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3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9
1
作者 周林江 沈天真 陈星荣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卒中样起病且发病时间在 6h以内、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的 2 1例患者进行DWI和常规MRI扫描。结果DWI诊断脑梗死 16例 ,其最终临床诊断均为急性脑梗死 ,DWI阴性 ...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卒中样起病且发病时间在 6h以内、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的 2 1例患者进行DWI和常规MRI扫描。结果DWI诊断脑梗死 16例 ,其最终临床诊断均为急性脑梗死 ,DWI阴性 5例 ,其最终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DWI所见高信号区域的同一部位在以后的CT和 (或 )MRI随访中均有脑梗死病灶 ;DW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 10 0 % ,常规MR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度为 2 5 % ,特异度为 10 0 %。结论 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高度准确 ,其敏感度明显高于常规M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回波平面成像 诊断 超急性期脑梗死
原文传递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神经导航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4
2
作者 吴劲松 周良辅 +2 位作者 洪汛宁 毛颖 杜固宏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62-666,共5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DTI)在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神经导航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 9例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 ,随机分为实验组 (融合DTI影像导航 )和对照组 (传统影像导航 )。实验组患者应用DTI重建以锥体束为主的脑白质纤维...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DTI)在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神经导航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 9例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 ,随机分为实验组 (融合DTI影像导航 )和对照组 (传统影像导航 )。实验组患者应用DTI重建以锥体束为主的脑白质纤维束 ,采用多影像融合技术将DTI与传统的导航影像相融合 ,应用于神经导航手术。结果  (1)实验组 2 5例 ,对照组 2 4例 ,两组病例术前均衡性良好。 (2 )对照组肿瘤全切率 5 0 0 % ,实验组 80 0 % (P <0 0 5 )。 (3)对照组术后致残率 75 0 % ,实验组 2 0 0 % (P <0 0 1)。 (4)预后评估 :对照组Karnofsky预后评分 (KPS) 6 9 5 8± 2 3 4 9,实验组KPS84 80± 2 3 4 9(P <0 0 5 ) ;对照组优良率 (KPS =90~ 10 0 ) 37 5 % ,实验组 72 0 % (P <0 0 5 )。 (5 )对照组住院时间 2 4 2 5± 8 17d ,实验组 17 89± 5 4 7d(P <0 0 5 )。结论 DTI影像应用于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导航手术 ,可提供病灶与邻近锥体束间的三维可视化解剖信息 ,指导肿瘤最大范围切除并有效保护锥体束 ,显著提高肿瘤全切除率 ,降低患者术后致残率 ,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锥体束 脑肿瘤 神经导航 神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麝香保心丸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缺血心肌中血管新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0
3
作者 沈伟 范维琥 +7 位作者 施海明 李勇 罗心平 张晓龙 朱军 金波 李剑 潘俊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84-1287,共4页
目的应用麝香保心丸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动物双模型,同步观察麝香保心丸对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心肌中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双模型,随机分为两组。高脂组为高脂饮食对照组,保心... 目的应用麝香保心丸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动物双模型,同步观察麝香保心丸对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心肌中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双模型,随机分为两组。高脂组为高脂饮食对照组,保心丸组为高脂饮食加麝香保心丸药物干预组。测定心功能及主动脉弓斑块阳性面积。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梗死边缘区和主动脉血管壁CD34阳性反应强度,测定梗死边缘区新生血管密度。采用Western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表达。结果保心丸组的心功能水平较高脂组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心丸组斑块阳性面积(%)为45.82±3.68,较高脂组(82.56±4.97)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梗死边缘区,保心丸组的CD34阳性反应强度和新生血管密度高于高脂组,VEGF和VEGFR-2的表达亦强于高脂组(P<0.01);在主动脉血管壁,保心丸组的CD34阳性反应强度低于高脂组,VEGF和VEGFR-2的表达亦低于高脂组(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能促进梗死边缘区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同时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保心丸 血管新生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梗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及^1H-MRS特点 被引量:64
4
作者 于同刚 戴嘉中 冯晓源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68-672,共5页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常规MRI及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表现。资料与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NSL的MRI和1H-MRS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1例患者共检出33个病灶,其MRI及1H-MRS表现具有如...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常规MRI及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表现。资料与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NSL的MRI和1H-MRS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1例患者共检出33个病灶,其MRI及1H-MRS表现具有如下特点:(1)病灶T1WI多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单发或多发,境界清晰。(2)轻中度瘤周水肿,并可见“火焰样”特征性水肿。(3)增强后病灶多明显均匀强化;“缺口征”、“尖角征”的出现具有特异性。(4)1H-MRS常表现为胆碱(Cho)峰升高,肌酸(Cr)降低,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缺失,并出现高耸的脂质(Lip)峰。在实性肿瘤中出现明显升高的Lip峰对诊断PCNSL具有高度特异性。结论传统MRI在PCNSL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1H-MRS表现,可以提高MRI对PCNSL的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 常规MRI ^1H-MRS 氮-乙酰天门冬氨酸 PCNSL MRS表现 质子磁共振波谱 诊断水平
下载PDF
16层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术后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0
5
作者 洪汝建 陈爽 冯晓源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其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 3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了16层CTA和DSA检查的病例,以DSA作为参考标准,评价16层CTA诊断价值。搜集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其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 3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了16层CTA和DSA检查的病例,以DSA作为参考标准,评价16层CTA诊断价值。搜集6例动脉瘤钛夹夹闭病例进行术后评价,术前术后均进行了CTA检查,通过比较两次CTA结果评价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 根据DSA资料及手术结果,16层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1.5 % ,特异性为10 0 % ,准确性为84 .4 %。6例动脉瘤钛夹夹闭术后CTA随访中,与术前CTA相比,颅内大血管均未见狭窄或闭塞,但1例可见较为明显的瘤体残留。结论 16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较好的三维显示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颈内和椎动脉动脉瘤,CTA仍然存在着一定困难。在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方面,CTA能够清楚地显示瘤夹位置及载瘤动脉的通畅程度,但对于判断瘤颈及瘤体残留方面,其准确性有待DSA的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16层CT血管造影 术后评价 螺旋CT血管造影 动脉瘤夹闭 临床应用价值 椎动脉动脉瘤 诊断价值 回顾性分析 DSA检查 CTA检查 指导价值 参考标准 术前术后 结果评价 手术结果 三维显示 载瘤动脉 敏感性 特异性 准确性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薄层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征象 被引量:58
6
作者 郑颖彦 马昕 +3 位作者 王慧英 王东东 耿道颖 尹波 《上海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61-265,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临床表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薄层高分辨率CT(HRCT)检查是临床筛查和诊断COVID-19的首选方式之一,正确认识COVID-19的CT表现对于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依据70例经病原学...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临床表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薄层高分辨率CT(HRCT)检查是临床筛查和诊断COVID-19的首选方式之一,正确认识COVID-19的CT表现对于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依据70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诊的COVID-19患者的胸部薄层HRCT表现,结合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COVID-19早期的HRCT表现为双肺胸膜下斑片状磨玻璃影;随着病变进展,病灶增多伴实变,可出现支气管充气征、"铺路石征""晕征"和"反晕征";重症患者双肺呈弥漫性实变影;恢复期患者的肺部病灶吸收并有纤维灶形成;较少出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和大量胸腔积液。HRCT检查结果与病原学检查结果可能存在不一致的现象,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典型影像学征象和病原学检查能够更为精准地诊断COVID-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脑膜瘤 被引量:54
7
作者 陈星荣 沈天真 +1 位作者 耿道颖 梁宗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47-190,共44页
根据WHO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脑膜瘤分为四类 :①脑膜瘤。②脑膜间质非脑膜上皮肿瘤。③原发性黑素细胞病变。④组织来源不明的血管母细胞瘤。脑膜瘤是一组分为15个亚型和3个恶性级别的杂类肿瘤 ,在脑膜肿瘤中最为多见。本文复习它... 根据WHO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脑膜瘤分为四类 :①脑膜瘤。②脑膜间质非脑膜上皮肿瘤。③原发性黑素细胞病变。④组织来源不明的血管母细胞瘤。脑膜瘤是一组分为15个亚型和3个恶性级别的杂类肿瘤 ,在脑膜肿瘤中最为多见。本文复习它们的影像学 ,介绍侵袭性脑膜瘤的概念和影像学表现。已经肯定 ,大多数骨质增生是由肿瘤直接浸润所致 ,对此情况应考虑侵袭性脑膜瘤的诊断。单个脑膜瘤可能为硬脑膜上范围相对较大的肿瘤野中生长突出而能见到。基于这个概念 ,复发性脑膜瘤可分为两类 :真性或局部性复发 ;假性或区域性的复发。非典型性和间变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它们的CT和MRI的恶性征象及其可靠性进行探讨 ,本文叙述了囊性脑膜瘤和无症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 ,并对MRI所见脑膜尾征的意义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影像学诊断 肿瘤浸润 临床分型 复发
下载PDF
精准医疗,影像先行 被引量:51
8
作者 冯晓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共2页
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到了“精确医疗计划”,他说:“我希望能够消除小儿麻痹症,开创人类基因组医学的新时代,提供及时、正确的治疗;希望使我们更接近治愈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使我们所有人获得个体基... 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到了“精确医疗计划”,他说:“我希望能够消除小儿麻痹症,开创人类基因组医学的新时代,提供及时、正确的治疗;希望使我们更接近治愈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使我们所有人获得个体基因信息从而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从而拉开了精准医疗的帷幕,精准医疗的概念自此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计划 影像 小儿麻痹症 基因组医学 美国总统 基因信息 糖尿病
原文传递
多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导航手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8
9
作者 吴劲松 周良辅 +3 位作者 高歌军 洪汛宁 毛颖 杜固宏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7-231,共5页
目的探讨多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导航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10月至2002年8月,48例神经导航手术采用了多影像融合技术,病灶涉及部位包括:大脑半球功能区32例,颅底12例,其他4例。其中,CT+MRI-T1W影像融合9例;MRI-T1W+FLAIR影像融合... 目的探讨多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导航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10月至2002年8月,48例神经导航手术采用了多影像融合技术,病灶涉及部位包括:大脑半球功能区32例,颅底12例,其他4例。其中,CT+MRI-T1W影像融合9例;MRI-T1W+FLAIR影像融合5例;MRI-T1W+fMRI-BOLD影像融合14例;MRI-T1W+DTI影像融合13例;MRI-T1W+fMRI-BOLD+DTI影像融合5例;MRI-T1W+FLAIR+fMRI-BOLD+DTI融合2例。结果病灶全切38例(79.2%),次全切除5例(10.4%),大部或部分切除2例,活检1例。术后1个月随访优良率(Karnofsky预后评分,KPS=90~100)72.9%,死亡1例(2.1%),2例(4.2%)发生严重手术致残(KPS=40)。结论多影像融合技术应用于神经导航可以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实现个体化、最优化的术前计划和术中应变。在精确定位肿瘤的同时,还可以界定其与不同性质的解剖、功能结构间毗邻关系,符合最小创伤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航手术 融合技术 影像融合 临床应用价值 功能神经外科 2002年 2001年 大脑半球 次全切除 部分切除 影像信息 精确定位 毗邻关系 功能结构 功能区 MRI 优良率 个体化 最优化 小创伤 病灶
原文传递
穴位和非穴位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对照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张俊海 冯晓源 +2 位作者 李霁 汤伟军 黎元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10-16,共7页
目的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研究穴位和非穴位电针(EA)镇痛时脑功能区变化,了解穴位对电针镇痛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采用穴位深刺、非穴位深刺不同的针刺方法,分别电针20例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左侧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GB34)和悬钟穴(GB3... 目的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研究穴位和非穴位电针(EA)镇痛时脑功能区变化,了解穴位对电针镇痛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采用穴位深刺、非穴位深刺不同的针刺方法,分别电针20例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左侧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GB34)和悬钟穴(GB39),同时行全脑fMRI扫描;SPM99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1)分析得出不同针刺方法的脑功能图像。结果20例受试者中有16例完成穴位深刺,18例完成非穴位深刺。穴位深刺与非穴位深刺引起的脑功能区的变化有显著差别。穴位深刺组表现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双侧豆状核区等信号升高;双侧扣带前回(BA24、32区)、左侧杏仁体(NA)、双侧海马结构等信号降低。这些发生明显变化的脑功能区被认为可能与针刺镇痛有关。非穴位组双侧扣带前回(BA24、32区)等信号升高,双侧豆状核等信号降低。结论fMRI方法研究表明,穴位深刺电针镇痛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和兴奋与痛觉调制相关的多个脑功能区而实现的。非穴位深刺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不良的刺激。穴位的准确定位对电针镇痛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电针镇痛 脑功能磁共振 对照研究
下载PDF
囊性脑膜瘤的影像诊断 被引量:36
11
作者 梁宗辉 冯晓源 +1 位作者 朱珍 陈星荣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9-463,共5页
目的探讨囊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成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脑膜瘤27例,其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16~80岁(平均49岁).行MR检查26例,其中增强扫描24例;行CT检查15例,其中增强扫描7例;同时行CT和M... 目的探讨囊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成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脑膜瘤27例,其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16~80岁(平均49岁).行MR检查26例,其中增强扫描24例;行CT检查15例,其中增强扫描7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者15例.分析所有的CT和MRI资料,结合手术和病理结果,采用Nauta分型进行分析.结果囊性脑膜瘤主要位于大脑凸面,以广基与硬脑膜相连,多数表现为实质性肿块伴大小不等的囊样区,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囊性,其内见实质结节,结节明显强化,而囊壁可有或无强化.本组27例中,NautaⅠ型4例,NautaⅡ型7例,NautaⅢ型1例,NautaⅣ型10例,此外3例同时有Ⅱ型和Ⅲ型,1例同时有Ⅱ型、Ⅲ型和Ⅳ型,1例同时有Ⅲ型和Ⅳ型.结论囊性脑膜瘤有特殊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在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M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性脑膜瘤 影像诊断 影像学表现 增强扫描 诊断正确率 实质性肿块 MRI 病理证实 MR检查 CT检查 病理结果 大脑凸面 Ⅲ型 80岁 检查者 硬脑膜 强化 Ⅱ型 Ⅳ型 手术 结节
原文传递
血管母细胞瘤 被引量:36
12
作者 陈星荣 沈天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208-211,共4页
毛细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是组织起源未定的WHO分类Ⅰ级的肿瘤 ,是由基质细胞和丰富的毛细血管组成。5 %~38 %的中枢神经系统毛细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与vonHippel-Lindau病有关。毛细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大多发生在小脑 ,无论肿瘤发生在小... 毛细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是组织起源未定的WHO分类Ⅰ级的肿瘤 ,是由基质细胞和丰富的毛细血管组成。5 %~38 %的中枢神经系统毛细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与vonHippel-Lindau病有关。毛细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大多发生在小脑 ,无论肿瘤发生在小脑、脑干和大脑半球 ,都有相似的CT、MRI表现。瘤体常有囊性区和实质性壁结节 ,增强扫描壁结节有强化 ,而囊壁则可有或无强化。部分毛细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表现为实质性肿块 ,增强时伴有强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母细胞瘤 CT MRI 影像学诊断 颅内肿瘤 增强扫描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34
13
作者 赖宝艺 孙华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12期2274-2277,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肺孤立性结节病变的良、恶性鉴别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肺孤立性结节病变患者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比统计,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孤...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肺孤立性结节病变的良、恶性鉴别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肺孤立性结节病变患者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比统计,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93.10%,特异性为88.46%,准确性为90.91%。炎性结节组和恶性结节组患者在动态增强扫描期间,在各时间点的CT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炎性结节组和恶性结节组的不同时间点动态增强CT值可以发现炎性结节组在30s、90s、180s的动态增强CT值均升高,但是两组无差异(P>0.05);而在300s和480s,炎性结节组的动态增强CT值明显下降,而恶性结节组则下降不明显,而且炎性结节组在300s和480s的动态增强CT值明显低于恶性结节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结节组和炎性结节组患者的PH、SPH/PPH等CT动态增强扫描特征参数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可以为鉴别和诊断良、恶性肺孤立性结节病变提供有利证据,在临床诊断过程中,结合结节的形态学特征对于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孤立性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成像界定急性脑梗死缺血半影区 被引量:25
14
作者 冯晓源 梁杰 +3 位作者 殷信道 韩翔 董强 吕传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52-957,共6页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 (DWI)和灌注成像 (PI)两种MRI技术联合应用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半影区界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 )动物实验 :取 50只SD大鼠 ,用线栓法行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 ,其中 1组为假手术对照组 (A组 ) ,另 4组分别栓塞 30...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 (DWI)和灌注成像 (PI)两种MRI技术联合应用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半影区界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 )动物实验 :取 50只SD大鼠 ,用线栓法行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 ,其中 1组为假手术对照组 (A组 ) ,另 4组分别栓塞 30、60、1 80、360min(B、C、D、E组 ) ,每组1 0只大鼠。对A组大鼠于假手术后 30min、各栓塞组大鼠于栓塞结束时行头颅T1 WI、T2 WI、DWI和PI扫描 ,计算表观弥散系数 (ADC)、局部脑血容量 (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的相对值 (与对侧相应部位比值 )。将病灶区脑组织切片标本进行四氮唑红 (TTC)染色和光镜、电镜观察 ,并与DWI图像对比。 (2 )临床观察 :对发生急性中风症状 6h以内的 43例患者行急诊MRI检查 ,于 7d后进行随访。43例患者均行头颅T1 WI、T2 WI、DWI和PI扫描 ,应用ADC图测量DWI异常信号区体积 (vDWI) ,应用MTT图测量PI异常信号区体积 (vPI) ;随访时用T2 W图像测量最终梗死灶体积 (vCI)。比较vDWI与vPI以及vDWI与vCI的差异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动物实验 :栓塞各组大鼠T1 WI未见异常信号 ,D、E组T2 WI见异常高信号。B、C、D、E组均可见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DWI和PI异常信号 ,DWI异常高信号和ADC值降低区域的体积随栓塞时间延长而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加权成像 灌注成像 磁共振 急性脑梗死 缺血半影区 脑缺血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被引量:32
15
作者 徐方元 陈爽 +7 位作者 关颖 叶春梅 秦少华 徐瑛 王建民 陈晓荣 韩云学 叶春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70-137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A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诊断TIA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P和颈动脉CTA。评价脑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A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诊断TIA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P和颈动脉CTA。评价脑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选取20名无TIA病史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26例中,21例头颅CT平扫正常,5例有腔隙性脑梗死。脑CTP检查正常9例,异常17例,患者患侧与对侧的TTP、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A显示颈动脉狭窄19例,发现颈动脉斑块44处。随访6个月中3例发生脑梗死。结论脑CTP结合CTA对评价TIA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的 灌注成像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常规磁共振序列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2
16
作者 朱珍 邵肖梅 +3 位作者 帕米尔 钱镔 汤伟军 梁宗辉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5-100,共6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8月至2011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临床疑诊脑损伤的新生儿,同时进行常规MRI和SWI扫描。分为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统计常规MRI和SWI检测的出血部位、出血...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8月至2011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临床疑诊脑损伤的新生儿,同时进行常规MRI和SWI扫描。分为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统计常规MRI和SWI检测的出血部位、出血病灶数目和出血面积的差别。结果 596例临床疑诊脑损伤的新生儿进入分析。1常规MRI检出颅内出血117例(19.6%),早产儿组72例(61.5%);SWI检出颅内出血134例(22.5%),早产儿组81例(60.4%),包括生发基质出血40例(早产儿33例,足月儿7例),侧脑室出血68例(早产儿54例,足月儿14例),脉络丛出血30例(早产儿18例,足月儿12例),第三脑室出血6例(早产儿),中脑导水管出血3例(早产儿),第四脑室出血27例(早产儿23例,足月儿4例),大脑实质出血22例(早产儿14例,足月儿8例),小脑出血20例(早产儿11例,足月儿9例),脑干出血1例(足月儿),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早产儿4例,足月儿6例),硬膜下出血36例(早产儿17例,足月儿19例),硬膜外出血2例(足月儿)。2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6个部位)中,除了中脑导水管出血外,其他5个部位的出血病灶检出数目SWI均大于常规MRI(P均<0.05)。SWI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数目大于常规MRI(P<0.05);对硬膜下出血和硬膜外出血的检出数目上,SWI和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WI序列81例早产儿生发基质-脑室出血主要为生发基质出血(44个)、侧脑室出血(90个)和脉络丛出血(26个);53例足月儿生发基质-脑室出血以侧脑室出血(23个)和脉络丛出血(18个)多见。498例在SWI和常规MR同时显示出血的病例,颅内出血(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大脑和小脑实质出血)面积(cm2)SWI均大于常规MRI的T2WI序列,(0.69±0.63)vs(0.49±0.48),P<0.001。结论 SWI较常规MRI在检出新生儿各种类型的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阳性率、病灶数目和出血面积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可作为常规MRI的有力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新生儿 脑出血 磁敏感加权成像
下载PDF
正常胰腺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梁宗辉 冯晓源 +1 位作者 祝瑞江 金忱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6年第4期218-222,F0003,共6页
目的对非胰腺疾病患者进行胰腺CT灌注成像检查,探索正常胰腺的CT灌注特征。方法39例非胰腺疾病患者行胰腺CT灌注检查。采用GELightspeed16MSCT机的电影模式(0.5s/圈),5mm层厚/4层。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Omnipaque30050ml,注射速率4ml/s,延... 目的对非胰腺疾病患者进行胰腺CT灌注成像检查,探索正常胰腺的CT灌注特征。方法39例非胰腺疾病患者行胰腺CT灌注检查。采用GELightspeed16MSCT机的电影模式(0.5s/圈),5mm层厚/4层。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Omnipaque30050ml,注射速率4ml/s,延迟6s,总扫描时间45s。所得数据传输至GEAW4.0工作站,利用Perfusion2中的胰腺灌注软件(去卷积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分别测量39例正常胰腺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胰腺CT灌注成像特征表现为局部组织血流量(BF)、血容量(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均匀一致的实质性器官。BF的测量值为(9684.05±1701.43)ml/(min·kg),BV的测量值为(1362.26±827.10)ml/kg,MTT的测量值为(3.72±3.06)s,PS的测量值为(829.80±278.99)ml/(min·kg)。结论正常胰腺CT灌注表现为局部组织血流量、血容量均匀,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相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一致的实质性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CT 灌注成像
下载PDF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27
18
作者 张晓龙 凌锋 +5 位作者 沈天真 黄祥龙 王大明 张鸿祺 缪中荣 宋庆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67-71,共5页
目的 比较三维 (3D)DSA与二维 (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 2名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行 3DDSA和 2DDSA检查 ,双盲法诊断 3DDSA和 2DDSA分别发现的动脉瘤的个数、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的关系是否清楚、动脉瘤囊... 目的 比较三维 (3D)DSA与二维 (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 2名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行 3DDSA和 2DDSA检查 ,双盲法诊断 3DDSA和 2DDSA分别发现的动脉瘤的个数、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的关系是否清楚、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果 发现的 30个动脉瘤中 3DDSA的假阳性数和假阴性数均为 0 ;2DDSA的假阳性数和假阴性数均为 2个。 3DDSA对 30个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均显示清楚 ,发现 2个动脉瘤囊内有穿支 ;2DDSA仅对 8个动脉瘤 (其中 4个后交通动脉瘤 ,3个前交通动脉瘤和 1个颈眼动脉瘤 )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清楚 ,无法证实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论  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面明显优越于 2D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DSA 动脉瘤 诊断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8
19
作者 于同刚 姚振威 +2 位作者 冯晓源 戴嘉中 祝瑞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像技术特点及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材料和方法:46例窦性心律患者,按心率分为6组:组1心率为<60次/min,组2心率为60~69次/min,组3心率为70-79次/min,组4心率为80~89次/min,组5心率为90~99次/m...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像技术特点及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材料和方法:46例窦性心律患者,按心率分为6组:组1心率为<60次/min,组2心率为60~69次/min,组3心率为70-79次/min,组4心率为80~89次/min,组5心率为90~99次/min,组6心率为≥100次/min。经肘前静脉注射造影剂,平静吸气后屏气进行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并将图像传送到SUN图像工作站进行二维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容积再现重建。结果:46例患者中,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左回旋支、左缘支、右冠状动脉及后降支显示较好并能用于影像学诊断者分别为46例(100%),46例(100%),41例(89%),43例(94%),24例(52%),39例(85%),27例(59%)。在相位窗的选择方面,36例(78%)患者在75%相位窗上显示较好。在不同的心率组中,16层螺旋CT对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及后降支的显示没有明显差别(P>0.05)。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左前降支的显示受心脏搏动的影响很小,显示率都是100%。心脏搏动主要影响右冠状动脉、左旋支及第一对角支的显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心率小于70次/min时,右冠状动脉显示较好,显示率为100%。当心率小于80次/min时左旋支的显示率在93%以上。结论:16层螺旋CT可以准确可靠地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 成像技术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融合功能磁共振影像的神经导航在脑皮质运动区肿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20
作者 吴劲松 周良辅 +2 位作者 高歌军 毛颖 杜固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32-636,共5页
目的 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的血液氧饱和水平检测 (BOLD)技术在脑皮质运动区肿瘤神经导航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 5 8例脑肿瘤随机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 30例 ,对照组 2 8例。肿瘤涉及第一运动区 (PMA) 18例 ;运动前区 ... 目的 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的血液氧饱和水平检测 (BOLD)技术在脑皮质运动区肿瘤神经导航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 5 8例脑肿瘤随机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 30例 ,对照组 2 8例。肿瘤涉及第一运动区 (PMA) 18例 ;运动前区 (PM) 18例 ;第一运动感觉区 (PMSA) 11例 ;第一感觉区 (PSA) 9例 ;辅助运动区 (SMA) 2例。试验组运用手运动激发模式 ,行BOLD成像定位皮质运动区 ,并与MR的导航序列影像融合 ,应用于神经导航 ;对照组采用常规MR影像导航。结果 试验组肿瘤全切率为 86 7% ,对照组为 6 0 7% ,P <0 0 5。试验组术后患侧肢体肌力为 4 3度±1 1度 ,对照组为 2 5度± 1 9度 ,P <0 0 0 1。试验组术后致瘫率为 2 3 3% ,对照组为 71 4 %。试验组远期预后Karnofsky评分 (KPS)为 88± 2 7,对照组为 6 5± 32 ,P <0 0 1。结论 应用融合BOLD影像的神经导航术 ,可实现个体化、实时、精确地定位肿瘤及毗邻的脑皮质运动区 ,提高全切率 ,降低术后致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影像 神经导航 脑皮质运动区 脑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