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6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 被引量:158
1
作者 林民旺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2-57,157-158,共16页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在"一带一路"所辐射的地区大国中,印度的态度值得关注。作者主要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考察印度智库、媒体、学者对"一带一路"的基本看法以及对于印度...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在"一带一路"所辐射的地区大国中,印度的态度值得关注。作者主要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考察印度智库、媒体、学者对"一带一路"的基本看法以及对于印度是否应该加入中国"一带一路"的争论。从研究中可以发现,印度社会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存在较大分歧。一方面,不少分析认为,"一带一路"将给印度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印度需要把握良机;另一方面,有分析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重塑亚太格局的大战略,将导致中国更大程度地进入印度的南亚"后院",给印度带来长远的战略忧患。印度官方则采取了"没有态度"的表态,显示出印度谨慎应对的立场。基于印度的这一认知,作者提出了关于中国化解印度忧虑的基本思路,即寻求中印在南亚地区政策上的对接,尝试建立多边磋商沟通机制以及进一步发展彼此间的战略互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印度认知 中国大战略 政策对接 周边外交
原文传递
当前全球治理的制度困境及其改革 被引量:102
2
作者 卢静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7-121,共15页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改革与创新全球治理制度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各治理领域的制度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建、创建与重建过程。尽管如此,现行的国际机制仍不能有效应对全球挑战,全球治理失灵。全球治理面临着种种制度困境,国际权力...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改革与创新全球治理制度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各治理领域的制度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建、创建与重建过程。尽管如此,现行的国际机制仍不能有效应对全球挑战,全球治理失灵。全球治理面临着种种制度困境,国际权力结构变化凸显全球治理机构代表性不足,主权民族国家体系造成全球治理机制责任错位,国际机制复杂性引发全球治理政策失灵,全球治理议程扩大显现全球治理体系的盲点,理念分歧与竞争使得全球治理规范缺失。在此形势下,各种关于全球治理体制的改革主张纷纷出现。改革全球治理体制,需要确立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推动国际规范的包容性发展,增加国际制度的积极互动,并重视全球治理的顶层制度设计与基层制度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制度困境 国际机制 国际社会
原文传递
新中国70年国家安全观的演变:认知、内涵与应对 被引量:65
3
作者 凌胜利 杨帆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29,153,共28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国内外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实现了由传 统安全观向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演变,显著体现在安全环境研判、安全内容认知和安 全维护手段三个方面。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安全方面频繁推出新理念、新方案 和新举措,中国的安... 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国内外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实现了由传 统安全观向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演变,显著体现在安全环境研判、安全内容认知和安 全维护手段三个方面。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安全方面频繁推出新理念、新方案 和新举措,中国的安全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安全影响日益增加。在安全观方面,中 国先后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亚洲新安全观、亚太安全观等理念,实现了安全观 的变革与创新。安全环境研判方面,对国内安全的认知更加全面系统、对周边安全 的认知更加统筹协调、对国际安全认知更加注重“中国作为”;安全内容认知方面, 认知内容日益丰富,兼顾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统筹国家安全与人民安全;安全 维护手段方面,不断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和推进国际安全合 作。回顾新中国七十年国家安全观的演变,历经安全实践的锤炼,已经形成了一些 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安全环境研判需考虑内外因素并注重其联动性、坚持核心安 全需求的底线和安全维护手段要以和为贵、文攻武备。展望未来,其重要启示在于 中国的国家安全观要注重安全需求与安全能力之间的平衡,将安全能力建设视为至 关重要的任务,不断促进安全维护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 安全需求 安全能力 安全曲线
下载PDF
信任与国家间的合作问题——兼论当前的中美关系 被引量:47
4
作者 朱立群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20,共5页
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三个主流范式关于信任问题有不同的论述。现实主义认为 ,信任难以产生 ,合作关系的建立是受力量平衡的影响。自由制度主义认为 ,制度能够促使信任产生 ,并为合作架设桥梁。但是 ,自由... 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三个主流范式关于信任问题有不同的论述。现实主义认为 ,信任难以产生 ,合作关系的建立是受力量平衡的影响。自由制度主义认为 ,制度能够促使信任产生 ,并为合作架设桥梁。但是 ,自由制度主义没有解决信任还不存在的时候制度如何形成的问题 ,特别是在安全领域。建构主义则提出 ,信任与身份相关 ,身份的建构取决于政治文化因素。从这三个理论框架中透视当前的中美关系 ,会发现两国之间在培育信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任 国家间合作 中美关系
原文传递
因果机制与过程追踪法 被引量:47
5
作者 曲博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7-108,共12页
因果推理有两种基本形式:因果影响和因果机制。因果影响主要是通过变量之间的共变性来确定,大样本的回归分析方法是发现变量间共变性和关系模式的有效工具;而因果机制则是讨论原因变量如何导致结果的过程,小样本的深度案例分析,尤其是... 因果推理有两种基本形式:因果影响和因果机制。因果影响主要是通过变量之间的共变性来确定,大样本的回归分析方法是发现变量间共变性和关系模式的有效工具;而因果机制则是讨论原因变量如何导致结果的过程,小样本的深度案例分析,尤其是过程追踪法是发现和理解因果机制的重要手段。因果影响和因果机制同样重要,大样本的回归分析和小样本的案例研究也各有所长。利用过程追踪法来分析因果机制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因果关系的复杂性,有助于理解现实世界中那些重要但稀少的事件。运用过程追踪法应当以理论和变量为指导,尽可能多地发现可观测要素,从而增进因果推理的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影响 因果机制 过程追踪法 因果推理
原文传递
群体情感与集体身份认同的建构 被引量:47
6
作者 聂文娟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3-95,共13页
集体身份认同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情感诉求,具有情感属性的本质特征。本文以集体身份认同的建构为切入点,分析了国际关系中的群体情感现象。集体身份建构进程中的核心变量是群体成员身份认同,而不是朋友角色身份认同。在群体身份认同的... 集体身份认同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情感诉求,具有情感属性的本质特征。本文以集体身份认同的建构为切入点,分析了国际关系中的群体情感现象。集体身份建构进程中的核心变量是群体成员身份认同,而不是朋友角色身份认同。在群体身份认同的建构进程中,群体情感因素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分别表现为社会类别化进程中的群体情感动力、社会比较进程中的群体情感模型以及积极认同进程中的"替罪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群体情感 集体身份 认同 国际关系
原文传递
双重困境与动态平衡——中美亚太主导权竞争与美国亚太盟国的战略选择 被引量:46
7
作者 凌胜利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0-91,157-158,共22页
随着中美主导权竞争加剧,亚太国家在中美之间的战略选择深受影响,美国亚太盟国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联盟与选边的双重困境。美国亚太盟国如何应对中美竞争,既有研究从国内政治、联盟政治、结构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四个视角进行... 随着中美主导权竞争加剧,亚太国家在中美之间的战略选择深受影响,美国亚太盟国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联盟与选边的双重困境。美国亚太盟国如何应对中美竞争,既有研究从国内政治、联盟政治、结构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四个视角进行了分析。作者尝试基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视角,分析美国亚太盟国在中美之间的"动态平衡"战略。国际层面主要关注体系压力,国内层面主要聚焦战略偏好与共同利益。研究发现,美国亚太盟国为了缓解其所面临的双重困境,依据其面临的双重困境强弱,会基于战略偏好和共同利益在中美之间实施动态平衡,其战略选择体现为暂时优先考虑中美一方的单向动态平衡或双向动态平衡。为了便于更加清晰地理解美国亚太盟国的动态平衡战略,作者以2016年因"萨德"入韩所导致的"韩国转向"和杜特尔特上台所引发的"菲律宾转向"进行了案例研究。对于中国的政策启示而言,美国亚太盟国并非一味地追随美国,而是希望在中美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尽可能地兼顾经济和安全利益。中国应尽可能地去调适美国亚太盟国的战略偏好或利益关系,进而影响它们的动态平衡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太主导权 动态平衡战略 选边困境 双重困境 战略偏好
原文传递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 被引量:39
8
作者 朱立群 聂文娟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8-115,共18页
近年来,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实践转向",这一新的转向发生在国际关系研究社会学转向的基础之上,是对国际关系社会性因素进一步追问的产物。实践理论强调实践是人类在世存在的根本方式,实践决定了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近年来,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实践转向",这一新的转向发生在国际关系研究社会学转向的基础之上,是对国际关系社会性因素进一步追问的产物。实践理论强调实践是人类在世存在的根本方式,实践决定了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国际关系实践产生了社会意义和包括身份、规范、文化等在内的社会因素。国际关系研究的首要对象应该是实践。作者从国际关系研究"实践转向"发生的背景、理论内涵和思想渊源、新的研究议程及其认识论变化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转向 实践理论 实用主义
原文传递
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 被引量:25
9
作者 李智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04年第2期64-69,共6页
美国学者最早意识到 ,文化是国际政治中的一种软权力———文化力。从这一角度看 ,美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向别的国家所展开的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文化侵略、以及“文化殖民”等文化外交行为 ,从实质上讲 ,是软权力 (文化力 )的运用和实施... 美国学者最早意识到 ,文化是国际政治中的一种软权力———文化力。从这一角度看 ,美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向别的国家所展开的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文化侵略、以及“文化殖民”等文化外交行为 ,从实质上讲 ,是软权力 (文化力 )的运用和实施。由此 ,文化外交已经成为美国实现其全球霸权利益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文化外交 软权力 外交政策 文化援助 文化制裁
下载PDF
前景理论与外交决策 被引量:36
10
作者 林民旺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2006年第5期62-68,共7页
前景理论是关于决策选择的重要理论,挑战了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与主流的预期效用理论不同的是,前景理论主要是从价值的变化量,也就是获益和损失的角度来研究决策者的风险趋向。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这一理论就开始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产... 前景理论是关于决策选择的重要理论,挑战了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与主流的预期效用理论不同的是,前景理论主要是从价值的变化量,也就是获益和损失的角度来研究决策者的风险趋向。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这一理论就开始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本文首先介绍前景理论的发展由来,以及它的分析框架。随后讨论前景理论给外交决策研究提供的进步认识,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作者做出简短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景理论 预期效用理论 外交决策
原文传递
从边缘到中心: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李海东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35,共16页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气候变化在美国从环境问题上升为安全问题的历程,并分析了自1989年以来美国政府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本文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在美国政策议程中经历了从边缘向中心移动的过程,现已被美国当作21世纪国际安全中具有战略意...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气候变化在美国从环境问题上升为安全问题的历程,并分析了自1989年以来美国政府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本文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在美国政策议程中经历了从边缘向中心移动的过程,现已被美国当作21世纪国际安全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安全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外交 气候变化 国家安全
原文传递
国际关系的前景理论 被引量:31
12
作者 林民旺 《国际政治科学》 2007年第4期104-126,0,2,共24页
关键词 前景理论 决策行为 损失厌恶 国际关系 禀赋效应 预期效用 参考点 理论模型 对外政策 韦尔奇
下载PDF
菲律宾南海政策转变背后的国内政治因素 被引量:31
13
作者 查雯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0-139,159-160,共20页
阿罗约执政时期,中菲在解决南海端问题上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阿基诺三世当选后,菲南海政策出现了从温和到激进的转变。对这一现象,已有研究大多强调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菲南海政策的影响。与此不同,文章试图从菲国内政治... 阿罗约执政时期,中菲在解决南海端问题上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阿基诺三世当选后,菲南海政策出现了从温和到激进的转变。对这一现象,已有研究大多强调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菲南海政策的影响。与此不同,文章试图从菲国内政治的角度出发解释其南海政策的转变。文章认为,受阿罗约政府贪腐丑闻的影响,中菲南海合作在菲遭遇"污名化",菲社会出现了不利于南海合作的舆论氛围。阿基诺三世上台后,通过推行激进的南海政策来标榜自己"清廉、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的形象,并借力民族主义打压阿罗约及其政治盟友,而在"反腐"与"民族主义"旗号下悄然进行的,别是一场服务于阿基诺三世个人及其家族利益的"政治清算"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争端 美国因素论 能源驱动论 利益集团论 “政治 清算”运动
原文传递
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外交概念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周永生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9-44,共6页
本文提出经济外交新概念 ,从经济外交的三个主体 (国家、国际组织和争取独立的民族 )和经济外交是外交内部的一个分支等四个方面阐明了经济外交的历史、现实和理论根据 ,并从有利于纠正片面强调外交政治属性的偏颇、有利于促进实现国家... 本文提出经济外交新概念 ,从经济外交的三个主体 (国家、国际组织和争取独立的民族 )和经济外交是外交内部的一个分支等四个方面阐明了经济外交的历史、现实和理论根据 ,并从有利于纠正片面强调外交政治属性的偏颇、有利于促进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有利于外交的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强化经济意识、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建设、有利于树立经济外交新形象等六个方面 ,论述了我国推行经济外交的必要性。同时 ,文章还从总体外交的角度提出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的严峻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外交 政治属性 国家利益最大化 专业化分工 经济意识 经济发展 总体外交
原文传递
拜登政府的“技术联盟”:动因、内容与挑战 被引量:30
15
作者 凌胜利 雒景瑜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25,155,共24页
美国拜登政府执政以来,对华政策依然强硬,将"竞争"视为中美关系的基调。为了加强美国在5G通信、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半导体产业、空间技术、清洁能源与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的优势,拜登政府试图通过联合盟国与伙伴构建&qu... 美国拜登政府执政以来,对华政策依然强硬,将"竞争"视为中美关系的基调。为了加强美国在5G通信、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半导体产业、空间技术、清洁能源与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的优势,拜登政府试图通过联合盟国与伙伴构建"技术联盟"。该举措的目的在于谋求保持领先的技术优势以维持其霸权地位、通过高科技封锁来遏制中国发展和通过"技术联盟"修复并强化联盟关系。拜登政府的"技术联盟"以技术遏制为核心、以传统盟友关系为基础,在新兴技术领域的贸易、研发和规则制定等方面形成不同程度的合作。为此美国不仅在国内加大了对新兴技术领域的资金、立法和技术支持,还联合盟国与伙伴加强新兴技术协调,试图编织对华技术遏制的网络。"技术联盟"具有鲜明的特点,其提出背景具有特殊性、顶层设计极富战略性、联盟合作充满针对性、动员力量突出全面性、实现方式体现多层性。不过拜登政府"技术联盟"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体现为美国与联盟之间的利益分歧、美国政策的连续性存疑、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和企业通力合作的难度等。面对美国组建"技术联盟"的攻势,中国需要内外并举进行应对,既要不断推动自身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也要对拜登政府的"技术联盟"进行必要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登政府 技术联盟 中美关系 科技竞争
下载PDF
二元格局:左右逢源还是左右为难?——东南亚六国对中美亚太主导权竞争的回应(2012—2017) 被引量:29
16
作者 凌胜利 《国际政治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91,共38页
随着中美在亚太地区主导权竞争加剧,东南亚国家如何应对中美两国的战略选择日益引发关注。既有研究大多从结构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联盟关系视角分析东南亚国家的战略选择动因。探讨二元格局下东南亚国家的战略选择不能仅仅基于... 随着中美在亚太地区主导权竞争加剧,东南亚国家如何应对中美两国的战略选择日益引发关注。既有研究大多从结构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联盟关系视角分析东南亚国家的战略选择动因。探讨二元格局下东南亚国家的战略选择不能仅仅基于国际政治的视角,要更多地考虑各国国内政治的影响。由于东南亚各国的国家安全大多不存在着迫在眉睫的威胁,其国家安全也不完全取决于中美两国,因而其在二元格局中拥有一定的战略自主性。从国内政治视角分析东南亚国家的对冲战略很有必要,要重视这些国家的战略自主性的影响。鉴于其国内政治的复杂性,本文主要采用战略偏好和共同利益两个变量来探讨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的对冲战略选择的原因,探寻为何一些国家能够较长时间与中美两国保持稳定关系。以东南亚六国为例,本文分析了2012—2017年这些国家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或左右为难的原因。研究发现,与中美两国不存在激化的核心安全利益冲突、经济偏好强于安全偏好、与中美两国共同利益相差不大是这些国家能够在中美之间实施稳定对冲战略的重要原因,也使得这些国家有可能成为中美两国的共同朋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格局 左右逢源 对冲战略 中美关系 亚太安全 东南亚国家
下载PDF
身份认知与不对称冲突 被引量:28
17
作者 柳思思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4-127,159-160,共14页
不对称是国际关系的常态。在不对称的状态下,不同的理论流派对冲突双方为何爆发冲突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解释路径,但对不对称冲突爆发的具体时机、冲突的形式与强度等细化的因素缺乏相应的研究。作者认为,在不对称状态下,行为体对于身... 不对称是国际关系的常态。在不对称的状态下,不同的理论流派对冲突双方为何爆发冲突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解释路径,但对不对称冲突爆发的具体时机、冲突的形式与强度等细化的因素缺乏相应的研究。作者认为,在不对称状态下,行为体对于身份的认知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为体对于身份的认知大体上符合行为体的真实身份,在此种情况下,行为体之间不易爆发冲突;另一类是行为体对于身份的认知发生错误,这就导致了双方陷入冲突的困境之中,如中越边境冲突中的越南,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国际环境的动态性与前瞻性导致了行为体身份认知的易错性与滞后性,身份认知错误是导致行为体过度反应并影响双方冲突具体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冲突 身份认知 伊拉克战争
原文传递
中国为什么不结盟? 被引量:28
18
作者 凌胜利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33,共14页
大国崛起进程中往往面临安全压力增强的挑战,结盟成为缓解或化解安全压力的一种战略选择。近年来,中国崛起的安全压力有所加大,结盟与否也引发了热议。审视当前中国的不结盟政策,其原因并非政策失调或伙伴关系事实构建结盟,而是基于国... 大国崛起进程中往往面临安全压力增强的挑战,结盟成为缓解或化解安全压力的一种战略选择。近年来,中国崛起的安全压力有所加大,结盟与否也引发了热议。审视当前中国的不结盟政策,其原因并非政策失调或伙伴关系事实构建结盟,而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具有内在合理性。冷战后大国结盟已经不再,中国适时推出新安全观以摒弃结盟顺应了时代潮流。未来中国是否需要结盟必须基于国家利益的全盘考量,切忌因损失厌恶或基于未来的恐惧而盲目结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不结盟政策 结盟 伙伴关系 安全压力
原文传递
国际规范的国内化:国内结构的影响及传播机制 被引量:26
19
作者 林民旺 朱立群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5-160,135,共26页
本文对当前规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国际规范的国内化——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文章首先介绍国际规范研究的学术历程,以及国际规范国内化研究产生的原因。其次,着重讨论影响国际规范国内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干预因素——国内结构,包括... 本文对当前规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国际规范的国内化——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文章首先介绍国际规范研究的学术历程,以及国际规范国内化研究产生的原因。其次,着重讨论影响国际规范国内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干预因素——国内结构,包括国内制度、国内利益和规范匹配。最后,文章讨论了国际规范经由什么机制而传播到国内,并探讨了激励机制与社会化机制在规范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后果性逻辑与适当性逻辑之间的转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规范 规范传播 规范内化 后果性逻辑 适当性逻辑
原文传递
主场外交、战略能力与全球治理 被引量:26
20
作者 凌胜利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1,I0001,I0002,共33页
主场外交是在一国境内举行的多边外交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其目的在于促进本国的国家利益,增强本国的国际影响力。当前全球治理面临民主赤字、效力不足、领导乏力等问题,要求中国等新兴国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主场外交是在一国境内举行的多边外交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其目的在于促进本国的国家利益,增强本国的国际影响力。当前全球治理面临民主赤字、效力不足、领导乏力等问题,要求中国等新兴国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随着中国实力增强,国际社会也期望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需要创造更多的平台与机会来促进国际共识和共同行动。十八大以来,中国通过大力举办和开展主场外交,提升国际话语权、加强对国际制度的参与和塑造、优化国际形象和增加国际贡献,增强了自身的战略能力,促进大国实力更有效地转化为国际影响力,推动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有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从博鳌亚洲论坛到G20杭州峰会,从塑造国际共识到促进共同行动,中国的主场外交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也存在国内协调、政策落实、长效机制、成本优化等问题,需要在增强国际话语权的聚合作用、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制度效能、增加透明度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主场外交 国际话语权 国际形象 全球治理 新型国际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