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中国沿海区域的热带气旋及其经济损失评估 被引量:2
1
作者 丑洁明 董文杰 +1 位作者 徐洪 班靖晗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2年第3期1-10,共10页
基于19902016年登陆中国沿海区域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和灾害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改进标准化的熵值等方法,分析了影响中国沿海TC的灾害时空特征和灾害强度特征,构建了TC综合灾情指数模型,评估了TC造成的经济损失。... 基于19902016年登陆中国沿海区域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和灾害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改进标准化的熵值等方法,分析了影响中国沿海TC的灾害时空特征和灾害强度特征,构建了TC综合灾情指数模型,评估了TC造成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总量无明显年际变化,但低强度热带气旋(包括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逐年减少,高强度热带气旋(包括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显著增多,从而影响到热带气旋致灾的面积范围和强度大小的变化;19901997年热带气旋的综合灾情损失指数明显大于19982016年的综合灾情损失指数,并且前者的年际波动较大,后者指数显著减小且趋于平缓变化,防灾抗灾能力增强且趋于稳定;经过对所选取的3项损失指标的经济核算得出,倒塌房屋的经济价值和受灾农作物的经济价值随年代际为减小趋势,而直接经济损失的年代际增加趋势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时空分布 经济损失评估 综合灾情指数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陈茜 李强强 +4 位作者 唐伟 王祯祎 陶军 许映军 顾卫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47-1156,共10页
土壤动物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群落,在分解凋落物、土壤有机质以及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了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探究有利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种植方式,本文研究了有机与常规栽培、大棚与露天... 土壤动物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群落,在分解凋落物、土壤有机质以及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了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探究有利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种植方式,本文研究了有机与常规栽培、大棚与露天、茄果与叶菜等不同栽培模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种群数量、组成和多样性等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利用Tullgren法在18个样地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3?869只,隶属于2门14目30科(亚目)。辐螨亚目、甲螨亚目以及等节跳科构成了研究区土壤动物的主要部分。2)露天条件下,有机栽培使5~10cm和10~15cm土层中小型土壤动物数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但大棚条件下,有机栽培使0~5cm和5~10cm土层中小型土壤动物数量显著低于常规栽培。3)有机栽培下,大棚内0~5cm和10~15cm土层中小型土壤动物数量显著低于露天,且棚内10~15cm层中小型土壤动物丰富度显著高于常规栽培;而常规栽培下,大棚内5~10cm土层中小型土壤动物数量著高于露天。无论有机和常规栽培,棚内0~5cm层中小型土壤动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高于露天。4)有机栽培使叶菜作物10~15cm土层中小型土壤动物数量显著低于常规栽培,且0~5cm土层中小型土壤动物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常规栽培使叶菜作物0~5cm和5~10cm土层中小型土壤动物数量显著高于茄果作物。因此,在设施条件下采用有机栽培和管理,且利用作物轮作可能更有利于土壤动物群落数量和多样性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栽培 大棚种植 露天种植 作物种类 中小型土壤动物
下载PDF
从地缘关系视角解析“一带一路”的行动路径 被引量:77
3
作者 宋长青 葛岳静 +15 位作者 刘云刚 周尚意 吴相利 胡志丁 程昌秀 高剑波 方创琳 韩增林 武友德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彭飞 刘建忠 董锁成 王国梁 熊理然 潘峰华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19,共17页
"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全球治理工程,开辟了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新纪元,为地缘关系研究提供了大舞台。地理学是从时间、空间和自然—社会系统三个维度理解陆地表层过程的科学,对地缘关系研究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全球治理工程,开辟了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新纪元,为地缘关系研究提供了大舞台。地理学是从时间、空间和自然—社会系统三个维度理解陆地表层过程的科学,对地缘关系研究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从地理学视角研究地缘关系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一带一路"是当前最具挑战的科学和政策命题,从地缘关系视角研究"一带一路",需要加强四个方面的结合:(1)在科学思维上,需要还原论与系统论思维相结合;(2)在科学数据建设上,需要社会人文与自然环境数据相结合;(3)在科学问题选择上,需要社会过程、人文过程、政治过程和自然过程相结合;(4)在研究方法上,需要经验方法、实证方法、系统方法与大数据研究方法相结合。中国地理学者应兼顾政治地理学科建设、地缘关系的学科交叉研究和"一带一路"全球实践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 地缘政治 地缘环境 政治地理学
原文传递
氮沉降对草地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4
作者 杨丽丽 龚吉蕊 +5 位作者 刘敏 杨波 张子荷 罗亲普 翟占伟 潘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94-913,共20页
随着人类干扰和全球变化的加剧,大气氮沉降量迅速地增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过程,也是土壤碳库的主要来源和维持土壤肥力的基础。凋落物分解深受非生物、生物因子及其交... 随着人类干扰和全球变化的加剧,大气氮沉降量迅速地增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过程,也是土壤碳库的主要来源和维持土壤肥力的基础。凋落物分解深受非生物、生物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氮沉降通过影响土壤氮有效性、凋落物产量和质量、土壤生物因子及凋落物分解环境来影响分解。该文综述了氮沉降对草地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及其机理,包括对土壤氮有效性,凋落物产量、质量,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以及凋落物分解环境的影响,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整合了目前氮沉降影响草地凋落物分解的主要研究内容、方向、方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深入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氮沉降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反馈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草地生态系统 凋落物分解 凋落物质量 研究方法
原文传递
京津冀地区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0—201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崔凤琪 唐海萍 张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66-673,共8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10—2016年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以及河北省11个地级市进行评价,并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京津冀地区宜居性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6年京津冀地区城市综合宜居指数差距增大,排名均值...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10—2016年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以及河北省11个地级市进行评价,并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京津冀地区宜居性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6年京津冀地区城市综合宜居指数差距增大,排名均值位于前三的是北京、天津、秦皇岛,同时秦皇岛、邯郸、邢台排名有上升的趋势;2)综合和单项宜居指数呈现出非均衡性,核心城市综合宜居指数高,发展水平、便捷水平呈现出以京津地区为中心向外辐散分布,安全水平东部高于西部,幸福水平在京津冀地区呈现出了南北高中间低的现象,舒适水平整体呈现出从北向南递减;3)综合宜居指数具有空间自相关性,但相关性不强,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带动力弱;4)通过面板分析发现京津冀地区对城市宜居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2级及以上优良天气时间、小学生人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对宜居水平的影响最大,且为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城市 时空变化 京津冀地区 面板数据模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马雯秋 朱道林 姜广辉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15-2630,共16页
农村居民点作为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反映,其内部用地功能结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剧烈变动,“转型”正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发展的主要特征。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切入点,在阐明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内涵的基础上,依据... 农村居民点作为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反映,其内部用地功能结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剧烈变动,“转型”正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发展的主要特征。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切入点,在阐明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内涵的基础上,依据“过程-类型-机制-优化”的研究思路系统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规律,将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研究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相结合。研究认为,基于农村居民点内部典型地类间组合关系的演变过程,其转型可划分为外向非农化、内生乡村化和空心衰败化三种类型。城镇化、乡村工业化和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改变城乡间人口、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着居民点转型的方向和结果;同时,合理、有序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也可为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提供空间基础。未来应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导向,从类型转换、效率提升和制度保障等角度优化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以期在理论上创新和完善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与优化的研究范式,实践上为村庄规划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居民点 用地结构转型 类型 互馈机制 优化路径
原文传递
中国5种典型土壤的侵蚀泥沙粒径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7
作者 郝燕芳 刘宝元 +2 位作者 杨扬 刘瑛娜 王友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0-159,共10页
通过天然降雨试验,研究我国5种典型土壤的侵蚀泥沙团粒和单粒粒径分布以及泥沙各级团粒的机械组成特征。2013—2014年汛期(6—9月),监测红壤、紫色土、黄绵土、褐土和黑土径流小区的降雨产流事件,收集侵蚀泥沙样品,利用湿筛法和吸管法... 通过天然降雨试验,研究我国5种典型土壤的侵蚀泥沙团粒和单粒粒径分布以及泥沙各级团粒的机械组成特征。2013—2014年汛期(6—9月),监测红壤、紫色土、黄绵土、褐土和黑土径流小区的降雨产流事件,收集侵蚀泥沙样品,利用湿筛法和吸管法测定其团粒和单粒粒径分布;同时,筛选出泥沙各级团粒样品,进一步测定其单粒粒径组成。结果表明:(1)侵蚀泥沙粒径分布是土壤质地和降雨强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团粒粒径分布更适合作为表征泥沙输移的指标;(2)5种土壤的侵蚀泥沙皆表现出粉团(0.002~0.05mm)和黏团(<0.002mm)的明显富集;(3)在泥沙单粒粒径分布方面,除红壤的粉粒(0.002~0.05mm)和黏粒(<0.002mm)有轻微富集外,其余4种土壤的各级单粒均无明显富集;(4)红壤侵蚀泥沙粉团(0.002~0.05mm)中的黏粒含量最多,其余4种土壤侵蚀泥沙机械组成和各级团粒的机械组成均与原土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泥沙 团粒粒径分布 单粒粒径分布 富集率 天然降雨
下载PDF
铜胁迫下玉米叶片反射光谱的红边位置变化及其与叶绿素的关系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苑溪 陈锡云 +3 位作者 罗达 李波莹 王姝人 张力玮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46-551,共6页
采用5级梯度铜胁迫砂培试验,通过测定叶片反射光谱曲线和叶绿素含量,研究铜胁迫对玉米叶片反射光谱与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玉米叶片反射光谱的红边位置与铜胁迫浓度显著相关(R2≥0.5755),且存在明显的"红边蓝移"现象,... 采用5级梯度铜胁迫砂培试验,通过测定叶片反射光谱曲线和叶绿素含量,研究铜胁迫对玉米叶片反射光谱与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玉米叶片反射光谱的红边位置与铜胁迫浓度显著相关(R2≥0.5755),且存在明显的"红边蓝移"现象,即叶片光谱红边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随着铜胁迫浓度的升高或胁迫时间延长,红边蓝移程度增加。不同胁迫浓度之间,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及二者比值(Chla/Chlb)均差异显著(p分别为0.002,0.007和0.001)。叶绿素a、b比值(Chla/Chlb)与培养液中铜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898);Chla/Chlb与平均红边波长显著正相关(R=0.814)。这表明随着铜胁迫浓度升高,Chla/Chlb降低,叶绿素b相对于叶绿素a升高,叶片反射光谱的红边位置蓝移。铜胁迫改变了玉米叶片中Chla和Chlb含量和比值,由此导致的色素吸收光谱变化,是铜胁迫导致叶片反射光谱红边蓝移的可能的生理学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胁迫 玉米 反射高光谱 红边蓝移 叶绿素
下载PDF
黑河流域气温和降水再分析数据的不确定性评估 被引量:12
9
作者 赵静学 郭枝虾 +3 位作者 和鑫磊 徐同仁 刘绍民 徐自为 《干旱气象》 2019年第4期529-539,共11页
评价区域再分析数据的精度和不确定性对于陆面过程模拟和气候变化分析有重要意义。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站点观测数据对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MFD)、黑河流域2000—2015年大气驱动数据集(WRFOUT)及黑河流域3k... 评价区域再分析数据的精度和不确定性对于陆面过程模拟和气候变化分析有重要意义。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站点观测数据对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MFD)、黑河流域2000—2015年大气驱动数据集(WRFOUT)及黑河流域3km 6h时空分辨率模拟气象强迫数据(SFD)在不同下垫面条件下气温和降水的模拟精度进行评价,并通过广义三角帽法(TCH)评价3套数据集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对于气温数据,WRFOUT数据集在草地、灌丛地、荒漠裸地及湿地下垫面精度较高,而CMFD数据集在农田下垫面精度相对较高,5种下垫面中,3套再分析数据的气温产品在灌丛地精度最高;对于降水数据,CMFD数据集在5种下垫面精度均较高,SFD数据集在草地、灌丛地和荒漠裸地,WRFOUT数据集在草地、农田和湿地表现出高估。(2)CMFD与WRFOUT数据集中气温数据的不确定性相对较低,而SFD数据集中气温数据的不确定性相对较大;3套数据集中降水数据均表现出相对较高的不确定性,且区域差异明显,地表植被类型复杂和海拔差异较大的地区数据不确定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精度评价 不确定性 黑河流域
下载PDF
青海湖湖东沙地全新世风成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杜婧 鲁瑞洁 +2 位作者 刘小槺 吕志强 陈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在亚洲季风控制区,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磁化率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成壤强度和区域沉积环境变化,但在风成砂-古土壤序列中磁化率的古气候意义仍有待研究。选取青海湖湖东沙地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序列,基于AMS14 C和光释光测年结果,结合土壤... 在亚洲季风控制区,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磁化率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成壤强度和区域沉积环境变化,但在风成砂-古土壤序列中磁化率的古气候意义仍有待研究。选取青海湖湖东沙地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序列,基于AMS14 C和光释光测年结果,结合土壤学中传统的土壤发育指标,对沉积物的磁化率特征及环境意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青海湖盆地风成砂-古土壤序列里,磁化率与成壤强度密切相关:(1)剖面磁化率总体表现为古土壤层最高、弱发育古土壤层次之和风成砂层最低的规律。相较低频磁化率χlf,频率磁化率χfd%能够更好、更细致地反映沉积环境的变化;(2)剖面中磁化率与成壤强度有关(正相关),因成壤作用对两剖面原始物源各粒级组分的改造程度不同,磁化率与黏粒和粉砂正相关;(3)基于剖面磁化率以及粒度特征的综合分析,将青海湖湖东沙地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划分为3个阶段:10kaBP以前气候冷干,成壤作用微弱;10~4kaBP气候暖湿,成壤作用显著;4kaBP至今,气候逐渐趋于冷干,成壤作用渐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环境变化 成壤强度 全新世 青海湖
下载PDF
青藏铁路错那湖段沙漠化土地变化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长委 伍永秋 +2 位作者 谭利华 杜世松 段金龙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85-892,共8页
青藏铁路格拉段铁路建设对沿线沙漠化土地变化的影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监测技术,根据错那湖段Landsat影像、Google Earth影像和气象资料等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建立解译标志,采用人机交互的目视解译方... 青藏铁路格拉段铁路建设对沿线沙漠化土地变化的影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监测技术,根据错那湖段Landsat影像、Google Earth影像和气象资料等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建立解译标志,采用人机交互的目视解译方法,提取青藏铁路错那湖段2001年、2008年和2015年沙漠化土地信息,并对沙漠化土地变化成因进行分析。同时对铁路沿线沙漠化土地的变化进行缓冲区分析。结果表明:(1) 2001-2008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2.21 km^2,土地沙漠化程度呈减轻趋势;2008-2015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8.9 km^2,土地沙漠化程度持续减轻。(2) 2001-2008年,沙漠化土地面积的增加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土地沙漠化程度减轻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2008-2015年,沙漠化土地面积的减少以及土地沙漠化程度的减轻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3)青藏铁路错那湖段2 km范围内土地沙漠化程度变化最为明显,以沙漠化程度减轻为主要特征,青藏铁路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范围为2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错那湖 沙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下载PDF
东亚地区MIS 5时期孢粉记录的植被与气候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雒聪文 马玉贞 +1 位作者 王凯 李丹丹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0-551,共12页
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MIS 5,71~128 ka BP)离现代间冰期最近,对其认识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而化石孢粉是恢复古植被与古气候的重要指标。通过对选择出的东亚地区孢粉记录的具有年代数据和孢粉图谱的古植被和气候研究的综合分析... 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MIS 5,71~128 ka BP)离现代间冰期最近,对其认识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而化石孢粉是恢复古植被与古气候的重要指标。通过对选择出的东亚地区孢粉记录的具有年代数据和孢粉图谱的古植被和气候研究的综合分析,初步认为:①MIS 5的植被格局可与现代间冰期即全新世的植被格局对比。②各区孢粉记录了MIS 5气候波动,部分地区可划分出5a,5b,5c,5d和5e,存在轨道尺度变化,千年尺度事件较少发现。③东亚季风是影响现代东亚季风区环境的主要因素,但日本可能还受到西风环流和洋流的影响;西风、印度季风和地形是影响青藏高原环境的主要因素。④东亚地区,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区,分辨率较高的孢粉记录的环境变化仍需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5 孢粉记录 植被与气候 东亚地区
原文传递
场次降水与日降水差异对比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文婷 殷水清 袁莹莹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4-231,共8页
基于我国中东部18个气象站逐分钟降水数据,整理得到日降水与场次降水资料,统计日降水与场次降水的对应关系,并对比不同级别降水量的差异;同时,基于全国811个气象站08:00—20:00与20:00—08:00逐半日降水数据,按气象站(20:00—20:00)与... 基于我国中东部18个气象站逐分钟降水数据,整理得到日降水与场次降水资料,统计日降水与场次降水的对应关系,并对比不同级别降水量的差异;同时,基于全国811个气象站08:00—20:00与20:00—08:00逐半日降水数据,按气象站(20:00—20:00)与水文站(08:00—08:00)2种日界标准整理出2套日降水资料,分析降水日界对日降水资料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场次降水过程发生在同1日或者跨1日;场次降水量均值、90百分位、95百分位以及最大值4个指标的计算结果分别为日降水对应指标的1.2、1.2、1.3和1.5倍;将日降水资料计算得到的10、20、50、100a一遇重现期降水量分别乘以转换系数1.39、1.42、1.44和1.45,可与基于场次降水资料计算所得结果相当.气象站和水文站降水日界对大暴雨及其以下级别雨日数无显著影响,但对特大暴雨级别,气象站雨日数显著多于水文站;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西北大部,气象站标准重现期日降水量普遍大于水文站标准,而东南沿海地区、华北北部和东北北部,水文站标准重现期日降水量普遍大于气象站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次降水 日降水 重现期 气象站 水文站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几种典型灌木半灌木茎叶水分传导系统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龚容 徐霞 +3 位作者 江红蕾 田晓宇 李霞 关梦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4-542,共9页
植物茎干叶片的水力结构特征决定了植物的生态适应能力.本研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的地点采取了几种典型的灌木半灌木植物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荆条、沙棘、油蒿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环境中灌木半灌木茎叶水分传导系统... 植物茎干叶片的水力结构特征决定了植物的生态适应能力.本研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的地点采取了几种典型的灌木半灌木植物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荆条、沙棘、油蒿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环境中灌木半灌木茎叶水分传导系统的水力结构特征,分析环境差异对这几种典型灌木水力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荆条具有最大的导管直径,沙棘的导管密度最大,几种灌木半灌植物85%以上的导管都为小导管.半灌木油蒿的叶片最厚,中间锦鸡儿的叶脉密度最大,柠条锦鸡儿具有最大的比叶重(LMA)(面积质量).导管密度与导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69,P<0.05).叶脉密度与比叶重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叶脉密度越高就需要更多的物质成本来构建叶脉.叶脉密度的增加提供了而更多的水分运输路径.年均降雨量与叶片厚度、比叶重、叶脉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年平均温度与叶脉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叶片厚度、比叶重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说明环境因子的差异是造成植物水力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揭示了灌木半灌木水力结构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部导管直径 叶脉密度 比叶重 适应性策略
下载PDF
济南市公众对气候变化风险的感知及响应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婧宇 杜鹃 +1 位作者 徐伟 杨雨蒙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8年第2期45-50,共6页
以1975-2015年济南市年平均气温及年平均降水数据为基础,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济南市公众气候变化感知偏差;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法衡量济南市公众对极端天气事件及风险特征的认知,并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济南市公众气候变化感知... 以1975-2015年济南市年平均气温及年平均降水数据为基础,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济南市公众气候变化感知偏差;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法衡量济南市公众对极端天气事件及风险特征的认知,并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济南市公众气候变化感知的响应行为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近45年来济南市年平均气温以0.09℃/10a的速率上升,同时降水呈现"平—减—增—减—增"的变化趋势;公众对气温变化感知较为准确,但对降水变化感知具有偏差;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为影响公众气候变化感知的重要因素;年龄、性别及职业是影响公众响应行为的关键因子。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内容,给出提高济南市公众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认知及响应能力的建议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公众感知 济南市 应对行为
下载PDF
深度学习在GlobeLand30-2010产品分类精度优化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天福 陈学泓 +2 位作者 董琪 曹鑫 陈晋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85-693,共9页
本文提出结合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与在线高分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用于GlobeLand30地表覆盖产品的质量优化。首先,通过对多源地表覆盖产品的一致性分析,构建深度学习训练所需的高分辨率遥感大样本(224万样本量);其次,基于该大规模样本集训... 本文提出结合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与在线高分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用于GlobeLand30地表覆盖产品的质量优化。首先,通过对多源地表覆盖产品的一致性分析,构建深度学习训练所需的高分辨率遥感大样本(224万样本量);其次,基于该大规模样本集训练适用于GlobeLand30优化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GoogleNet Inception V3);最后,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在线高分影像进行分类,用以优化GlobeLand30产品的不可靠区域。经独立测试样本集验证,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分类总体精度为87.7%,Kappa系数为0.86,相比原始GlobeLand30的精度(总体精度75.1%、Kappa系数0.71)有了明显提升。在4个试验区的GlobeLand 30产品优化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优化GlobeLand30产品的分类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GlobeLand30 产品优化 GOOGLE EARTH
原文传递
沿气温梯度中国森林生物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霞 徐霞 +2 位作者 龚容 江红蕾 田晓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8-464,共7页
基于长期定位监测的森林生物量数据以及气象数据,利用生物量加权计算法和空间关联法,研究气温梯度下中国森林生物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森林总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随着温度梯度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随着气温的增加而持续升高,当气温达到... 基于长期定位监测的森林生物量数据以及气象数据,利用生物量加权计算法和空间关联法,研究气温梯度下中国森林生物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森林总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随着温度梯度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随着气温的增加而持续升高,当气温达到一定值,森林总生物量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继而又逐渐上升最后下降趋势.地上生物量随着温度梯度变化有微小差别,随着气温的增加而直接下降,继而又逐渐上升,最后呈下降趋势,在低温前期没有上升的趋势.2)植物地上生长与地下生长对温度有不同的响应机制,具有滞后效应.3)对森林生物量总贡献,地上生物量比地下生物量贡献大,茎生物量比枝叶生物量贡献大.以上结果表明了我国森林生物量随着气温的变化有明显规律可循,气温对生产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梯度 森林生物量 置信区间 地理关联
下载PDF
雷达测雨及其在土壤侵蚀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田丹丹 殷水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共9页
高时空分辨率天气雷达测雨对于监测中小尺度降雨系统的演变及定量估测降雨分布有重要意义。将雷达降雨资料用于土壤侵蚀的相关研究在世界各地陆续开展。综述了雷达反射率因子反演降雨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比了我国不同地区雷达反射... 高时空分辨率天气雷达测雨对于监测中小尺度降雨系统的演变及定量估测降雨分布有重要意义。将雷达降雨资料用于土壤侵蚀的相关研究在世界各地陆续开展。综述了雷达反射率因子反演降雨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比了我国不同地区雷达反射率因子(Z)反演降雨强度(I)的转换关系(Z=aIb),梳理了雷达降雨场应用于土壤侵蚀经验和机理模型进行土壤侵蚀监测与评估的相关进展。结果表明:a值变化于10~400,b值变化于1.2~3.8,且a和b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西南地区a值是所有地区中最大的,华东和华北地区b值较其他区域大;积状云降雨与层状云和混合型降雨相比,a值较大,b值较小;各地研究表明雷达数据的即时性和高时空分辨率能提高土壤侵蚀监测与评估的时效性和精度。最后,对雷达降雨资料应用于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降雨 Z-I关系 土壤侵蚀模型
下载PDF
辽宁省农业气象干旱灾情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旖旎 杜鹃 徐伟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9年第2期85-91,共7页
随着气候暖干化趋势不断增强,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断扩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以辽宁省为研究区,基于1991-2011年21个气象站点旱灾频次、受害程度、受害面积、受害百分比数据,在Matlab和Arc GIS软件平台采用倾向率... 随着气候暖干化趋势不断增强,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断扩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以辽宁省为研究区,基于1991-2011年21个气象站点旱灾频次、受害程度、受害面积、受害百分比数据,在Matlab和Arc GIS软件平台采用倾向率分析、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及克里金插值法,统计分析农业干旱灾情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农业干旱灾情发生频次、程度、面积均呈不断扩大趋势,干旱频次倾向率为2.766次/10a、干旱程度为1.68级/10a、干旱面积为188.75万亩/10a,其中,1996年为干旱频次增大的突变点。旱灾的发生以5-10年为较大尺度时间周期,7年左右为振荡强烈的主周期;干旱频次空间分布自西向东递减,受害程度较重的区域为辽西地区;受害面积呈明显的阶梯分布,以阜新市和义县为中心向两侧递减,受害面积百分比的空间分布呈不连续状,阜新、朝阳市为受灾较重的地区;农作物受灾频次在空间分布上亦呈不连续的地域分异。研究结果以期为辽宁省各级政府部门制定针对性防旱对策及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农业 时空分布 辽宁省
下载PDF
裸露地表微波热采样深度统计模型
20
作者 赵少杰 张涛 +1 位作者 蒋玲梅 柴琳娜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0-301,共12页
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对应的土壤深度是土壤水分产品真实性检验和应用中必须确定的问题。本研究利用理论模型对影响土壤热采样深度的参数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发展了一个估算被动微波遥感土壤热采样深度的统... 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对应的土壤深度是土壤水分产品真实性检验和应用中必须确定的问题。本研究利用理论模型对影响土壤热采样深度的参数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发展了一个估算被动微波遥感土壤热采样深度的统计模型,并通过微波辐射测量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证明,理论模型模拟裸露地表发射率平均误差为0.032,基于理论模型发展的热采样深度统计模型的误差在0.5 cm左右。该统计模型可以通过土壤含水量、温度、质地和观测频率4个较容易获取的参数计算土壤微波辐射的热采样深度,为被动微波遥感土壤水分产品的真实性检验工作中地面土壤水分测量以及土壤水分遥感产品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微波遥感 热采样深度 统计模型 土壤水分 真实性检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