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鲁迅和周作人“鬼民俗”的记忆与想象 |
肖向明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2
|
新世纪“文革”叙事的三种倾向 |
陈树萍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3
|
论义和团仪式的民间杂艺元素 |
路云亭
|
《民俗研究》
CSSCI
|
2009 |
2
|
|
4
|
现代危机中的中国经典解释--以徐复观为例 |
刘毅青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5
|
以“爱”的名义讲述:李海燕《心灵的革命》 |
余夏云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6
|
中国古代男性的非竞技性身体残损问题——阉人现象的反现代性批判 |
路云亭
|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7
|
戏曲《鞭花记》考辨 |
路云亭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8
|
《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新解 |
刘茜
|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9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戏剧现代性之考察--以《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为视角 |
陈捷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0
|
电影:文学的终结者? |
朱国华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79
|
|
11
|
纯粹美学的社会条件——《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引言 |
布迪厄
朱国华
范静哗
|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
2002 |
39
|
|
12
|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与翻译伦理的神韵 |
蒋童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9
|
|
13
|
浅论语用标记等效原则 |
侯国金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5 |
17
|
|
14
|
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不应轻易否定——对董学文等先生批评的再答复 |
朱立元
张瑜
|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3
|
|
15
|
文学中的“农民进城”专题 |
邵宁宁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1
|
|
16
|
中国作家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 |
傅光明
|
《长江学术》
CSSCI
|
2008 |
11
|
|
17
|
用词语实现一切——乔伊斯小说中的词语 |
戴从容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0
|
|
18
|
当代诗歌:走向反讽中心主义 |
董迎春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1
|
|
19
|
湖南赣语的分片 |
李冬香
|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20
|
术语链:韦努蒂翻译研究的生成 |
蒋童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