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照射实施时间延长对肿瘤细胞杀灭效应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姜玲 熊晓鹏 +3 位作者 胡超苏 欧周罗 朱国培 应红梅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2-117,共6页
背景与目的:调强放射治疗(IMRT)是21世纪初的主流放射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类肿瘤的放射治疗中,但整个放射实施的时间比常规二维照射技术长得多。本研究采用α/β值不同的临床常见肿瘤细胞株——鼻咽癌CNE和肺癌细胞A549细胞株,研究模... 背景与目的:调强放射治疗(IMRT)是21世纪初的主流放射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类肿瘤的放射治疗中,但整个放射实施的时间比常规二维照射技术长得多。本研究采用α/β值不同的临床常见肿瘤细胞株——鼻咽癌CNE和肺癌细胞A549细胞株,研究模拟IMRT技术的照射时间延长所导致的放射生物效应变化。方法:①离体培养鼻咽癌低分化上皮细胞株CNE、肺腺癌细胞株A549,给予不同剂量的照射,由克隆形成实验求得细胞存活比率(SF),根据LQ模型拟合生存曲线;②对细胞进行分段照射,比较细胞存活比率的变化;③对细胞分别进行总剂量为2Gy、2Gy×2次、2Gy×3次、2Gy×4次的照射,间隔24h,每天2Gy照射的总时间分别为1分57秒(2min组)、20min(20min组)、40min(40min组)。观察延长照射时间对肿瘤细胞存活比率的影响。结果:CNE细胞的α/β值为1.76Gy,A549细胞的α/β值为12.41Gy;随着2次照射时间间隔的延长,细胞存活比率逐渐上升,分别比连续照射时增加了150%和100%,接受照射总剂量为8Gy的鼻咽癌瘤株CNE和肺癌瘤株A549细胞中,2min组细胞存活比率最低,分别为0.0237和0.0243;20min组细胞的存活比率分别为0.0304和0.0296;40min组细胞的存活比率上升至0.0378和0.0359,与2min组相比,两株细胞的双侧t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根据体外实验结果,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放射治疗的生物效应下降。在调强放疗的工作实践中,应尽量减少单次照射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个体化地设计调强放疗方案;或者考虑适当的进行剂量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生物学效应 调强放射治疗 鼻咽癌CNE细胞 肺腺癌A549细胞 离体实验
下载PDF
年轻乳腺癌(≤35岁)患者死亡风险规律的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殷文瑾 陆劲松 +5 位作者 柳光宇 狄根红 吴炅 沈坤炜 沈镇宙 邵志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18-120,共3页
背景与目的:年轻乳腺癌患者(≤35岁)预后较差,可能具有与35岁以上乳腺癌患者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但年轻乳腺癌的死亡风险规律及其与35岁以上患者之间的差异目前国内外尚无研究报道。本研究对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死亡... 背景与目的:年轻乳腺癌患者(≤35岁)预后较差,可能具有与35岁以上乳腺癌患者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但年轻乳腺癌的死亡风险规律及其与35岁以上患者之间的差异目前国内外尚无研究报道。本研究对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死亡风险规律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本类乳腺癌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1990年1月—2005年10月间手术治疗的2 331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以35岁为临界点分组,采用Kap-lan-M e ier法及风险函数分别估计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曲线和年死亡风险曲线,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学指标间的差异、总生存曲线及年死亡风险规律间的异同。结果:在肿瘤大小(P=0.0231)、腋下淋巴结转移状态(P<0.001)、雌激素受体状态(P=0.064)等方面,≤35岁及>35岁年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年轻乳腺癌的10年总生存率较>35岁乳腺癌患者为差(分别为72%和79%,P=0.0081)。>35岁患者的年死亡风险曲线呈双峰型(V型),而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年死亡风险除呈现出与前者相似但时间提前的双峰型图形外,在前后两个死亡高峰间还存在着比>35岁患者高的死亡小峰(W型)。结论:≤35岁与>35岁的乳腺癌患者具有不同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在总生存率及死亡模式上存在一定差异,提示对年轻乳腺癌的随访和治疗可能应采用不同的原则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年轻 预后 生存 死亡风险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复发风险时间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殷文瑾 周力恒 +6 位作者 陆劲松 柳光宇 狄根红 吴炅 沈坤炜 沈镇宙 邵志敏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527-531,共5页
目的研究我国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时间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研究在本院手术治疗并且资料完整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共2214例,对其进行生存分析及复发风险分析。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均提示,肿瘤大小、腋下淋巴结转移状态及孕激... 目的研究我国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时间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研究在本院手术治疗并且资料完整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共2214例,对其进行生存分析及复发风险分析。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均提示,肿瘤大小、腋下淋巴结转移状态及孕激素受体(PR)状态是无复发生存率的预后因素(P〈0,05)。全组患者年复发风险曲线呈现双峰型,即该复发风险存在两个高峰期,分别位于术后第2年及术后第9.5~10年左右;肿瘤大小、腋下淋巴结转移状态、绝经状态或激素受体状态不同的患者均存在术后双峰型复发模式,但不同亚组间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该复发模式在肿瘤较大及淋巴结阳性的亚组中更为明显,以及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的复发双峰较阴性患者在时间上有所延迟。结论乳腺癌术后复发风险时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针对性制定术后随访和辅助治疗的新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复发风险 分裂间期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死亡风险时间分布规律研究
4
作者 殷文瑾 周力恒 +6 位作者 陆劲松 柳光宇 狄根红 吴炅 沈坤炜 沈镇宙 邵志敏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研究中国乳腺癌病人术后死亡风险时间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研究1992年1月至200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治疗并且资料完整的原发性乳腺癌2214例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生存及死亡风险分析。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均提示肿瘤... 目的研究中国乳腺癌病人术后死亡风险时间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研究1992年1月至200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治疗并且资料完整的原发性乳腺癌2214例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生存及死亡风险分析。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均提示肿瘤大小、腋下淋巴结转移状态和孕激素受体状态是影响总存活率的预后因素(P<0.05)。全组病人年死亡风险曲线呈现双峰型,死亡高峰分别位于术后第2年及术后第9.5~10年,且该死亡模式在肿瘤较大及淋巴结阳性的亚组中更为明显。激素受体状态虽不改变病人的双峰型复发模式,但却呈现出一定的时间依赖性。结论乳腺癌术后死亡风险时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针对性制定术后随访和辅助治疗的新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死亡风险 腋下淋巴结 孕激素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