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9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史辨”派、“二重证据法”及其相关问题——裘锡圭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24
1
作者 裘锡圭 曹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6,共12页
裘锡圭先生在古文字、古文献、上古史等领域均有很高的成就,为学界所公认。2007年3月,应文史哲编辑部之约,裘先生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在访谈中,裘先生回顾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历程,就"古史辨"派、上古史、出土文献研... 裘锡圭先生在古文字、古文献、上古史等领域均有很高的成就,为学界所公认。2007年3月,应文史哲编辑部之约,裘先生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在访谈中,裘先生回顾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历程,就"古史辨"派、上古史、出土文献研究及"二重证据法"、"五帝时代"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古史辨"派在对上古史认识的大方向上是正确的,在古书辨伪方面则有许多地方需要纠正;我们今天对于疑古思想和学说应持继承与批判相结合的态度。20世纪70年代以后虽然涌现了大批出土文献,但就出土文献研究而言,传世典籍以及历代学者对传世典籍的研究仍然是基础。目前中国古典学,包括出土文献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不在缺乏理论或方法,而在研究者往往缺乏科学的态度。必须大力提倡一切以学术为依归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提倡学术道德、学术良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辨”派 “二重证据法” “五帝时代” 出土文献
下载PDF
制名以指实:“通识教育”概念的本语境辨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陆一 徐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39,共10页
本文通过对"通识"一词在中国思想文献中概念史的梳理,揭示了"通""识"二字所独具的中国文化属性,确认了"通识教育"在名实两方面对于当代中国通识教育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与不可替代的涵括性。使... 本文通过对"通识"一词在中国思想文献中概念史的梳理,揭示了"通""识"二字所独具的中国文化属性,确认了"通识教育"在名实两方面对于当代中国通识教育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与不可替代的涵括性。使用"通识"这一概念来指称,有利于塑造一种脱胎于本土传统的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本文也以详细史料说明"通识教育"的名称是在中国大学面临现代化转型时,出于改革内在要求而创制的一个既能接续古今又具备世界意义的教育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概念史 本土传统 文化基因
原文传递
居延汉简中所见疾病名称和医药情况 被引量:17
3
作者 裘锡圭 《中医药文化》 2008年第6期16-19,共4页
将居延汉简中有关疾病名称及医药情况的资料摘出并加以整理说明。由于是1980年所写的旧稿,故没有引用"居延汉简"等新出资料。
关键词 居延汉简 疾病名称 中医
下载PDF
《新修玉篇》《四声篇海》引书考 被引量:17
4
作者 梁春胜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8年第4期55-60,共6页
关于《新修玉篇》和《四声篇海》的引书问题,不仅有认识不清楚的地方,而且还存在错误认识。我们以此二书与《类玉篇海》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考察二书的内容与体例,对它们的引书问题进行了讨论,纠正了一些错误认识,同时对《四声篇海》符... 关于《新修玉篇》和《四声篇海》的引书问题,不仅有认识不清楚的地方,而且还存在错误认识。我们以此二书与《类玉篇海》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考察二书的内容与体例,对它们的引书问题进行了讨论,纠正了一些错误认识,同时对《四声篇海》符号错乱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修玉篇》 《四声篇海》 《类玉篇海》 引书
原文传递
“小臣墙刻辞”新释——揭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祥瑞记录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1,共8页
在甲骨刻辞中有一片非常著名的"小臣墙刻辞",内容为一次战争的俘获与赏赐的记录。以往对小臣墙刻辞的释读和理解存在一些错误。本文对小臣墙刻辞重新进行了释读,对一些字词提出了新的解释,着重考释了小臣墙刻辞中的"白麟... 在甲骨刻辞中有一片非常著名的"小臣墙刻辞",内容为一次战争的俘获与赏赐的记录。以往对小臣墙刻辞的释读和理解存在一些错误。本文对小臣墙刻辞重新进行了释读,对一些字词提出了新的解释,着重考释了小臣墙刻辞中的"白麟",指出这是出土文献中最早而且是目前仅见的关于"白麟"祥瑞的记录,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祥瑞记录。本文还认为小臣墙刻辞中的"白麟"资料,对进一步证明"殷人尚白"说和殷人已经具备了五方配五色观念的推测非常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臣墙刻辞 白麟祥瑞 殷人尚白 五方配五色
下载PDF
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鸟形盉铭文解释 被引量:16
6
作者 裘锡圭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1,2,共7页
本文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2002号墓所出西周中期的鸟形盉铭文作出解释。文章同意"余某弗称公命"的"某弗"是双重否定的意见,指出全句是誓言的主体,意思是我遵从吾君的所有命令,认为"余自無... 本文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2002号墓所出西周中期的鸟形盉铭文作出解释。文章同意"余某弗称公命"的"某弗"是双重否定的意见,指出全句是誓言的主体,意思是我遵从吾君的所有命令,认为"余自無则便身"是违背誓言的行为,是假设自己目无法纪,求一己之便。文章指出,从鸟形盉铭文看,"誓"和"辞"至少对文有别,发誓时所说的关于如果违誓应受何种处罚的话,可以另称为"辞"。铭文"曩余亦改朕辞‘出弃’"是"以前我也曾把我誓言中关于惩罚的话改为‘出弃’"的意思。器主"乞"当是"公"的异姓臣属,"乞"的立誓可能和"策名委质"之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城大河口西周墓 鸟形盉 青铜器铭文
原文传递
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 被引量:14
7
作者 蒋玉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8-130,138,共14页
殷墟卜辞数见用在作乱方国名称前的一字,旧无确释。根据细致的字形比对,该字可确认为"屯",主要用为蠢动之"蠢"。西周金文从"戈"断"屯"之字亦应读为"蠢"。甲金文"屯盂方"&q... 殷墟卜辞数见用在作乱方国名称前的一字,旧无确释。根据细致的字形比对,该字可确认为"屯",主要用为蠢动之"蠢"。西周金文从"戈"断"屯"之字亦应读为"蠢"。甲金文"屯盂方""蠢淮夷"等例同古书"蠢尔蛮荆",亦可与清华简"春(蠢)邦"对读。传抄古文"蠢"作从"戈/"、"春"声等形体,实即金文写法之流变。以上诸形的释出,有助于解决相关问题,包括"屯"字本义、有关古书脱简和句读理解、有关青铜器铭文的释读问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金文 考释 新证
原文传递
出土文献与《山海经》新证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钊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3-103,205-206,共23页
《山海经》内容广博,与相关出土文献资料比较可知《山海经》有较浓厚的"数术"色彩、丰富的"博物学"内容并继承了"志怪"传统。《山海经》原附有图,可以认为是在地理框架下杂糅着数术、博物、志怪和神话等... 《山海经》内容广博,与相关出土文献资料比较可知《山海经》有较浓厚的"数术"色彩、丰富的"博物学"内容并继承了"志怪"传统。《山海经》原附有图,可以认为是在地理框架下杂糅着数术、博物、志怪和神话等内容的综合性图书。《山海经》所记"熊之穴""般是始为弓矢""聂耳"等可与出土楚简、楚帛书、秦简中内容相印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将《山海经》中"刉""婴用""不眯"等字词与出土文献对比,结合用字习惯及图像对照等,可以看出《山海经》中《山经》部分产生时代至迟不晚于战国,产生地域很可能是在楚地,作者应为楚人。利用出土文献可校正《山海经》中"峚""毛""駚■""■■""瞻诸"等字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经》 出土文献 古史 新证
原文传递
敦煌本《金光明最胜王经音》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涌泉 李玲玲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9-154,共6页
敦煌文献中有四百多件载有《金光明最胜王经》经音的写卷,本文在对这些经音进行全面调查、比勘校录的基础上,对这些经音的内容、作者、撰作时代等作了介绍和考定,并着重揭示了这些经音四个方面的价值:纠正传本抄刻之误;辨认传本异体俗字... 敦煌文献中有四百多件载有《金光明最胜王经》经音的写卷,本文在对这些经音进行全面调查、比勘校录的基础上,对这些经音的内容、作者、撰作时代等作了介绍和考定,并着重揭示了这些经音四个方面的价值:纠正传本抄刻之误;辨认传本异体俗字;考镜汉字源流演变;探知经文注音特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光明最胜王经 经音 音义
下载PDF
放马滩简《三十六禽占》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程少軒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54,共30页
本文以放马滩简《三十六禽占》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三十六禽与式占的关系,揭示出三十六禽系统蕴涵的丰富历法因素和阴阳五行原理,指出三十六禽本质上是一组符号,是为了使式占中复杂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而设立的,随后又将放马滩简所见三... 本文以放马滩简《三十六禽占》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三十六禽与式占的关系,揭示出三十六禽系统蕴涵的丰富历法因素和阴阳五行原理,指出三十六禽本质上是一组符号,是为了使式占中复杂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而设立的,随后又将放马滩简所见三十六禽与各种传世文本进行了比较,讨论了三十六禽的源流,认为三十六禽最有可能于战国之世起源于中国本土,起初用于式占,后为数术家、佛家等继承,产生诸多流变,其创制者有可能是战国时代的五行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马滩简 三十六禽 式占 数术
下载PDF
利用古文字资料的上古音分期分域研究述评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钊 叶玉英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8,共9页
近年来,利用古文字资料进行上古音分期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有关殷商语音研究、西周金文音系研究、战国各地方言研究和秦汉语音研究的成果数量可观。这表明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古文字资料对于上古音研究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利用古... 近年来,利用古文字资料进行上古音分期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有关殷商语音研究、西周金文音系研究、战国各地方言研究和秦汉语音研究的成果数量可观。这表明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古文字资料对于上古音研究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利用古文字资料对上古音进行分期分域的研究,才能尽可能了解上古音的实际面貌;只有利用各个阶段的古文字资料,才可能对每一个汉字读音的源与流进行探索。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上古音应该成为今后古音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字资料 上古音 分期 分域
下载PDF
“集”字的形音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钊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本文全面讨论"集"字的形、音、义:首先对"集"的古文字字形进行排比分析,揭示出一种以往未被重视的特殊写法;其次讨论"集"的上古音,指出"集"有读为"幽觉""宵药"一类韵部的... 本文全面讨论"集"字的形、音、义:首先对"集"的古文字字形进行排比分析,揭示出一种以往未被重视的特殊写法;其次讨论"集"的上古音,指出"集"有读为"幽觉""宵药"一类韵部的音;最后分析"集"字早期的三个不同义位,揭示出"集"有"降落""栖止""聚集"三个本义。其中"降落"义对理解早期典籍中"集"字的义训大有帮助。在古文字和上古汉语研究中,"集"字的字词关系很特殊,具有揭示规律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写法 幽部 本义 降落(下落)
原文传递
试论《急就篇》的新证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传官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9-127,共9页
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为《急就篇》研究提供了大量新材料。本文结合这些出土材料,探讨使用古文献新证、古史新证和名物新证等方法对《急就篇》的研究,并提出《急就篇》的新证研究所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急就篇》新证 古文献新证 古史新证 名物新证
原文传递
读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札记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波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7年第2期53-56,84,共5页
本文对《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释注提出了八则新的考释意见。改释了部分简文,并对简文中出现的几个职官名和地名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张家山 二年律令 考释
下载PDF
谈新公布的牛距骨刻辞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钊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8-47,共10页
本文通过对新公布的兽骨刻辞中"■"字的考释,认为该字很可能即"距骨"之"距"的本字,而该兽骨实际上就是牛距骨,同时对该兽骨刻辞的文意进行了训解。在此基础上,对1936年殷墟出土的牛距骨刻辞加以考释,总... 本文通过对新公布的兽骨刻辞中"■"字的考释,认为该字很可能即"距骨"之"距"的本字,而该兽骨实际上就是牛距骨,同时对该兽骨刻辞的文意进行了训解。在此基础上,对1936年殷墟出土的牛距骨刻辞加以考释,总结了这两块牛距骨刻辞的一些共同特征。最后,结合如今盛行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与藏族习俗中的"嘎拉哈"和"歘嘎拉哈"习俗以及考古发掘出土的各类质地的距骨,推测两块商代牛距骨可能用作博具或游戏用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距骨 博具 游戏用具
原文传递
秦兵器刻铭零释 被引量:6
16
作者 施谢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3,共6页
秦昭襄王三十三年诏事戈胡背铭文旧释"邑",疑当释为"予",应即"予道"。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三年相邦吕不韦戟戈内正面铭文中之诸工匠名(■),过去释为""或"窵",应改释为"沱(... 秦昭襄王三十三年诏事戈胡背铭文旧释"邑",疑当释为"予",应即"予道"。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三年相邦吕不韦戟戈内正面铭文中之诸工匠名(■),过去释为""或"窵",应改释为"沱(池)"。秦都咸阳故城遗址长陵车站南沙坑出土的残戈内,刻铭二字可释为"郁郅"。黄浚《尊古斋古兵精拓》著录一戈,戈内两处刻铭(■■),可分别释为"朙"和"白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 金文
下载PDF
齐量制补说 被引量:7
17
作者 裘锡圭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8,共34页
关于东周时代齐国量制,研究者的意见颇有分歧,其中陈冬生的主要意见可从,但其研究尚有需要商榷与补充之处。我们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择善而从的基础上,参以己意,撰成此文。关于本文对齐量制的主要看法,请参看正文末段。
关键词 齐量制 姜齐旧量 陈氏家量 田齐新量
原文传递
甲骨文旧释“益”之字新释——兼“易”字新探 被引量:7
18
作者 谢明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21,共16页
甲骨文中"■"类形,学界长期以来普遍信从"益"的释法。本文通过全面梳理甲骨文相关资料,根据旧所谓"益"字在字形以及辞例两方面都与"衁"密切相关,在读音方面又与"皿"声字存在通用关系... 甲骨文中"■"类形,学界长期以来普遍信从"益"的释法。本文通过全面梳理甲骨文相关资料,根据旧所谓"益"字在字形以及辞例两方面都与"衁"密切相关,在读音方面又与"皿"声字存在通用关系,因此主张它应释作"衁"。又根据甲骨文中"易"字比较早的写法,指出"易"字本应从竖置的盘形从几个水点形,表示用盘倾倒水之意。"益"与"易"可能是一字分化,即"益"字可能是由横置的"易"形分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原文传递
清华简中的几个双声符字
19
作者 刘洪涛 卢义乐 《出土文献》 2024年第3期60-72,170,171,共15页
文章考释清华简中的几个双声符字。一是《成人》17号简“”字,“■”“主”皆声,简文“窃义■”应读为“窃义抇庸”;上文之“道■”当读为“道拖阊曳”。二是《乃命二》10号简“”字,“去”“于”皆声,简文“盍不善”应读为“弆盖不善... 文章考释清华简中的几个双声符字。一是《成人》17号简“”字,“■”“主”皆声,简文“窃义■”应读为“窃义抇庸”;上文之“道■”当读为“道拖阊曳”。二是《乃命二》10号简“”字,“去”“于”皆声,简文“盍不善”应读为“弆盖不善”。三是《五纪》89、91号简“”字,“十”“惪”皆声,简文用作“十”;《汤在啻门》“惪以光之”当读为“十以广之”。四是《成人》26号简“”字,“”旁是一个双声符字,所从“矛”“夢”皆声,“矛”或是“柔”之省,“夢”或是“夒”之讹,简文“秀一时”应读为“抽柔一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双声符字
下载PDF
观龙渊之五色,视泰阿之清明:汉简《相剑刀》新论
20
作者 刘钊 康博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223,247,共22页
汉简《相剑刀》可能并不表明汉代的刀剑情况,应该是延续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地相剑传统的一些观念和说法的相剑书,也可能是相关思想和知识层累形成的形法书。简文中相关字词的解读,可结合吴越地区的青铜铸剑术及实物重新加以审视。如“... 汉简《相剑刀》可能并不表明汉代的刀剑情况,应该是延续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地相剑传统的一些观念和说法的相剑书,也可能是相关思想和知识层累形成的形法书。简文中相关字词的解读,可结合吴越地区的青铜铸剑术及实物重新加以审视。如“白坚”“黑坚”“逢”,很可能是就复合剑而言的,“白坚”指复合剑的剑刃,“黑坚”则是指剑脊,“逢”读为“缝”,指两部分相接处;“生如黍粟状”谓氧化蚀坑,具有抗腐作用;“有文”而不“在坚中”,反映的是金属膏剂涂层或鎏金等剑表纹饰工艺;“之日中,骍”是说铸剑的含铜量过高;“县薄文”可能指菱形暗格纹。此外简文的“报”应读为“复”,“遂”当用为“逐”,“合”应训为“对”,“敝合人”即剑之敝会和人相应,妨害带剑人的意思。未识字可释作“谯”,是说剑的外观看上去枯薧、憔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简《相剑刀》册 吴越 青铜铸剑术 复合剑 形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