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分本构粘弹性轴向运动弦线横向振动分析的差分法 被引量:9
1
作者 赵维加 陈立群 祖武争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7,共7页
给出了微分本构粘弹性轴向运动弦线横向振动数值仿真的一种差分法.文中建立了具有微分本构的粘弹性运动弦线的横向振动模型;通过对系统的控制方程和本构方程在不同的分数节点离散,得到一种新的差分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弦线振动方程的数... 给出了微分本构粘弹性轴向运动弦线横向振动数值仿真的一种差分法.文中建立了具有微分本构的粘弹性运动弦线的横向振动模型;通过对系统的控制方程和本构方程在不同的分数节点离散,得到一种新的差分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弦线振动方程的数值计算过程可以交替地显式进行,且有较小的截断误差和好的数值稳定性.与通用的方法比较,新的方法计算简单、方便.文中利用方程的不变量检验了数值结果的可靠性,并利用这一方法给出了一类弦线模型的参数振动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运动弦线 横向振动 粘弹性 有限差分 分数节点 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平面柔性并联机器人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杜兆才 余跃庆 张绪平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94-1098,1117,共6页
利用运动弹性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平面柔性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分析了各运动支链的弹性位移及其耦合关系,提出了柔性并联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学约束条件和动力学约束条件,综合考虑了构件的分布质量、集中质量、集中转动... 利用运动弹性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平面柔性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分析了各运动支链的弹性位移及其耦合关系,提出了柔性并联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学约束条件和动力学约束条件,综合考虑了构件的分布质量、集中质量、集中转动惯量以及杆件的各种弹性变形的影响,建立了平面柔性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以平面3-RRR柔性并联机器人为例,用MATLAB语言编程进行了仿真计算,并用SAMCEF软件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仿真结果表明该动力学模型能正确地反映柔性并联机器人的弹性振动特性,杆件的弹性变形对机器人动平台的位置误差和方向误差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并联机器人 动力学 建模 仿真 弹性振动 误差
下载PDF
微悬臂梁的平衡和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唐倩 朱才朝 成功 《机械设计与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8-70,共3页
对原子力显微镜(AFM)在接触和非接触工作模式下的平衡状态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了微悬臂梁的长度以及探针与被测样品表面之间的距离对平衡位置的影响,获得了平衡位置与悬臂梁的长度以及与被测表面之间的规律,该结论为微悬臂的设... 对原子力显微镜(AFM)在接触和非接触工作模式下的平衡状态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了微悬臂梁的长度以及探针与被测样品表面之间的距离对平衡位置的影响,获得了平衡位置与悬臂梁的长度以及与被测表面之间的规律,该结论为微悬臂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微悬臂梁 平衡位置 稳定性
下载PDF
平面柔性并联机器人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
4
作者 杜兆才 余跃庆 张绪平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03-1407,1426,共6页
利用运动弹性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平面柔性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分析了各运动支链的弹性位移及其耦合关系,提出了柔性并联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学约束条件和动力学约束条件,综合考虑了构件的分布质量、集中质量、集中转动... 利用运动弹性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平面柔性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分析了各运动支链的弹性位移及其耦合关系,提出了柔性并联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学约束条件和动力学约束条件,综合考虑了构件的分布质量、集中质量、集中转动惯量以及杆件的各种弹性变形的影响,建立了平面柔性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以平面3-RRR柔性并联机器人为例,用MATLAB语言编程进行了仿真计算,并用SAMCEF软件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仿真结果表明该动力学模型能正确地反映柔性并联机器人的弹性振动特性,杆件的弹性变形对机器人动平台的位置误差和方向误差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并联机器人 动力学 建模 仿真 弹性振动 误差
下载PDF
玻璃基底上平衡态液滴接触角特性
5
作者 吴春梅 李友荣 C A Ward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2-365,共4页
为了了解玻璃基底上平衡态液滴接触角特性,采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玻璃基底表面水滴平衡时应满足的热力学条件,得到了液滴汽-液界面形状以及平衡态接触角大小。分析发现,玻璃基底上平衡态液滴接触角是与三相接触线压力相关的... 为了了解玻璃基底上平衡态液滴接触角特性,采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玻璃基底表面水滴平衡时应满足的热力学条件,得到了液滴汽-液界面形状以及平衡态接触角大小。分析发现,玻璃基底上平衡态液滴接触角是与三相接触线压力相关的热力学参数,当三相接触线曲率一定时,平衡态液滴接触角随三相接触线处压比的增加而增大.同时,考虑到固-液界面吸附特性,根据平衡态时系统亥姆霍兹自由能最小这一热力学判据可以预测出液滴平衡接触角大小,结果和实验值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态 接触角 液滴 界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