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间的纪念碑--《薛暮桥年谱:1904-1952》跋
1
作者 范世涛 薛小和 《中国改革》 2022年第4期69-72,共4页
薛暮桥在早年就建立了明确的时间意识,无论外界条件怎样困厄,决不虚度光阴,他通过坚韧持久的努力,建立了自己的时间纪念碑。《薛暮桥年谱:1904-1952》起源于为《薛桥回忆录》补充脚注的尝试。从脚注发展为三部曲(1952-1976年卷和1977-2... 薛暮桥在早年就建立了明确的时间意识,无论外界条件怎样困厄,决不虚度光阴,他通过坚韧持久的努力,建立了自己的时间纪念碑。《薛暮桥年谱:1904-1952》起源于为《薛桥回忆录》补充脚注的尝试。从脚注发展为三部曲(1952-1976年卷和1977-2005年卷尚在定稿过程中),并非科学计划的产物,而是无知无畏的意外结果。2005年7月薛暮桥去世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暮桥 纪念碑 脚注 外界条件 回忆录 三部曲 年谱
原文传递
深圳国际城市形象:域外“专家意见”与“大众感知” 被引量:12
2
作者 唐磊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49,共9页
城市国际形象既是一座城市重要的软实力要素,也是其综合实力的体现。深圳的高速发展被外界普遍视为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其发展案例备受国际瞩目。国际场域中的城市评级、学者意见、媒体报道和英文在线社区的网民评议,某种意义上... 城市国际形象既是一座城市重要的软实力要素,也是其综合实力的体现。深圳的高速发展被外界普遍视为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其发展案例备受国际瞩目。国际场域中的城市评级、学者意见、媒体报道和英文在线社区的网民评议,某种意义上呈现了域外视域中深圳作为新兴国际性大都市展现的国际形象。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对于深圳的认知主要通过境外的学者和媒体记者来塑造,深圳的国际形象主要以"经济特区"呈现。进入21世纪后,深圳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和制造业基地之一,深圳的国际形象也逐渐发生跃迁,赢来了"硬件硅谷"、"科技天堂"等美誉,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也备受国际社会瞩目。微观层面的考察显示,域外大众感知的深圳形象更加多元化:一方面,深圳作为新兴国际性大都市在科技、创新、宜居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与其他世界一线城市相比,深圳在三维指标宜商、宜居和文化体验性上还存在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 深圳精神 城市形象 国际场域 专家意见 大众感知 深圳经验
原文传递
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研究员
3
作者 张树华 宋志浩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1]30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1]30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原创成果,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优势和实践创新。为深入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相关问题,本刊围绕“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的主题,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研究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与实践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持续推进 政治学 民主
下载PDF
新时代仍然需要学习白求恩精神——再读毛泽东名篇《纪念白求恩》 被引量:6
4
作者 梁怡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8-96,108,共10页
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国际著名胸外科医生,他于1938年初率领加拿大和美国医疗队来华,投入中国抗战洪流,1939年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牺牲。毛泽东在著名的《纪念白求恩... 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国际著名胸外科医生,他于1938年初率领加拿大和美国医疗队来华,投入中国抗战洪流,1939年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牺牲。毛泽东在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伟大精神,号召人们向白求恩学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此文更使得白求恩的事迹在中国人民中广为传颂。在中国共产党发展新的百年起始之际,我们仍视白求恩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坐标,这不仅说明白求恩精神在中国深入人心,也说明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员先锋模范意识仍需要白求恩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白求恩》 白求恩精神 新时代 学习
原文传递
2023年澳大利亚智库对华关注的重点议题及新特点
5
作者 周文华 孙丽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0,共10页
2023年,澳大利亚智库积极开展当代中国研究,主要聚焦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影响力,重点涉及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关系,以及中国与南太平洋岛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大国的关系。尽管其研究仍然具有明显的“泛安全化”特征,但对华态度出现明显... 2023年,澳大利亚智库积极开展当代中国研究,主要聚焦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影响力,重点涉及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关系,以及中国与南太平洋岛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大国的关系。尽管其研究仍然具有明显的“泛安全化”特征,但对华态度出现明显好转。当前中澳关系正处于一个重要时期,加强与澳大利亚有识之士的合作,积极引导澳大利亚各界形成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客观认知,这对于树立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国际形象,促进中澳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澳关系 澳大利亚智库 对华认知
原文传递
日本各界关于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要评论
6
作者 申阳 范大祺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4,共5页
近期,日本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日本主流媒体、智库和学者纷纷围绕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进行了报道和解读。总体来看,日本各界能够理性看待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认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 近期,日本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日本主流媒体、智库和学者纷纷围绕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进行了报道和解读。总体来看,日本各界能够理性看待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认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于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了解决方案,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性成就 国际国内形势 全面深化改革 主流媒体 三中全会 理性看待 中共
原文传递
对世界中国学研究时代意义的认识
7
作者 何培忠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共2页
2024年1月24日,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主办的“信息资料馆智库分领域和《国外理论动态》杂志选题策划座谈会”在京召开。座谈会上,与会专家着眼决策咨询服务和学术前沿跟踪,深入探讨海外学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2024年1月24日,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主办的“信息资料馆智库分领域和《国外理论动态》杂志选题策划座谈会”在京召开。座谈会上,与会专家着眼决策咨询服务和学术前沿跟踪,深入探讨海外学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全球南方”和国际传播等重要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本期特稿栏目聚焦海外中国研究,选登部分与会专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学研究 选题策划 海外中国研究 中央党史 理论动态 决策咨询服务 学术前沿
原文传递
韦伯:文明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郑飞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6-81,共6页
百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韦伯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中国学术,人们对韦伯思想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我们时代的关切,特别是中国能否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与研究韦伯的全部著作一样,梳理和回顾韦伯关于中国的研究,应秉持文... 百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韦伯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中国学术,人们对韦伯思想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我们时代的关切,特别是中国能否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与研究韦伯的全部著作一样,梳理和回顾韦伯关于中国的研究,应秉持文化论和制度论统一的原则。韦伯的中国研究为社会理论家、汉学家、现代新儒家的讨论提供了丰厚的思想遗产。按照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通过分析韦伯文明比较研究的宏阔视野、历史进程的多因果性解释、对现代人"铁笼"命运的忧虑,以揭示韦伯中国研究之意义,定会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开启一扇新的门户,对反思"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亦当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 《儒教与道教》 文明比较 理念型 多因果性
下载PDF
海外中国学研究学科化三问 被引量:2
9
作者 唐磊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44,共8页
海外中国学研究是中国内地学术界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一个学术领域,也被称为国外中国学研究、国际中国学研究。①以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的国外中国学研究室为起点,四十多年来,经过本领域和多学科学者的持续耕耘,该... 海外中国学研究是中国内地学术界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一个学术领域,也被称为国外中国学研究、国际中国学研究。①以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的国外中国学研究室为起点,四十多年来,经过本领域和多学科学者的持续耕耘,该领域建制化的研究队伍与研究机构等学科平台已初具规模,也有了较为明确的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学研究 学科化 学科平台 海外中国学 建制化 改革开放后 学术领域
原文传递
关于新征程下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培忠 《国际汉学》 CSSCI 2019年第2期17-20,F0003,共5页
2017年12月10日,以“新时代的中国”为主题的第七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开幕。在这个各国学者云集、深入探讨中国事务的盛会上,我简要回顾了我国学术界有组织、有规划地开展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情况,并对新时代如何开展海外中国学(... 2017年12月10日,以“新时代的中国”为主题的第七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开幕。在这个各国学者云集、深入探讨中国事务的盛会上,我简要回顾了我国学术界有组织、有规划地开展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情况,并对新时代如何开展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陈述了自己的思考。张西平教授听到我的发言后,希望我将发言整理一下,提供给《国际汉学》使用,这也是他数次邀我给《国际汉学》供稿了,而我一直没能交出答卷,实在有愧,便在会议发言的基础上完成了这篇小文,供学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研究 海外 《国际汉学》 学术界
原文传递
2021年海外中国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畅 《国际汉学》 CSSCI 2022年第2期186-197,共12页
2021年,海外中国学a及其研究继续呈甚为活跃的态势,国内外学者出版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本文将从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学术反思、国外中国学著述、国内关于海外中国学的具体研究、海外中国学译著四个方面进行概括论述,并... 2021年,海外中国学a及其研究继续呈甚为活跃的态势,国内外学者出版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本文将从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学术反思、国外中国学著述、国内关于海外中国学的具体研究、海外中国学译著四个方面进行概括论述,并对关于海外中国历史研究的代表性论著进行重点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研究 海外中国学 学术反思 国外中国学 学术成果 研究综述 方法探讨
下载PDF
从文图互仿到互动——论《中国文学与文化》杂志的明清视觉文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松 陈文欣 《艺术学界》 2023年第1期180-197,共18页
英文杂志《中国文学与文化》开设的“中国文学与视觉文化”专题聚焦明清时期文学与图像的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特色,体现了海内外文图关系研究的最新进展。相关学者认为,对于文学与图像的研究应以媒介异质性为前提,在二者的互... 英文杂志《中国文学与文化》开设的“中国文学与视觉文化”专题聚焦明清时期文学与图像的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特色,体现了海内外文图关系研究的最新进展。相关学者认为,对于文学与图像的研究应以媒介异质性为前提,在二者的互动关系中文学与图像并非彼此替代,而是彼此互为语境,从而以各自的媒介特质为艺术整体创造意义。其次,应该重视文图共存背后的文化与历史语境,通过语境化方法为二者关系的考察提供更大的阐释域,从而凸显文图互动进行意义生产的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与文化》 文学 图像 视觉文化
原文传递
武术国际传播的三重形式及其发展路径 被引量:2
13
作者 孟涛 唐磊 《对外传播》 2021年第1期33-35,共3页
武术国际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讨武术国际传播三重不同形式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武术国际传播宜借助大众文化层面"功夫"的品牌效应及其背后的市场化经验,大力推广... 武术国际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讨武术国际传播三重不同形式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武术国际传播宜借助大众文化层面"功夫"的品牌效应及其背后的市场化经验,大力推广标准化、系统化的健身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国际培训,在武术修习人群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推动武术"入奥"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国际传播 传播形式 发展路径
下载PDF
学术为业何以可能——论韦伯对现代学术体系的反思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飞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27,177,共7页
百年前,在“科学作为天职”的演讲中,韦伯提出的工具理性、专业化、官僚制、价值中立等一系列标识性概念,为我们反思现代学术体系提供了重要线索。随着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学术分工不断加剧,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追求... 百年前,在“科学作为天职”的演讲中,韦伯提出的工具理性、专业化、官僚制、价值中立等一系列标识性概念,为我们反思现代学术体系提供了重要线索。随着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学术分工不断加剧,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追求为目标的碎片化、实证化和量化研究取代了宏大叙事,成为现代学术体系的主流。算法成为现代学术体系的核心概念,但算法等工具理性的进步,并不能带来价值理性的安顿。具有浓厚新康德主义色彩的韦伯,所提出的划定学术与政治的界限、坚持价值中立等现代学术体系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留下了一笔重要的学术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 学术体系 工具理性 官僚制 价值中立
下载PDF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美国的视角
15
作者 周文华 《社会科学论坛》 2020年第2期137-142,共6页
美国各界非常关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并就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几种代表性观点。主要观点有:今天的中国加速走向世界,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但还不是完全大国;中国不会挑战美国... 美国各界非常关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并就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几种代表性观点。主要观点有:今天的中国加速走向世界,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但还不是完全大国;中国不会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中美之间应该相向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世界影响 相向而行
下载PDF
徜徉在人类学与中国学之间--金光亿教授访谈录
16
作者 金光亿 唐磊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9期123-137,共15页
金光亿,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人类学终身教授,首尔大学中国研究所首任所长、国际著名人类学家。2016年5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秘书长唐磊副研究员对金教授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金教授讲述了他的求学经历、来中国做调查... 金光亿,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人类学终身教授,首尔大学中国研究所首任所长、国际著名人类学家。2016年5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秘书长唐磊副研究员对金教授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金教授讲述了他的求学经历、来中国做调查研究、推动中韩两国学术文化交流等问题。一唐磊(以下简称唐):金教授您好!您是一位人类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致力于中国研究的人类学者,首先想请您介绍一下您受教育的经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 人类学史 人类学者 中国研究 首尔大学 中韩 著名人类学家 文化交流 求学经历 唐磊
下载PDF
《世界中国学概论》的新思路
17
作者 唐磊 《国际汉学》 CSSCI 2022年第4期185-189,共5页
中国学术界系统开展海外中国学的引进与再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历史。与海外汉学研究相比,海外中国学研究(偏重海外对现当代中国研究成果的再研究)整体收获似乎要少一些,这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国别学术史、人物个案... 中国学术界系统开展海外中国学的引进与再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历史。与海外汉学研究相比,海外中国学研究(偏重海外对现当代中国研究成果的再研究)整体收获似乎要少一些,这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国别学术史、人物个案研究成果的丰富性上,也体现在这一研究领域专业人才梯队培养一直缺乏适用的导论性教材——在汉学研究领域至少有张西平、李雪涛主编的《西方汉学十六讲》(2011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汉学 汉学研究 海外中国学 人才梯队培养 研究成果 学术史 个案研究
下载PDF
国外中国学再研究:问题意识、知识立场与研究进路
18
作者 唐磊 《社会科学文摘》 2019年第1期20-23,共4页
国外中国学,最笼统的理解就是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学问。中国学者对这异域的学问进行反向研究,常被通俗地称为国外中国学(再)研究。此种学术活动发端于民国时期,民国学人的成绩近年来得到了不少关注。中国学术界(主要是大陆地区)系统开展... 国外中国学,最笼统的理解就是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学问。中国学者对这异域的学问进行反向研究,常被通俗地称为国外中国学(再)研究。此种学术活动发端于民国时期,民国学人的成绩近年来得到了不少关注。中国学术界(主要是大陆地区)系统开展国外中国学的引介与再研究,一般认为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78年成立的'国外中国学研究室'为标志。该室的成立恰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本文的写作即同时受到这两种因缘的触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社群 知识社会学 研究进路
原文传递
语言多样性与文化传承
19
作者 黄长著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7年第8期62-63,共2页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而且须臾不能离开的一种传达信息的工具。
关键词 文化传承 语言多样性 传达信息
原文传递
主持人语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松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1-11,共1页
历史(history)包括“客观存在”与“主观建构”两个基本含义,前者是指历史真相的唯一性,后者是指历史学作为人类对于自身社会活动的记忆行为,是主观思想建构的结果。人类通过记忆来获得关于自身的历史化认识,文学史书写则通过文学记忆... 历史(history)包括“客观存在”与“主观建构”两个基本含义,前者是指历史真相的唯一性,后者是指历史学作为人类对于自身社会活动的记忆行为,是主观思想建构的结果。人类通过记忆来获得关于自身的历史化认识,文学史书写则通过文学记忆将历史事件重新秩序化。作为一种记忆行为,文学史书写是西方近代民族国家历史建构的需要,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则是受现代性西学东渐的产物。文学史著述是编撰者关于文学史记忆的书写。一般而言,文学史的书写意味着对过去的文本和作家的经典化,而经典的选择和评价标准决定了编撰者在记载某些作家、作品的同时,必然会有意或无意地遗忘,或者淘汰掉其他同类,可见记忆和遗忘构成了文学史书写的一体两面。从客观存在去思辨文学的由来及其演进的话,可以发现中外文学古今演变的根源存在于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书写 中外文学 文学记忆 编撰者 古今演变 学科意义 历史建构 历史真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