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博求“三通”:苏氏蜀学的形神与风骨 被引量:9
1
作者 彭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8-117,共10页
汉晋、两宋、晚清民国,是蜀学发展的三次大高潮,其中两宋时期是巴蜀文化"空前"而"绝后"的高峰。眉山三苏是两宋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苏氏蜀学是两宋区域文化的璀璨成果。三苏之学思,辉煌展示了蜀学之形神与风骨。苏... 汉晋、两宋、晚清民国,是蜀学发展的三次大高潮,其中两宋时期是巴蜀文化"空前"而"绝后"的高峰。眉山三苏是两宋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苏氏蜀学是两宋区域文化的璀璨成果。三苏之学思,辉煌展示了蜀学之形神与风骨。苏氏蜀学立意"打通古今",注重"融通百家",力求"会通三教",集历史文化之大成,有百科全书之气度。三苏及其蜀学,岸然而成不可超越之高峰,洵然而为后世学习之榜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苏 蜀学 打通古今 融通百家会通三教
原文传递
试论佛教伦理与道教伦理的“儒学化” 被引量:8
2
作者 彭华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4-18,40,共6页
古中国有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说,但三教实际上又不可等量齐观。就伦理道德层面的功能与作用而言,佛教和道教确实是不可与儒教比肩的。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便在伦理道德上自觉地选择了"儒学化"这一路径。道教在后... 古中国有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说,但三教实际上又不可等量齐观。就伦理道德层面的功能与作用而言,佛教和道教确实是不可与儒教比肩的。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便在伦理道德上自觉地选择了"儒学化"这一路径。道教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走向与佛教基本上如出一辙,即在伦理道德上亦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儒学化"的道路。佛教伦理和道教伦理的"儒学化",主要体现在阐述忠孝思想作品的撰写、忠孝思想的提倡、戒律与"五常"的会通、以忠孝作为宗派立教之本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伦理 道教伦理 儒学化 忠孝
下载PDF
经学大师廖平评传 被引量:8
3
作者 舒大刚 《宜宾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0-18,共9页
经学大师廖平精熟汉师家法,长于礼制,善说"今古",度越前贤伦辈。廖平学经六变,其"一变二变"最可观。其"尊今抑古",具有社会和学术两大效益;其疑古精神、素王改制思想,导致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经学大师廖平精熟汉师家法,长于礼制,善说"今古",度越前贤伦辈。廖平学经六变,其"一变二变"最可观。其"尊今抑古",具有社会和学术两大效益;其疑古精神、素王改制思想,导致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进而引发了对中国古代文明、古史系统进行重新清理的"古史辩"运动。廖平为学屡变,而不变者是尊孔尊经,"尊孔"是尊"托古改制"之孔,"尊经"是尊为后世制法、因时制宜、为时损益之经,实质是欲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改革的"立足点",因此廖平之学术创见具有振奋民族自尊心之功。但是受时代和地域的限制,廖平接受西方新学说、新理论十分有限,以致六次改变其说,亦未能自安,用心可嘉,而其实功未竟,这正预示了传统经学向现代学术过渡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廖平 评传 经学 儒学 疑古
下载PDF
《十三经》:儒家经典体系形成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7
4
作者 舒大刚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8-116,共9页
儒家"十三经"体系有一个不断结集和形成的过程,本文纠正了明清以来关于"十三经"形成的种种误说,考察了始刻于五代孟蜀时期的"蜀石经"对"十三经"形成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探讨了儒家经典体系转换... 儒家"十三经"体系有一个不断结集和形成的过程,本文纠正了明清以来关于"十三经"形成的种种误说,考察了始刻于五代孟蜀时期的"蜀石经"对"十三经"形成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探讨了儒家经典体系转换关乎学术转型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经 蜀石经 经学 儒学
下载PDF
“蜀学”三事:成都文翁石室丛考 被引量:6
5
作者 舒大刚 Guo Shangxing Bai Yujie 《孔学堂》 2015年第3期73-80,199,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共23页
巴蜀之地远偏,然其沐儒学之化,匪为浅哉,甚有为天下先之创举!乃儒学进程中彪炳千古之功!何也?曰:"文翁石室、周公礼殿、孟蜀石经"是也。文翁石室、周公礼殿、石壁九经皆为蜀学至宝,其对蜀学的发展、兴盛所起的作用无可估量,... 巴蜀之地远偏,然其沐儒学之化,匪为浅哉,甚有为天下先之创举!乃儒学进程中彪炳千古之功!何也?曰:"文翁石室、周公礼殿、孟蜀石经"是也。文翁石室、周公礼殿、石壁九经皆为蜀学至宝,其对蜀学的发展、兴盛所起的作用无可估量,以首创性言之,其于天下学术文化的启发亦为不浅,故得"冠天下""垂无穷"之誉,成儒学之大功。目前学界对此关注甚多,作者在众多学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重新对此"蜀学三事"进行综合考察,期以展示其重大的文化价值、学术意义和在儒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及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翁石室 周公礼殿 石壁九经 儒学
下载PDF
“三才皇”与“五色帝”——巴蜀的古史体系与古老信仰 被引量:5
6
作者 舒大刚 尤潇潇 霞绍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0-87,共8页
"三皇五帝"是中国上古传说时代帝王与先圣的合称,关于这一概念的指代、内涵和文化特征,中原和巴蜀文献皆有记载但各有不同。"三皇五帝"一词始见于《周礼》,但"三皇""五帝"具体为何,自西汉以来... "三皇五帝"是中国上古传说时代帝王与先圣的合称,关于这一概念的指代、内涵和文化特征,中原和巴蜀文献皆有记载但各有不同。"三皇五帝"一词始见于《周礼》,但"三皇""五帝"具体为何,自西汉以来众说纷纭。中原"三皇五帝"虽有不同说法,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三皇"以产生方式演变来划分,"五帝"则是依血缘关系、功德高古来联系。在中原"三皇五帝"体系外,地处西南地区的巴蜀,也有独特的"三皇五帝"系统: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是为"三才皇";五帝即"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五主,或"赤帝、白帝、黑帝、青帝、黄帝",是谓"五色帝"。"三才皇"代表了"天、地、人"三才一统的哲学观念,"五主"代表了西南地区多元一体、和谐共存的文化形态,"五色帝"则与巴蜀大地流行已久的"五行"观念、"五方"意识、"五德"价值密切相关,表现了气吞八极、涵盖四方、形上形下、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情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才皇 五色帝 多元古史体系 三皇五帝
原文传递
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与儒道的相互借鉴与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林华 肖立斌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4-30,共7页
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具有长时段历史意义并改变中国固有文化结构的文化传播活动。从重复性博弈来看,佛教以合作盈余、优势互补、最小最大相对让步等策略与儒道等文化形态进行长期博弈,逐步实现了中国化;从演化博弈来看,外来佛教与本土儒道... 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具有长时段历史意义并改变中国固有文化结构的文化传播活动。从重复性博弈来看,佛教以合作盈余、优势互补、最小最大相对让步等策略与儒道等文化形态进行长期博弈,逐步实现了中国化;从演化博弈来看,外来佛教与本土儒道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模仿,并不断淘汰其不适应中国化的传播策略;从脱嵌论来看,外来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和社会现实相结合是以文化脱嵌—文化再嵌—切入文化弹性嵌体的方式实现的;从增长本质来看,佛教中国化是一个能够持续为中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学艺术和精神生活提供有效信息的漫长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中国化 博弈 再嵌 增长
原文传递
全面恢复经学教育,真正落实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8
作者 舒大刚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4,共3页
我们都知道,每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经典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家园和力量源泉。中华最早期的经典就是儒家经典,这是中华文化的根、魂、源,在历史上的影响非常巨大。对经典进行研究阐释并引以为行动指南、思想引... 我们都知道,每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经典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家园和力量源泉。中华最早期的经典就是儒家经典,这是中华文化的根、魂、源,在历史上的影响非常巨大。对经典进行研究阐释并引以为行动指南、思想引领(常道)的学术就是经学。经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作用十分突出,历史上很多大家、名家,无论是修身立业,还是立说垂教,都要从经典和经学入手,促使经学对中国文化方方面面都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就如当代的一些大家名师(如范文澜)强调的那样,“不了解经学就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金景芳先生也说,“研究中国古史分期、发展阶段、宗法、井田、哲学,甚至古代官制、礼制、兵制、学制等,都不能不研究经学”;李学勤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当代学人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就更多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研究趋势 双创 两个结合 中华优秀文化
原文传递
“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被引量:3
9
作者 杜国华 +4 位作者 杨少涵 罗家旺 杨朝阳 薛秀军 孟祥龙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9,共15页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宇宙观、天下观和道德观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这是实现“结合”的前提;“结合”需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宇宙观、天下观和道德观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这是实现“结合”的前提;“结合”需要“返本开新”,“返本开新”就是要在传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理论、文明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彼此借鉴和融合,创造出新的契合中国实际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现代文明;“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根基、现实根基、文明根基,只有正确处理好“两个结合”的关系、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关系、“结合”与有效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文明成果的关系,才能更好筑牢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有力地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只有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推进思想解放,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论孝为八德之首 被引量:3
10
作者 申圣超 舒大刚 《孔子研究》 CSSCI 2016年第5期71-78,共8页
作为诸德之本,多种德行皆由孝生;作为八德之首,孝又与悌、忠、信、礼、义、廉、耻七种德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孝与悌、忠、信、礼、义、廉、耻七德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兄友弟悌、移孝作忠、诚孝为信、敬孝合礼、诤孝谓义、以孝养廉、孝则知... 作为诸德之本,多种德行皆由孝生;作为八德之首,孝又与悌、忠、信、礼、义、廉、耻七种德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孝与悌、忠、信、礼、义、廉、耻七德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兄友弟悌、移孝作忠、诚孝为信、敬孝合礼、诤孝谓义、以孝养廉、孝则知耻。由此可见,孝从家庭伦理出发,中至社会,终至国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公民、社会和国家的三个层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弘扬孝文化,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悌 忠信 礼义 廉耻
原文传递
王国维与巴蜀学人 被引量:3
11
作者 彭华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315-325,共11页
王国维与国内外学者有着比较广泛的交往,但学术界所关注的仅仅是其中的少数诸人;而关于王国维与巴蜀学人的交往,迄今尚未见系统梳理者。钩稽相关史料,与王国维有直接交往的巴蜀学人有十二人之多。其中,既有前辈学人(王秉恩、王乃徵),也... 王国维与国内外学者有着比较广泛的交往,但学术界所关注的仅仅是其中的少数诸人;而关于王国维与巴蜀学人的交往,迄今尚未见系统梳理者。钩稽相关史料,与王国维有直接交往的巴蜀学人有十二人之多。其中,既有前辈学人(王秉恩、王乃徵),也有同辈学人(王复礼、傅增湘);既有弟子(周传儒、杜钢百、余永梁、谢星朗、黄绶、徐中舒),也有后学(李思纯、贺麟)。与王国维有间接交往者二人,一人与王国维当互有耳闻但并无来往(廖平),一人本当与王国维相识但失之交臂(郭沫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巴蜀学人 交往
下载PDF
郭店楚简研究述评 被引量:3
12
作者 彭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39,共7页
自从《郭店楚墓竹简》于1998年5月公布以来,对郭店楚简的研究便成为海内外学术界的一大热点,并且取得了极其丰富的成果。本文择要叙述郭店楚简的研究状况,并对相关问题略做评论。
关键词 郭店楚简 研究 综述 评论
原文传递
道德仁义礼:“蜀学”核心价值观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舒大刚 申圣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27,共8页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自孔子形成"仁智勇"三达德和"仁义礼"的修身模式以后,子思、孟子以下诸儒随时变迁,各有构建。子思托其圣祖力倡"仁义礼智圣"五行,孟子私淑孔门开启"仁义礼智"四端,荀子常...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自孔子形成"仁智勇"三达德和"仁义礼"的修身模式以后,子思、孟子以下诸儒随时变迁,各有构建。子思托其圣祖力倡"仁义礼智圣"五行,孟子私淑孔门开启"仁义礼智"四端,荀子常用的则是"仁义礼乐忠信"的搭配,至董仲舒最终形成"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儒家的核心价值以其简单明了、切实可行的方式,深入人心,影响中国社会达两千余年。儒家学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其思想内涵不仅兼收并蓄、取百家之长,而且因地变迁、各呈意态。地处西南的巴蜀地区,自古具有法天则地、重道贵德的传统,蜀中学人将道家思想与儒家理念结合,创造性地构建和发展了"道德仁义礼"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原儒者"仁义礼智信"之外别开一枝,独具特色。这一观念从西汉严君平开其源,扬雄扬其波,中经唐之赵蕤、宋之张商英、苏东坡,明之来知德,直至晚近刘沅、段正元等前贤的继志绍述,形成了持久一贯的"蜀学"核心价值体系。相较于正统儒学的价值观念,"蜀学"的核心价值具有"形上与形下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等功能,正可弥补儒家对本体性终极关怀和道家对实践性现实关怀等方面的缺失。厘清这一价值体系,对于促进儒道互补、知行合一等新儒学体系构建,不失为可以备选的学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学 核心价值观 五品 五德 道德仁义礼
下载PDF
儒学当代复兴之路 被引量:3
14
作者 舒大刚 吴龍燦 《中国文化》 CSSCI 2014年第1期50-56,共7页
儒学是自古以来圣贤体用不二、道器不离、彻上彻下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中国传统学术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历代儒学大师针对中国国情提出了修心养性、治国安邦、社会和谐的系列解决办法,
关键词 儒学 中国传统学术 当代 中国传统文化 体用不二 政治社会 文化智慧 修心养性
原文传递
经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有资源 被引量:2
15
作者 舒大刚 王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17,共7页
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根魂源。本文从经典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智慧、记载的中华民族交融历史、反映的中华民族团结思想、表达的中华民族进步历史观四个方面着手,着重探讨了儒家经典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基础作用,反映了经典塑造了中华... 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根魂源。本文从经典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智慧、记载的中华民族交融历史、反映的中华民族团结思想、表达的中华民族进步历史观四个方面着手,着重探讨了儒家经典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基础作用,反映了经典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有资源。认真梳理经典文献中记载的各民族交往历史,提炼其中团结进步的精神价值,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形成的重要途径。传承经典、研究经典、保护经典,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从经典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儒家 民族团结 共同体
原文传递
清远有多远?--关于“溪山清远”的历史语境考辨 被引量:3
16
作者 向以鲜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9-119,共11页
随着以南宋夏圭画作命名的中国新绘画展相继在伦敦、旧金山和成都的成功举办,"溪山清远"业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转型象征。本文从历史语境的角度出发,对之进行分析与考辨。在看似清澈单纯的词语背后,隐现着缤纷奇妙的历... 随着以南宋夏圭画作命名的中国新绘画展相继在伦敦、旧金山和成都的成功举办,"溪山清远"业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转型象征。本文从历史语境的角度出发,对之进行分析与考辨。在看似清澈单纯的词语背后,隐现着缤纷奇妙的历史渊薮,它牵涉到审美与社会、修养与品性、视觉与听觉,甚至牵涉到味觉世界,从而丰富与拓展了"溪山清远"的广阔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语境 清远 考辨 中国当代艺术 绘画展 旧金山 画作 夏圭
原文传递
先秦农家与阴阳五行 被引量:3
17
作者 彭华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68-72,共5页
古中国"以农立国",是名副其实的"以农为本"的国度(尤以先秦时期最为典型),故农事向受重视,其中又以农家为最。就思想渊源而言,农家与阴阳五行关系颇为密切。因此,本文以先秦时期的农家作品(《吕氏春秋》"上农&... 古中国"以农立国",是名副其实的"以农为本"的国度(尤以先秦时期最为典型),故农事向受重视,其中又以农家为最。就思想渊源而言,农家与阴阳五行关系颇为密切。因此,本文以先秦时期的农家作品(《吕氏春秋》"上农"四篇、《管子.地员》等)为考察重点,择要论述农家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如顺"时"而为、"三才"之道、土壤分类、耕作方法等),并对此作出一定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农家 阴阳 五行 三才 土壤
下载PDF
《周易》复卦卦辞“七日来复”新诠 被引量:2
18
作者 舒大刚 钟雅琼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40,共9页
考察历代易家关于复卦"七日来复"的各种解释,可以发现诸家之说虽然各皆有理,但是都未能切合上古社会的历史实际。本文通过探讨上古"十日并出"、"以火纪时"以及汉儒"十二辟卦"等说法,认为"... 考察历代易家关于复卦"七日来复"的各种解释,可以发现诸家之说虽然各皆有理,但是都未能切合上古社会的历史实际。本文通过探讨上古"十日并出"、"以火纪时"以及汉儒"十二辟卦"等说法,认为"七日来复"实际蕴含着一段人类认识自然、模拟自然的历史记忆,其中依稀保留着中国古代历法史上久被遗忘的"十日历"("十月历")的事实,所谓"七日"者正是"七月"的古称,与临卦"八月有凶"正好前后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日来复 八月有凶 复卦 临卦 火历
下载PDF
下学上达:孔子的教育思想 被引量:1
19
作者 舒大刚 《走进孔子》 2022年第3期1-13,共13页
引言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在历史上有许多称呼:当时的人们称他为“夫子”,夫子就是先生的意思;他逝世的时候,鲁哀公诔文称他为“尼父”,父是尊称;战国人称他“孔子”,就是孔先生的意思;西汉称他“素... 引言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在历史上有许多称呼:当时的人们称他为“夫子”,夫子就是先生的意思;他逝世的时候,鲁哀公诔文称他为“尼父”,父是尊称;战国人称他“孔子”,就是孔先生的意思;西汉称他“素王”或“先师”,素王就是他有王者之德、王者之风,但是没有王者的位置,所以是“素王”,“先师”指开一代教育万世师表的人物;汉平帝时正式封他为“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称他为“文圣尼公”;北周静帝封他为“邹国公”;隋文帝时称他为“先师尼父”;唐太宗尊他为“先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孝文帝 汉平帝 学派创始人 万世师表 下学上达 素王 先师 周静帝
原文传递
一篇高尚的“饮酒”哲理诗--李白《月下独酌》之二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1
20
作者 舒大刚 《文史杂志》 2022年第1期40-45,共6页
对李白《月下独酌》之二,不能仅以“政治失意”“心情苦闷”“借酒浇愁”来解读,而要看到作者在“纵酒”外衣下达成“通神悟道”的真相,即以放浪形骸为表,彰显超越名教和万物的高尚情操。
关键词 三才皇 大道 通神达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