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糖代谢、氧自由基及血脑屏障的变化与脑水肿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30
1
作者 夏鹰 陈衔城 +3 位作者 季耀东 任惠民 符荣 宫晔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9-121,128,共4页
目的 研究脑出血 (intracerebralhemorrhage ,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糖代谢、氧自由基及血脑屏障 (blood brainbarrier ,BBB)的变化与脑水肿形成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阐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方法  60只SD雄性大鼠从尾动脉采血 10 0 μL ... 目的 研究脑出血 (intracerebralhemorrhage ,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糖代谢、氧自由基及血脑屏障 (blood brainbarrier ,BBB)的变化与脑水肿形成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阐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方法  60只SD雄性大鼠从尾动脉采血 10 0 μL ,在立体定向仪下注入大鼠右侧大脑内囊处 ,制成脑出血模型 ,按脑出血形成的时间分为假手术组、4、8、12、16、2 4、4 8、72、12 0、168h组共 10组。干湿重法测量脑组织含水量。BBB的通透性采用伊文思蓝法。并测定脑组织MDA(丙二醛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 )和糖、LDH(乳酸脱氢酶 )的水平。结果 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在ICH形成 4h就开始升高 (P <0 .0 5 ) ,4 8~ 72h达到高峰 ,5~ 7d逐步恢复正常。EB(伊文思蓝 )在 8h开始升高 ,12h迅速升高 ,2 4~ 4 8h到达高峰。SOD、MDA在 12h开始变化 ,72h最明显。而糖也在 72h达高峰 (P<0 .0 1)。LDH在 8h开始升高 ,72h达到高峰 ,以后缓慢下降。结论 ICH脑水肿形成早期 ( 4~ 8h)主要由于血肿本身释放的毒性物质引起 ,中期 ( 2 4~ 4 8h)主要是由于BBB的破坏引起 ,晚期 ( 7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水肿 糖代谢 氧自由基 血脑屏障
下载PDF
神经导航定向穿刺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颜玉峰 杜嘉瑞 +3 位作者 沈晓 姚慧斌 费力 王尔松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7-461,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定向穿刺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选取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2例,随机分成导航穿刺组和传统手术组进行血肿清除治疗。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定向穿刺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选取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2例,随机分成导航穿刺组和传统手术组进行血肿清除治疗。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斯坎迪纳维亚神经卒中量表(SSS)对患者术前神经功能评分,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SSS量表以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作为患者术后的随访量表,评估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比较上无差别,术后1周S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3),1个月后S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而GOS评分(P=0.212)和BI(P=0.0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后SSS(P=0.027)、GOS(P=0.019)以及BI评分(P=0.006)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复发出血及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导航定向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易操作性、安全性、患者术后恢复迅速等特点,而且在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存在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脑出血 高血压 神经导航 微创手术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调查 被引量:16
3
作者 余果 王尔松 姚慧斌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3263-3265,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的防治经验,为控制患者肺部感染提供试验数据,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对2009-2013年住院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216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对病原学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调查... 目的总结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的防治经验,为控制患者肺部感染提供试验数据,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对2009-2013年住院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216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对病原学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调查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病原菌培养与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进行操作和结果判断。结果 216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161例,发生率74.5%;痰培养出54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398株占73.7%,其中大肠埃希菌146株,占27.0%,肺炎克雷伯菌78株,占14.4%,铜绿假单胞菌52株占9.6%,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度较高;共检出革兰阳性菌142株占26.3%,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2株占11.5%,MASA检出率为53.2%。结论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病原菌的来源主要是外源性,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应及时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低临床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预防控制
原文传递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效果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费力 吴海兵 +3 位作者 李荣刚 杜嘉瑞 王尔松 张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5-598,共4页
背景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MMCI)患者传统保守治疗的病死率高达80%,去骨瓣减压术(DC)能显著降低MMCI的病死率。但临床上DC在MMCI患者中的使用比例并不高,在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面仍存在诸多争议。目的探讨DC治疗MMCI的临... 背景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MMCI)患者传统保守治疗的病死率高达80%,去骨瓣减压术(DC)能显著降低MMCI的病死率。但临床上DC在MMCI患者中的使用比例并不高,在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面仍存在诸多争议。目的探讨DC治疗MMC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收治的MMCI患者24例,其中行DC手术患者12例(DC组),拒绝行DC手术患者12例(传统组)。DC组患者采取DC治疗,传统组患者采用一般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并对行DC年龄≥65岁(6例)和<65岁(6例)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性别、既往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组患者术后死亡3例(25%),传统组患者分别在发病1周内死亡或在出现脑疝和/或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时放弃治疗。≤65岁和>65岁患者术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能显著降低MMCI患者的病死率,在>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同样有效;多数MMCI患者DC术后神经功能预后不佳;对存在致命性脑水肿风险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强调多科室合作并与患者家属进行包括长期预后方面的有效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去骨瓣减压术 预后
下载PDF
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 被引量:10
5
作者 费力 季耀东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5年第6期549-553,共5页
大骨瓣减压术能缓解颅内高压,防止脑疝和由其引起的死亡,提高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MMCI)患者的存活率,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但MMCI存活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遗留严重的功能障碍,就MMCI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指征的掌握等方面也... 大骨瓣减压术能缓解颅内高压,防止脑疝和由其引起的死亡,提高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MMCI)患者的存活率,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但MMCI存活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遗留严重的功能障碍,就MMCI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指征的掌握等方面也存在不同观点,由此也影响了大骨瓣减压术在MMCI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目前多数情况下临床上仍将大骨瓣减压术作为保守治疗无效情况下的一种救命性治疗手段,而随着手术的开展,大骨瓣减压术在改善MMCI患者的功能预后方面的积极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大骨瓣减压术
下载PDF
创伤性后颅窝血肿 被引量:10
6
作者 费力 季耀东 潘小颖 《创伤外科杂志》 2002年第6期350-352,共3页
目的 总结创伤性后颅窝血肿 (THPF)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科 1999年 3月~ 2 0 0 1年 10月间收治并接受手术治疗的 9例THPF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9例均有枕部着力的致伤机制 ,其中跌倒和低高度坠落伤 7例 ;硬膜外血... 目的 总结创伤性后颅窝血肿 (THPF)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科 1999年 3月~ 2 0 0 1年 10月间收治并接受手术治疗的 9例THPF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9例均有枕部着力的致伤机制 ,其中跌倒和低高度坠落伤 7例 ;硬膜外血肿 8例 ,小脑挫裂伤伴小脑血肿 1例 ;(2 )就诊时GCS 13~ 15分 6例 ,7例头部外伤后有短暂的昏迷史或创伤后遗忘 ,4例有头痛或呕吐主诉 ;(3) 8例接受硬膜外血肿清除后颅减压术 ,1例行小脑血肿清除后颅减压加侧脑室外引流术 ;其中 7例恢复良好 ,1例中残 ,1例死亡。结论 THPF有着不同于幕上创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出血 硬膜外血肿 脑积水 诊断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作用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尔松 季耀东 +4 位作者 胡锦 王晨 姚慧斌 呼建文 江澄川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07-109,共3页
目的从蛋白组学的角度探索脑深部电刺激(DBS)与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是否类同。方法采用荧光差异凝胶电泳(DIGE)技术,测定3例行双侧丘脑底核DBS治疗的帕金森病病人脑脊液中蛋白,在手术前(未干预组)、手术7 d后但未刺激前(微毁损组)... 目的从蛋白组学的角度探索脑深部电刺激(DBS)与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是否类同。方法采用荧光差异凝胶电泳(DIGE)技术,测定3例行双侧丘脑底核DBS治疗的帕金森病病人脑脊液中蛋白,在手术前(未干预组)、手术7 d后但未刺激前(微毁损组)和刺激1周后(DBS组)的表达变化。另留取3例非中枢系统疾病病人的脑脊液蛋白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未干预组和微毁损组、未干预组和DBS组、微毁损组和DBS组的组间比较分别发现14、18和13个明显差异蛋白点。除3个蛋白点外,未干预组和微毁损组与未干预组和DBS组的组间蛋白差异点完全不同;且在这3个相同的蛋白点中,两个蛋白点呈相反方向表达。结论结果初步提示DBS与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毁损术
下载PDF
一氧化碳对缺血脑组织神经细胞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符荣 赵甲山 +5 位作者 朱贤立 赵洪洋 陈衔城 夏鹰 金复生 季耀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271-1274,共4页
目的 :研究一氧化碳对局灶性缺血脑组织神经细胞胞内Ca2 + 浓度的影响 ,试图从离子水平阐明CO对脑组织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n =6 ) ,使用HO诱导剂、HO抑制剂腹腔注射为实验组 ,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为对照组 ,... 目的 :研究一氧化碳对局灶性缺血脑组织神经细胞胞内Ca2 + 浓度的影响 ,试图从离子水平阐明CO对脑组织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n =6 ) ,使用HO诱导剂、HO抑制剂腹腔注射为实验组 ,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为对照组 ,12h后制成MCAO模型。栓塞后 2 4h检测血浆CO浓度、神经细胞胞内Ca2 + 浓度。结果 :HO诱导剂组CO浓度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而胞内Ca2 + 浓度低于生理盐水组 (P <0 0 5 ) ;HO抑制剂组CO浓度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 ,胞内Ca2 + 浓度高于生理盐水组 (P <0 0 5 )。HO诱导剂、HO抑制剂对非栓塞侧神经细胞胞内Ca2 + 浓度没有影响 (P >0 0 5 )。结论 :CO通过作用于细胞膜上的Ca2 + -K+ 通道 ,引起缺血脑组织神经细胞胞内Ca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一氧化碳 血红素氧合酶(脱环)
下载PDF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1基因第12外显子及其5′端内含子新突变位点 被引量:6
9
作者 谢嵘 陈衔城 +4 位作者 樊永峰 任惠民 夏鹰 季耀东 胡军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64-266,共3页
目的 探讨 CCM1基因突变在中国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 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s,ICCA)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神经外科 2 0 0 2年 6月~ 2 0 0 3年 2月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 1例 ICCA患者及 15名正常健康对照者 ,... 目的 探讨 CCM1基因突变在中国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 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s,ICCA)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神经外科 2 0 0 2年 6月~ 2 0 0 3年 2月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 1例 ICCA患者及 15名正常健康对照者 ,从外周静脉血中提取 DNA,PCR法扩增 CCM1基因第 12外显子及其两侧部分内含子序列 ,应用 DNA直接测序技术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结果  5例患者中检测出 3处 CCM1基因突变 ,均为首次发现。其中 ,5例患者中均存在 1172 C→ T的错义突变 ,使编码 KRIT1蛋白391位的氨基酸由丝氨酸变成苯丙氨酸。另有 1例患者存在 116 0 A→ C的错义突变 ,使编码 KRIT1蛋白387位氨基酸的谷氨酰胺变成脯氨酸。另一个突变发生在第 12外显子 5′端内含子区域 ,5例患者中有 4例第 4个碱基 C被 T取代。对照组检测结果无异常。结论 中国 ICCA患者存在 CCM1基因第 12外显子的突变 ,并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CCMI基因 基因突变 神经外科
原文传递
轻度左侧额、颞叶挫伤患者执行功能的评价 被引量:6
10
作者 余果 鲍伟民 +4 位作者 毛颖 谢嵘 沈超 高超 季耀东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7-449,454,共4页
目的研究轻度左侧额、颞叶挫伤患者执行功能损害的特点和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对左侧额叶和颞叶挫伤患者各25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分别进行画钟测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图片排列分测验、相似性分测验在内的神经心理测验,... 目的研究轻度左侧额、颞叶挫伤患者执行功能损害的特点和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对左侧额叶和颞叶挫伤患者各25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分别进行画钟测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图片排列分测验、相似性分测验在内的神经心理测验,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左侧额叶挫伤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画钟测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图片排列分测验和相似性分测验得分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颞叶挫伤组仅画钟测验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左侧额叶挫伤和左侧颞叶挫伤组间比较,额叶挫伤组画钟测验、韦氏图片排列分测验和相似性分测验得分均低于颞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组损害重于颞叶组。结论左侧额、颞叶挫伤患者表现出执行功能的损害,以额叶挫伤患者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叶 左侧 颞叶 左侧 挫伤 执行功能 神经心理测验
下载PDF
脑脊液和血清降钙素原对颅内压监测脑室导管留置时间的指导价值 被引量:8
11
作者 余果 王尔松 +1 位作者 姚慧斌 费力 《中国综合临床》 2017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和血清降钙素原(PCT)对颅内压监测脑室导管留置时间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行脑室导管颅内压监测加引流治疗的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58例,分别于手术当时及术后第1、7、14天通过脑室导管收集脑脊液5 ml,同时抽取静脉血2... 目的探讨脑脊液和血清降钙素原(PCT)对颅内压监测脑室导管留置时间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行脑室导管颅内压监测加引流治疗的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58例,分别于手术当时及术后第1、7、14天通过脑室导管收集脑脊液5 ml,同时抽取静脉血2 ml。比较不同时间脑脊液和血清PCT、WBC的变化,并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对颅内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随着脑室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患者脑脊液PCT[手术时:(0.09±0.02) μg/L、术后第14天:(1.17±0.25) μg/L]和WBC[手术时:(24.33±12.75)×10^6/L、术后第14天:(431.52±140.26)×10^6/L ],血清PCT[手术时:(0.16±0.05) μg/L]、术后第14天:(4.57±1.41) μg/L]和WBC[手术时:(4.14±0.46)×10^6/L、术后第14天:(14.24±3.05)×10^6/L]均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P均〈0.05);脑脊液PCT与脑脊液WBC、血清PC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4、0.711,P均〈0.05);脑脊液和血清PCT对颅内感染的诊断价值:灵敏度分别为95.2%、81.0%,特异度分别为94.6%、78.4%,脑脊液PCT的特异度显著高于血清PCT(P=0.041)。结论脑脊液和血清PCT对颅内压监测脑室导管患者颅内感染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有助于指导合理的拔除时机,最大限度发挥颅内压监测和脑脊液的引流作用,提高脑外伤患者的救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 降钙素原 颅内压监测 颅内感染
原文传递
轻、中度颅脑创伤患者早期症状群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杜嘉瑞 余果 +3 位作者 颜玉峰 姚慧斌 费力 王尔松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32-336,共5页
目的调查并分析轻中度颅脑创伤患者早期症状群的发生及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成人颅脑创伤症状自评量表以及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对颅脑创伤急性期治愈后拟出院患者及仅门诊就诊患者进行调查。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全部颅脑创... 目的调查并分析轻中度颅脑创伤患者早期症状群的发生及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成人颅脑创伤症状自评量表以及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对颅脑创伤急性期治愈后拟出院患者及仅门诊就诊患者进行调查。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全部颅脑创伤症状进行检验。结果自2012年9月至2013年9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病例132例,成人颅脑创伤症状自评量表经PCA分析显示存在4个症状群,分别命名为躯体化症状群,睡眠-情绪-认知症状群,神经行为症状群以及精力下降型症状群;SCL-90中颅脑创伤相关症状亚量表(BIS)经PCA分析后显示存在3个症状群,分别命名为躯体化症状群、精力下降型症状群以及情绪性症状群。其中稳定成群的症状有:头痛、头晕与注意力障碍;动力缺乏与思维迟缓。结论颅脑创伤后早期亦存在症状聚集成群的情况,颅脑创伤早期症状群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症状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并能有针对性改善颅脑创伤后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症状群 主成分分析法
下载PDF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黄志辉 樊旭辉 +2 位作者 费力 杨志昆 颜玉峰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80-383,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联合瑞芬太尼)、低剂量组(低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高...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联合瑞芬太尼)、低剂量组(低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高剂量组(高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每组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术前、术后1天血清神经功能指标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天认知功能。比较各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天,各组MMSE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且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POCD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天,各组S100β、NSE较术前升高(P<0.05),而ET-1和MCP-1较术前降低(P<0.05),且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降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以0.5 g/(kg·h)右美托咪定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下载PDF
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与胶质瘤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沈晓 王尔松 《中国临床医学》 2018年第3期363-367,共5页
目的:探讨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参数与胶质瘤细胞密度、CD34及MIB-1标记指数的关系。方法:术前对18例胶质瘤患者进行多体素~1H-MRS及常规磁共振扫描。在神经导航下根据~1H-MRS和常规... 目的:探讨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参数与胶质瘤细胞密度、CD34及MIB-1标记指数的关系。方法:术前对18例胶质瘤患者进行多体素~1H-MRS及常规磁共振扫描。在神经导航下根据~1H-MRS和常规MRI行组织穿刺活检。所有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将~1H-MRS参数Cho/NAA、NAA/Cr、Cho/Cr比值与胶质瘤细胞密度、CD34及MIB-1指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获取穿刺病理标本89份。Cho/NAA比值与细胞密度、CD34及MIB-1指数均正相关;NAA/Cr比值与细胞密度、CD34及MIB-1指数负相关。Cho/Cr比值与细胞密度正相关,与CD34及MIB-1指数间无相关性。结论:~1H-MRS参数与胶质瘤细胞密度、CD34及MIB-1标记指数高度相关,可为临床诊治及疗效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磁共振波谱 病理 活检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被引量:6
15
作者 余果 王尔松 姚慧斌 《中国临床医学》 2013年第5期673-674,共2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316例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6例患者中,除14例因严重并发症停止或暂时停止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外,其余患者均较顺利地接受...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316例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6例患者中,除14例因严重并发症停止或暂时停止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外,其余患者均较顺利地接受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便、经济、并发症少,不仅可以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要素,而且能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感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重型颅脑伤
下载PDF
重组链激酶早期应用对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季耀东 陈衔城 +3 位作者 夏鹰 任惠民 符荣 宫晔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 研究重组链激酶早期应用对脑出血 (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影响。方法  72只SD雄性大鼠制成ICH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重组链激酶组、水蛭素组 ,各组分别在ICH后 4、8、12、16h于血肿腔中注入生理盐水、重组链激酶、或重组链激酶... 目的 研究重组链激酶早期应用对脑出血 (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影响。方法  72只SD雄性大鼠制成ICH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重组链激酶组、水蛭素组 ,各组分别在ICH后 4、8、12、16h于血肿腔中注入生理盐水、重组链激酶、或重组链激酶加水蛭素。ICH后 2 4h处死大鼠 ,观察脑组织中的含水量、Na+、K+以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结果 在ICH后 4、8、12、16h应用重组链激酶 ,可引起脑组织含水量增加以及Na+升高、K+的降低 (P <0 .0 5 ) ,在ICH后 4、8、12h应用重组链激酶 ,脑组织中伊文思蓝 (Evensblue,EB)含量明显升高(P <0 .0 5 )。如同时加用水蛭素 ,与对照组比较脑组织的含水量在 4、8、12h明显降低 (P <0 .0 5 ) ,而脑组织中EB含量则在 4、8、12、16h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ICH血肿腔中早期应用重组链激酶可加重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损伤 ,联合应用水蛭素不但可防治重组链激酶溶化血块时对脑组织的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链激酶 脑出血 水蛭素 血脑屏障 血肿周围脑组织
下载PDF
弥漫性轴索损伤 被引量:4
17
作者 颜玉峰 季耀东 昝明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3-495,共3页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 急性硬膜下血肿 injury 颅脑损伤患者 影像学特征 治疗困难 死亡患者 常见原因 植物生存 文献报道 发病机制 治疗措施 临床表现 诊治水平 死亡率 预后差 DAI
下载PDF
升阶梯序贯法治疗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顽固性皮下积液 被引量:5
18
作者 颜玉峰 王尔松 +3 位作者 季耀东 姚慧斌 李荣刚 沈晓 《中国临床医学》 2013年第1期75-76,共2页
目的:探讨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顽固性皮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15例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顽固性皮下积液患者的临床。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穿刺抽液、局部适度加压... 目的:探讨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顽固性皮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15例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顽固性皮下积液患者的临床。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穿刺抽液、局部适度加压包扎、腰椎穿刺持续引流脑脊液、手术等升阶梯序贯疗法。结果:15例患者全部治愈。3例患者采用穿刺抽液、适度加压包扎后治愈;7例患者采用穿刺抽液、适度加压包扎及腰椎穿刺持续引流脑脊液后治愈;5例患者手术治愈。结论:升阶梯序贯治疗方案治疗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顽固性皮下积液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颞开颅 去骨瓣减压术 顽固性皮下积液 升阶梯序贯治疗
下载PDF
多体素磁共振波谱诊断DAI的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荣刚 姚慧斌 李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84-486,共3页
目的:探讨多体素磁共振波谱在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方面的价值。方法:对21例DAI患者胼胝体和基底节区进行MRS扫描,分析神经代谢物的变化,并按照GCS分组,以及与10名健康者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AI患者NAA/Cr有不同程度的... 目的:探讨多体素磁共振波谱在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方面的价值。方法:对21例DAI患者胼胝体和基底节区进行MRS扫描,分析神经代谢物的变化,并按照GCS分组,以及与10名健康者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AI患者NAA/Cr有不同程度的降低,Cho/Cr呈升高趋势,随着伤情的加重,变化越明显。结论:多体素MRS在DAI诊断方面有重要价值,并可对病情的严重性做出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多体素 磁共振波谱 诊断
下载PDF
脑池应用重组链激酶预防猪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被引量:2
20
作者 沈冰 陈衔城 +3 位作者 季耀东 张彪 夏鹰 吴劲松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 研究重组链激酶 (r SK)在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家猪 12头 ,随机分成SAH对照组和r SK治疗组 ,每组 6头 ,用腰穿枕大池置管 2次注血法制作动物模型 ;第 2次注血后 2 4h ,治疗组经... 目的 研究重组链激酶 (r SK)在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家猪 12头 ,随机分成SAH对照组和r SK治疗组 ,每组 6头 ,用腰穿枕大池置管 2次注血法制作动物模型 ;第 2次注血后 2 4h ,治疗组经留置导管注入r SK 15mg ,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 ;两组均行脑脊液 (CSF)引流 ,并测定CSF中氧合血红蛋白 (OxyHb)含量 ;以实验前后脑血管造影和基底动脉 (BA)组织学改变作为脑血管痉挛的判定指标。结果 对照组双侧颈内动脉 (ICA)和BA明显痉挛 (P <0 .0 1) ;BA电镜和组织切片检查有内膜增生、内褶、弹力层断裂等病理改变 ;OxyHb随时间逐渐升高。治疗组总体血管直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BA均正常 ;OxyHb随时间逐渐降低。结论 r SK可溶解蛛网膜下腔中的血凝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重组链激酶 脑池 SAH DCV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