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苯接触工人遗传损伤和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叶云杰 吕建萍 +7 位作者 周莉芳 张静 冯楠楠 贺金奖 孙原 孙品 程周祥 夏昭林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1-87,共7页
[目的]探讨混苯接触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状况及其与代谢酶基因CYP2E1和NQO1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实验评价461名混苯作业工人和88名对照组工人的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 [目的]探讨混苯接触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状况及其与代谢酶基因CYP2E1和NQO1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实验评价461名混苯作业工人和88名对照组工人的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CYP2E1 Pst和NQO1609基因多态性。[结果]接触组和对照组淋巴细胞微核率分别为(2.12±1.87)‰和(1.19±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NQO1609野生纯合者(CC)为染色体损伤的易感人群。年龄增长是微核率增加的危险因素,未发现性别、吸烟、饮酒与微核率之间的关系。[结论]双核淋巴细胞微核数可以作为苯接触早期健康损害的指标。混苯中甲苯和二甲苯可能不是导致遗传损伤的主要物质。混苯接触诱导的染色体损伤与NQO1609位点多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苯接触 微核率 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E1 醌类氧化还原酶基因NQO1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基因-环境相互作用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冀芳 夏昭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5-938,共4页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对人类基因的鉴别和诊断,使人们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代科学观点认为个体差异的产生不能归结为完全的遗传因素或完全的环境因素,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类疾病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子相互作...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对人类基因的鉴别和诊断,使人们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代科学观点认为个体差异的产生不能归结为完全的遗传因素或完全的环境因素,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类疾病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可以理解为遗传因素对环境因素易感性的影响。本文从环境污染物对基因的影响、环境应答基因对疾病易感性的影响及基因-环境相互作用与环境基因组计划三方面对基因-环境相互作用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加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环境相互作用 人类疾病 环境基因组计划
下载PDF
有毒作业分级方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吴芬 夏昭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9-353,共5页
目的初步建立一种有毒作业分级方法,为正确评价和持续改进有毒作业的职业卫生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参考《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修改评价毒物危害程度的指标及分级依据,并采用定量积分法对毒物危害程度进行分... 目的初步建立一种有毒作业分级方法,为正确评价和持续改进有毒作业的职业卫生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参考《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修改评价毒物危害程度的指标及分级依据,并采用定量积分法对毒物危害程度进行分级。其次,选择有毒作业场所评价分级指标,综合考虑职业危害的可能性(接触时间和接触强度)、危害的严重性(健康效应)以及接触人数和防护措施,合理地给予一定的等级权重,建立职业危害风险指数以划分有毒作业职业危害风险等级并相应地对有毒作业进行分级,初步建立有毒作业分级方法。结果职业危害风险指数初步划分为5级,分别为无危害(≤6)、轻度危害(6<C≤12)、中度危害(12<C≤24)、高度危害(24<C≤80)和极度危害(>80)。有毒作业相应地也分为五级,即0级(安全作业)、一级(轻度危害作业)、二级(中度危害作业)、三级(高度危害作业)和四级(极度危害作业);应用风险指数法对苯、甲苯和丙烯腈有毒作业部分操作岗位进行职业危害风险评估。结论初步建立了一种新的有毒作业分级方法,分级结果较《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国标-90)更为客观和严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物危害程度 定量积分法 有毒作业分级 职业危害风险
下载PDF
氯乙烯致DNA损伤与DNA修复基因甲基化 被引量:4
4
作者 刘静 王威 +4 位作者 仇玉兰 孙品 缪文斌 吴芬 夏昭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讨氯乙烯职业接触的早期效应DNA损伤与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MG-MT、错配修复基因hMLH1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方法氯乙烯接触工人按淋巴细胞双核微核数分为DNA损伤组(72例)和非损伤组(43例),采用甲基化特异的PCR法检测... 目的探讨氯乙烯职业接触的早期效应DNA损伤与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MG-MT、错配修复基因hMLH1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方法氯乙烯接触工人按淋巴细胞双核微核数分为DNA损伤组(72例)和非损伤组(43例),采用甲基化特异的PCR法检测修复基因的甲基化。结果hMLH1基因在DNA损伤组和非损伤组均未检测到甲基化,MGMT基因在DNA非损伤组未检测到甲基化,在DNA损伤组MGMT发生甲基化频率为6.9%(5/72)。结论在氯乙烯致DNA损伤阶段,可检出MGMT基因甲基化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DNA损伤 MGMT HMLH1 DNA甲基化
下载PDF
碱基切除修复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的易感性
5
作者 缪文彬 王威 +3 位作者 仇玉兰 吴灿军 冀芳 夏昭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探讨碱基切除修复基因胸腺嘧啶DNA糖苷酶(TDG)、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ADPRT)和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职业接触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评价185名氯... 目的探讨碱基切除修复基因胸腺嘧啶DNA糖苷酶(TDG)、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ADPRT)和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职业接触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评价185名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创造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检测技术检测ADPRTVal762Ala和TDGGly199Ser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APE1Ile64Val基因多态位点。结果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携带TDG199Gly/Ser+Ser/Ser基因型的氯乙烯接触工人发生染色体损伤的风险是携带TDG199Gly/Gly基因型工人的1.198倍(95%CI为1.026~1.397),女性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男性的1.172倍(95%CI为1.004~1.366),36岁及以上年龄组人群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36岁以下年龄组人群的1.316倍(95%CI为1.130~1.531)。ADPRTVal762Ala和APE1Ile64Val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易感性无关。结论氯乙烯职业接触人群中,TDG199Gly/Ser+Ser/Ser基因型携带者发生染色体损伤的风险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染色体损伤 APE1 ADPRT TDG 基因多态
下载PDF
职业有害因素所致的表观遗传改变
6
作者 徐晓文 夏昭林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39,共4页
职业有害因素过度接触常严重威胁作业工人的健康,可引起全身多系统的损害。遗传学机制等已被证实是职业有害因素引发疾病的重要机制,表观遗传效应是其致病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就常见职业有害因素所致表观遗传改变进行综述,探讨表观遗传... 职业有害因素过度接触常严重威胁作业工人的健康,可引起全身多系统的损害。遗传学机制等已被证实是职业有害因素引发疾病的重要机制,表观遗传效应是其致病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就常见职业有害因素所致表观遗传改变进行综述,探讨表观遗传改变在环境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期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暴露 表观遗传改变
原文传递
氯乙烯作业工人血清酶生物标志物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缪文彬 冀芳 +2 位作者 郑颖佳 王威 夏昭林 《中国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1-273,共3页
目的探讨氯乙烯接触对工人体内的氧化损伤和肝损伤指标的影响,筛选氯乙烯接触可能的效应生物标志物。方法以160名氯乙烯接触工人为接触组,160名不接触氯乙烯的工人为对照组,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谷... 目的探讨氯乙烯接触对工人体内的氧化损伤和肝损伤指标的影响,筛选氯乙烯接触可能的效应生物标志物。方法以160名氯乙烯接触工人为接触组,160名不接触氯乙烯的工人为对照组,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乙醇脱氢酶(ADH)活力。结果氯乙烯接触均未对SOD活力、MDA含量和GST活力产生明显影响,氯乙烯接触工人血清ADH活力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1)。30 000mg~组GST和ADH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GST和ADH活力与累积接触剂量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目前氯乙烯接触浓度下氯乙烯对机体的氧化损伤作用不显著。GST和ADH可能是氯乙烯接触的效应生物标志物,但是仍需进一步确认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乙醇脱氢酶 效应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多重PCR-RFLP检测XRCC1基因两位点多态性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威 金如锋 +1 位作者 吴芬 夏昭林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多重PCR-RFLP)技术在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多重PCR)原理设计人类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CC1基因)194、399位点引物,通过PCR-RFLP技术判... 目的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多重PCR-RFLP)技术在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多重PCR)原理设计人类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CC1基因)194、399位点引物,通过PCR-RFLP技术判断XRCC1基因2个SNP位点多态性。结果设计的两对引物可同时PCR扩增分别含2个多态位点的DNA片段,MspI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可判断2位点多态性,PCR和酶切效果均较好。结论多重PCR-RFLP技术可应用于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检测,并节省时间和费用,提高检测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PCR-RFLP 单核苷酸多态性 XRCC1 引物设计
下载PDF
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多态与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的易感性 被引量:4
9
作者 仇玉兰 王威 +4 位作者 孙品 刘静 李俊 柴尚健 夏昭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49-653,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53、P21和细胞周期蛋白D1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评价183名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对P53...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53、P21和细胞周期蛋白D1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评价183名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对P53第4外显子、第3和6内含子,P21第2外显子和第3外显子的3′非翻译区,以及CCND1基因第4外显子等多态位点进行检测。结果研究对象P53基因第4外显子,第3和6内含子等位基因的突变频率分别为0.45,0.04,0.05,P21第2外显子和第3外显子两个位点的突变频率分别为0.37和0.50,CCND1第4外显子突变频率为0.42。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0岁以上年龄组的人群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30岁以下年龄组人群的1.220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202,95%CI:1.0580~1.4072,P=0.0062);女性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男性的1.149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1491,95%CI:0.9841~1.3416,P=0.0772);P53第6内含子突变基因型人群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野生基因型人群的1.303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3032,95%CI:1.1285~1.6405,P=0.0285)。P53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携带BBB/AAA和BAB/AAA单倍型对(按照P53第4外显子、第3和6内含子顺序,B表示突变型,A表示野生型)的人群微核率与野生型AAA/AAA人群相比,OR值分别为1.4418(95%CI:1.0316~2.0152)和1.7100(95%CI:1.0385~2.8157)。结论氯乙烯暴露人群中,30岁以上、女性、P53 INTRON6等位基因突变以及P53第4外显子,第3和第6内含子单倍型对为BBB/AAA和BAB/AAA都是个体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DNA损伤 P53 P21 细胞周期蛋白D1 多态性 细胞周期基因
原文传递
氯乙烯致癌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缪文彬 王威 夏昭林 《中国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20-422,共3页
关键词 氯乙烯 代谢产物 加合物 基因突变
下载PDF
外周血胞质分裂阻滞微核预测肿瘤风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光辉 黄靖雯 +4 位作者 徐晓文 王金玮 李丹戈 叶玲丽 夏昭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1-394,共4页
遗传损伤是化学物致癌的必经途径,因而遗传损伤常作为检测致癌因子危害的生物标志.近年来,遗传损伤检测方法如外周血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微核)试验(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 assay,CBMN)日趋成熟,CB微核又称双核微核,已逐步... 遗传损伤是化学物致癌的必经途径,因而遗传损伤常作为检测致癌因子危害的生物标志.近年来,遗传损伤检测方法如外周血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微核)试验(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 assay,CBMN)日趋成熟,CB微核又称双核微核,已逐步应用于放射作业人群健康监护和致癌物接触人群的生物标志研究,研究表明CB微核可以作为致癌物所致遗传损伤的效应标志,具有预测肿瘤发生风险的潜力.我们对近年来CB微核在肿瘤风险预测以及职业与环境致癌物接触导致遗传损伤检测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质分裂阻滞 CB微核 风险预测 外周血 肿瘤 致癌物接触 遗传损伤 损伤检测
原文传递
应用创造酶切位点PCR-RFLP检测乙醇脱氢酶2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焦洁 王威 +1 位作者 刘静 夏昭林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建立简便易行经济适用的乙醇脱氢酶2(ADH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单碱基突变位点的碱基替代情况设计引物,其中一条引物根据突变位点邻近序列设计,人为引入错配碱基,使引物3′端和单碱基突变的一种突变型在PCR扩增后... 目的建立简便易行经济适用的乙醇脱氢酶2(ADH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单碱基突变位点的碱基替代情况设计引物,其中一条引物根据突变位点邻近序列设计,人为引入错配碱基,使引物3′端和单碱基突变的一种突变型在PCR扩增后形成一个酶切位点,并应用相应内切酶进行酶切鉴定,通过PCR-RFLP技术判断ADH2基因SNP位点多态性。结果设计一对特异引物并PCR扩增含ADH2多态位点的DNA片段,使用限制性内切酶Bsh1236I酶切判断ADH2位点多态性,PCR和酶切效果均较好。结论应用创造酶切位点PCR-RFLP原理建立的ADH2多态位点检测方法具备简便、经济、快速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酶切位点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乙醇脱氢酶2
原文传递
双创造酶切位点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MGMT基因多态性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威 缪文彬 +1 位作者 仇玉兰 夏昭林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建立简便易行、经济适用的MGMT基因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检测方法。方法应用碱基错配创造酶切位点原理设计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判断MGMT基因四个SNP位点多态性。结果设计一对引物PCR扩增含... 目的建立简便易行、经济适用的MGMT基因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检测方法。方法应用碱基错配创造酶切位点原理设计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判断MGMT基因四个SNP位点多态性。结果设计一对引物PCR扩增含MGMT84多态位点的DNA片段,另一对引物PCR扩增含MGMT基因143、160、178三个多态位点的DNA片段,使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别酶切判断4个位点多态性,PCR和酶切效果均较好。结论应用创造酶切位点PCR-RFLP原理建立的MGMT四个多态位点的检测方法具备简便、经济、快速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酶切位点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MGMT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MPO、NQO1、GSTP1和UGT1A6基因多态与慢性苯中毒遗传易感性关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品 张忠彬 +4 位作者 万俊香 邵敏华 卢大儒 金锡鹏 夏昭林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MPO、NQO1、GSTP1和UGT1A6基因多态与慢性苯中毒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268名苯中毒工人为病例组,268名接触苯而没有中毒表现的工人为对照组。应用TaqManPCR分析技术判定MPO(rs7208693),NQO1(rs1800566)... 目的探讨MPO、NQO1、GSTP1和UGT1A6基因多态与慢性苯中毒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268名苯中毒工人为病例组,268名接触苯而没有中毒表现的工人为对照组。应用TaqManPCR分析技术判定MPO(rs7208693),NQO1(rs1800566),GSTP1(rs947894)和UGT1A6(rs6759892,rs1105879,rs4124874,rs3755319,rs887829和rs4148323)基因型。结果携带GSTP1基因rs947894G等位基因个体患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比AA基因型个体降低0.657倍(95%CI0.434~0.994,P=0.046);携带MPO基因rs7208693A等位基因人群中,UGT1A6 rs6759892 G等位基因个体发生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是TT基因型的2.702倍(P=0.024),UGT1 A6 rs1105879 C等位基因个体发生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是TT型的2.619倍(P=0.035)。在饮酒人群中,携带NQO1基因rs1800566 TT基因型个体慢性苯中毒的发病风险较携带CC和CT基因型个体增加9.000倍(95%CI,1.460~55.478,P=0.021);在吸烟人群中,带NQO1基因rs1800566TT基因型个体慢性苯中毒的发病风险较携带CC和CT基因型个体增加7.000倍(95%CI,1.555~31.575,P=0.012)。单倍型分析显示,本人群携带UGT1A6基因TACGGG单倍型个体慢性苯中毒的发病风险是携带TAATGG单倍型个体的1.446倍(OR=1.446,95%CI,1.005~2.080,P=0.046)。结论同时携带MPO基因rs7208693 A和UGT1A6基因rs6759892 G或rs1105879 C等位基因型个体对苯中毒易感;携带NQO1基因rs1800566 TT基因型且同时吸烟或饮酒的个体对苯中毒易感;携带UGT1A6基因TAATGG单倍型个体可增加慢性苯中毒的发病风险;GSTP1基因多态与慢性苯中毒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中毒 单核苷酸多态 代谢酶 基因
下载PDF
某氯碱化工厂氯乙烯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 被引量:4
15
作者 焦红 焦洁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0-51,共2页
对氯乙烯(vinyl chloride monomer,VCM)相关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调查,VCM合成工段的精馏工、聚合工段的操作工和干燥工段的操作工实际接触VCM的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对VCM作业工人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未检出职业病。
关键词 氯乙烯 职业卫生 个体采样 定点采样
原文传递
大鼠新生期暴露2,2',4,4',5,5'-六氯联苯对精子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肖武生 李克勇 +5 位作者 张杰 朱鸿雁 梁继仁 常秀丽 周志俊 吴庆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12-516,共5页
目的 探讨新生期SD大鼠暴露持续性有机污染物2,2',4,4',5,5'-六氯联苯(PCB153)对大鼠精子发生的远期效应.方法 大鼠出生当天(postnatal day O,PNDO),将所有雄性大鼠混合后,重新分为12只,窝.在出生1 d(PND1),按窝别随机分成对... 目的 探讨新生期SD大鼠暴露持续性有机污染物2,2',4,4',5,5'-六氯联苯(PCB153)对大鼠精子发生的远期效应.方法 大鼠出生当天(postnatal day O,PNDO),将所有雄性大鼠混合后,重新分为12只,窝.在出生1 d(PND1),按窝别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处理组,每组24只雄性大鼠.自PND1开始连续7 d经口给予PCB153 0.025、0.250、2.500 mg/kg和等量溶剂对照玉米油.在PND8,每组随机选择16只大鼠称重和测肛殖距离后,经乙醚麻醉并处死,分离和称重睾丸后作组织学检查.剩余大鼠在PND21断奶并饲养至PND90,称重和测肛殖距离后经质量分数为10%的水合氯醛麻醉后解剖,分离并称重睾丸和附睾,其中睾丸用作组织学检查和精子头计数,附睾尾作精子计数.结果 从PND3至PND8,2.500 mg/kg剂量组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显示,PND8睾丸组织曲精小管结构疏松,精原细胞体积增大、变性并与管内结构相脱离.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PND90睾丸每日精子生成量和附睾尾精子计数与染毒剂量呈剂量-反应关系(r值分别为-0.97和-0.99,P〈0.05).0.250和2.500mg/kg剂量组的每日精子生成量分别为30x106/g睾丸和18×106/g睾丸,与对照组(36×106/g睾丸)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250和2.500 mg/kg剂量组附睾尾精子计数分别为42×107/g附睾尾和18x107/g附睾尾,明显低于对照组(51×107/g附睾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大鼠新生期暴露PCB153,可引起成年期睾丸生精功能障碍,导致每日精子生成量和附睾尾精子计数下降.新生期化学物暴露可能引起雄性大鼠生殖功能的远期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氯联苯化合物 新生 精子发生
原文传递
我国职业中毒危害及作业场所高危毒物管理 被引量:2
17
作者 冀芳 夏昭林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04-406,共3页
关键词 中毒危害 毒物管理 作业场所 高危 职业 农药制剂 《化学文摘》 化学品
下载PDF
职业铅接触对神经传导影响的危害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光 雷立健 +6 位作者 李卫华 常秀丽 金秦虞 周志俊 田丽婷 李慧祺 潘小海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4-169,共6页
目的 对职业铅接触工人进行接触评估,探讨职业铅接触所致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的危害特征,研究职业铅接触与铅致神经传导速度影响的剂量-效应关系,进行职业铅接触对神经传导速度影响的危害评价.方法 测定职业铅接触工人的外剂量、内剂量(... 目的 对职业铅接触工人进行接触评估,探讨职业铅接触所致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的危害特征,研究职业铅接触与铅致神经传导速度影响的剂量-效应关系,进行职业铅接触对神经传导速度影响的危害评价.方法 测定职业铅接触工人的外剂量、内剂量(血铅、尿铅)、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采用基准剂量(BMD)法计算外剂最、血铅和尿铅基准剂量下限(BMDL)值,分析铅接触指标与神经传导速度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铅接触组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有不同程度降低.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血铅BMDL值分别为456.99、332.36、468.38μg,L;其尿铅BMDL值分别为14.05、9.19、13.57μg/gCr. 结论 内剂量能更好地反映人群对铅的接触水平,与尿铅相比,血铅更能敏感地反映铅接触人群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效应指标的改变.尺神经传导速度相对敏感,可作为铅接触高危人群的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 危险性评估
原文传递
氯乙烯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及其遗传易感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冀芳 郑颖佳 +6 位作者 王琪 王威 仇玉兰 吴芬 柴尚建 李俊 夏昭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83-588,共6页
目的探讨氯乙烯(VCM)致染色体损伤与DNA修复基因和代谢酶基因多态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某化工厂402名VCM接触工人健康体检资料、人口学资料(年龄和性别)、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和职业接触等因素,评估个人VCM累积接触剂量并分... 目的探讨氯乙烯(VCM)致染色体损伤与DNA修复基因和代谢酶基因多态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某化工厂402名VCM接触工人健康体检资料、人口学资料(年龄和性别)、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和职业接触等因素,评估个人VCM累积接触剂量并分组。采集静脉血3ml,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CBMN)检测染色体损伤,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GSTT1、GSTM1基因缺失情况,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RFLP)检测其他基因多态。结果多元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4000~40000mg)、高(〉40000mg)VCM接触剂量组染色体损伤的风险明显高于低剂量组,调整后的FR值分别为1.19(1.06-1.34)和1.20(1.06~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和0.01);携带CYP2E1和XRCC1 Arg280His突变型基因的个体微核率明显高于野生型个体,调整后的FR值分别为1.12(1.02~1.23)和1.13(1.02~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2);携带GSTP1 Val/Wal和ALDH2Glu/Glu基因型个体微核率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个体,调整后的FR值分别为0.74(0.59,0.94)和0.87(0.79~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和0.003)。结论VCM致染色体损伤与VCM累积接触剂量增高及GSTP1 Val/Val、CYP2E1c1c2/c2c2、ALDH2Glu/Glu、XRCC1280His/His或Arg/His基因型多态性等因素有关。开展VCM致染色体损伤与遗传易感性方面的研究,有助于VCM致癌机制的阐明,而研究中易感性多态位点的发现也可以为识别易感人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染色体损伤 基因多态 胞质分裂阻断微核试验 遗传多态性
原文传递
Ⅰ、Ⅱ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氯乙烯作业工人DNA损伤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冀芳 朱守民 +4 位作者 孙品 王威 李俊 柴尚健 夏昭林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探讨Ⅰ相、Ⅱ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氯乙烯(VCM)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彗星实验测定87名VCM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并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按彗星发生率将工人分为DNA损伤组和对照组。用PCR-RFLP... 目的探讨Ⅰ相、Ⅱ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氯乙烯(VCM)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彗星实验测定87名VCM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并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按彗星发生率将工人分为DNA损伤组和对照组。用PCR-RFLP法测CYP2E1(rs3813867)基因多态;PCR法测GSTT1、GSTM1缺失情况;应用TaqManPCR分析技术判定GSTP1(rs947894)、CYP1A1(rs1048943,rs4646903)和UGT1A6(rs6759892,rs1105879,rs4124874,rs3755319,rs887829,rs4148323)基因型。结果经χ2检验,CYP2E1基因rs3813867c1c1和c1c2+c2c2基因型、GSTP1基因rs947894AA和AG+GG基因型及UGT1A6基因rs1105879AA和AC+CC基因型在DNA损伤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29,P=0.004和P=0.00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携带GSTP1基因rs947894AG+GG基因型的个体较携带AA基因型个体DNA损伤的风险性升高(OR=13.393,95%CI:2.410~74.431,P<0.01);携带UGT1A6基因rs1105879AC+CC基因型的个体较携带AA基因型个体DNA损伤的风险性降低(OR=0.064,95%CI:0.006~0.637,P<0.05)。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UGT1A6基因TCCTAG单倍型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高于DNA损伤组(P<0.05)。结论携带GSTP1基因rs947894AG或GG基因型和UGT1A6基因rs1105879AA基因型的个体发生DNA损伤的风险增高,它们可能为氯乙烯致DNA损伤的易感人群。而UGT1A6基因TCCTAG单倍型对氯乙烯中毒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DNA损伤 代谢酶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