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种胃液游离microRNAs对胃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妍洁 吴昊 +2 位作者 董玲 刘韬韬 沈锡中 《中国临床医学》 2018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6种胃液游离microRNAs(以下简称miRNAs)对胃癌的潜在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胃镜检查的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胃液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其中6种游离miRNAs表达量。按疾病诊断... 目的:探讨6种胃液游离microRNAs(以下简称miRNAs)对胃癌的潜在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胃镜检查的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胃液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其中6种游离miRNAs表达量。按疾病诊断情况将患者分为胃癌组(24例胃腺癌患者)和对照组(16例胃溃疡患者和13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胃液游离miRNAs的表达差异,采用ROC曲线下面积计算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胃癌组患者胃液中miR-17、miR-18a、miR-20a、miR-21和miR-378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7、miR-18a、miR-21和miR-378具有中等诊断效能,miR-20a和miR-106b有较低诊断效能。结论:胃液6种游离miRNAs对于胃癌具有潜在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S 胃腺癌 胃液 诊断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肝纤维化研究热点及进展—2019年视点 被引量:10
2
作者 郭津生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01-402,共2页
现代生物信息学、组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的运用可望从病因机制角度进一步诠释纤维化性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揭示潜在的逆转和功能代偿规律,发现与纤维化进展和逆转相关的关键决定因子和表现因子,获得准确的早期无创诊断生物学标志... 现代生物信息学、组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的运用可望从病因机制角度进一步诠释纤维化性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揭示潜在的逆转和功能代偿规律,发现与纤维化进展和逆转相关的关键决定因子和表现因子,获得准确的早期无创诊断生物学标志和方法,产生特异性的抗纤维化治疗策略和有效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分子机制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魏倩 李蕾 +4 位作者 曾晓清 阿比丹·拜合提亚尔 殷杰 高虹 郭津生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221,共8页
目的旨在探讨近年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药物和临床特征,识别药物性肝功能衰竭和慢性DILI的危险因素,以便于早期识别和更好地管理。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诊断为DILI并随访至少6个月的22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采... 目的旨在探讨近年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药物和临床特征,识别药物性肝功能衰竭和慢性DILI的危险因素,以便于早期识别和更好地管理。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诊断为DILI并随访至少6个月的22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药物性肝功能衰竭和慢性DILI的危险因素。结果中药(占62.5%)包括草药(占中药的84.3%)和一些中成药是研究中发现引起DILI的主要原因。胆汁淤积型与严重和慢性DILI更相关。已存在胆囊疾病、初始总胆红素、初始凝血酶原时间、初始抗核抗体滴度是药物性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转氨酶(ALT)从峰值下降到峰值的50%的时间间隔(T_(0.5ALP)和T_(0.5ALT))延长为慢性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787,95%置信区间:0.697~0.878,P<0.001),临界值分别为12.5 d和9.5 d。结论中药是导致DILI的主要原因,发生严重DILI的风险与已存在胆囊疾病、初始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和抗核抗体相关。T_(0.5ALP)和T_(0.5ALT)可作为预测慢性DILI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肝功能衰竭 慢性化 危险因素 中药
原文传递
糖原累积病1a型1例报道
4
作者 郭津生 张译心 +2 位作者 李蕾 张丹瑛 钱梦佳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99-1001,共3页
糖原累积病(GSD)1a型是由于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单位缺陷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现报道1例GSD-1a青年女性患者,具有典型症状和体征,即不耐受空腹状态,生长发育不良,肝肿大伴多发性肝腺瘤;生物化学... 糖原累积病(GSD)1a型是由于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单位缺陷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现报道1例GSD-1a青年女性患者,具有典型症状和体征,即不耐受空腹状态,生长发育不良,肝肿大伴多发性肝腺瘤;生物化学特征表现为一系列代谢紊乱,包括非酮症性低血糖,空腹高乳酸、高尿酸、高脂血症。患者进而通过外周血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发现NM_000151.3:c.648G>T纯合变异而明确为GSD-1a的诊断与分型。GSD-1a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管理,旨在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纠正继发性代谢紊乱;监测和处理肝腺瘤与腺瘤癌变等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处理 糖原累积病1a型 葡萄糖-6-磷酸酶
原文传递
细胞外囊泡在肝纤维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陶晨阳 郭津生 史颖弘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07-410,共4页
肝纤维化是一种由慢性肝损伤导致的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为主的病理生理学过程,而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和迁移起主要作用。细胞外囊泡是一类由几乎所有细胞均能分泌的纳米级、双层脂质被膜小泡,主要介导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以及细胞微环境调控... 肝纤维化是一种由慢性肝损伤导致的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为主的病理生理学过程,而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和迁移起主要作用。细胞外囊泡是一类由几乎所有细胞均能分泌的纳米级、双层脂质被膜小泡,主要介导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以及细胞微环境调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外囊泡携带蛋白质、脂质与RNA分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参与了肝纤维化中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迁移等纤维化发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外泌体 外囊泡
原文传递
N-乙酰半胱氨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肝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宁萍 方颖 +3 位作者 刘雪静 谢黎 吴健 沈锡中 《肝脏》 2020年第4期382-386,共5页
目的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中探索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肝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C57BL/J6小鼠分别给予16周的正常饮食、高脂高糖(HFCD)饮食和HFCD+NAC饮食。比较HE和Masson染色、ALT、AST、IL-1β、肝组织甘油三酯水平评... 目的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中探索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肝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C57BL/J6小鼠分别给予16周的正常饮食、高脂高糖(HFCD)饮食和HFCD+NAC饮食。比较HE和Masson染色、ALT、AST、IL-1β、肝组织甘油三酯水平评价小鼠肝损伤。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线粒体自噬。比较3组小鼠肝组织内线粒体自噬标志物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HFCD组小鼠较对照组ALT[(24.9±2.12)比(176.7±44.32)U/L,P<0.05]、AST[(76.7±9.06)比(291.3±39.66)U/L,P<0.05]、IL-1β[(2.94±0.08)比(9.12±1.21),P<0.05]显著升高,HFCD+NAC组较HFCD组肝功能好转,IL-1β降低[(9.12±1.21)比(6.77±0.58)ng/L,P<0.05]。HFCD组小鼠肝组织内Parkin、PINK1表达降低,同时LC3B II/I比值降低,P62表达量增高。提示HFCD组小鼠肝细胞线粒体自噬水平降低。HFCD+NAC组较HFCD组线粒体自噬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可能通过改善肝细胞线粒体自噬,进而减轻肝细胞炎症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半胱氨酸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线粒体自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