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大足县大钟寺宋代圆雕石刻遗址调查
被引量:5
- 1
-
-
作者
邓之金
-
机构
大足县文管所
-
出处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48-52,81,共6页
-
文摘
1986年6月,大足县新石乡长生村九组农民周明泉修建房屋,在大钟寺坡南侧,平整地基约80平方米,挖出宋代圆雕石刻50余身。县文管所得知消息,派员去现场调查,对寺庙遗址进行勘察,造像进行编号、登记、照相及铭刻拓片等工作。这些圆刻石刻为红砂岩石质,石像出土缺头,但身躯保存完好,雕刻精美。造像年代据造像记考察,为北宋咸平至治平年间镌造的(998——1067年),经历70年完成。宋代是大足石刻的黄金时代,在大足石刻有纪元镌记中确无这段时间的造像。因此,这处圆雕石刻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一、大钟寺遗址概貌 大钟寺遗址的地理位置,东面距大足至铜梁公路经过的万古镇2公里。
-
关键词
大钟寺
造像记
圆雕
大足县
大足石刻
遗址
胸厚
僧衣
肩宽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大足石刻中的道教造像
被引量:4
- 2
-
-
作者
邓之金
-
机构
大足县文管所
-
出处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4-42,2,共10页
-
文摘
大足石刻始于初唐,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延续明清都有造像。这些造像,星罗棋布,分布于县境,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4处、市级1处、县级67处。共有造像1030龛窟,5万多躯,总称大足石刻,或大足石窟。
-
关键词
道教造像
大足石刻
大足县
侍者
左右旁
老君
平顶
天尊
观音
玉皇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大足宝顶山石刻造像下限年代考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陈灼
-
机构
大足县文管所
-
出处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44-45,共2页
-
文摘
大足宝顶山石刻现留存下未刻完的“十大降魔明王像”,显然是猝然而止的雕凿痕迹,研究者均认为是遭蒙军入侵而终止的。但宋蒙在四川之战长达半个世纪,究竟是什么时候,史、碑均无明确记载,本文拟就宝顶山石刻造像的下限年代一作探索。 据文献资料记载,1231年至1234年,蒙军只是骚扰蜀边。1234年后,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蒙军攻宋,四川成了宋蒙之间的主要战场之一。
-
关键词
大足宝顶山
石刻造像
年代考
大足石刻
下限
大足县
顶石
40年
明王像
四川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略论大足石刻在中国石窟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3
- 4
-
-
作者
陈明光
-
机构
四川省大足县文管所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6年第4期67-71,共5页
-
文摘
大足,唐乾元元年(758年)始割合州巴川县绶仁乡地与昌州同置。光启元年(885年)徙昌州来治,至宋末州治未再迁徙。按大足石刻的始凿年限,有文可征者是在徙昌州治大足的第七年(892)年,刺史韦君靖以北山为中心“维龙岗山建永昌寨”的同时,在寨内(今北山石窟佛湾)开凿出北方天王、千手观音等窟为始,经五代,到北宋元丰至南宋淳祐的近二百年间里达到高潮,今存的宋代石窟多在此间凿造。
-
关键词
石窟造像
大足石刻
宗教史
北宋
密教
观音
佛教史
中国佛教
永昌
嘉定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大足县发现古钱币窖藏
- 5
-
-
作者
邓之金
-
机构
大足县文管所
-
出处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79-79,共1页
-
文摘
1987年11月,高坪乡爆花村十一组农民周廷于在住房右侧20米有一岩腔处挖红苕窖,在距地表约20厘米处,挖出陶罐二个,内装铜钱,出土时陶罐被打毁。1988年2月,周廷于将挖出的铜币自留3.5斤,其余二十多斤售给中敖区供销社。1988年8月5日,退休教师蒋玉光向县文管所反映,县文管所闻讯后,将周廷于所留铜币3.5斤,全部收回保藏。为了使该窖藏的铜钱不致散失,文管所又速派员去中敖区供销社联系,宣传文物政策,收回周廷于售给供销社的古铜币23.2斤。
-
关键词
窖藏
供销社
古钱币
大足县
退休教师
铜币
爆花
陶罐
铜钱
收回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