显下降趋势;溶栓组90 d预后良好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35.6%(16/45)、10.4%(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90 d内病死率分别为4(8.9%)和1(2.1%)、15(33.3%)和13(2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tPA静脉溶栓治疗与伴有HMC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良好预后及出血性转化具有相关性(P〈0.05),与病死率不相关(P〉0.05)。结论伴有HMC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多数是安全、有效的,能够促进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远期预后,尽管会增加出血性转化的风险,但不增加患者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脑梗塞 静脉溶栓 阿替普酶
原文传递
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个体化用药管理方案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10
作者 原曼 尹安春 +3 位作者 梁战华 刘启贵 张秀杰 周丹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9-184,共6页
目的 :研究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个体化用药管理方案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用药指导,实验组患者在... 目的 :研究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个体化用药管理方案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用药指导,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指导的基础上实施基于IMB模型的个体化用药管理方案。分别在入组时,干预2周、1个月和3个月时测评患者的服药信念、自我效能、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水平。结果 :实验组患者服药信念、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的变化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在干预后三个时间点的服药信念、自我效能、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基于IMB模型的个体化用药管理方案可有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服药信念和自我效能,进而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临床慢性病患者用药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 用药依从性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丹参多酚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0
11
作者 曹华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年第8期823-825,共3页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变化。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生理盐水100m...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变化。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生理盐水100mL,2次/d,静脉滴注,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盐200mg+生理盐水250mL,1次/d,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14d。记录2组治疗前和治疗3、7、14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治疗14d后评定2组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2组空腹静脉血检测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治疗3、7、14d后NIHSS评分(17.02±7.68、10.68±7.33、9.45±6.84)较治疗前(20.01±8.43)降低,观察组治疗3、7、14d后NIHSS评分(12.09±8.84、7.53±5.24、5.78±4.32)较治疗前(19.82±9.76)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88.39%)(P<0.05);观察组治疗后高切黏度[(4.36±0.13)Pa·s]、低切黏度[(8.85±1.57)Pa·s]、血浆比黏度[(1.53±0.11)Pa·s]、红细胞比容[(42.84±1.12)mol/L]及纤维蛋白原[(33.2±2.6)mg/L]水平低于治疗前[(5.04±0.22)Pa·s、(14.54±2.25)Pa·s、(1.88±0.15)Pa·s、(48.07±1.46)mol/L、(46.3±4.7)mg/L]及对照组治疗后[(4.88±0.15)Pa·s、(12.79±1.94)Pa·s、(1.82±0.12)Pa·s、(46.94±1.63)mol/L、(41.9±3.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应用依达拉奉相比,丹参多酚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疗效满意,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丹参多酚盐 依达拉奉 血液流变学
原文传递
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量化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曹红 孙长凯 +6 位作者 赵耿毅 汪秋艳 刘新胜 许晶 陶定波 唐树良 黄爱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C-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反预后的量化关系。方法对病程为2周以内的9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入院时和1周后血清C-应蛋白水反平测定。入院时C-应蛋白测定值为CRP11周后检测值为CRP2据入院...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C-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反预后的量化关系。方法对病程为2周以内的9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入院时和1周后血清C-应蛋白水反平测定。入院时C-应蛋白测定值为CRP11周后检测值为CRP2据入院时C-应蛋白测定值进行反,;根反分组。A组:CRP1≤2.00m g/L,B组:2.00m g/L<CR P1≤9.50m g/L,C组:CRP1>9.50m g/L。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S)及Barthel指数(BI)记分法,对入院时90例患者(NIH SS1及BI1)和随访的58例患者(NIH SS2及BI2)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入院时血清C-应蛋白水平与发病时反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呈显著相关(P≤0.001),且这种相关性存在量化关系:CRP1≤2.00m g/L时,N IH SS1中位数为5.00分,BI2中位数为100.00分;2.00m g/L<CRP1≤9.50m g/L,NIH SS1中位数为7.00分,BI2中位数为85.00分;CR P1>9.50m g/L时,N IH SS1中位数为13.00分,BI2中位数为47.50分。入院时血清C-应蛋白水平与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治疗后3个月恢复期水平反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01)。血清CRP2水平与入院时及治疗后3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水平 量化研究 预后 血清C-反应蛋白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BARTHEL指数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reactive 病情严重程度 脑梗死患者 protein 量化关系 入院时 中位数 治疗后 水平测定 0.05 量化评估 测定值 B12 检测值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焦虑及抑郁与其他症状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8
13
作者 李金虹 钱进 +4 位作者 富欣然 徐陶 徐媛 李良媛 张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002-2006,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焦虑及抑郁与运动障碍、生活质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认知功能障碍及睡眠障碍等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帕金森病患者180例,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焦虑及抑郁与运动障碍、生活质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认知功能障碍及睡眠障碍等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帕金森病患者180例,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评定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HAMA评分≥14分或HAMD评分≥20分,满足一项即可入选情绪障碍组,不满足者入选非情绪障碍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和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39)评定运动能力和日常活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采用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评定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程度;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定认知功能;采用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不宁腿综合征评定量表(RLSRS)评定患者日间嗜睡、夜间睡眠情况及不宁腿综合征程度。结果 180例帕金森病患者中情绪障碍组81例(45.0%),非情绪障碍组99例(55.0%)。情绪障碍组患者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高于非情绪障碍组(P<0.05)。情绪障碍组与非情绪障碍组MMSE评分、Mo CA评分、E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障碍组UPDRS-Ⅲ评分、PDQ-39评分、SCOPA-AUT评分、PSQI、RLSRS评分均高于非情绪障碍组(P<0.05)。帕金森病患者HAMA评分及HAMD评分与UPDRS-Ⅲ评分、PDQ-39评分、SCOPA-AUT评分、PSQI、RLSR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焦虑和抑郁情绪障碍在帕金森病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合并情绪障碍的患者更易出现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焦虑 抑郁 认知障碍 睡眠障碍
下载PDF
基于糖尿病足风险的延续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32
14
作者 王露 郭琳 +1 位作者 刘巍巍 肖丽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9年第27期2102-2107,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糖尿病足风险的延续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知识、态度、行为和血糖控制情况的效果。方法对188例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踝肱指数(ABI)分为高ABI组(ABI≥0.9)和低ABI组(ABI<0.9)各94例,高ABI组按随机数... 目的探讨基于糖尿病足风险的延续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知识、态度、行为和血糖控制情况的效果。方法对188例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踝肱指数(ABI)分为高ABI组(ABI≥0.9)和低ABI组(ABI<0.9)各94例,高ABI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1和对照组1,低ABI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2和对照组2,每组47例,将干预组1和干预组2合并为干预组94例,将对照组1和对照组2合并为对照组9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随访和集体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的信息干预和糖尿病足专科护士的足部评估。比较2组患者的糖尿病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得分情况和血糖控制情况。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在知识掌握情况、预防糖尿病足态度、日常足部护理行为得分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93.73±25.88)、(18.45±3.08)、(38.06±6.43)分和(8.81±2.24)%,均高于对照组的(93.34±26.06)、(18.23±3.03)、(37.73±6.58)分和(9.46±2.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0~5.249,P<0.01)。干预组1知识掌握情况得分为(94.02±30.58)分,高于对照组1的(93.72±30.84)分,干预组2知识掌握情况、预防糖尿病足态度、日常足部护理行为得分分别为(93.45±20.47)、(18.70±3.10)、(36.40±5.89)分,均高于对照组2的(92.96±20.54)、(18.36±3.07)、(35.83±6.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2~3.251,P<0.05或0.01)。干预组1糖化血红蛋白为(8.97±2.85)%,干预组2糖化血红蛋白为(8.65±1.42)%,分别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的(9.28±2.97)%、(9.64±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6、4.953,P<0.05或0.01)。结论基于糖尿病足风险的延续护理干预可以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足知识的掌握和日常护理行为,改善血糖控制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踝肱指数 延续护理
原文传递
5-羟色胺受体与抑郁症 被引量:28
15
作者 刘效巍 许晶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2年第6期375-376,共2页
关键词 5-羟色胺受体 抑郁症 病因 发病机制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慢性失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及脑电变化 被引量:28
16
作者 孙慧娟 李曦丹 林永忠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82-1088,共7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慢性失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将慢性失眠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rTMS组、药物组、联合组,每组30例。rTMS组为双侧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慢性失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将慢性失眠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rTMS组、药物组、联合组,每组30例。rTMS组为双侧前额叶背外侧区进行rTMS治疗;药物组为右佐匹克隆3 mg/d治疗;联合组为rTMS+右佐匹克隆治疗。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评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清醒期脑电活动变化(α、β、θ、δ)及睡眠参数。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各评估指标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联合组PSQI评分下降[(7.2±1.7)分,(13.2±2.9)分],其改善程度较rTMS组[(9.2±2.5)分,(12.1±2.8)分]和药物组[(7.5±2.8)分,(11.4±2.9)分]明显,多重比较显示,联合组>药物组>rTMS组;随访时联合组>rTMS组>药物组(P<0.05)。治疗后和随访时rTMS组和联合组HAMA、HAMD评分均下降,两组间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药物组(均P<0.05)。治疗后和随访时rTMS组和联合组β功率下降,α功率提高,δ及θ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物组β、δ及θ功率增加(P<0.05),α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结果显示,rTMS组和联合组β、δ及θ频段功率均低于药物组,α功率高于药物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随访时联合组和rTMS组睡眠潜伏期缩短、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N3期及快速眼动期睡眠增加,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各睡眠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联合右佐匹克隆可明显改善慢性失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疗效优于单用rTMS和右佐匹克隆,并通过调控脑电活动降低皮质兴奋性,可作为慢性失眠障碍患者治疗的较理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失眠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右佐匹克隆 脑电图 联合治疗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9
17
作者 申敬顺 韩杰 +2 位作者 王莹 陈佼 杨志强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6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50例椎基底动脉TIA的患者行头颈部MSCTA检查,其中8例在CTA检查后1~7d行DSA检查。结果50例患者的100支椎动脉中MSCTA显示血管正常55支,轻...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50例椎基底动脉TIA的患者行头颈部MSCTA检查,其中8例在CTA检查后1~7d行DSA检查。结果50例患者的100支椎动脉中MSCTA显示血管正常55支,轻度狭窄14支,中度狭窄9支,重度狭窄8支,先天发育不良(一侧椎动脉细小)5支,明显迁曲9支。8例患者的椎动脉管腔MSCTA评价结果与DSA一致。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椎动脉,对椎基底动脉TIA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预后估计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9
18
作者 赵焱 陶定波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0-56,共7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联合CT血管造影(CTA)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E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颈内动脉系统TEA的病因、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选取自2008年4月至2009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诊断...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联合CT血管造影(CTA)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E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颈内动脉系统TEA的病因、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选取自2008年4月至2009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的35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无颈内动脉系统TIA临床症状及体征的2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在发病〈48h内应用16排螺旋CT依次行CT平扫、CTPI及CTA检查,检测并对比病例组缺血区和对侧对照区以及病例组与对照组脑内感兴趣区的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及脑血容量(CBV),分析其与CTA变化及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35例患者中有28例(80%)在CT灌注图上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其中MTT图上发现灌注异常区28例,CBF图上发现23例,而CBV图上仅15例;另外7例患者在所有灌注参数图上均未发现灌注异常区。35例患者中CTPI、CTA出现异常的对应关系存在以下4种情况:(1)CTPI发现灌注异常,且CTA显示其责任血管者有25例(71%),包括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16例、血管多发软斑块13例、颈内动脉系统发育不良6例,并有多种病因共存现象。(2)CTPI发现灌注异常,而CTA未发现责任血管者有3例(9%)。(3)CTPI未发现灌注异常,而CTA发现颈内动脉系统血管异常者有3例(9%)。(4)CTPI未发现灌注异常且CTA未发现颈内动脉系统血管异常者有4例(11%)。结论MTT是颈内动脉系统TEA在CTPI检查中最敏感、最主要的指标,而CBF、CBV的变化可反映患者不同的病理生理学状态。颈内动脉系统的低灌注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之一,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多发粥样硬化斑块是颈内动脉系统TEA的主要病因。CTPI与CTA联合应用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诊断提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系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CT灌注成像 CT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高政 姜潮 刘启贵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9期3704-3706,共3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性认知功能障碍(lacunarinfarctcognitiveim-pairment,LIC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98例住院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除评定一般自然状况外,采用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achinskiischemicscale,H...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性认知功能障碍(lacunarinfarctcognitiveim-pairment,LIC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98例住院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除评定一般自然状况外,采用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achinskiischemicscale,HI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伴发疾病评分量表对入组患者进行评定,对所有患者进行颅脑CT扫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alspecificityenolase,NSE)检测。结果:LICI的发生率为38%(37/98)。单因素分析显示LICI的发病主要反映在病灶体积(t=2.792,P=0.007)与NSE值(t=3.062,P=0.003)。LICI组与非LICI组的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后退法)分析显示LICI的发病主要与高血压、脑卒中次数、病灶最前点与额极的距离、病灶体积相关。结论:LICI的发生率较高,LICI的发病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危险因素 血管性痴呆 神经功能缺损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相关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5
20
作者 曹红 孙长凯 +8 位作者 赵杰 赵耿毅 唐树良 汪秋艳 侯宇 许晶 陶定波 刘新胜 黄爱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4-96,共3页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将2004-02/07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及他汀组(辛伐他汀40mg/d或阿托伐他汀20mg/d,连续用药7d)。治疗前...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将2004-02/07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及他汀组(辛伐他汀40mg/d或阿托伐他汀20mg/d,连续用药7d)。治疗前后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及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记分法对入选患者在入院时及3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对照组、辛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中位数)入院时(NIHSS1,BI1)为:5.00,75.00;8.00,80.00;6.00,85.00;3个月时(NIHSS2,BI2)为:2.00,100.00;4.00,100.00;1.00,100.00。各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与3个月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但不同组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别。治疗后各组AST及CK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短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安全性好,但对梗死后3个月的预后无明显改善作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的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降血脂药/治疗应用 预后 日常生活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