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何奇 王杰 +2 位作者 邵玉国 周晓云 邵志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3-247,共5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三者均阴性乳腺癌,即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差异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3至1997年...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三者均阴性乳腺癌,即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差异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3至1997年病理确诊的乳腺癌690例,年龄27~86(52±12)岁,其中三阴性乳腺癌127例,占所有病例18.41%。回顾性分析三阴性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年龄、亲属乳腺癌、伴随其他肿瘤、抑癌基因P53蛋白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表达、伴随良性肿瘤、双乳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三阴性乳腺癌P53及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71.42%和59.74%,明显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P〈0.01,P=0.013);三阴性乳腺癌更易淋巴结转移(P=0.048)。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5年总生存率为79.67%比88.59%,10年总生存率为63.15%比83.28%。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5年无瘤生存率为77.94%比83.82%,10年无瘤生存率为62.87%比82.53%。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尤以36个月以内更为显著。结论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相比,P53、EGFR表达显著增多。三阴性乳腺癌更易淋巴结转移。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受体 雌激素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基底细胞样
原文传递
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抑制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和肺转移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杰 欧周罗 +6 位作者 侯意枫 罗建民 陈奕 周晋 沈镇宙 丁健 邵志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9期2033-2037,共5页
目的探讨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ARC)对人乳腺癌细胞株成瘤性和肺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DARC过表达的MDA-MB-435肺高转移性细胞株(MDA-MB-435HM-DARC),观察体外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检测培养上清中DARC配体CXCL8(IL-8)和CC... 目的探讨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ARC)对人乳腺癌细胞株成瘤性和肺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DARC过表达的MDA-MB-435肺高转移性细胞株(MDA-MB-435HM-DARC),观察体外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检测培养上清中DARC配体CXCL8(IL-8)和CCL2(MCP-1,JE)浓度;建立人乳腺癌BALB/c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曲线与肺内转移灶,检测瘤内DARC、JE、CD34、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DA-MB-435HM-DARC在体外的增殖及侵袭性未见明显改变,但培养上清中CXCL8、CCL2的浓度明显降低。体内实验显示MDA-MB-435HM-DARC移植瘤生长延迟而且体积缩小,肺内转移灶数目减少,同时瘤内CCL2蛋白水平、微血管密度(MVD)降低,MMP-9的产生也减少。结论DARC作为促血管生成趋化因子的清除槽,可抑制由趋化因子诱导的血管生成,从而抑制乳腺癌的生长和肺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肿瘤转移 血管生成 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
原文传递
中国乳腺癌高风险人群中TP53基因胚系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杨晓晨 胡震 +8 位作者 吴炅 柳光宇 狄根红 陈灿铭 侯意枫 黄晓燕 刘哲斌 沈镇宙 邵志敏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1-765,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乳腺癌高风险人群中TP53基因胚系突变的情况。方法应用目标区域捕获和大规模平行测序的方法,对81个来自肿瘤高风险家系、BRCA1/2突变阴性的乳腺癌先证者基因组DNA进行TP53基因的突变检测。挑选候选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 目的研究中国乳腺癌高风险人群中TP53基因胚系突变的情况。方法应用目标区域捕获和大规模平行测序的方法,对81个来自肿瘤高风险家系、BRCA1/2突变阴性的乳腺癌先证者基因组DNA进行TP53基因的突变检测。挑选候选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共分离研究。结果在81例BRCA1/2突变阴性的乳腺癌先证者中,分别在3例乳腺癌先证者中发现3个位于TP53外显子区的突变。其中两个为已知突变,一个为新发现的突变。1例TP53突变携带者的家族史符合Li—Fraumeni综合征的标准,占所有符合Li—Fraumeni综合征标准家系的9.1%(1/11)。2例TP53突变携带者诊断乳腺癌时的年龄小于30岁,占所有非常年轻乳腺癌患者(≤30岁)的11.8%(2/17)。结论TP53在中国乳腺癌高风险人群中有较高的检出率,提示在这一高危人群中,尤其是家族史符合Li—Fraumeni综合征标准的患者或BRCA1/2基因突变阴性的非常年轻乳腺癌患者应该接受TP53突变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TP53基因 胚系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