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的关系补论 被引量:8
1
作者 仲崇山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2期56-58,共3页
本文尝试着对符淮青先生关于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关系的论述加以补正。符先生所说的“词义是语素义的引申比喻义”分别分成三种和四种类型。“部分语素在构词中失落原义”实际上有四种不同情况 ,这样才算清晰到位。而“构成词的所有语... 本文尝试着对符淮青先生关于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关系的论述加以补正。符先生所说的“词义是语素义的引申比喻义”分别分成三种和四种类型。“部分语素在构词中失落原义”实际上有四种不同情况 ,这样才算清晰到位。而“构成词的所有语素义已完全失落”亦非“完全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 语素义 引申义 比喻义
下载PDF
“物感说”及其理论创作基础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希玲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年第9期72-75,共4页
“物感说”是我国魏晋文论中的重要学说 ,论述的是作家创作中“物”与“情”的关系。陆机在《文赋》中论述了作家有感于四时景物而产生创作的冲动 ,刘勰则将“物”的内涵扩展为一切客观外物 ,并强调了“物”与“情”的互动关系 ,钟嵘则... “物感说”是我国魏晋文论中的重要学说 ,论述的是作家创作中“物”与“情”的关系。陆机在《文赋》中论述了作家有感于四时景物而产生创作的冲动 ,刘勰则将“物”的内涵扩展为一切客观外物 ,并强调了“物”与“情”的互动关系 ,钟嵘则进一步将社会生活纳入“物”的范畴 ,并将“情”推到了至高的地位。同时 ,刘勰和钟嵘还进一步论述了作家如何写“物”以传“情”。庄子的“至乐”说、《礼记·乐记》中的音乐理论、蔡邕的“肇与自然”说 ,是这一学说的理论基础 ,前人及时人的文学创作 ,也是这一理论产生的创作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理论 物感说
下载PDF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群的崛起与英国文化 被引量:5
3
作者 龚北芳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123-124,共2页
十九世纪英国有 3 0多位女作家相继登上文坛 ,她们以女性视角对妇女的处境进行描述 ,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
关键词 十九世纪 女性作家 英国文化 女性作品 文学传统 女性读者
下载PDF
建立“三个三”教学训练模式 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希玲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86-88,共3页
合格的中学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只有在学生学习期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个三”的教学训练模式,就是作者多年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是加强师范生从教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中学教法 语文课 基本技能 训练 培养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描写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希玲 陶娥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62-64,共3页
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描写是其创作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鲁迅以冷俊的目光,透过这些具体的民俗世相,对旧民俗民风、礼仪制度、伦理道德、文化意识等进行了深刻的透视、揭露和批判。揭示了传统民俗的劣根性。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民俗 礼仪制度 文化意识 中国
下载PDF
东晋玄言诗的艺术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邓福舜 《北方论丛》 2000年第4期48-53,共6页
魏晋玄言清谈具有一种艺术意味和艺术精神。玄言诗产生于清谈的文化背景中,以玄言的方式表现了诗人们的现实感受与高情远致;玄言诗中频繁使用的玄学概念,也同样洋溢着充沛的艺术精神。玄言诗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玄言诗 玄言清谈 艺术价值 玄学概念 东晋
下载PDF
建安诗歌景物描写的艺术新走向 被引量:1
7
作者 邓福舜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83-85,共3页
建安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一定程度上还囿于传统的山水审美观念 ,还建立在“比德”的审美观念之上 ,但有些作品已经开始了由“比德”向“畅情”的转化 ,更可注意者 。
关键词 景物描写 艺术倾向 "比德" "畅情" 独立审美意义 建安诗歌 文学研究 审美观念
下载PDF
表动作行为的同义词的词义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仲崇山 《汉字文化》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5-37,共3页
关键词 动作行为 同义词 词义 语境
原文传递
现代汉字造字法简论
9
作者 仲崇山 《汉字文化》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3,共3页
造字法指一种文字系统里的每个字是怎样从无到有被造出来的,该文字系统里的造字法类型是什么。据我们考察,造字法与造字的直接原因和目的有一定联系。造字的直接原因和目的不同,造字法就有可能不同。现代汉字造字的直接原因和目的主... 造字法指一种文字系统里的每个字是怎样从无到有被造出来的,该文字系统里的造字法类型是什么。据我们考察,造字法与造字的直接原因和目的有一定联系。造字的直接原因和目的不同,造字法就有可能不同。现代汉字造字的直接原因和目的主要有:第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造字法 会意方法 字符 象形方法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杨柳意象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丽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96-98,共3页
杨柳及其所衍生的意象,包含了思乡、盼归、寄远、爱情等丰富的文化意蕴,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独立的艺术符号。
关键词 杨柳意象 折柳意象 中国古代文学 思乡 盼归 寄远 爱情 文化意蕴
下载PDF
陶诗远境说
11
作者 邓福舜 《北方论丛》 2001年第3期96-99,共4页
陶渊明向大自然的远游远观 ,使其与自然冥会为一 ,构成其诗歌的空间之远境 ;向悠悠上古回溯 ,使其向古贤士获取精神力量 ,形成时间之远境 ;超越当下生活境界 ,悠然远迈 ,是为心远境界。远境的创造 ,使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进一步诗意化 ,使... 陶渊明向大自然的远游远观 ,使其与自然冥会为一 ,构成其诗歌的空间之远境 ;向悠悠上古回溯 ,使其向古贤士获取精神力量 ,形成时间之远境 ;超越当下生活境界 ,悠然远迈 ,是为心远境界。远境的创造 ,使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进一步诗意化 ,使其超越俗世羁绊和俗情牵累 ,进一步完善了恬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境 空间之远 时间之远 心远 远境
下载PDF
文学创作的调控机制
12
作者 孙亭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68-70,共3页
文学创作是一个包含诸多因子的系统工程,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文学创作的自我运行规律。系统链条上的任何一环出了毛病,就会导致文学创作由平衡态向不平衡态的转化。自我系统功能的丧失或遭到破坏,是造成文学创作跌落或停滞的深层... 文学创作是一个包含诸多因子的系统工程,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文学创作的自我运行规律。系统链条上的任何一环出了毛病,就会导致文学创作由平衡态向不平衡态的转化。自我系统功能的丧失或遭到破坏,是造成文学创作跌落或停滞的深层动因。主体的审美创作心理结构和艺术表现能力,是文学创作的调控机制。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心理结构 调控机制
下载PDF
现代汉字个体的认同
13
作者 仲崇山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05-107,共3页
现代汉字的个体的认同是解决现代汉字各种问题的前提,汉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字形是其本体,是确定是否一个汉字的主要依据,因而在认同中起主导作用。无论共时认同还是历时认同,都是如此。另外,在特殊情况下,为实用起见,也可变通。
关键词 现代汉字 小篆
下载PDF
路易丝·米勒和苔丝狄蒙娜形象之比较
14
作者 龚北芳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2期49-51,共3页
席勒的《阴谋与爱情》与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中的爱情故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女主人公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两个人形象的审美特征,同是美的,但又各有特性。席勒的路易丝·米勒在争取爱情的自由和人的平等上更有主动性... 席勒的《阴谋与爱情》与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中的爱情故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女主人公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两个人形象的审美特征,同是美的,但又各有特性。席勒的路易丝·米勒在争取爱情的自由和人的平等上更有主动性,斗争性也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勒 《阴谋与爱情》 莎士比亚 《奥赛罗》 人物形象 苔丝狄蒙娜 路易丝·米勒 审美特征 爱情故事 戏剧创作
下载PDF
用多媒体教学来张扬童话的个性
15
作者 韦宏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76-77,共2页
本文根据童话的特殊艺术特征,重新定位了童话在教学中的位置,论述了如何用多媒体教学来张扬童话的个性。
关键词 大专 语文教学 童话教学 多媒体教学 教学艺术 教学模式 幻想性 真实性 文学欣赏能力
下载PDF
在作文教学中为虚构正名
16
作者 郭春满 王全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111-112,共2页
本文着意于在作文教学中探索虚构的意义与作用,并为其在作文教学中的不公地位正名。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 教学改革 个性化写作 写作技巧 写作能力 虚构
下载PDF
心与物的交融——谈诗人的审美感受
17
作者 孙亭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41-42,共2页
诗人的审美感受既不是纯客观的,也不是纯主观的,而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交流与沟通,是心与物的对话与交融。以我观物,以物观人,物我融为一体,这是审美感受基本和普遍规律。审美感受具有诸多特征,它们是认识、理解和把握审美感受的窗口。
关键词 文艺理论 诗人 审美感受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整体性 细微性 选择性 审美理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