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9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2011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258
1
作者 胡跃华 肖革新 +2 位作者 郭莹 于石成 马家奇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93-697,747,共6页
目的旨在探讨全国手足口病"三间分布"(人群、时间、空间)的流行规律,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的可视化展示技术,对2008-2011年全国手足... 目的旨在探讨全国手足口病"三间分布"(人群、时间、空间)的流行规律,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的可视化展示技术,对2008-2011年全国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人群研究表明,病例绝大多数发生于5岁以下年龄段,占所有患者的89.5%;2008-2011年男性人群的手足口病发病率均高于女性人群(均有P<0.001);发病人群主要以散居儿童为主。基于时间研究表明,手足口病发病率前3年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2011年开始下降,发病时间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基于空间分布研究表明,不同地区发病强度不同,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发病高发大多数集中在发达地区,总体态势是从北方向南部(特别是沿海地区)、东部向西部扩散的趋势,而西南地区仍处于较低的发病水平。结论中国大陆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地区、年龄、性别和人群分布特征,因此,做好重点地区、重点时段、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地理信息系统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2015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183
2
作者 付萍 王连森 +4 位作者 陈江 白光大 徐粒子 王帅 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0,共7页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和原因食品等。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和原因食品等。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401起,累计发病21 374人,死亡139人。已知病因事件中,毒蘑菇导致的事件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6.2%(794/1 717)和60.3%(79/131),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51.5%,7 861/15 250)。暴发的主要场所为家庭和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分别占50.9%(1 222/2 401)和43.8%(1 051/2 401),发病人数分别占22.6%(4 823/21 374)和68.9%(14 727/21 374);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蔬菜类和肉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1.1%(235/2 122)和10.5%(223/2 122),发病人数分别占14.5%(2 561/17 696)和15.6%(2 768/17 696)。结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毒蘑菇,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主要发生场所是家庭及餐饮服务场所,家庭误食毒蘑菇和对乌头加工不当(食用量或加热温度和时间)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监测网 中国大陆 致病因素 致死
原文传递
2008—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48
3
作者 杨芳 于石成 +2 位作者 张菊英 肖革新 马家奇 《疾病监测》 CAS 2013年第11期888-893,共6页
目的以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在我国大陆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重点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对2008—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重症手足口病例三间分布和病原体分布特点进... 目的以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在我国大陆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重点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对2008—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重症手足口病例三间分布和病原体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国大陆地区手足口病发病人数为5 020 994例,其中重症手足口病61 623例,重症比例为123/万。重症手足口病发病主要集中在4—7月(69.42%);实验室诊断结果显示,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81.75%),柯萨奇病毒A组16型(4.52%),其他肠道病毒(13.73%);男女性发病比为1.866∶1,3岁以下重症病例占总重症病例的91.13%;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患者为散居儿童(85.97%),其次是幼托儿童(12.72%),其他占1.31%。4年间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主要集中在华南和华中地区。结论重症手足口病主要的发病季节为春夏季;多发于3岁以下儿童;男性人群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人群;散居儿童是主要的发病人群;2008—2011年,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先升后降的状态,发病强度在不同地区水平不同,地区差异比较明显,华中和华南等地区是重症手足口病的高发地区,考虑气候与人口密度等因素可能为疫情高发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手足口病例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发病率 肠道病毒71型 柯萨奇病毒16型
原文传递
国内外急性胃肠炎和食源性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被引量:137
4
作者 陈艳 严卫星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0-193,共4页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中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急性胃肠炎人群负担的评估是食源性疾病负担评估的一个中心问题,许多国家已开展急性胃肠炎和食源性疾病负担评估研究,我国于2010—2011年在部分省份开展了研究疾病负...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中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急性胃肠炎人群负担的评估是食源性疾病负担评估的一个中心问题,许多国家已开展急性胃肠炎和食源性疾病负担评估研究,我国于2010—2011年在部分省份开展了研究疾病负担的试点工作。本文对急性胃肠炎和食源性疾病负担评估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胃肠炎 食源性疾病 疾病负担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2004—2013年中国大陆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被引量:120
5
作者 罗海波 何来英 +3 位作者 叶伟杰 陈阳建 程春梅 王隽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5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分析全国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有效防控食物中毒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04—2013年原卫生部发布的"重大食物中毒情况的通报",对各食物中毒事件的基本情况、季节和月份分布、中毒原因和就餐场所进行统计学... 目的分析全国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有效防控食物中毒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04—2013年原卫生部发布的"重大食物中毒情况的通报",对各食物中毒事件的基本情况、季节和月份分布、中毒原因和就餐场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发生数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06年后持续下降。第三季度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其中9月份食物中毒人数最多,7月份死亡人数最多。中毒原因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但死亡人数最少;化学性食物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为2006年后死亡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就餐场所以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其中化学性食物中毒是导致学生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因素;家庭食物中毒的死亡人数最多。结论全国食品安全状况已有明显改善,但食物中毒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死亡率还较高。通过加强不同季节月份、不同就餐场所、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防控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是预防和降低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分析 预防措施
原文传递
2013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104
6
作者 李薇薇 王三桃 +6 位作者 梁进军 刘长青 熊鹰 李宁 徐娇 刘秀梅 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3-298,共6页
目的分析201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001起,累计发... 目的分析201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001起,累计发病14 413人,死亡90人,微生物性因素引起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2.0%(320/1 001)和49.7%(7 162/14 413),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2.2%(47/90)。结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仍是引发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毒蘑菇中毒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 监测 致病因子 微生物 死因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10个地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情况分析 被引量:101
7
作者 郭杰 余灿清 +9 位作者 吕筠 郭彧 卞铮 周汇燕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9-474,共6页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的10个地区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现状及其地区差异。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10个项目地区募集512891名30-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本研究利用CKB项目的基线信息,比...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的10个地区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现状及其地区差异。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10个项目地区募集512891名30-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本研究利用CKB项目的基线信息,比较对年龄和/或性别进行调整后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其控制情况的地区差异。结果 10个项目地区中,高血压患者共180621人(35.2%),其中浙江项目地区患病率最高(44.4%),海口项目地区患病率最低(22.0%)。农村地区人群患病率(35.1%)高于城市(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高血压人群中,知晓率为33.1%(59703/180621),治疗率为36.1%(65172/180621),控制率为12.4%(22329/180621),服用降压药物的人群中控制率为30.5%(19884/65172),其中苏州项目地区的男性控制率(17.4%)和服药控制率(39.1%)高于其他地区,柳州项目地区的女性控制率(23.5%)和服药控制率(42.6%)高于其他地区。结论 CKB项目10个地区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偏低,研究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存在明显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患病率 知晓率 治疗率 控制率 地区差异
原文传递
中药中外源性有害残留物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原则 被引量:85
8
作者 左甜甜 王莹 +6 位作者 张磊 石上梅 申明睿 刘丽娜 孙磊 金红宇 马双成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02-1907,共6页
中药中外源性有害残留物安全风险评估是科学、合理地控制中药外源性有害残留物风险的有效技术手段。为指导和规范中药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的安全风险评估,本文提出评估技术指导原则。本技术指导原则从中药中外源性有害残留物安全风险评估... 中药中外源性有害残留物安全风险评估是科学、合理地控制中药外源性有害残留物风险的有效技术手段。为指导和规范中药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的安全风险评估,本文提出评估技术指导原则。本技术指导原则从中药中外源性有害残留物安全风险评估的定义、相关术语以及风险评估的原则和基本程序等方面进行论述。探索并推行中药中外源性有害残留物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将为中药中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的风险控制、残留限量标准的制修订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同时将对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应对突发药品安全事件,促进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农药残留 生物毒素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中国2008—2012年丙肝流行规律及空间聚集性分析 被引量:82
9
作者 孙海泉 肖革新 +2 位作者 郭莹 于石成 马家奇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6-289,共4页
目的探索全国丙型肝炎发病空间聚集性,聚集区域随着时间变化规律,为识别丙肝重点防控区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即Moran's I和Getis对中国2008—2012年丙肝监测数据在市级层面上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聚集性分... 目的探索全国丙型肝炎发病空间聚集性,聚集区域随着时间变化规律,为识别丙肝重点防控区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即Moran's I和Getis对中国2008—2012年丙肝监测数据在市级层面上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全局自相关分析发现,2008—2012年的Moran's I系数分别为0.235 9、0.230 2、0.231 1、0.254 6、0.243 6(P均<0.001);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2008年得到56个热点区域,分别位于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2009年得到49个热点区域,分别位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2010年有52个热点区域,分别位于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2011年得到54个热点区域,分别位于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2012年得到47个热点区域,分别位于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结论中国丙肝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具有随年龄增高趋势,发病整体上呈现一定聚集性,聚集区域主要在东北和西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全局自相关 局部自相关 聚集区域
原文传递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鸡蛋中125种兽药残留 被引量:82
10
作者 方从容 高洁 +4 位作者 王雨昕 周爽 赵云峰 陈达炜 郭启雷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19-1131,共13页
采用冷冻脂质过滤,结合分散固相萃取净化的QuEChERS方法,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鸡蛋中125种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样品中的11类兽药(硝基咪唑类、苯并咪唑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雄激素类、孕激素... 采用冷冻脂质过滤,结合分散固相萃取净化的QuEChERS方法,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鸡蛋中125种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样品中的11类兽药(硝基咪唑类、苯并咪唑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雄激素类、孕激素类、糖皮质醇类、雌激素类、氯霉素类)用70%(v/v)乙腈-水溶液(含0. 1 mol/L EDTA)提取后,提取液在-20℃冷冻处理2 h,再经分散固相萃取法净化,净化液经稀释后,以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125种兽药的线性相关系数R2≥0. 99,定量限范围为2. 0~60μg/kg,回收率在60. 4%~119. 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 3%~16. 1%之间。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准确、成本较低,适用于鸡蛋中兽药残留的高通量快速检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兽药 鸡蛋
下载PDF
控制抗生素滥用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被引量:81
11
作者 冯晶晶 王小万 靖瑞锋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8,共5页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滥用抗生素可引发严重的后果,如促进感染的死亡率,增加医药费用负担,延长住院时间等。本文从抗生素的滥用与研发阐述了产生细菌耐药性的原因,系统总结了国际社会控制抗...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滥用抗生素可引发严重的后果,如促进感染的死亡率,增加医药费用负担,延长住院时间等。本文从抗生素的滥用与研发阐述了产生细菌耐药性的原因,系统总结了国际社会控制抗生素滥用的措施与经验,以期对我国控制抗生素滥用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措施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耐药性
下载PDF
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79
12
作者 付萍 刘志涛 +4 位作者 梁骏华 戴月 刘成伟 朱姝 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8-634,共7页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80起,累计发病17 651人,死亡111人。已知原因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8.0%(437/1 151)和58.1%(8 181/14 093);毒蘑菇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6.5%(61/108);已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肉类和蔬菜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4.7%(186/1 265)和13.5%(171/1 265)。发生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7.1%(549/1 480)和51.0%(9 008/17 651)。引发因素明确的事件中,主要引发因素为误食误用和对食品的加工不当,事件起数分别占31.1%(348/1 118)和27.3%(305/1 118)。结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家庭误食毒蘑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宾馆饭店和集体食堂等餐饮服务场所对食品加工不当是引起暴发的常见原因,误食误用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致病因素 原因食品 发生场所 食物中毒 死亡 毒蘑菇
原文传递
不同途径和剂量环磷酰胺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2
13
作者 宋雁 贾旭东 +4 位作者 崔文明 张倩男 李永宁 雍凌 李宁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8-225,共8页
目的比较4种不同剂量和不同方式给予环磷酰胺诱导正常小鼠免疫抑制的4种方法,选择合适的免疫抑制动物模型以评价受试物的免疫毒性。方法选择雌性BALB/c小鼠,设1个对照组(每日灌胃蒸馏水)和4个环磷酰胺组(灌胃组每天40 mg/kg BW;腹腔注射... 目的比较4种不同剂量和不同方式给予环磷酰胺诱导正常小鼠免疫抑制的4种方法,选择合适的免疫抑制动物模型以评价受试物的免疫毒性。方法选择雌性BALB/c小鼠,设1个对照组(每日灌胃蒸馏水)和4个环磷酰胺组(灌胃组每天40 mg/kg BW;腹腔注射1组每天40 mg/kg BW;腹腔注射2组,先连续注射3 d,后每周注射一次,注射剂量为80 mg/kg BW;腹腔注射3组,试验结束前24 h一次性注射200 mg/kg BW),试验周期为30 d。观察不同剂量及不同途径给予环磷酰胺后对小鼠免疫病理学、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等各项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 4个环磷酰胺组的小鼠免疫器官重量、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其淋巴细胞百分比、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外周血B淋巴细胞百分比、脾空斑形成细胞数、24 h小鼠足跖厚度变化、脾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环磷酰胺灌胃组和注射1组可刺激全血NK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注射2组和3组的Th细胞百分比和CD4+/CD8+值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环磷酰胺灌胃组和注射1组还可引起动物体重下降、肝脏相对重量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血糖、甘油三酯的改变。对于试验所测定的大部分指标,注射2组和注射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磷酰胺的4种给予方式均可诱导动物免疫抑制,但于试验结束前24 h一次性腹腔注射200 mg/kg BW环磷酰胺为最合适的免疫抑制动物模型造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 免疫抑制 免疫病理学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小鼠
原文传递
中国内陆6省(自治区)淡水鱼养殖、销售和餐饮环节常见嗜盐性弧菌污染调查 被引量:70
14
作者 裴晓燕 余波 +7 位作者 张秀丽 闫琳 陈玉贞 李宁 张誉 占利 姚雪婷 杨大进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6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了解内陆6省(自治区)淡水鱼养殖、销售、餐饮环节鱼、水体、水底沉积物等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溶藻弧菌、创伤弧菌的污染状况,明确淡水鱼养殖、销售、餐饮各环节中3种嗜盐性弧菌的分布。方法在广西、河南、湖北、山东、四川、浙江6... 目的了解内陆6省(自治区)淡水鱼养殖、销售、餐饮环节鱼、水体、水底沉积物等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溶藻弧菌、创伤弧菌的污染状况,明确淡水鱼养殖、销售、餐饮各环节中3种嗜盐性弧菌的分布。方法在广西、河南、湖北、山东、四川、浙江6个省(自治区)的内陆地市设置采样点,采集养殖场、销售场所、餐馆的鱼样及存养鱼的对应水样。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技术检测3种嗜盐性弧菌,并进行生化鉴定。结果养殖环节水体和淡水鱼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89%(5/264)、5.81%(14/241),溶藻弧菌检出率分别为1.89%(5/264)、4.98%(12/241),创伤弧菌检出率分别为1.14%(3/264)、0.83%(2/241);3种嗜盐性弧菌的污染率在流通环节增高,存养水体和淡水鱼的检出率分别为副溶血性弧菌18.47%(29/157)、14.93%(40/268),溶藻弧菌10.83%(17/157)、9.70%(26/268),创伤弧菌3.18%(5/157)、3.36%(9/268);餐饮环节淡水鱼中嗜盐性弧菌的检出率与流通环节基本一致。结论传统意义上海水中常见的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3种嗜盐性弧菌已经在内陆地区的淡水养殖、流通和餐饮各个环节中检出,尤其是淡水养殖环境中嗜盐性弧菌的出现可能对整个食物链产生的影响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 副溶血性弧菌 溶藻弧菌 创伤弧菌 食源性致病菌 污染 嗜盐性弧菌 调查
原文传递
用文献综述法估计我国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发病率 被引量:65
15
作者 毛雪丹 胡俊峰 刘秀梅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5-267,共3页
目的估计副溶血性弧菌在我国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方法利用文献综述方法估计我国急性腹泻发病率以及腹泻人群中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比例,利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获得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疾病的腹泻发生比例,参考国外研究推算副溶血性弧菌... 目的估计副溶血性弧菌在我国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方法利用文献综述方法估计我国急性腹泻发病率以及腹泻人群中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比例,利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获得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疾病的腹泻发生比例,参考国外研究推算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食源性比例,结合腹泻发病率及各项乘数获得副溶血性弧菌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病率。结果在我国,每年因副溶血性弧菌导致急性腹泻665.5万人,导致急性胃肠炎病例估计为728.1万人,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食源性比例为68.0%,推算我国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每年约发生495.1万人次。副溶血性弧菌导致急性胃肠炎的比例远高于发达国家,低于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的报告比例。结论副溶血性弧菌在我国仍是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对我国造成的疾病负担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 副溶血性 发病率 患病代价
原文传递
2019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63
16
作者 李红秋 郭云昌 +9 位作者 宋壮志 马永忠 陆冬磊 袁秀娟 郭晚花 邹晶 刘继开 李薇薇 韩海红 付萍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0-656,共7页
目的分析2019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9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 目的分析2019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9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除西藏自治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6 390起,累计发病38 797人,死亡134人。在病因明确的3 572起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导致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2.01%(12 738/24 491);毒蘑菇导致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4.96%(1 606/3 572)和57.60%(72/125);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场所中,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49.95%(3 192/6 390)和70.00%(27 156/38 797);家庭的死亡人数最多,占80.60%(108/134)。结论餐饮服务场所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微生物性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该结果提示应加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健康教育力度,对重点食品、重点场所和主要致病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并加以控制,降低食源性疾病的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暴发 监测 致病因子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2021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60
17
作者 李红秋 贾华云 +7 位作者 赵帅 宋柬 刘志涛 付萍 刘继开 李薇薇 韩海红 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6-821,共6页
目的 分析2021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1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 目的 分析2021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1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除西藏自治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5 493起,累计发病32 334人,死亡117人。在病因明确的3 275起事件中,毒蘑菇导致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9.13%(1 609/3 275)和67.86%(76/112);微生物性致病因子导致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3.05%(11 585/21 839);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场所中,家庭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54.00%(2 966/5 493)和92.31%(108/117);餐饮服务场所的发病人数最多,占65.59%(21 208/32 334)。结论 家庭是毒蘑菇死亡事件发生最多的场所;微生物性致病因子是餐馆和学校食堂的主要致病因素。建议各地根据不同类别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特点,在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重点场所做好监测预警、食品安全监管、健康教育和医疗救治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暴发 监测 致病因子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分析 被引量:56
18
作者 祝楠波 周密 +9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代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及其三间分布。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全国10个地区募集30~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于2013-2014年随机抽取5%的队列成员进行了第2次重复调查。本研究剔除调查当...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及其三间分布。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全国10个地区募集30~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于2013-2014年随机抽取5%的队列成员进行了第2次重复调查。本研究剔除调查当时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和恶性肿瘤的个体,分别纳入参加基线和重复调查的487 198名和22 604名研究对象。健康的生活方式定义为当前不吸烟、不过量饮酒、健康的饮食习惯、积极体力活动、BMI 18.5~23.9 kg/m^2、腰围男性<85 cm/女性<80 cm;每符合一项计1分,合计即为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分值范围为0~6分。结果基线调查时,上述健康生活方式因素(除积极体力活动外)的比例依次为70.6%、92.6%、8.7%、52.6%和59.0%。全部研究对象的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均值为(3.1±1.2)分,81.4%的研究对象同时具有2~4项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6种生活方式因素均健康的比例为0.7%。女性、较年轻者、农村人群和高文化程度者的生活方式相对更健康;相比于城乡差异,项目地区间的差异更加明显。利用重复调查数据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人群总体的健康生活方式水平略有下降。结论成年人群中多种慢性病相关生活方式均健康的比例极低,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存在人群和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生活方式 慢性病 人群分布 地区分布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吸烟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分析 被引量:56
19
作者 申倩 祝楠波 +8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5,共8页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吸烟与不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开展于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的个体,最终纳入487 373名研究对象...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吸烟与不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开展于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的个体,最终纳入487 373名研究对象。随访人年数的计算从研究对象完成基线调查时开始,至最早出现以下任一事件的时间为止:心血管疾病(CVD)发病、死亡、失访或2015年12月31日。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吸烟行为特征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随访8.9年。随访期间新发缺血性心脏病33 947人,急性冠心病事件6 048人,脑内出血7 794人,脑梗死31 722人。男性吸烟率(67.9%)远高于女性(2.7%)。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能增加各类CVD结局的发病风险,风险效应值HR值 (95%CI)由大到小依次为急性冠心病事件1.54 (1.43~1.66)、缺血性心脏病1.28 (1.24~1.32)、脑梗死1.18 (1.14~1.22)、脑内出血1.07 (1.00~1.15)。当前吸烟者中,每天吸烟量和开始吸烟年龄与急性冠心病事件风险间的关联存在性别差异(性别交互作用P值分别为0.006、0.011),主要表现为女性吸烟者风险高于男性。每天吸烟量和开始吸烟年龄与缺血性心脏病、脑内出血和脑梗死之间的关联均未见性别差异(性别交互作用P〉0.05)。结论 吸烟能够增加各类CVD的发病风险,而女性吸烟者发生急性冠心病事件的风险远高于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心血管疾病 性别差异
原文传递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1O个项目地区成人体力活动和休闲静坐时间特征差异的分析 被引量:55
20
作者 樊萌语 吕筠 +8 位作者 郭彧 卞铮 余灿清 杜怀东 周汇燕 谭云龙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79-785,共7页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i03)10个项目点健康人群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特征的地区差异。方法剔除自报患有冠心病、卒中和肿瘤等慢性疾病的个体后,研究分析10个项目地区中486514名30~79岁队列成员体力活动和每周休闲静坐时间的...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i03)10个项目点健康人群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特征的地区差异。方法剔除自报患有冠心病、卒中和肿瘤等慢性疾病的个体后,研究分析10个项目地区中486514名30~79岁队列成员体力活动和每周休闲静坐时间的基线信息,重点描述地区差异。结果男性总体力活动水平(22.9MET-h/d)高于女性(20.6MET-h/d),休闲静坐时间(3.1h/d)多于女性(2.9h/d)。浙江项目点个体每天总体力活动水平最高(男31.3MET-h/d,女30.2MET-h/d)且静坐时间最少(男2.0h/d,女1.6h/d)。工作相关活动所占比例,男性以浙江(86.5%)和河南(85.2%)项目点最高,海口(69.4%)最低;女性以浙江(74.8%)最高,河南(40.9%)最低。甘肃项目点(男17.8%,女18.1%)交通活动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家务活动所占比例,男性以湖南项目点(18.0%)最高,女性以河南(54.O%)和湖南(39.1%)最高。城市项目点的休闲相关活动所占比例高于农村,其中柳州(男9.5%,女10.4%)最高。甘肃(男36.8%,女29.8%)、四川(男34.1%,女33.8%)和浙江(男20.0%,女19.2%)3个农村项目点的高强度活动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项目点。结论CKB10个项目地区的研究人群在总体力活动水平、活动类型、活动强度和休闲静坐时间等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力活动 静坐行为 活动类型 活动强度 地区差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