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史的学术史:欧洲东方学、日本东洋学与中国的亚洲史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葛兆光 《世界历史评论》 2021年第2期3-68,290,共67页
这是一份讲义,主要讲述的是亚洲(或东亚)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史。虽然在中国学界,以亚洲(或东亚)为单元的历史研究并没有成为显学,但19世纪以来,欧洲的东方学以及日本的东洋学,在种种因素的刺激下,先后形成了一种超越传统中国,视野扩大到亚... 这是一份讲义,主要讲述的是亚洲(或东亚)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史。虽然在中国学界,以亚洲(或东亚)为单元的历史研究并没有成为显学,但19世纪以来,欧洲的东方学以及日本的东洋学,在种种因素的刺激下,先后形成了一种超越传统中国,视野扩大到亚洲(或东亚)的研究风气,并且曾经在20世纪影响了中国学界。这篇讲义就是对欧洲、日本以及中国的亚洲史研究及其背后的学术、文化与政治背景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东方学 日本东洋学 亚洲史 东亚史 学术史
下载PDF
在具体时空中把握历史感——全球史视野下的地方近世史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妍杰 沈艾娣 +1 位作者 葛兆光 刘永华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5-104,178,共11页
近年来,全球史和微观史的视野深刻地影响了历史学界的选题、研究与写作范式。牛津大学教授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的《传教士的诅咒:一个华北村庄的全球史》一书出版后,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该书跨出民族国家的框架,描写一个中国... 近年来,全球史和微观史的视野深刻地影响了历史学界的选题、研究与写作范式。牛津大学教授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的《传教士的诅咒:一个华北村庄的全球史》一书出版后,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该书跨出民族国家的框架,描写一个中国天主教村庄三个世纪的历史,由此揭示出全球史与微观史在某种意义上的互动。历史学家的时间感、空间感与历史中的个体时空感觉或许有着一定错位,如何摆脱由于后见之明所形成的框架和结构,重新理解和诠释历史中的个体,便成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为了从上述角度深入探讨当代史家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呈现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学知识体系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邀请葛兆光、沈艾娣、刘永华三位学者,围绕时间与空间、微观史与全球史、文献与田野、仪式与社会等问题进行深度对话。经主办方授权,本刊将对谈精华择要发布,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津大学 中国历史学 全球史 葛兆光 历史感 微观史 当代史 历史学界
原文传递
亚洲史的学术史:欧洲东方学、日本东洋学与中国的亚洲史研究
3
作者 葛兆光 《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7期35-39,共5页
有关亚洲/东亚史研究的学术史,我要讨论三个问题:第一,亚洲史或者东亚史的研究,在东方和西方学术界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它为什么会形成?第三,从学术史上看,现在中国的亚洲或东亚史研究,还有什么问题?学术史研究的目的有四,即看清转型、... 有关亚洲/东亚史研究的学术史,我要讨论三个问题:第一,亚洲史或者东亚史的研究,在东方和西方学术界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它为什么会形成?第三,从学术史上看,现在中国的亚洲或东亚史研究,还有什么问题?学术史研究的目的有四,即看清转型、背景、方向和路径。具体来说,第一,“转型”,通过学术史,了解今天的现代学术是怎样从过去的传统学术“转型”的。第二,“背景”,通过学术史了解这样的转型的背景或者动力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史 学术史研究 现代学术 传统学术 西方学术界 转型
原文传递
日本古代修史与《古事记》、《日本书纪》 被引量:6
4
作者 韩昇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8-154,187-188,共7页
日本古代修史是在强化中央权力,以及为政权树立合法性和正统性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从履中王到推古王,几度修史均告挫折,直至天武王"壬申之乱"后,为粉饰其政权的合法性而把修史作为国家事业来抓,终于在八世纪前叶修成《古事... 日本古代修史是在强化中央权力,以及为政权树立合法性和正统性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从履中王到推古王,几度修史均告挫折,直至天武王"壬申之乱"后,为粉饰其政权的合法性而把修史作为国家事业来抓,终于在八世纪前叶修成《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天武朝以来的修史事业,一方面是编纂朝廷的标准史书,另一方面则是删改氏族拥有的历史记载。其修史的蓝本及其史学思想,深受汉唐史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史风格,以传附纪,而有别于中国正史的体例。因此,《日本书纪》并不是一部未完成的史书,虽然有许多不成熟之处,却成为日本后来修史的范式,保存多个版本,史料来源颇为复杂,需要从史源和版本等角度进行整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书纪 日本 史学史
原文传递
论魏晋南北朝对高句丽的册封 被引量:6
5
作者 韩昇 《东北史地》 2008年第6期15-17,共3页
册封是中国古代王朝建构对外关系和国际体系的重要形式,其核心是建立君臣关系。册封是国内处理民族关系形式的对外延伸,把周边国家封为外臣,确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秩序。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对高句丽的册封出现了封号军事化和虚封国... 册封是中国古代王朝建构对外关系和国际体系的重要形式,其核心是建立君臣关系。册封是国内处理民族关系形式的对外延伸,把周边国家封为外臣,确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秩序。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对高句丽的册封出现了封号军事化和虚封国内州职的现象,这是当时外臣内臣化的普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高句丽 册封
原文传递
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被引量:1
6
作者 葛兆光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9,227,共40页
这是一篇通过比较中日传统政治文化,来分析中日政治文化结构性差异的历史学论文。论文从三个角度讨论这些结构性差异及其带来的影响。上篇《皇权与革命》从儒家“汤武革命”的理论说起,以历史上中国不断“改朝换代”与日本所谓“万世一... 这是一篇通过比较中日传统政治文化,来分析中日政治文化结构性差异的历史学论文。论文从三个角度讨论这些结构性差异及其带来的影响。上篇《皇权与革命》从儒家“汤武革命”的理论说起,以历史上中国不断“改朝换代”与日本所谓“万世一系”,来分析传统中日政治权力合法性来源与政治权力结构上的差异,政治伦理中绝对性与相对性的不同,以及政治变革的路径究竟只能依赖改朝换代的“革命”还是可以依赖“维新”;在中篇《郡县与封建》里,则指出传统中国与日本在国家与地方关系上的差异,秦汉以后大一统的中国国家权力,借助郡县制、由科举提供的官僚制度,如毛细管全面管控地方,但日本尽管也有“公家”与“武家”,古代日本也曾试图建立律令制国家,但地方上却始终有着类似诸侯的强大势力,那么,这种国家结构的差异在中日走向近代过程中,导致了什么样的命运差异;在下篇《王权与神佛》中,则借用两国历史上的宗教资料,讨论传统中国与日本在政教关系上的差异,指出中国政治权力高于一切,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只能是“方外”,而日本宗教则在历史中形成势力极大的“寺家”,并且对政治影响极大,从这一点继续延伸,文章进一步讨论走向近代过程中,这种有差异的政教关系,如何影响日本、中国以及欧洲的各自走向,并且型塑了现代日本、中国以及欧洲政治合法性的不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中国 传统日本 皇权 革命 封建制 郡县制 政教关系
原文传递
主持人的话:从“周边看中国”到“历史中国之内与外” 被引量:3
7
作者 葛兆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共1页
我想在这里先交代一下"历史中国之内与外"这个研究主题的由来。十年前,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曾提出一个题为"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计划,试图尽可能改变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自说自话的固执习惯,也稍许改变仅仅从近代欧洲历史进程与文... 我想在这里先交代一下"历史中国之内与外"这个研究主题的由来。十年前,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曾提出一个题为"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计划,试图尽可能改变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自说自话的固执习惯,也稍许改变仅仅从近代欧洲历史进程与文化观念来反观中国的单一尺度,更希望努力实践胡适1938年参加世界历史学会时提出的,把日韩保存的有关中国史料作为"新材料"的想法。所以,从2007年以来组织整理了《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欧洲 历史学会 研究计划 文献集 历史进程 研究主题 通信使 权宜之策 中外关系史 民族认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