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前和产后联合阻断HBsAg、HBe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朱启镕 俞惠 +4 位作者 陈慧 董左权 费琳娥 顾新焕 张秀珍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0-163,共4页
目的 评价产前和产后联合阻断措施对HBsAg、HBe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方法 将HBsAg、HBeAg阳性的孕妇在产前检查时随机分成两组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组 :孕妇产前 3个月 (妊娠 2 8周起 )每 4周肌内注射HBIG 4 0 0IU... 目的 评价产前和产后联合阻断措施对HBsAg、HBe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方法 将HBsAg、HBeAg阳性的孕妇在产前检查时随机分成两组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组 :孕妇产前 3个月 (妊娠 2 8周起 )每 4周肌内注射HBIG 4 0 0IU直至临产 ;对照组 :孕妇不注射HBIG。两组所生新生儿出生时及 15d时肌内注射HBIG ,满月、2月和 7月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定期检测婴儿外周血的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标志。 10 4例HBsAg、HBeAg阳性孕妇所生 10 5例新生儿完成随访满 1年。结果  5 1例新生儿系HBIG组母亲所生 ,宫内感染率为 5 .9% ,达 1岁时HBV慢性感染率为 5 .9% ,具有保护性抗体水平的有效保护率达 94 .1% ;5 4例对照组母亲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为 18.5 % ,随访至 1岁龄的HBV慢性感染率为 16 .7% ,抗体有效保护率是 83.3%。宫内感染率之比 χ2 =3.86 ,P <0 .0 5。结论 产前和产后联合阻断HBsAg、HBeAg阳性孕妇的母婴传播 ,其有效保护率达到 94 % ,能明显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 ,获得目前最大限度的提高对HBs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 产后 联合阻断 HBsAg HBeAg 阳性 孕妇 母婴传播 免疫球蛋白类
原文传递
脐血炎症指标对早期新生儿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诗宇 徐灵敏 +4 位作者 闫欢 金红梅 戈丽平 仲惠琴 付春燕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6-590,共5页
目的探讨脐血炎症指标对早期新生儿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法,选取2014-2015年产科住院分娩的足月新生儿胎膜早破组45例、正常对照组45名为研究对象,依据感染结局分为感染新生儿13例、未感染新生儿77例,筛... 目的探讨脐血炎症指标对早期新生儿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法,选取2014-2015年产科住院分娩的足月新生儿胎膜早破组45例、正常对照组45名为研究对象,依据感染结局分为感染新生儿13例、未感染新生儿77例,筛查各组新生儿脐血单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ONO)和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表面髓系细胞触发受体(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TREM-1)、人免疫球蛋白G Fc段受体Ⅰ(FcγRⅠ/CD64)、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脂多糖受体(Lipopolysaccharide receptor/CD14)等炎症指标,比较组间差异,评价各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患儿脐血MONO、PMN表面TREM-1、CD64分别为(10.26±3.07)ng/ml、(6.17±0.82)MFI、(7.99±1.28)ng/ml和(1.81±0.13)MFI,高于未感染组(P<0.05),脐血MONO上CD14为(129.38±57.96)MFI低于未感染组,但PMN表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MONO-TREM-1、PMN-TREM-1、MONO-CD64、PMN-CD64、MONO-CD14等5个脐血炎症指标,ROC曲线显示其AUC分别为0.799、0.724、0.839、0.886、0.673。结论筛查脐血TREM-1、CD64、CD14等炎症指标有助于早期新生儿细菌感染的诊断,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其中CD64诊断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炎症指标 早期新生儿 细菌感染 诊断价值
原文传递
1969-2003年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及发病因素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杨丹 韩立敏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9-480,483,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35年间子宫内膜癌的病例,了解子宫内膜癌发病在35年间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医院1969年3月-2003年12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病例209例,以年代为限分为3组,1969-1979年第1组25例,1980-1989年第2组41例,1990-1999年第3... 目的通过分析35年间子宫内膜癌的病例,了解子宫内膜癌发病在35年间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医院1969年3月-2003年12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病例209例,以年代为限分为3组,1969-1979年第1组25例,1980-1989年第2组41例,1990-1999年第3组57例,2000年1月-2003年12月为第4组86例。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4组病例占同期妇科住院病例的比例、对发病例数、发病年龄、生育和月经情况、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肥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组病例分别是同期妇科住院病例的0.39%、0.68%、0.84%和17.4%。第4组是第1、2、3组的44.6倍、25.6倍、20.7倍,第3组是第1、2组的2.2倍、1.2倍,第2组是第1组的1.7倍。子宫内膜癌病例数以每10年几何对数的速度增长,第4组的年平均数是第1组的10倍。发病年龄每10年增大1岁,P=0.0328。第3、4组流产数明显多于第1、2组P=0.036,P=0.003。第4组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增加P=0.0444,P=0.0020。第3、4组合并糖尿病、肥胖病例明显增加P=0.0114,P=0.0282。结论我国目前子宫内膜癌的病例增长迅速与国外一致,发病年龄并未年轻化,同国外相近。近10年糖尿病、肥胖发病率增加、绝经延后和行经年限增加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增加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3年 癌发病率 因素分析 1980-1989年 1990-1999年 子宫内膜癌 回顾性分析 发病年龄 住院病例 2000年 糖尿病 变化特点 中山医院 对照研究 月经情况 比较分析 绝经年龄 病例数 高血压 肥胖 平均数 年轻化 妇科 同期 增长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30
4
作者 黄志华 屠蕊沁 《中国临床医学》 2009年第1期128-130,共3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与经腹子宫切除术(TAH)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12月—2008年3月间648例妇科良性疾病非子宫脱垂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其中开腹组602例和腹腔镜辅助阴道全子宫切除组46例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与经腹子宫切除术(TAH)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12月—2008年3月间648例妇科良性疾病非子宫脱垂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其中开腹组602例和腹腔镜辅助阴道全子宫切除组46例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孕次、既往腹部手术次数、其他系统合并症、体质量指数(BMI)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H组产次少于LA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两组的妇科疾病种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H组比LAVH组手术时间短(P<0.05)、出血比LVAH组少(P<0.05),血红蛋白下降值比LAVH组少,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H组比LAVH组术后住院时间长(P<0.05)、术后恢复正常排便时间长(P<0.05),术后3d内最高体温TAH组稍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的子宫原位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AH组切除的子宫更大(P<0.05)。LAVH组中转开腹率为4.3%。LAVH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5%(3/46),TAH组并发症发生率10.6%(64/602),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在手术时间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切除术 腹腔镜 剖腹术 腹腔镜辅助阴道子宫切除术
下载PDF
硫酸镁与硝苯地平分别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7
5
作者 顾斯仪 金红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7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硫酸镁与硝苯地平分别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87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4)。2组患者均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加用硫酸镁治疗,... 目的探讨硫酸镁与硝苯地平分别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87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4)。2组患者均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加用硫酸镁治疗,观察组加用硝苯地平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凝血酶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40%,观察组为9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均较治疗前高,纤维蛋白原(Fib)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采用硝苯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酶水平,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 硫酸镁 硝苯地平 小剂量阿司匹林 凝血酶 不良反应
下载PDF
COOK球囊促宫颈成熟并人工破膜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8
6
作者 张小平 肖江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662-663,共2页
目的:探讨COOK促宫颈成熟球囊与人工破膜联合催产素引产在足月妊娠计划分娩引产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行COOK促宫颈成熟球囊引产的孕妇40例为研究组,同期行人工破膜引产8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剖宫产率、总产程、产后2h出血... 目的:探讨COOK促宫颈成熟球囊与人工破膜联合催产素引产在足月妊娠计划分娩引产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行COOK促宫颈成熟球囊引产的孕妇40例为研究组,同期行人工破膜引产8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剖宫产率、总产程、产后2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等一般状况。结果:研究组产妇放置COOK球囊后宫颈Bishop评分较放置前明显提高(P<0.05)。研究组孕妇第一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引产成功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OK促宫颈成熟球囊联合人工破膜引产具有缩短产程、减轻产妇痛苦、降低剖宫产率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宫颈成熟 引产 @COOK 促宫颈成熟球囊
下载PDF
卡前列甲酯栓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和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被引量:24
7
作者 周海红 金红梅 《中国医药》 2021年第5期741-744,共4页
目的观察卡前列甲酯栓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和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收治的114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 目的观察卡前列甲酯栓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和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收治的114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7例。在缩宫素用药基础上,对照组发现出血后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肌内注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卡前列甲酯栓置入阴道深处干预。对比2组产后2、24 h出血量和围产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后2、24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167±39)ml比(186±42)ml、(180±40)ml比(216±4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4/57)比3.5%(2/57)](χ2=0.704,P=0.402)。结论卡前列甲酯栓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用于预防和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卡前列甲酯栓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晚期卵巢癌中间型瘤体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对比单纯中间型瘤体减灭术研究解读 被引量:20
8
作者 贾慧珣 李俊 史庭燕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80-786,共7页
背景:新诊断的晚期卵巢癌的治疗通常包括瘤体减灭术和全身化疗。本研究旨在探索中间型瘤体减灭术(interval debulking surgery,IDS)中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是否会改善接受新辅助化疗的Ⅲ... 背景:新诊断的晚期卵巢癌的治疗通常包括瘤体减灭术和全身化疗。本研究旨在探索中间型瘤体减灭术(interval debulking surgery,IDS)中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是否会改善接受新辅助化疗的Ⅲ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预后。方法:在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的Ⅲ期临床试验中,我们随机将245例患者分配至IDS联合顺铂HIPEC组(100 mg/m^2)或接受单纯IDS组。这些患者都接受了3个疗程的卡铂[5~6 mg/(m L·min^(-1))曲线下面积]和紫杉醇(175 mg/m^2体表面积)至少达到疾病稳定状态。手术时,对患者进行评估:如果能达到无残留病灶(完全瘤体减灭)或残留病灶最大直径小于10 mm(满意瘤体减灭)才进行随机分组。术后再接受3个疗程的卡铂和紫杉醇化疗。主要研究终点是无复发生存期(relapse-free survival,R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不良反应。结果:在意向性治疗分析中,123例患者中110例(89%)接受单纯瘤体减灭术(手术组)的患者及99/122(81%)例接受瘤体减灭术联合HIPEC(手术联合HIPEC组)的患者出现了疾病复发或死亡(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比HR=0.66;95%CI:0.50~0.87;P=0.003)。手术组的中位RFS为10.7个月,手术联合HIPEC组中位RFS为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7年,手术组和手术联合HIPEC组分别有76例(62%)和61例(50%)患者死亡(HR=0.67;95%CI:0.48~0.94;P=0.02)。手术组中位OS为33.9个月,手术联合HIPEC组中位OS为45.7个月。两组中发生3级或4级不良事件的患者比例相似(手术组为25%,手术联合HIPEC组27%,P=0.76)。结论:在Ⅲ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中,在IDS术中行HIPEC比单纯IDS获得了更长的RFS和OS,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灭术 肿瘤细胞 上皮性卵巢癌 中间型 腹腔化疗 手术质量 灌注化疗 新辅助化疗 总生存期
下载PDF
联合应用坦素罗辛与溴吡斯的明治疗宫颈癌术后尿潴留 被引量:21
9
作者 任爱民 杨丹 +3 位作者 韩立敏 许明 张秀珍 屠蕊沁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3-375,379,共4页
目的分析盐酸坦素罗辛联合溴吡斯的明防治宫颈癌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7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宫颈癌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患者57例,治疗组28例,为拔导尿管前后口服盐酸坦素罗辛和溴吡斯的明... 目的分析盐酸坦素罗辛联合溴吡斯的明防治宫颈癌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7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宫颈癌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患者57例,治疗组28例,为拔导尿管前后口服盐酸坦素罗辛和溴吡斯的明的患者;对照组29例,为单纯导尿的患者。两组手术范围、术中出血、年龄等情况大致相当。比较两组尿潴留发生情况及药物毒副反应。结果在经术后常规导尿1周或2周,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生尿潴留者分别为3例(10.7%)与17例(58.6%),尿潴留发生率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1)。首次拔管后治疗组平均膀胱残余尿量为(44.4±60.9)mL,对照组为(167.8±159.9)mL,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1)。分层数据显示,无论术后1周还是2周拔除导尿管,治疗组的膀胱残余尿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未观察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盐酸坦素罗辛联合溴吡斯的明对防治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的尿潴留有较好的作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 尿潴留 坦素罗辛 溴吡斯的明
下载PDF
脐血细胞髓样细胞触发受体和CD64的变化对胎膜早破时早期新生儿感染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展 闫欢 +4 位作者 徐灵敏 金红梅 戈丽平 仲惠琴 付春燕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6年第2期55-58,共4页
目的研究新生儿脐血单核细胞(MONO)和中性粒细胞(PMN)在胎膜早破时的变化及意义,探索早期新生儿感染的预测方法。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足月胎膜早破新生儿脐血MONO和PMN表面TREM-1及CD64的水平,以同期正常新生儿45例为对照,比较... 目的研究新生儿脐血单核细胞(MONO)和中性粒细胞(PMN)在胎膜早破时的变化及意义,探索早期新生儿感染的预测方法。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足月胎膜早破新生儿脐血MONO和PMN表面TREM-1及CD64的水平,以同期正常新生儿45例为对照,比较胎膜早破组和健康对照组、胎膜早破感染组和胎膜早破无感染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1胎膜早破组脐血MONO和PMN表面TREM-1、CD6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2胎膜早破感染组脐血MONO和PMN表面TREM-1、CD64均显著高于胎膜早破无感染组(P<0.05);3在评估早期新生儿感染时,脐血MONO和PMN表面TREM-1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768,P<0.05);脐血MONO和PMN表面CD64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667,P<0.05)。结论脐血MONO和PMN表面TREM-1及CD64的表达与胎膜早破及新生儿感染有关,临床检测有助于早期新生儿感染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TREM-1 CD64 胎膜早破 早期新生儿感染
下载PDF
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1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许华 朱瑾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841-844,共4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CSP)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对近10年收治的13例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既往有人工流产刮宫史者10例,主要表现为停经(77%,10/13)及不规则阴道流血(77%,10/13),血... 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CSP)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对近10年收治的13例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既往有人工流产刮宫史者10例,主要表现为停经(77%,10/13)及不规则阴道流血(77%,10/13),血β-hCG介于81~133 576 mIU/ml之间,其中入院后血β-hCG≥6 000 mIU/ml者为9例。B超均提示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可能。12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成功,1例患者经手术切除妊娠组织成功。结论:B超和血β-hCG水平对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诊断帮助较大,多数可保守治疗获得成功,但需充分备血及做好手术切除子宫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CSP) 异位妊娠 甲氨蝶呤(MTX) 保守治疗
原文传递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妇科手术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黄志华 屠蕊沁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14年第11期895-897,共3页
目的:研究运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进行妇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机器人手术在妇科手术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妇产科采用机器人手术系统行妇科手术的14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 目的:研究运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进行妇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机器人手术在妇科手术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妇产科采用机器人手术系统行妇科手术的14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短期并发症和中转开腹率。结果:我院成功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子宫肌瘤剥除术、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卵巢癌分期手术、附件切除术及卵巢囊肿剥除术中。采用机器人手术系统手术的手术时间1.08-7.5h,术后住院天数3-5天,无中转开腹及感染、严重出血等短期并发症。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作为新兴微创技术,体现出并发症少、恢复快、创伤小的优点,但在技术应用初始阶段,手术时间较长,且费用昂贵,并未比以往的手术方式表现出显著优越性。但随着手术经验积累及技术熟练完善后,手术时间可明显缩短,而且机器人手术医师培训周期短,术中对医师的稳定性、常规内镜操作水平要求较低,有助于技术普及。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利弊评价需后续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给予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机器人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妇科
下载PDF
可吸收医用膜预防妇科术后盆腔粘连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琳 肖洪洋 屠蕊沁 《当代医学》 2012年第11期51-52,共2页
目的对可吸收医用膜预防妇科术后出现盆腔粘连的疗效进行观察评估。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09年12月子宫肌瘤、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171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术中于需要防粘连部位放置可吸收医用膜,对照组则不放置该医用膜。对两组病... 目的对可吸收医用膜预防妇科术后出现盆腔粘连的疗效进行观察评估。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09年12月子宫肌瘤、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171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术中于需要防粘连部位放置可吸收医用膜,对照组则不放置该医用膜。对两组病例术后盆腔B超检查情况、妇科检查情况及2a内宫内妊娠率及宫外妊娠率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放置可吸收医用膜后,患者术后出现盆腔积液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妇科检查异常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2a内宫内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宫外妊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可吸收医用膜可有效防止妇科盆腔手术后出现盆腔粘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妇科粘连
下载PDF
Ⅰ、Ⅱ期子宫内膜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叶彤 曾蒙苏 +1 位作者 杨丹 饶圣祥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7期583-586,共4页
目的:分析Ⅰ期和Ⅱ期子宫内膜癌的MRI表现,评价MRI对子宫内膜癌肌层和宫颈侵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T1WI、T2WI和动态增强图像,观察肿瘤的类型、信号、强化特点及结合带与内膜下强化的显示... 目的:分析Ⅰ期和Ⅱ期子宫内膜癌的MRI表现,评价MRI对子宫内膜癌肌层和宫颈侵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T1WI、T2WI和动态增强图像,观察肿瘤的类型、信号、强化特点及结合带与内膜下强化的显示情况,将MRI判断肌层和宫颈侵犯的结果与病理比较。结果:弥漫型子宫内膜癌14例,表现为子宫内膜广泛增厚;局灶型子宫内膜癌16例,表现为宫腔内结节状病灶或较大肿块。与子宫肌层相比,肿瘤T1WI多为等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动态增强早期13例弥漫型子宫内膜癌呈轻至中度强化,15个局灶型肿瘤呈明显或中度强化。T2WI显示结合带18例,动态增强早期显示内膜下强化17例。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MRI判断深肌层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5%、95.5%和93.3%,判断宫颈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95.5%和90%。结论:MRI评价子宫内膜癌肌层和宫颈侵犯准确可靠,应列为术前常规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下载PDF
4例残角子宫妊娠临床报道 被引量:13
15
作者 许华 朱瑾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0-102,共3页
目的通过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4例残角子宫妊娠病例的报道,探讨残角子宫妊娠的诊断和治疗现状。方法对1995~2005年我院收治的4例残角子宫妊娠病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目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3例患者因人流术后未... 目的通过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4例残角子宫妊娠病例的报道,探讨残角子宫妊娠的诊断和治疗现状。方法对1995~2005年我院收治的4例残角子宫妊娠病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目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3例患者因人流术后未见绒毛转入我院。入院时均无明显临床症状。3例患者行B超检查,其中2例提示为残角子宫妊娠。3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结论残角子宫妊娠罕见,孕早期常无临床表现,B超及MRT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手术是最重要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角子宫妊娠 超声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连续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卵巢功能及子宫内膜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林穗青 李红 +2 位作者 程利南 孙巧英 刘斯青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5-238,共4页
目的 探讨连续 (每天 )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卵巢功能、子宫内膜发育的影响 ,对服药妇女月经周期、各脏器功能的影响及副作用 ,及其作为口服避孕药的可能。方法  40名有正常月经周期的健康妇女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 2 0名。Ⅰ组口服 2... 目的 探讨连续 (每天 )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卵巢功能、子宫内膜发育的影响 ,对服药妇女月经周期、各脏器功能的影响及副作用 ,及其作为口服避孕药的可能。方法  40名有正常月经周期的健康妇女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 2 0名。Ⅰ组口服 2mg/d米非司酮 ;Ⅱ组口服 5mg/d米非司酮 ,共 12 0d。在服药前后 30d和服药期内每周留 1次晨尿 ,检测E、P2 并发月经卡 ,每天记录阴道流血情况。每 30d随访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血糖、血脂、电解质、E2 、P、FSH、LH、PRL等 ,并阴道超声检测卵泡发育、子宫内膜厚度等。服药前月经周期中期 (月经第 10~ 12天 ) ,服药第 6 0天及服药第 12 0天共 3次活检子宫内膜标本作病理检查 ,包括HE染色、雌孕激素受体染色。结果 服药期间肝肾功能、电解质、脂质代谢、血糖等无明显异常改变 ,无严重副反应。Ⅰ组 80 %妇女闭经 ,Ⅱ组 90 %闭经 ;服药 80个月经周期中 ,Ⅰ组仅 2个周期 (2 / 80 )有排卵 ,Ⅱ组仅 1个周期 (1/ 80 )有排卵。无一例妇女妊娠。大部分子宫内膜处于持续增生期并逐渐增厚 ,未发现子宫内膜有增生过长或不典型增生。结论 ①连续口服 2mg或 5mg米非司酮可以抑制卵泡发育、排卵 ,阻碍子宫内膜发育成熟 ;②连续口服 2mg或 5mg米非司酮对妇女的肝肾功能、电解质、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口服 小剂量 米非司酮 卵巢功能 子宫内膜发育
下载PDF
分段诊刮与核磁共振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比较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杨丹 曾蒙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891-893,共3页
背景与目的:以往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术前诊断依据分段诊断性刮宫得出,而其方法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因此本文旨在提高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准确性,减少手术过治或手术不到位的状况,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术前同时接... 背景与目的:以往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术前诊断依据分段诊断性刮宫得出,而其方法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因此本文旨在提高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准确性,减少手术过治或手术不到位的状况,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术前同时接受分段诊刮(dilatations and curettages,D&C)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术后组织病理诊断。其中被任意一项检查方式诊断为宫颈受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共34例。分段诊刮、MRI的诊断结果分别与术后组织病理诊断进行比较,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判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34例中手术临床病理分期Ⅱ期即宫颈浸润21例,分段诊刮诊断符合率26.5%、MRI为80%,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MRI显著优于分段诊刮。结论:盆腔MRI并增强检查作为术前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宫颈浸润之首选,可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可靠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宫颈浸润 术前诊断 核磁共振 诊断性刮宫
下载PDF
小剂量阿司匹林与佩尔地平联合高压氧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对患者血清内脂素、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变化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尤正芳 金红梅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佩尔地平联合高压氧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EOSP)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变化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EOSP患者98例,抽签法分组各49例。对照组予以小剂量阿司匹林和...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佩尔地平联合高压氧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EOSP)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变化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EOSP患者98例,抽签法分组各49例。对照组予以小剂量阿司匹林和佩尔地平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均持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妊娠结局,并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7 d后平均动脉压水平、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Visfatin、ox-LDL水平。结果:治疗7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88%(46/49)高于对照组75.51%(37/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维持时间、新生儿体重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平均动脉压水平及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7 d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平均动脉压水平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血清Visfatin、ox-LD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OSP患者予以小剂量阿司匹林与佩尔地平联合高压氧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蛋白尿、血压及降低血清Visfatin、ox-LDL水平,改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 阿司匹林 佩尔地平 高压氧 妊娠结局 内脂素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下载PDF
不同影像学方法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比较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杨丹 韩立敏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78-780,共3页
目的比较3种影像学方法术前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准确性,为提高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并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US)检查的患者41例,其中29例同时接受MRI检查,12例同时接受CT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手... 目的比较3种影像学方法术前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准确性,为提高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并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US)检查的患者41例,其中29例同时接受MRI检查,12例同时接受CT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将患者术前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US、CT和MRI检查术前判断子宫肌层浸润的准确率分别为58.5%、75.0%和93.1%,肌层浸润深度的敏感性为54.1%、72.7%和92.6%,MRI与US检查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均<0.01)。MRI和US检查判断深度浸润肌层的精确性优于CT检查,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MRI检查判断浅肌层浸润的精确性显著优于US检查(P<0.01);当无肌层浸润时,MRI检查优于US和CT检查,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US和MRI检查术前判断子宫肌层浸润优于CT检查。对于子宫肌层浸润的精确度,特别是US检查不易发现的极浅肌层浸润,MRI检查优于US检查。MRI检查术前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具有优越性,MRI检查增强扫描的优越性更为突出,对特殊病例或怀疑宫腔外转移的病例可作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肌层浸润 影像学诊断
下载PDF
上海地区高危人群及体检人群HPV亚型感染分布调查 被引量:12
20
作者 沈敏娜 吴炯 +4 位作者 张春燕 王雅芸 郭玮 潘柏申 王蓓丽 《中国临床医学》 2016年第5期597-601,共5页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不同人群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亚型感染状况,分布特点,及其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妇科门诊及常规体检,接受HPV检测的2 126例女性患者,比较HPV感染及亚型分布特点。结果:高危组HPV总感染率、高危型HPV(HR-...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不同人群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亚型感染状况,分布特点,及其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妇科门诊及常规体检,接受HPV检测的2 126例女性患者,比较HPV感染及亚型分布特点。结果:高危组HPV总感染率、高危型HPV(HR-HPV)感染率、单一及多重感染率均显著高于体检组(均P<0.05)。两组HR-HPV、低危型HPV(LR-HPV)分布略有差异。高危组HPV感染年龄呈双峰分布,<30和>6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而体检组感染率以<30岁年龄组最高。各疾病组HPV亚型分布略有差异,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增加,HPV16亚型检出率逐渐上升(P<0.05)。结论:上海地区HPV感染及致病亚型分布存在地区特异性,地区内不同风险组HPV感染状况亦有差异,人群HPV潜伏感染率高,HPV16亚型在本地区具有高致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状瘤病毒 基因分型 宫颈病变 多重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