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及其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4
1
作者 汪景宽 徐英德 +9 位作者 丁凡 高晓丹 李双异 孙良杰 安婷婷 裴久渤 李明 王阳 张维俊 葛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8-540,共13页
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不仅是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核心要素,其形成、转化及稳定过程还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来源,但由于其腐解过程的复杂、多变性以及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的高度异质性,植物残体向土壤有... 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不仅是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核心要素,其形成、转化及稳定过程还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来源,但由于其腐解过程的复杂、多变性以及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的高度异质性,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稳定机理尚不十分明确。本文介绍并讨论了近年来关于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相关研究的新发现,探讨了微生物源和植物源有机质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概述了土壤有机质形成的微生物驱动机制,并综述了植物残体输入后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的相关研究,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能够为科学地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腐殖质 碳循环 微生物 稳定性
下载PDF
生物炭及炭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4
2
作者 陈坤 徐晓楠 +4 位作者 彭靖 冯小杰 李亚朋 战秀梅 韩晓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20-1930,共11页
【目的】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中起到转换者的作用。论文以传统有机肥(玉米秸秆和猪厩肥)为对照,探究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等新型有机物料培肥改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不同有机物料合理施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依托沈阳... 【目的】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中起到转换者的作用。论文以传统有机肥(玉米秸秆和猪厩肥)为对照,探究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等新型有机物料培肥改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不同有机物料合理施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依托沈阳农业大学棕壤改土定位试验平台(始于2009年),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研究长期不同有机无机配施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二者的相关关系。试验处理包括:秸秆配施化肥还田(CS)、猪厩肥配施化肥(PMC)、炭基肥(BF)以及生物炭配施化肥(BIO)。【结果】PMC和BF处理的pH显著高于BIO处理;PMC处理的全氮含量显著高于BF和CS处理,BIO与PMC处理没有显著差异;PMC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BF和BIO处理;PMC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高;不同处理间土壤全钾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MC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总PLFAs含量最高,其他处理间没有差异;PMC处理的细菌PLFAs含量最高,BF处理的细菌PLFAs含量显著低于BIO和CS处理;PMC处理的真菌、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PLFAs含量显著高于BIO处理,BF与PMC处理差异不显著;PMC处理的放线菌含量显著高于CS处理,BF和BIO处理居于中间无显著差异。BF处理的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和真菌/细菌比值显著高于BIO处理,BF和PMC处理的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比值显著低于BIO处理。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土壤pH、全氮和有机质对土壤微生物各PLFA有极显著影响(P<0.01),含水量和全钾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生物炭和炭基肥长期施用明显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相较猪厩肥,施用生物炭不利于真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积累,而且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不同,施用生物炭有利于细菌群落的繁殖,施用炭基肥有利于土壤真菌/细菌比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提高;土壤pH、全氮、有机质、含水量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炭基肥 磷脂脂肪酸 群落结构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2
3
作者 孟庆英 邹洪涛 +1 位作者 韩艳玉 张春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19-125,共7页
为明确秸秆深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在辽宁省半干旱地区进行了6年秸秆深还田小区定位试验,秸秆施用量分别为0(CK)、6000 kg/hm^2(T1)、12000 kg/hm^2(T2)、18000 kg/hm^2(T3)、24000 kg/hm^2(T4),将秸秆还入>20~... 为明确秸秆深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在辽宁省半干旱地区进行了6年秸秆深还田小区定位试验,秸秆施用量分别为0(CK)、6000 kg/hm^2(T1)、12000 kg/hm^2(T2)、18000 kg/hm^2(T3)、24000 kg/hm^2(T4),将秸秆还入>20~40 cm土壤亚表层,利用干筛、湿筛得到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结果表明:秸秆添加与CK比可降低土壤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土壤机械性团聚体主要集中在>0.25 mm粒级,而水稳性团聚体主要集中在<0.25 mm粒级,与CK处理比秸秆的添加增加了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随秸秆还田量增加,MWD值增大;秸秆深还田使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均高于CK,对>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碳含量的影响大于0~20 cm土层;秸秆深还田可增加玉米产量,随秸秆还田时间延长,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玉米产量增加存在差异,2016年玉米产量测定结果各处理与CK比,T1增产4.66%、T2增产6.71%,T3增产5.37%、T4增产8.82%。秸秆深还田,能够提升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有利于增加土壤团聚体碳含量,对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团聚体 秸秆还田 玉米
下载PDF
耐酸耐胆盐乳酸菌的鉴定及筛选 被引量:39
4
作者 李利 孔丽 +4 位作者 张宁 赵伟超 肖亦农 李炳学 韩晓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23-128,共6页
从自然发酵的酸奶中分离出2株细菌,经16S rDNA分子鉴定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N1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SN6,并对其生长曲线、产酸速率、耐酸耐胆盐能力进行了研究。L.plantarum SN1和L.rhamnosus SN6在2 h后进入对数期,16 h... 从自然发酵的酸奶中分离出2株细菌,经16S rDNA分子鉴定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N1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SN6,并对其生长曲线、产酸速率、耐酸耐胆盐能力进行了研究。L.plantarum SN1和L.rhamnosus SN6在2 h后进入对数期,16 h后达到稳定期,其OD_(600nm)值分别为8.47、7.43。L plantarum SN1和L.rhamnosus SN6的产酸速率较快,pH值在8 h后就降到了4.2以下,48 h后降到3.3左右。L.plantarum SN1和L.rhamnosus SN6在pH 4的培养基培养16 h后,其相对OD_(600nm)值分别为49.29%、47.14%,具有较强的耐酸能力。L.plantarum SN1和L.rhamnosus SN6在0.3 g/L胆盐质量浓度下培养16 h后,相对OD_(600nm)值分别为57.7%、69.48%;在0.6 g/L胆盐质量浓度下的相对OD_(600nm)值分别为48.22%、29.56%,具有较强的耐胆盐能力。结果表明:L.plantarum SN1和L rhamnosus SN6是生长性能好、产酸能力强、耐酸耐胆盐的益生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耐酸耐胆盐 16S RDNA序列分析
下载PDF
设施蔬菜栽培对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8
5
作者 范庆锋 虞娜 +2 位作者 张玉玲 邹洪涛 张玉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32-1137,共6页
以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地区设施菜地及其相邻旱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的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和土壤盐基离子饱和度,分析设施蔬菜栽培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旱田土壤相比... 以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地区设施菜地及其相邻旱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的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和土壤盐基离子饱和度,分析设施蔬菜栽培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旱田土壤相比,设施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上下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分别为35.6 g kg-1和18.0 g kg-1,分别是旱田上下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2.1倍和1.8倍;设施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呈上升的趋势,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603**,n=50,r0.01=0.361)。(2)与旱田土壤相比,不同层次设施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均有所增加,交换性盐基离子中除交换性Ca2+含量变化不大之外,交换性K+、Mg2+、Na+含量均显著增加;不同层次设施土壤交换性K+、Mg2+、Na+饱和度显著高于旱田土壤,但交换性Ca2+饱和度和盐基饱和度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土壤 阳离子交换量 交换性盐基 盐基饱和度
下载PDF
土壤孔隙结构与土壤微环境和有机碳周转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6
作者 张维俊 李双异 +5 位作者 徐英德 刘旭 安婷婷 朱平 彭畅 汪景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共9页
土壤结构是土壤功能的基础,不仅影响土壤养分的供应、水分的保持及渗透、气体的交换等过程,还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物理生境,并调控土壤有机碳的周转这一关键过程。土壤的孔隙特征能够直接、真实地反映土壤结构的好坏;用土壤的孔隙特征作... 土壤结构是土壤功能的基础,不仅影响土壤养分的供应、水分的保持及渗透、气体的交换等过程,还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物理生境,并调控土壤有机碳的周转这一关键过程。土壤的孔隙特征能够直接、真实地反映土壤结构的好坏;用土壤的孔隙特征作为试验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土壤结构对这些过程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将高度异质性的土壤孔隙结构同土壤微环境的变化和土壤有机碳的周转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对深入了解土壤结构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至关重要。因此,着重从土壤孔隙结构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及其与有机碳的关系两方面展开,剖析土壤孔隙结构调控作用下的土壤微环境响应过程,阐述土壤孔隙结构对土壤有机碳周转产生的直接、间接影响,强调土壤孔隙结构在调节土壤有机碳周转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土壤孔隙结构在调节土壤有机碳周转、植物残体分解及其与微生物协调作用机制等方面研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结构 土壤孔隙 土壤微环境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秸秆集中深还田对土壤水分特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4
7
作者 王胜楠 邹洪涛 +4 位作者 张玉龙 虞娜 张玉玲 范庆锋 黄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4-158,共5页
采用自主研制的"深开沟-覆土-合垄"翻转犁开沟,深度为40cm,将秋收后的玉米整株秸秆按0,6 000,12 000,18 000kg/hm2直接深还田,探讨该模式实施2a后对土壤水分特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稳定入渗率表现为12 000kg/h... 采用自主研制的"深开沟-覆土-合垄"翻转犁开沟,深度为40cm,将秋收后的玉米整株秸秆按0,6 000,12 000,18 000kg/hm2直接深还田,探讨该模式实施2a后对土壤水分特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稳定入渗率表现为12 000kg/hm2(S2)>6 000kg/hm2(S1)>18 000kg/hm2(S3)>CK;在同一水吸力下,秸秆上层土壤含水量表现为12 000kg/hm2(S2)>18 000kg/hm2(S3)>6 000kg/hm2(S1)>CK,而在秸秆下层中则表现为12 000kg/hm2(S2)>6 000kg/hm2(S1)>18 000kg/hm2(S3)>CK;各秸秆还田处理土壤ROC、POC、LF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且各组分含量与TOC呈正直线相关关系,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各组分碳含量均以12 000kg/hm2(S2)处理最高;土壤氧化稳定系数为CK>秸秆深还田处理。由此说明,秸秆深还田能够提高土壤中水分的利用效率以及土壤中有机碳的固存,且以12 000kg/hm2(S2)处理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还田 土壤水分 有机碳组分
下载PDF
秸秆深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土壤结构及水分特征影响 被引量:30
8
作者 邹洪涛 王胜楠 +4 位作者 闫洪亮 马迎波 范庆锋 黄毅 张玉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2-60,共9页
采用定位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秸秆深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农田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深还田能够有效地改良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分布状况。秸秆深还田第3年土壤0~50 cm 层对照处理容重为1.45 g·cm -3,各... 采用定位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秸秆深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农田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深还田能够有效地改良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分布状况。秸秆深还田第3年土壤0~50 cm 层对照处理容重为1.45 g·cm -3,各处理的平均容重为1.34 g·cm -3,土壤容重显著减小;干筛团聚体以>5 mm 团聚体增加为主占18.69%~27.20%,抵抗外力破坏而保持原有形态的能力增强;平均重量直径及几何平均直径均较对照和深耕有所提高;施入秸秆量800 kg·667m -2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稳定率和土壤结构体破碎率降低最为明显。不同处理之间表现出秸秆深还田处理的持水量要高于对照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还田 土壤结构 团聚体 水分特征
下载PDF
包膜尿素不同配比减施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及玉米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冯小杰 战秀梅 +3 位作者 王雪鑫 陈坤 彭靖 韩晓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33-1745,共13页
【目的】研究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配施比例对氮素释放及玉米氮素吸收的影响,旨在筛选有利于东北春玉米高产及氮素高效利用的包膜肥料与普通尿素比例,为控释氮肥在东北地区春玉米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年在辽宁... 【目的】研究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配施比例对氮素释放及玉米氮素吸收的影响,旨在筛选有利于东北春玉米高产及氮素高效利用的包膜肥料与普通尿素比例,为控释氮肥在东北地区春玉米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和海城市两地以当地主栽品种东单6531和铁研358开展田间试验。供试肥料:树脂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两个试验区均设置了不施氮处理(CK0)、普通尿素常规施氮量(CK)和减氮对照处理(CK1)、树脂包膜尿素较CK减氮处理(T0);沈阳试验区还设置了3个树脂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配比及减氮处理(T1、T2、T3),海城试验区设置了两个处理(T1、T2)。T1、T2、T3处理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的配施比例分别为8﹕2、6﹕4、4﹕6;沈阳试验区常规氮肥用量为244 kg·hm^(-2),减氮处理施氮量为220 kg·hm^(-2);海城试验区常规氮肥用量为217 kg·hm^(-2),减氮处理施氮量为195 kg·hm^(-2)。玉米生长季内各生育时期分别采集土壤和植株样品,测定土壤无机氮含量和植株不同部位养分含量,每个小区单独采收记录产量。【结果】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P<0.05),且随着配施比例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T2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10 250 kg·hm^(-2)),CK1产量最低(9 307 kg·hm^(-2))。在等氮素条件下,玉米产量表现为T2>T3>T1>T0>CK1,籽粒产量较CK1处理增产幅度为3.89%—25.76%。在减氮10%条件下,T2处理产量与CK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能显著提高玉米生育前期土壤中无机氮含量,树脂包膜尿素可以为玉米中后期生长提供氮源,且在等氮条件下,随着包膜肥料与普通尿素配比增加,氮素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益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均以T2处理最高,CK1处理最低,两地结果一致。【结论】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脂包膜尿素 土壤无机氮 氮肥利用效率 春玉米 产量 减氮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下设施土壤硝态氮的积累特征及其环境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范庆锋 张玉龙 +1 位作者 张玉玲 虞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281-2286,共6页
以不同灌溉方式下设施土壤及番茄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连年采用沟灌、滴灌和渗灌灌溉方式的设施土壤硝态氮、全盐含量、pH及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水分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灌溉方式土壤硝态... 以不同灌溉方式下设施土壤及番茄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连年采用沟灌、滴灌和渗灌灌溉方式的设施土壤硝态氮、全盐含量、pH及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水分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灌溉方式土壤硝态氮、全盐含量均呈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0~20 cm土层范围内,滴灌处理硝态氮含量和全盐含量明显低于沟灌和渗灌处理;不同灌溉方式土壤的pH值均随着土层加深而升高,在0~30 cm土层范围,土壤pH值滴灌高于沟灌,沟灌高于渗灌。沟灌和渗灌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显著高于滴灌,沟灌和渗灌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差异不显著;渗灌和滴灌水分生产效率明显高于沟灌。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全盐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之,设施土壤硝态氮积累与土壤全盐含量、pH值、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关系密切;与沟灌和渗灌相比,滴灌更有利于抑制土壤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土壤 灌溉方式 硝态氮积累 土壤PH
下载PDF
生物质炭包裹缓释肥料的制备及养分释放特性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剑 张砚铭 +4 位作者 邹洪涛 张玉龙 于洋 刘洋 徐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6-189,共4页
为探讨生物质炭作为膜材料制备包裹缓释肥料的可行性,以生物质炭(碳化稻壳)为包裹材料制备3种不同包裹厚度的包裹型缓释肥料,采用恒温土柱淋洗试验方法对肥料氮素释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包裹层越厚缓释效果越明显,包裹材料用量占... 为探讨生物质炭作为膜材料制备包裹缓释肥料的可行性,以生物质炭(碳化稻壳)为包裹材料制备3种不同包裹厚度的包裹型缓释肥料,采用恒温土柱淋洗试验方法对肥料氮素释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包裹层越厚缓释效果越明显,包裹材料用量占被包裹肥料重量20%的肥料(SRF20)明显好于占15%和10%的肥料(SRF15、SRF10);Logistic曲线能很好地描述生物质炭包裹缓释肥料的氮素释放过程,其方程参数可以描述氮素释放特性,R值越大,肥料氮素释放越快,R值大小为SRF10>SRF15>SRF20;a值越大,说明包裹层越密实,肥料缓释效果越好,a值大小为SRF20>SRF15>SRF10;生物质炭(碳化稻壳)可以用来制备包裹型缓释肥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包裹型缓释肥料 氮素释放特性 Logistic曲线
下载PDF
连续6年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对棕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潘全良 宋涛 +5 位作者 陈坤 徐晓楠 彭靖 战秀梅 王月 韩晓日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5-232,共8页
为了明确生物炭与传统土壤培肥方式对土壤中生物活性的影响,通过连续6年微区定位试验,以传统的土壤培肥方式作为对照,探究较长时间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更好地揭示施用生物炭对农业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生物炭农... 为了明确生物炭与传统土壤培肥方式对土壤中生物活性的影响,通过连续6年微区定位试验,以传统的土壤培肥方式作为对照,探究较长时间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更好地揭示施用生物炭对农业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生物炭农用提供理论参考。定位试验于2009年开始,连续6年进行了花生微区田间试验(2 m2)。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秸秆还田+NPK(CS)、施用猪厩肥+NPK(PMC)、生物炭+NPK(BIO)和炭基肥(BF)处理。测定了2014年播前以及花生各生育时期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以及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连续施用6年后,BIO处理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除播前和成熟期与CS及PMC处理相近外,其他生育时期均显著(P<0.05)低于这2个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除成熟期外其他时期均高于CS和PMC处理。BF处理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除播前处于较高水平,其他生育时期与CS和PMC相比均处于较低水平;土壤蔗糖酶活性除结荚期外其他生育时期均接近或者低于CS和PMC处理。与CS和PMC处理相比,BIO和BF处理对脲酶活性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BIO和BF处理除成熟期外,其他生育期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低于PMC处理。在花针期相对于CS和PMC处理,BIO处理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BF中处理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降低。与CS和PMC相比,施用生物炭会抑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蔗糖酶活性,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施用炭基肥抑制了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降低了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生物炭和炭基肥对脲酶活性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性,对微生物活性提高的作用在秸秆还田和施用猪厩肥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炭基肥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量碳 可溶性碳
下载PDF
外源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对番茄幼苗盐胁迫伤害的缓解作用 被引量:20
13
作者 孙德智 杨恒山 +4 位作者 张庆国 范富 苏雅乐其其格 彭靖 韩晓日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86-1294,共9页
以硝普钠(SNP)为NO供体,番茄品种秦丰保冠幼苗为材料,研究50~800μmol·L-1 SNP对100 mmol·L^-1 NaCl下番茄幼苗生长、光合色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膜脂过氧化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盐胁迫下,不... 以硝普钠(SNP)为NO供体,番茄品种秦丰保冠幼苗为材料,研究50~800μmol·L-1 SNP对100 mmol·L^-1 NaCl下番茄幼苗生长、光合色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膜脂过氧化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盐胁迫下,不同浓度SNP处理的番茄幼苗生长抑制均能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P n)、气孔导度(G s)、最大荧光(F 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 v/F 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著升高,初始荧光(F o)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显著降低,且SNP浓度为100μmol·L^-1时变幅均达最大;2)番茄幼苗在盐胁迫下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不显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升高,除400、800μmol·L^-1 SNP处理抑制POD活性升高外,各浓度SNP处理均可促进上述3种酶活性的升高,并使叶片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渗出率显著降低,其中以100μmol·L^-1 SNP处理时变化最显著。研究表明,外源NO供体SNP主要通过增强番茄幼苗叶片的光合能力来缓解盐胁迫对其造成的氧化伤害,进而提高了番茄植株的耐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NACL胁迫 番茄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 抗氧化酶
下载PDF
秸秆集中深还田两年后对土壤主要性状及玉米根系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胜楠 邹洪涛 +4 位作者 张玉龙 虞娜 张玉玲 范庆锋 黄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71,78,共5页
采用翻转犁开沟的方式,在秋收后将秸秆集中深还田,探讨该模式实施两年后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玉米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各层次土壤容重较CK处理降低了2.42%~10.67%;土壤含水量较CK处理增加了3.99%~14.68%;土壤... 采用翻转犁开沟的方式,在秋收后将秸秆集中深还田,探讨该模式实施两年后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玉米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各层次土壤容重较CK处理降低了2.42%~10.67%;土壤含水量较CK处理增加了3.99%~14.68%;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较CK处理均有显著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4.34%~97.97%、1.53%~44.36%;玉米根系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以及平均根系直径均大于CK处理,以12 000 kg.hm^-2处理效果最为显著。综上,秸秆集中深还田对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蓄水量、有机质和氮素含量,促进根系生长效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还田 秸秆还田量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含水量 玉米根系
下载PDF
近30 a基本农田领域研究态势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钱凤魁 王卫雯 +1 位作者 张靖野 张雪锋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160-2170,共11页
论文通过收集"基本农田"为关键词的537篇检索文献,建立关键词共现关系聚类图谱与时区图谱,以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法分析近30 a(1986—2015年)中国基本农田领域研究的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1)基本农田领域的研究聚类集中在... 论文通过收集"基本农田"为关键词的537篇检索文献,建立关键词共现关系聚类图谱与时区图谱,以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法分析近30 a(1986—2015年)中国基本农田领域研究的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1)基本农田领域的研究聚类集中在基本农田保护、评价、划定以及建设等4个领域,研究内容与方法侧重点不同;2)基本农田研究内涵及内容体系丰富,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并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和时间变异性;3)基本农田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一是基本农田划定与评价指标体系过于笼统,评价体系缺乏协调性,二是缺少各级别的基金资助与支持。研究建议:基本农田评价与划定标准体系要考虑区域特征与需求;基本农田研究要适应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整治等国家战略要求;同时,基本农田研究应是一项科学问题,要发展成为国家自然基金等资助的重要检索关键词与申报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农田 态势分析 CITESPACE 可视化 聚类图谱
原文传递
外源NO和SA对盐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及AsA-GSH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孙德智 韩晓日 +3 位作者 彭靖 范富 宋桂云 杨恒山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2-622,共11页
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品种‘秦丰保冠’为试材,在水培条件下研究单独和复配施用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水杨酸(SA)对100 mmol/L 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的生长、叶片光合作用、膜脂过氧化及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 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品种‘秦丰保冠’为试材,在水培条件下研究单独和复配施用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水杨酸(SA)对100 mmol/L 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的生长、叶片光合作用、膜脂过氧化及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盐胁迫能显著影响番茄幼苗的生长、光合作用和活性氧代谢系统的相关指标。单独或复配施用SNP、SA均能有效缓解番茄幼苗的盐渍伤害,并以SNP和SA复配处理效果最好。处理3~7 d时,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净光合速率(Pn)、APX、GR、DHAR的活性、AsA和GSH含量分别较胁迫处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H2O2、MDA、DHA、GSSG的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分别较胁迫处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外源NO、SA单独或复配处理均能通过维持或协调作用促进番茄相关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和抑制抗氧化剂含量的降低,起到维持AsA-GSH循环高效运转、减轻膜脂过氧化、促进光合作用、改善植株生长发育和提高幼苗盐渍抗性的作用,且NO和SA复配处理时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水杨酸 盐胁迫 番茄 膜脂过氧化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
下载PDF
稳定性氮肥减施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及土壤无机氮供应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冯小杰 战秀梅 +7 位作者 王颖 赵蔚 王雪鑫 李俊 何天池 陈坤 彭靖 韩晓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16-1225,共10页
【目的】稳定性氮肥减量施用在玉米上表现出良好的稳产和增产效果,但缺乏针对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春玉米生产的推荐施用量。为此,我们在辽中、辽南地区春玉米上开展了稳定性氮肥一次性施用最佳用量试验。【方法】2017年在辽宁省沈阳市... 【目的】稳定性氮肥减量施用在玉米上表现出良好的稳产和增产效果,但缺乏针对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春玉米生产的推荐施用量。为此,我们在辽中、辽南地区春玉米上开展了稳定性氮肥一次性施用最佳用量试验。【方法】2017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和海城市两地开展田间试验。供试稳定性氮肥中同时添加了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两个试验区均设置了不施氮处理(CK)、普通尿素常规施氮量(CK1)和普通尿素减氮10%对照(CK2)。沈阳试验区设置稳定性氮肥比其CK1(244 kg/hm^2)分别减氮10%、15%、20%3个处理(S1、S2、S3),海城试验区设置比其CK1(217 kg/hm^2)分别减氮10%、15%2个处理(S1、S2)。采集玉米生长季内各生育时期的土壤样品和植株样品,测定土壤无机氮含量和植株不同部位养分含量,每个小区单独采收,记录产量。【结果】与CK1相比,稳定性氮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P<0.05),且以减氮15%的S2处理肥效稳定,沈阳试验较CK1增产、增收幅度分别为7.5%、1795元/hm^2,较CK2增产、增收幅度分别为11.1%、2808元/hm^2;而海城试验产量与CK1没有显著区别,收入减少184元/hm^2,与CK2相比,增产19.5%,增收2685元/hm^2。与CK1相比,稳定性氮肥处理氮素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依次提高10.4%~12.4%、3.4%~6.2%和6.5%~10.8%;与CK2相比,分别提高10.2%~12.2%、3.3%~6.1%和3.3%~7.6%。与普通尿素相比,施用稳定性氮肥显著提高了玉米生育中后期植株氮素吸收强度,稳定性氮肥各处理氮素总积累量表现为S2>S1>S3>CK1>CK2。土壤无机氮含量主要在0—20、20—40 cm土层表现出较大差异,总体上稳定性氮肥处理(S1、S2、S3)耕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在玉米生育前期(苗期、拔节期)低于普通尿素处理(CK1、CK2),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大喇叭口期至成熟期)0—4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处理,但总体上无机氮含量在0—40 cm土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氮肥 土壤无机氮 氮肥利用效率 氮肥减施 土壤氮素残留 春玉米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镉处理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镉、锰、铜、锌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侯俊 李雪平 +1 位作者 韩晓日 高晓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56-1365,共10页
本试验利用营养液和土壤培养系统,研究不同Fe、Cd处理下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Cd、Mn、Cu、Zn的影响。土壤中Fe的水平为0、1、2 g/kg Fe(以FeSO4·7H2O的形式供应),Cd的水平为0、2、10 mg/kg Cd(以3CdSO4·8H2O的形式供应)。营养液... 本试验利用营养液和土壤培养系统,研究不同Fe、Cd处理下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Cd、Mn、Cu、Zn的影响。土壤中Fe的水平为0、1、2 g/kg Fe(以FeSO4·7H2O的形式供应),Cd的水平为0、2、10 mg/kg Cd(以3CdSO4·8H2O的形式供应)。营养液中Fe和Cd的水平分别为0、10、30、50、80、100 mg/L Fe和0、0.1、1.0 mg/L Cd。收获后测定水稻根表、根中和地上部Cd、Fe、Mn、Cu、Zn含量。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培养方式下,随着介质中Fe浓度的增加,水稻根表铁膜(DCB-Fe)逐渐增多。土壤培养方式下,根表铁膜中Cd和Mn含量随铁膜量增加而略有增加,所有元素含量均表现为根中大于铁膜中。营养液培养条件下,根表铁膜中Mn和Cu含量在高量Fe供应时有所增加,Mn、Cu、Zn表现为铁膜中大于根中。根表铁膜中Zn含量在两种培养方式下均未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根中和地上部Cd、Mn、Cu、Zn含量一般都随介质中Fe浓度的增加而下降,Cu和Zn含量在加Cd处理中下降。以上结果证明,铁膜对Cd的吸附阻挡能力有限,对Mn、Cu、Zn的吸附作用因培养方式和元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植株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下降主要与它们之间的相互抑制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膜 水稻 微量元素
下载PDF
灌溉方法对蔬菜大棚土壤盐渍化及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范庆锋 张玉龙 +1 位作者 杨春璐 高晓宁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5-118,共4页
为了探明蔬菜大棚灌溉措施对土壤盐分积累特征的影响,以连续13年采用渗灌、滴灌和沟灌方式栽培番茄的蔬菜大棚土壤为材料,分层采集0~60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盐分含量及其离子组成、pH的剖面分布,对不同层次土壤盐渍化及酸化... 为了探明蔬菜大棚灌溉措施对土壤盐分积累特征的影响,以连续13年采用渗灌、滴灌和沟灌方式栽培番茄的蔬菜大棚土壤为材料,分层采集0~60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盐分含量及其离子组成、pH的剖面分布,对不同层次土壤盐渍化及酸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灌溉方法对土壤盐分积累特征及pH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盐含量在所有灌溉方法中均呈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各处理间土壤全盐含量在0~20cm土层差异显著,沟灌盐分含量最高,其次为渗灌,滴灌最低;土壤中水溶性阴离子以SOi和NO3 为主,阳离子以Ca”为主。3种灌溉处理土壤PH均以表层最低,随着土层加深而迅速升高;灌溉处理间0~30cm土层pH差异明显,其大小顺序为滴灌〉渗灌〉沟灌;蔬菜大棚土壤的盐分积累是导致土壤PH下降的重要原因。长期使用滴灌比沟灌和渗灌更有利于防止土壤盐分积累与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大棚 灌溉方法 土壤盐渍化 土壤酸化
下载PDF
生物炭提高花生干物质与养分利用的优势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徐晓楠 陈坤 +6 位作者 冯小杰 彭靖 潘全良 王月 李娜 韩晓日 战秀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44-453,共10页
【目的】以秸秆为原料生产生物炭可用于改良土壤和提高养分利用率,其与秸秆直接还田以及传统的制作堆肥后还田相比是否具有优势需要用试验来验证,本研究可为生物炭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传统猪厩肥和秸秆直接还田为对照,... 【目的】以秸秆为原料生产生物炭可用于改良土壤和提高养分利用率,其与秸秆直接还田以及传统的制作堆肥后还田相比是否具有优势需要用试验来验证,本研究可为生物炭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传统猪厩肥和秸秆直接还田为对照,连续进行了8年的花生田间微区(2 m^2)试验。在氮磷钾总投入量相等的条件下,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秸秆还田(CS)、猪厩肥(PMC)、生物炭(BIO)和基于生物炭的炭基花生专用肥(BF),每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试验于2016年在花生苗期、开花下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进行采样,测定植株茎叶、根和荚果的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并计算对应的分配情况,探讨其对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生物炭处理的花生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达到7231.7 kg/hm^2;生物炭复合肥和猪厩肥处理则相对较低,分别是生物炭处理的82.4%和83.8%,秸秆处理产量最低,为5623.9 kg/hm^2。猪厩肥处理的出仁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生育前期各处理的干物质和养分主要在茎叶中积累,从结荚期开始逐渐向荚果中转移。与对照处理相比,复合肥处理的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整株积累量在各时期均较高,尤其在结荚期以前保持了良好的荚果干物质和养分分配系数;生物炭处理则至饱果成熟期时呈现出明显优势,干物质积累量达到6295.0kg/hm^2,分别高出专用肥、秸秆和猪厩肥处理43.1%、36.1%和50.8%,茎叶分配比例高达34.5%,氮、磷、钾积累量持续增长至236.4 kg/hm^2、21.7 kg/hm^2、77.8 kg/hm^2,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但此时期荚果的氮、钾分配系数仅有0.83和0.52,低于对照处理(CS、PMC处理)0.02~0.03和0.15~0.21。【结论】在氮磷钾养分投入量相等、不考虑有机碳投入量的前提下,施用生物炭、炭基复合肥和猪厩肥效果均显著好于秸秆直接还田;生物炭可显著提高花生整株的干物质量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炭基肥 干物质 氮磷钾 积累 分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