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肝细胞肝癌和肿块型肝内小胆管细胞癌的MRI表现特征 被引量:16
1
作者 盛若凡 曾蒙苏 +2 位作者 饶圣祥 纪元 陈伶俐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8-293,共6页
目的 探讨小肝细胞癌(sHCC)及肿块型肝内小胆管细胞癌(sIMCC)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8例sHCC患者(351个病灶)及42例sIMCC患者(47个病灶)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肝脏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对2组患者病灶... 目的 探讨小肝细胞癌(sHCC)及肿块型肝内小胆管细胞癌(sIMCC)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8例sHCC患者(351个病灶)及42例sIMCC患者(47个病灶)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肝脏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对2组患者病灶T2WI及动态增强各期的MR信号特点、强化模式、伴随征象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对2组间MRI扫描特征比较,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指标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同时根据甲胎蛋白(AFP)值对sHCC进行亚组分析,采用x2检验比较AFP正常及升高组强化模式.结果 MR扫描特征中,强化模式及伴随征象中的肿瘤(假)包膜、肝包膜回缩是鉴别sHCC和sIMCC的主要指标,对比剂廓清(276/351)伴肿瘤(假)包膜的显现(275/351)高度提示sHCC,而填充进展的强化模式(27/47)伴肝包膜回缩(8/47)有助于sIMCC的诊断(P<0.01).相较于AFP正常组,填充进展(4例)及持续稳定(32例)强化模式多见于AFP升高组sHCC中,2组间动态增强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8.241,P<0.05).结论 动态增强模式及肿瘤(假)包膜、肝包膜回缩征象是鉴别sHCC及sIMCC最重要的影像指标;同时,AFP正常sHCC患者的病灶强化方式相对典型,有利于临床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对比分析
原文传递
Gd+-EOB-DTPA与Gd+-DTPA增强磁共振检查肝细胞癌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丁莺 陈财忠 +1 位作者 饶圣祥 曾蒙苏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82-685,共4页
目的 比较研究Gd+-EOB-DTPA与Gd+-DTPA两种增强磁共振对比剂对肝细胞癌检查的准确性.方法 21例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分别进行Gd+-EOB-DTPA与Gd+-DTPA两种增强磁共振检查,以病灶显示质量指数、病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 目的 比较研究Gd+-EOB-DTPA与Gd+-DTPA两种增强磁共振对比剂对肝细胞癌检查的准确性.方法 21例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分别进行Gd+-EOB-DTPA与Gd+-DTPA两种增强磁共振检查,以病灶显示质量指数、病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及对比噪声比为指标进行评价,重点比较两种对比剂的差异性.结果 21例肝细胞癌患者共25个病灶,其中<1.0cm病灶9个.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检查肝胆特异期呈低信号有24个病灶,仅1个病灶呈等信号.Gd+-DTPA增强磁共振检查门脉期呈低信号病灶15个、等高信号5个、高信号5个.Gd+-EOB-DTPA及Gd+-DTPA增强磁共振检查对于肝细胞癌(特别是<1.0cm)的病灶显示质量指数,病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7分、89%、89%、89%、89%及12分、33%、33%、33%、67%,肝胆特异期的对比噪声比为:639.35,Gd+-DTPA动脉期及门脉期对比噪声比分别为:225.25及93.25,Gd+-EOB-DTPA均优于Gd+-DTPA增强磁共振检查.结论 采用Gd+-EOB-DTPA对比剂能较Gd+-DTPA对比剂更好地显示肝小病灶,可明显提高微小肝细胞癌(<1.0 cm)诊断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磁共振成像 对比噪声比
原文传递
肾脏原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孙海涛 王艳秋 +4 位作者 沈婷婷 郭英龙 严诚 侯君 周建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8-602,共5页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病理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PNET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6例肾脏PNET中,4例位于左肾,2例位于右肾;1例呈类圆形;2例呈椭圆形;1例呈葫芦形;2例呈不...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病理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PNET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6例肾脏PNET中,4例位于左肾,2例位于右肾;1例呈类圆形;2例呈椭圆形;1例呈葫芦形;2例呈不规则形;瘤体直径7.0~20.9cm。CT或MRI扫描6例均呈囊实性肿块,CT或MRI平扫6例呈混杂低密度或混杂高低不等信号。增强扫描皮髓质期6例均呈轻度强化,强化方式呈分隔状、条片状、絮状或不均质强化,实质期持续性强化或轻度延迟性强化;2例病灶边界较模糊,其余4例边界清晰。结论:肾脏原发PNET临床罕见,CT和MRI表现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确诊仍需要依靠病理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