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P30基因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体内外抑癌作用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霞 赵健 +5 位作者 李晓冬 袁长婷 王华菁 吴孟超 肖华 郭亚军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 利用缺陷型腺病毒载体表达TIP30基因 ,观察其体内外抑瘤作用。方法 用Ad EasyTM系统 ,在大肠杆菌同源重组 ,构建Ad TIP30腺病毒载体 ,经在 2 93细胞内成功包装并鉴定后 ,感染p5 3基因型不同的肝癌细胞株HepG2 (p5 3 wt)、PLC/PRL... 目的 利用缺陷型腺病毒载体表达TIP30基因 ,观察其体内外抑瘤作用。方法 用Ad EasyTM系统 ,在大肠杆菌同源重组 ,构建Ad TIP30腺病毒载体 ,经在 2 93细胞内成功包装并鉴定后 ,感染p5 3基因型不同的肝癌细胞株HepG2 (p5 3 wt)、PLC/PRL/ 5 (p5 3 mut)和骨肉瘤细胞株Saos 2 (p5 3 null)。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存活细胞 ,观察TIP30的体外抑瘤作用 ;用RT PCR方法检测HepG2 细胞p5 3基因的表达水平 ;通过裸鼠皮下肝癌移植瘤模型观察Ad TIP30的体内抑瘤效果。结果 Ad TIP30对 3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 ,但对p5 3基因野生型的肝癌细胞株HepG2 抑制作用最明显。经Ad TIP30感染后 ,HepG2 细胞p5 3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Ad TIP30可显著抑制裸鼠皮下肿瘤的生长 ,其抑瘤率达 6 2 .8%。结论 腺病毒载体表达TIP30基因可通过p5 3基因依赖性或非依赖性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是一种潜在的肿瘤生物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P30基因 腺病毒载体 抑癌作用 细胞凋亡 基因治疗 肿瘤细胞
原文传递
肠癌组织中TIP30基因的表达与转移、预后间的关系及机制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霞 欧阳学农 +3 位作者 李晓冬 陈樟树 赵健 郭亚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8-491,共4页
目的观察TIP30在大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其与转移、预后等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取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肠癌(包括结肠和直肠)46例,根据生长部位、病理类型、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器官转移及TNM分期分组,以免疫组化法分... 目的观察TIP30在大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其与转移、预后等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取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肠癌(包括结肠和直肠)46例,根据生长部位、病理类型、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器官转移及TNM分期分组,以免疫组化法分别进行TIP30蛋白及P53蛋白表达的检测。同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TIP30蛋白的表达与肠癌转移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并在TIP30表达阳性和阴性的标本中分别随机抽取4例,利用RT PCR技术检测VEGF的转录水平。结果(1)与癌旁组织相比,TIP30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2)在各期病例中,TIP30蛋白表达在各期癌旁组织中差别无显著性,Ⅲ期、Ⅳ期癌组织中TIP30蛋白的表达率比Ⅱ期低(P<0.05);(3)TIP30蛋白在肠癌中的表达与浸润程度(P<0.01)、分化程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5)以及TNM分期有关(P<0.05);(4)肠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与TIP30蛋白的表达有关(P<0.05);同时VEGF的转录水平也与TIP30蛋白的表达相关(P<0.05)。结论TIP30蛋白在肠癌组织中表达降低,与临床分期及浸润转移有关;肠癌组织中TIP30基因的突变或缺失可能通过下调p53基因的转录而导致癌变的发生;TIP30基因抑制肠癌转移可能通过抑制VEGF的转录途径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P30 结肠肿瘤 TNM分期 转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柘木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缪春辉 顾正兵 杨根金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1-212,共2页
目的 :对柘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LH 2 0凝胶柱层析 ,分析了柘木 80 %乙醇提取物。结果 :从脂溶性部分分离到 6个化合物。结论 :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脂素 (Ⅰ ) ,五味子素 (Ⅱ ) ,gominsinA(Ⅲ ) ,go... 目的 :对柘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LH 2 0凝胶柱层析 ,分析了柘木 80 %乙醇提取物。结果 :从脂溶性部分分离到 6个化合物。结论 :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脂素 (Ⅰ ) ,五味子素 (Ⅱ ) ,gominsinA(Ⅲ ) ,gominsinH(Ⅳ ) ,β 谷甾醇 (V)和 β 胡萝卜甙 (Ⅵ )。其中化合物Ⅰ、Ⅱ、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柘木 木脂素 五味子素 化学成分 中药 植物药
下载PDF
医学计量与医疗质量工作的探讨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吉祥 刘齐睿 《中国医学装备》 2008年第12期24-27,共4页
从计量的基本概念、工作性质及检定范围等角度入手,探讨了医学计量工作,提出了除组织、人员、制度、场地落实外,还应严控采购与维修两个环节,从而确保医疗仪器设备量值的准确,以提高医疗质量,实现医院综合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医学计量 医疗质量 质控检测 探讨
下载PDF
发根农杆菌RiT-DNA对墨旱莲的遗传转化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汉明 许铁峰 +1 位作者 丁如贤 李博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924-926,共3页
目的 建立墨旱莲 Eclipta prostrata的毛状根离体培养系统。方法 分别用发根农杆菌 A4,R16 0 1,ATCC15 8343种菌株感染墨旱莲的子叶外植体 ,获得毛状根 ,并筛选了优质株系 ;测定了毛状根的生长曲线 ;利用高压纸电泳法对毛状根进行 T- ... 目的 建立墨旱莲 Eclipta prostrata的毛状根离体培养系统。方法 分别用发根农杆菌 A4,R16 0 1,ATCC15 8343种菌株感染墨旱莲的子叶外植体 ,获得毛状根 ,并筛选了优质株系 ;测定了毛状根的生长曲线 ;利用高压纸电泳法对毛状根进行 T- DNA转化的检测。结果 首次利用发根农杆菌 A 4,R16 0 1,ATCC15 8343种菌株成功地从墨旱莲中诱导出毛状根 ;经高压纸电泳检测 ,墨旱莲毛状根中含有甘露碱 ,表明 Ri质粒的 T- DNA已整合进毛状根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根农杆菌 毛状银 墨旱莲 RI质粒 T-DNA
下载PDF
一种表皮干细胞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0
6
作者 程大胜 夏照帆 +2 位作者 唐洪泰 田建广 王皓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6-567,共2页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抗原 CD29 增殖细胞核抗原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肝细胞癌中Fas/FasL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14
7
作者 梁云 陆斌 +3 位作者 崔贞福 李晓冬 郭亚军 刘彦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12期1364-1368,共5页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癌旁非癌肝组织中Fas/FasL(Fas ligand)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和RT-PCR双重方法检测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癌旁非癌肝组织的...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癌旁非癌肝组织中Fas/FasL(Fas ligand)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和RT-PCR双重方法检测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癌旁非癌肝组织的Fas蛋白和FasL的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2例(12/30,40.0%)HCC表达Fas蛋白,明显低于癌旁组织(21/30,70.0%,P<0.05).21例(21/30,70.0%)HCC的FasL蛋白为阳性,略高于癌旁组织(17/30,56.7%),两者无显著性差别,但HCC的FasL mRNA水平较癌旁组织为高(70.1/32.2,P<0.05),且同一癌组织多呈Fas FasL’表型(16/30,53.3%),癌组织Fas与FasL表达显著相关。HCC中Fas蛋白的表达与其组织学分级、癌周侵袭程度及肿瘤包膜有关(1/3/7/1,4/12,1/4/7,P<0.05).而FasL蛋白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指标无明显关系(0/2/16/3,7/21,5/13/3,P>0.05).结论肝癌可能通过下调Fas、增强FasL的表达实现免疫逃避;而Fas的表达对辅助判断肝癌的侵袭转移乃至预后可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FAS/FASL 表达 生物合成 病理学
下载PDF
抑癌基因TIP30/CC3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霞 欧阳学农 +2 位作者 李晓冬 赵健 郭亚军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 将TIP30/CC3基因转染肝癌细胞PLC/PRF/5并筛选稳定表达的克隆,观察TIP30/CC3基因对其生长及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 方法 将正、反义TIP30/CC3基因导入PLC/PRF/5肝癌细胞并筛选稳定表达的克隆;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检测细胞周期变化;... 目的 将TIP30/CC3基因转染肝癌细胞PLC/PRF/5并筛选稳定表达的克隆,观察TIP30/CC3基因对其生长及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 方法 将正、反义TIP30/CC3基因导入PLC/PRF/5肝癌细胞并筛选稳定表达的克隆;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将筛选的PLC/PRF/5细胞接种裸鼠皮下观察致瘤性及肿瘤生长。 结果 与转染正义TIP30/CC3基因的PLC/PRF/5细胞相比,转染反义的细胞生长明显加快,转染后第3天,PLC-anti-TIP30存活细胞数为14.0×104,与PLC-pcDNA3和PLC/PRF/5两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C-TIP30组细胞数为4.9×104,与两对照组比较细胞数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后第6天,PLC-anti-TIP30组细胞数为25.0×104,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C-TIP30组细胞数为12.4×104,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检测显示PLC-anti-TIP30组细胞增殖旺盛(G0/G1期及S期细胞分别为22.4%和58.6%)(P<0.05);PLC-TIP30细胞周期发生G1期阻滞(G0/G1期及S期细胞分别为56.9%和28.7%)(P<0.05)。裸鼠皮下致瘤实验也证实了TIP30基因可使PLC/PRF/5细胞的致瘤性降低,裸鼠皮下成瘤时间延迟,肿瘤生长相对延缓;而PLC-anti-TIP30细胞的致瘤性增强,裸鼠皮下成瘤时间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 对照组 裸鼠 细胞数 细胞周期 致瘤性 肿瘤生长 克隆 基因 活细胞
原文传递
肝纤维化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亚单位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9
作者 陆翠华 陈岳祥 +6 位作者 张忠兵 谢渭芬 黄介飞 倪润洲 郭亚军 卫立辛 金由辛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663-665,共3页
目的 研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受体β亚单位在肝纤维化组织中的动态表达及其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相关性。 方法 将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用C Cl4复制肝纤维化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动态检测PDGF受体β亚单位、α~平滑肌抗体(α... 目的 研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受体β亚单位在肝纤维化组织中的动态表达及其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相关性。 方法 将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用C Cl4复制肝纤维化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动态检测PDGF受体β亚单位、α~平滑肌抗体(α-SMA)、Ⅰ、Ⅲ型胶原在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将免疫组化结果行图像扫描半定量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计算其相关性。 结果 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PDGF受体β亚单位、α—SMA表达逐渐增加,Ⅰ、Ⅲ型胶原的表达也逐步增加。在2周时PDGF受体β亚单位与Ⅰ、Ⅲ型胶原的相关性不明显,但与α-SMA呈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6 2(P<0.05);在4周时其与Ⅰ、Ⅲ型胶原和α—SM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60和0.69(P<0.05);在6周时其与Ⅰ、Ⅲ型胶原和α-SM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67和0.81(P<0.05)。 结论 PDGF受体β亚单位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抑制PDGF受体β亚单位的表达可望能减少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大鼠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受体β亚单位 基因表达 细胞外基质
原文传递
TIP30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霞 赵健 +3 位作者 王皓 丛文铭 吴孟超 郭亚军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678-678,714,共2页
关键词 肝癌组织 表达 基因 抑制肿瘤 调节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肿瘤细胞凋亡 转录 发现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银屑病生物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先平 李晶 +1 位作者 王皓 郭亚军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CD 2007年第3期207-211,共5页
  当前医学界一致认为,银屑病是一种T细胞引发并维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机体免疫系统紊乱,健康细胞受到攻击,造成临床上典型的皮肤鳞屑性炎症病变[1].这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包括T细胞浸润、真皮血管的改变、表皮角质细胞过...   当前医学界一致认为,银屑病是一种T细胞引发并维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机体免疫系统紊乱,健康细胞受到攻击,造成临床上典型的皮肤鳞屑性炎症病变[1].这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包括T细胞浸润、真皮血管的改变、表皮角质细胞过度增生和异常分化.其中参与银屑病发病的T细胞大致经历3个阶段的变化:T细胞(CD45RO+)的初始活化:T细胞迁移至病变皮肤;活化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发挥促增殖功能.真皮内的CD4+T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是银屑病发病的中心环节,角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只是继发于细胞免疫机制异常的一种改变[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性关节炎 人源化 CD 单抗 生物制剂 细胞因子 Ⅱ期临床试验 改善率 寻常型银屑病 PASI 生物治疗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罗格列酮对高糖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NF-κB活性及MCP-1表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慧 邹大进 +3 位作者 贾一韬 韦多 季军捷 彭玲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9-470,共2页
采用正常糖(NG)、高糖(HG)及HG+不同浓度罗格列酮培养大鼠系膜细胞株。发现HG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NG组,20μmol/L罗格列酮可显著抑制MCP-1mRNA的表达。HG刺激系膜细胞24h可引起系膜细胞核因子κB(NF-κB)的... 采用正常糖(NG)、高糖(HG)及HG+不同浓度罗格列酮培养大鼠系膜细胞株。发现HG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NG组,20μmol/L罗格列酮可显著抑制MCP-1mRNA的表达。HG刺激系膜细胞24h可引起系膜细胞核因子κB(NF-κB)的DNA结合活性增强2.5倍,高糖诱导的NF-κB活化可被罗格列酮所抑制。罗格列酮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转导途径降低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MCP-1的表达。为进一步认识和评价罗格列酮在糖尿病肾病防治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格列酮 高糖诱导 大鼠 系膜细胞 基因表达 抑制作用 糖尿病肾病 细胞核因子ΚB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原文传递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Tip30/CC3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运超 李丛丛 +1 位作者 赵健 李云龙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7年第3期65-69,共5页
Tip30/CC3是新发现的一种与肿瘤转移抑制相关的基因,在人类的多种组织如心、脑、肺、肾、骨骼肌和胰腺中均有表达,但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下降或缺失。研究表明,一方面,Tip30/CC3是一种转录辅助因子,具有丝/苏氨酸激酶活性,可以和RNA聚... Tip30/CC3是新发现的一种与肿瘤转移抑制相关的基因,在人类的多种组织如心、脑、肺、肾、骨骼肌和胰腺中均有表达,但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下降或缺失。研究表明,一方面,Tip30/CC3是一种转录辅助因子,具有丝/苏氨酸激酶活性,可以和RNA聚合酶Ⅱ最大亚基结合并磷酸化其C末端的七肽重复基序,在特定生理病理环境下调节细胞凋亡和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转移;另一方面,Tip30/CC3能够以RanGTP非依赖形式直接与Importinβ家族成员及核孔蛋白相结合,抑制核转运蛋白的功能,通过抑制核物质输入促进细胞凋亡来发挥抑癌作用。文章就Tip30/CC3基因的发现、结构特点、与肿瘤的关系、功能、作用机理和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p30/CC3 肿瘤转移 转录因子 核转运 血管生成
下载PDF
登革热药物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姬广辉 戴建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3-216,共4页
登革热作为一种全球性热带传染病,其防治已成为全世界难题。抗体依赖的感染增强作用以及对病毒致病机制的尚未完全阐明均阻碍了登革热预防与治疗药物的发展应用,目前并无临床可用的特异性预防与治疗药物,但近年来,随着登革热发病机制以... 登革热作为一种全球性热带传染病,其防治已成为全世界难题。抗体依赖的感染增强作用以及对病毒致病机制的尚未完全阐明均阻碍了登革热预防与治疗药物的发展应用,目前并无临床可用的特异性预防与治疗药物,但近年来,随着登革热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登革热药物防治方面的研究有了新进展。为更好地认识登革热以及其药物防治研究现状,本文就登革热药物防治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抗体依赖性促进作用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应用细菌重组系统构建小鼠Flt3配体的重组腺病毒及其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庆 杨广顺 +4 位作者 卫立辛 覃林花 贾凤歧 吴孟超 郭亚军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06-308,共3页
目的 构建携带小鼠Flt3配体 (murineflt3ligand ,mFL)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检测它在感染后的小鼠肝癌细胞中的表达 ,为肝癌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PCR扩增含有mFL的质粒 ,应用高效细菌内同源重组系统构建携带mFL的重组腺病毒 ,感... 目的 构建携带小鼠Flt3配体 (murineflt3ligand ,mFL)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检测它在感染后的小鼠肝癌细胞中的表达 ,为肝癌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PCR扩增含有mFL的质粒 ,应用高效细菌内同源重组系统构建携带mFL的重组腺病毒 ,感染小鼠肝癌细胞株Hepa1 6 ,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 ,RT PCR检测mFL的表达。结果 构建了携带mFL的重组腺病毒 ,并在感染后的Hepa1 6细胞中检测到了mFL的mRNA。结论 应用该细菌重组系统成功地构建了携带mFL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T3配体 杂合子 序列同源性 细菌重组系统 肝癌细胞 重组腺病毒
原文传递
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洁 李博华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CD 2008年第2期143-145,共3页
肿瘤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然而目前在临床肿瘤治疗和诊断中广泛应用的药物还多数为非选择性药物,体内分布广泛,尤其在一些正常组织和器官中也常有较多分布,常规治疗剂量即可对正常组织器官产生显著的毒副作用,导... 肿瘤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然而目前在临床肿瘤治疗和诊断中广泛应用的药物还多数为非选择性药物,体内分布广泛,尤其在一些正常组织和器官中也常有较多分布,常规治疗剂量即可对正常组织器官产生显著的毒副作用,导致患者不能耐受,降低药物疗效,所以提高药物的肿瘤选择性,减少其在非靶向部位的聚集是提高抗肿瘤药物疗效的关键。减少药物对非靶向部位的毒副作用,降低药物治疗剂量并减少给药次数,从而提高药物疗效,这种治疗方法即被称为肿瘤靶向治疗。现今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现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靶向治疗 药物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 抗肿瘤 药物疗效 毒副作用 组织器官 治疗剂量
下载PDF
简便高效分离细胞新型免疫磁珠制备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辉荣 徐宏 +3 位作者 古宏晨 卢瑛 王玲 侯盛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49-1351,共3页
目的采用碳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EDC/NHS)方法在羧基磁珠表面偶联抗体,制备可高效分离细胞的免疫磁珠。方法用EDC和NHS活化磁珠表面羧基,活化的羧基再与抗体上氨基进行反应,从而将抗体偶联于磁珠表面,获得免疫磁珠。使用高性能纳米... 目的采用碳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EDC/NHS)方法在羧基磁珠表面偶联抗体,制备可高效分离细胞的免疫磁珠。方法用EDC和NHS活化磁珠表面羧基,活化的羧基再与抗体上氨基进行反应,从而将抗体偶联于磁珠表面,获得免疫磁珠。使用高性能纳米粒度分析仪(HPPS)、二辛可酸(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流式细胞仪、透射电镜(TEM)表征磁珠的粒径、磁珠表面联接的抗体量及其免疫活性。结果HPPS检测磁珠平均水力学粒径为110nm;磁珠表面偶联52.4μg抗CD11a+抗体/mg磁珠。经磁分离后细胞的流式分析结果表明,CD11a+免疫磁珠可以有效分离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G-1a)细胞,免疫磁珠均匀结合于细胞表面,且不影响细胞的活性。结论成功制备可用于细胞分离且不影响分离后细胞活性的新型免疫磁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磁珠 免疫活性 分离细胞
下载PDF
野生型p53基因提高肝癌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梁云 陆斌 +4 位作者 李晓冬 王华菁 崔贞福 郭亚军 刘彦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4-25,共2页
目的 :研究野生型 p5 3(wtp5 3)提高肝癌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的作用。 方法 :采用 p5 3基因型不同的三种人肝癌细胞株 Hep G2 (部分 wtp5 3)、Hep3B(p5 3- / - )和 PL C/ PRF/ 5 (mtp5 3) ,观察携 wtp5 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联合化疗药物争... 目的 :研究野生型 p5 3(wtp5 3)提高肝癌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的作用。 方法 :采用 p5 3基因型不同的三种人肝癌细胞株 Hep G2 (部分 wtp5 3)、Hep3B(p5 3- / - )和 PL C/ PRF/ 5 (mtp5 3) ,观察携 wtp5 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联合化疗药物争光霉素(bleomycin,bleo)、丝裂霉素 (mitomycin,m ito)或甲氨蝶呤 (m ethotrexate,meth)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效应。 结果 :Hep G2、Hep3B和 PL C/ PRF/ 5分别耐受 6 0 0μg/ ml bleo、10 0μg/ ml m ito或 10 0 0μg/ ml m eth,但转入 wtp5 3基因后再使用上述质量浓度范围的化疗药物 ,则肝癌细胞出现了明显的被杀伤效应。 结论 :wtp5 3基因能提高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wtp5 3基因联合化疗药物治疗可望开辟克服肝癌耐药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基因 肝肿瘤 基因治疗 药敏试验
下载PDF
携带小鼠白细胞介素-12基因的增殖型腺病毒对胃癌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薛绪潮 方国恩 +3 位作者 王星华 季军捷 毕建威 钱其军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833-835,共3页
目的观察携带小鼠白细胞介素12(mIL12)基因的增殖型腺病毒载体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mIL12表达情况。方法以携带目的基因的增殖型腺病毒CNHK200mIL12感染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正常肝细胞株L02。首先,通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杀... 目的观察携带小鼠白细胞介素12(mIL12)基因的增殖型腺病毒载体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mIL12表达情况。方法以携带目的基因的增殖型腺病毒CNHK200mIL12感染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正常肝细胞株L02。首先,通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杀伤实验等观察病毒对细胞的杀伤能力;其次,通过Westernblot分析及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mIL12表达情况。结果CNHK200mIL12感染SGC7901后,当MOI=10时即可杀伤大部分的肿瘤细胞,与ONYX015相当,而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杀伤。ELISA检测表明mIL12基因表达量达(267.2±34.6)ng/5×105个细胞/48h,较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高近百倍。结论CNHK200mIL12能在胃癌细胞中复制及增殖杀死胃癌细胞,并高水平表达目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 白细胞介素一12 胃癌 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曾静 郭亚军 方毅 《现代医学》 2014年第5期589-592,共4页
本文主要阐述双特异性抗体的概念、类型、构建及制备方法,双特异性抗体介导的肿瘤杀伤机制,以及利用双特异性抗体治疗肿瘤的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双特异性抗体 肿瘤 免疫治疗 文献综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