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地震(M_(S)6.4)震源区三维电性结构及发震机制讨论 被引量:41
1
作者 叶涛 陈小斌 +1 位作者 黄清华 崔腾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267-2277,共11页
通过滇西地区大地电磁数据的三维反演研究,获得了云南漾濞6.4级地震震源区三维电阻率结构模型.结果显示漾濞地震震源区存在显著的电性横向不均匀性,漾濞M_(S)6.4及其地震序列均发生在高-低阻电性过渡区附近的高阻一侧.这一现象在国内外... 通过滇西地区大地电磁数据的三维反演研究,获得了云南漾濞6.4级地震震源区三维电阻率结构模型.结果显示漾濞地震震源区存在显著的电性横向不均匀性,漾濞M_(S)6.4及其地震序列均发生在高-低阻电性过渡区附近的高阻一侧.这一现象在国内外强震区电性结构、速度结构探测中被普遍发现,本文将其归纳为强震孕育与发生的“刚柔性过渡区现象”.在漾濞地震区,高阻体向低阻体楔入,遭受发震断裂切割,发生强震.在这一结果的启发下,本文提出“刚柔性楔嵌体地震动力学模型”(简称为“刚柔性楔嵌体模型”).其要点在于,在区域应力的驱动下,断裂两侧岩体相互作用造成刚度大一侧的岩体楔入到另一侧柔性介质中形成凹凸体结构,集中于发震断层上的最大有效剪应力切割凹凸体结构中的刚性岩体,产生强震.因此,我们认为漾濞地震是在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最大有效剪应力集中于维西—乔后断裂南段西南侧的隐伏断裂,切割楔入到柔性(低阻)区的刚性(高阻)体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地震 三维电性结构 发震机制 刚柔性楔嵌体模型 大地电磁
下载PDF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38
2
作者 徐志国 梁姗姗 +4 位作者 张广伟 梁建宏 邹立晔 李旭茂 陈彦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57-2670,共14页
精确的余震序列定位及震源机制反演能够提供强震破裂尺度、发震断层面和区域应力场等信息,为震后应急决策和分析发震构造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得到震后9天内共1055... 精确的余震序列定位及震源机制反演能够提供强震破裂尺度、发震断层面和区域应力场等信息,为震后应急决策和分析发震构造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得到震后9天内共1055个事件的精定位结果;同时,利用青海、西藏、四川和甘肃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近震全波形矩张量反演方法得到了玛多M_(S)7.4地震15次中等余震(M_(S)≥4.0)震源机制解,并进一步反演得到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地震定位结果显示,玛多主震位于玛多—甘德断裂与甘德南缘断裂之间,发震断层面较为陡立,余震序列在时间上呈现出不对称的双侧破裂模式,且沿主破裂面的两端均表现出分支破裂特征,说明本次地震触发了分支断层;震源机制结果显示15次中等余震包含12次走滑型和3次逆冲型地震,暗示主断层破裂受到局部异常结构的影响;另外,应力场反演表明震源区为近EW向挤压特征,与该区域最大水平主压应力优势取向一致.结合上述结果以及周边地质构造背景,我们认为玛多地震发震构造为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内部一条NWW向的高倾角左旋走滑断裂,主破裂触发了东西两端分支断层活动,断层面的非均匀性控制了余震序列时空分布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7.4级地震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煤矿冲击地压源头防治理论与技术架构 被引量:24
3
作者 齐庆新 马世志 +17 位作者 孙希奎 赵善坤 李云鹏 李海涛 于斌 潘鹏志 王守光 李宏 李一哲 王旭东 张修峰 王学滨 李宏艳 陆菜平 王书文 韩军 乔文俊 张宁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61-1874,共14页
我国煤矿安全状况虽持续好转,但煤矿冲击地压灾害的影响却愈发严重,仅近5 a就发生了8起冲击地压事故,累计死亡48人。我国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多为“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冲击地压发生源头、孕灾机理不清。同时,以山东巨野、兖州等煤田为... 我国煤矿安全状况虽持续好转,但煤矿冲击地压灾害的影响却愈发严重,仅近5 a就发生了8起冲击地压事故,累计死亡48人。我国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多为“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冲击地压发生源头、孕灾机理不清。同时,以山东巨野、兖州等煤田为代表的东部充分采动矿井,具有开采深度大、采动影响因素复杂等特征;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和陕西彬长矿区为代表的西部非充分采动矿井,则具有高强度开采、厚硬岩层等特征,均给冲击地压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煤矿冲击地压源头防治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工程科学问题。针对这一难题,从冲击地压基础理论与模拟技术、监测及危险区判识技术、区域与局部防控技术装备等3方面系统的分析了当前冲击地压研究取得的成果与不足,结合前期研究基础与现场实践,提出了煤矿冲击地压源头防治思想。进而将其梳理为煤矿冲击地压源头属性与特性、煤矿冲击地压全过程孕灾与源头防治原理等2个科学问题,冲击地压全过程精细模拟技术、矿井全生命周期煤岩体应力与全尺度覆岩结构监测技术、冲击危险精准甄别与智能识别技术、煤矿冲击地压井上下协同防控技术等4个技术问题。根据生产矿井和新建矿井的特点,分别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思路与技术框架。研究成果为我国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为煤矿“零冲击”目标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冲击地压 源头防治 “三因素”机理 应力流理论 应力控制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S6.9级地震发震构造和地表破裂初步调查 被引量:27
4
作者 李智敏 盖海龙 +5 位作者 李鑫 袁道阳 谢虹 姜文亮 李永生 苏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0-335,共6页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强烈地震(图1),造成数人受伤,房屋倒塌,部分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被破坏或受损。中国地震台网(CENC)测定该地震的震级为MS 6.9,震中位于37.77°N,101.26°E,震源深度...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强烈地震(图1),造成数人受伤,房屋倒塌,部分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被破坏或受损。中国地震台网(CENC)测定该地震的震级为MS 6.9,震中位于37.77°N,101.26°E,震源深度为10 km(https: //www.cenc.ac.cn/cenc/dzxx/396391/index.ht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台网 地表破裂 震源深度 强烈地震 发震构造 青海省海北州 基础设施 房屋倒塌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梁宽 何仲太 +2 位作者 姜文亮 李永生 刘泽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6-278,共23页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37.77°N,101.26°E)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的西段,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解译高分7号卫星的震后影像,快速确定了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主...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37.77°N,101.26°E)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的西段,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解译高分7号卫星的震后影像,快速确定了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主体破裂区位置,并第一时间进入震中现场开展野外地表破裂调查工作,获取同震地表破裂带精确分布位置、破裂长度、破裂特征、同震位错量等关键信息。根据震后遥感影像解译和现场调查结果可知,此次门源M_(S)6.9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由位于NWW向冷龙岭断裂西段和近EW向托莱山断裂东端的2段破裂带组成,走向分别为291°和86.9°,延伸长度分别约为26km和3.5km。地表破裂主要是由张裂隙、张剪裂隙、挤压鼓包和震陷等多类型破裂呈雁列状组合而成,总体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局部兼有逆冲性质,最大同震左旋位错为2.77m。综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现场调查、InSAR反演的震源机制和断层破裂模型、余震精定位等结果,确定门源M_(S)6.9地震发生于托莱山断裂与冷龙岭断裂在深部的交会位置,主要发震构造是冷龙岭断裂的西段(走向为112°,倾角为88°),其西侧的托莱山断裂东端同时发生破裂。1986年M_(S)6.4地震、2016年M_(S)6.4地震以及2022年M_(S)6.9地震皆发生于冷龙岭断裂的西段,短时间内发生的3次6级以上强震,说明该地区仍为应力和形变积累区域,仍具有发生特大地震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 地表破裂带 发震构造 冷龙岭断裂 托莱山断裂
下载PDF
1947年达日M7.7地震对巴颜喀拉块体边界断裂应力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雷 李玉江 +1 位作者 朱良玉 季灵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221-2231,共11页
1947年达日7.7级地震是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次强震,该地震在块体边界断裂带应力演化中的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多被忽略.本文通过构建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及邻区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考虑达日地震的同震位错与震后黏弹性松弛效应,分... 1947年达日7.7级地震是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次强震,该地震在块体边界断裂带应力演化中的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多被忽略.本文通过构建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及邻区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考虑达日地震的同震位错与震后黏弹性松弛效应,分析该地震的发生引起巴颜喀拉块体边界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达日地震除造成达日断裂破裂段两端相邻未破裂段显著的库仑应力增加外(>1.0×10^(6) Pa),同时造成龙日坝断裂中-北段、东昆仑断裂中西段、龙门山断裂中-北段、马尔康断裂、鲜水河断裂中-南段和甘孜—玉树断裂西段同震库仑应力的增加,最大达1.4×10^(4) Pa.相反,也造成东昆仑断裂中-东段、甘孜—玉树断裂中-东段、龙日坝断裂南段、鲜水河断裂北西段和龙门山断裂南段库仑应力的减小.达日地震的发生导致后续1955年康定7.5级地震、1963年阿兰湖7.0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等强震震源处累积(同震+震后)库仑应力变化分别为3.58×10^(3) Pa、1.16×10^(4) Pa、7.68×10^(3) Pa.结合震间构造应力累积速率的结果,认为1955年康定、1963年阿兰湖和2008年汶川地震的发震时间分别提前了约13.4年、40.6年和49.5年.上述结果显示块体内部强震对相邻边界断裂带上应力演化的影响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块体 达日地震 库仑应力变化 有限元模拟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中国地质灾害预防应对战略思考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传正 沈伟志 黄帅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11,共5页
全球气候变暖是极端事件增多增强的大背景,地质灾害的危害型式更加多样化,群链式效应明显。地质灾害链一般具有空间关联、时间接续、动力转换和灾情放大效应,产生的直接与间接危害更加巨大,经济社会影响更加深远。在总结中国地质灾害防... 全球气候变暖是极端事件增多增强的大背景,地质灾害的危害型式更加多样化,群链式效应明显。地质灾害链一般具有空间关联、时间接续、动力转换和灾情放大效应,产生的直接与间接危害更加巨大,经济社会影响更加深远。在总结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成就基础上,该文提出了存在的9个共性问题。基于安全发展理念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带来的7方面防灾减灾挑战。针对问题和挑战,提出了16项地质灾害预防应对的战略思考或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安全发展 气候变化 风险预防 应急响应
下载PDF
四川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温泉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磊 郭丽爽 +2 位作者 刘树文 杨耀 施得旸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89-598,共10页
温泉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对确定断裂带地下水来源、循环过程和断裂带活动性至关重要。为了确定青藏高原东缘温泉的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和流体来源本研究采集了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上温泉水、冷泉水、河流和积雪融水等样品,进行了氢氧稳定同位... 温泉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对确定断裂带地下水来源、循环过程和断裂带活动性至关重要。为了确定青藏高原东缘温泉的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和流体来源本研究采集了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上温泉水、冷泉水、河流和积雪融水等样品,进行了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组分测定,并进行了同位素特征的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温泉水体δ^(18)O变化范围为-19.04%~-12.71‰,平均值为-16.42‰;δ^(2)H变化范围为-144.07‰~-88.63‰,平均值为-122.37‰。河水的δ^(18)O变化范围为-15.90‰~-10.85‰,平均值为-13.86‰;δ^(2)H变化范围为-118.21‰~-71.12‰,平均值为-98.99‰。康定冷泉δ^(18)O和δ^(2)H分别为-13.66‰和-106.74‰。道孚积雪融水的δ^(18)O和δ^(2)H分别为-10.27‰和-65.41‰。不同类型水体样品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分布在全球和区域大气降水线上表明了大气降水成因,缺少明显的氧同位素漂移特征。不同类型水体同位素值差异较大显示出温泉与河水、积雪融水之间补给来源的不一致性。温泉同位素值具有明显的同位素高程效应,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上氧同位素高程效应为-0.23‰/100m,氢同位素高程效应为-1.95‰/100m。温泉氧同位素漂移与相关离子比值、Na-K-Mg三角图、Li和Sr元素等指标表明研究区域大部分温泉的水岩作用强度弱。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水岩作用特征和循环深度揭示出温泉的成因为远距离大气降水运移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在地下热储层加热后通过断裂上升到地表形成温泉,这为认识青藏高原东缘地热水循环、断裂带活动性与演化特征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 温泉 氢氧稳定同位素 补给来源 高程效应 循环深度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郑州西部山区“7·20”山洪地质灾害成因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传正 黄帅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31-943,共13页
2021年“7·20”极端暴雨引发河南省郑州市西部山区四市(荥阳、巩义、新密、登封)山洪地质灾害造成251人死亡失踪,分布在44个乡镇140个行政村、组或社区,既具有群发性、分散性,也具有相对集聚性。本次山洪地质灾害分散复杂,流域灾... 2021年“7·20”极端暴雨引发河南省郑州市西部山区四市(荥阳、巩义、新密、登封)山洪地质灾害造成251人死亡失踪,分布在44个乡镇140个行政村、组或社区,既具有群发性、分散性,也具有相对集聚性。本次山洪地质灾害分散复杂,流域灾害链和区域灾害群共存,山洪灾害链呈现空间关联、时间接续、动力转换和灾情放大的效应。文章总结了山洪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了山洪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探讨了索河流域邢门堂垴跨沟路基阻水溃决-王宗店暴洪冲淹-崔庙村海沟寨公路路基堰塞淹没等山洪灾害链的成因,研究了王宗店村南头组滑坡顺层滑移的地质力学模式及其稳定性与力学参数的关系。初步提出当前期过程或日降雨量达到200 mm,未来1 h预报雨量超过40 mm,或3 h预报雨量超过100 mm,可以作为山洪地质灾害预警响应判据,必须启动红色预警响应。研究结果可为郑州市西部山区预防应对山洪地质灾害提供决策支持,也可供类似的山地丘陵区城乡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响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 极端暴雨 山洪灾害 滑坡灾害 灾害链
下载PDF
2019年四川长宁MS6.0地震序列重定位和震源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徐志国 梁姗姗 +3 位作者 盛书中 张广伟 邹立晔 周元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7-391,I0001,共16页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20日期间四川区域台网记录到的地震进行重定位,得到7030个重定位事件,并获得了四川长宁MS6.0地震序列较准确的空间分布,并据此计算了震后长宁震源区的平均b值,分析了地震序列的活动性;利用...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20日期间四川区域台网记录到的地震进行重定位,得到7030个重定位事件,并获得了四川长宁MS6.0地震序列较准确的空间分布,并据此计算了震后长宁震源区的平均b值,分析了地震序列的活动性;利用近震全波形拟合方构深法东造,获浅获得的得了趋如主势下,震且主及西要4部结次地果MS:区≥①地5.0震四地的川震频长的度宁震远余源远震机高序制于列解东呈和部N矩W地-心区SE深;向②度分,b初布值倸步,空余分间震析分嬃深了布度本显分次示布地,整震震体后序呈长列现宁的出地发西区震呈现出明显的挤压构造环境;③主震和4次震级较大余震的矩心深度均较浅,尽管均为逆冲型为主的地震事件,但破裂面走向有所差异;④推测主震及中强余震是长宁背斜地区既有断裂或者同震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生断层长期受到外力挤压而错断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地震 重定位 B值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下载PDF
自然灾害的基本型式及防控对策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传正 王建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5-291,共17页
为了全面反映自然灾害的属性,更加科学地服务自然灾害的预防应对,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实践经验,采用综合归纳、分析抽象的方法系统提出并论证了自然灾害的基本型式。一般地,自然灾害分类考虑致灾原因和成灾... 为了全面反映自然灾害的属性,更加科学地服务自然灾害的预防应对,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实践经验,采用综合归纳、分析抽象的方法系统提出并论证了自然灾害的基本型式。一般地,自然灾害分类考虑致灾原因和成灾过程等因素,如经常使用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等。随着认识的深化,应用的广泛,仅仅立足动力成因尚不能全面反映自然灾害的特征,还需要从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空间和危害强度及其关联性进行考量。把自然灾害的基本型式划分为孤立型、链锁型、群发型和广域型,对应着自然灾害点、线、面和体4种空间分布。孤立型自然灾害单点出现,如雷击、雪崩、滑坡灾害等。链锁型自然灾害具有空间关联、时间接续、动力转换和灾情放大的链式作用特征,如滑坡-涌浪-堰塞湖-溃决洪水。群发型自然灾害指面状或区域分布,既具有分散群发性又具有相对集聚性的特点,一般由若干灾害点或灾害链组成。广域型自然灾害在大范围三维空间出现,不但可能出现灾害点、链、群型式,更会在广大地域造成无差别危害,如飓风、海啸或火山灰云导致的灾难。4种自然灾害型式存在组合关系,关联的多点可能构成链,点、链成群,点、链、群在一个广大的场域出现等。自然灾害的类和型存在转化关系,以引发因素或成因定类,以危害特点或结果定型,类、型转变,因、果互换。阐述了自然灾害的成因关联性与灾害型式的关联性,提出了不同型式自然灾害的防控对策,期望为防灾减灾理论研究与预防应对提供更扎实的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孤立型 链锁型 群发型 广域型
原文传递
模拟地震波传播的三维逐元并行谱元法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少林 杨顶辉 +3 位作者 徐锡伟 李小凡 申文豪 刘有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93-1005,共13页
高效地震波场正演模拟对于复杂模型中地震波传播与成像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在谱元法原理框架内,对已有逐元谱元法改进,提出一种新的逐元并行谱元法求解三维地震波运动方程,并得到地震波场.逐元并行谱元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在单元上进行质量... 高效地震波场正演模拟对于复杂模型中地震波传播与成像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在谱元法原理框架内,对已有逐元谱元法改进,提出一种新的逐元并行谱元法求解三维地震波运动方程,并得到地震波场.逐元并行谱元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在单元上进行质量矩阵与解向量的乘积运算,并将此运算平均分配至每一个CPU计算核心,此处理有利提升谱元法的并行计算效率.同时,根据Gauss-Lobatto-Legendre(GLL)数值积分点与插值点重合的特点,将稠密单元刚度矩阵的存储转化成单元雅克比矩阵行列式的值及其逆的存储,大幅减少谱元法计算内存开销.此外,在模型边界上利用逐元并行谱元法求解二阶位移形式完美匹配层(PML)吸收边界条件,消除边界截断而引入的虚假反射.通过逐元并行谱元法得到的数值解与解析解对比,以及实际地震波场模拟,数值结果证实了逐元并行谱元法用于地震波场模拟的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 谱元法 正演模拟 PML吸收边界条件
下载PDF
大量程高灵敏度的光纤光栅低频振动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苏李 张晓彤 +4 位作者 吕沛桐 孙铭阳 王成虎 陈晨 张天瑜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314-320,共7页
针对低频振动检测的需求,研制了一种基于柔性铰链的光纤光栅(FBG)振动传感器,实现了在一定范围内对低频信号的高精度测量。根据传感器的理想结构模型,结合力矩平衡方程和拉格朗日方程给出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固有频率的计算方法,并采用AN... 针对低频振动检测的需求,研制了一种基于柔性铰链的光纤光栅(FBG)振动传感器,实现了在一定范围内对低频信号的高精度测量。根据传感器的理想结构模型,结合力矩平衡方程和拉格朗日方程给出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固有频率的计算方法,并采用ANSYS软件对传感器的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了一阶谐振频率为92.457 Hz。通过性能测试试验,传感器在0.5~55 Hz这个频率范围内平坦度好,固有频率为91 Hz,与有限元分析结果一致,灵敏度为1.94 nm/g,线性度为99.99%。其纵向灵敏度远优于横向灵敏度,具备较强的横向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传感器 FBG 柔性铰链 高灵敏度 大量程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大邑地震空区地应力状态与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兵 谢富仁 +8 位作者 黄金水 徐锡伟 郭啟良 张广伟 许俊闪 王建新 姜大伟 王健 丁立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09-1418,共10页
龙门山断裂带大邑地震空区位于2008年汶川地震区和2013年芦山地震区之间,是一个长约40~60km缺少地震发生的区域.关于大邑地震空区的地震危险性以及是否存在高应力仍存在争议.为进一步从应力角度评估大邑地震空区的地震危险性,在具有发... 龙门山断裂带大邑地震空区位于2008年汶川地震区和2013年芦山地震区之间,是一个长约40~60km缺少地震发生的区域.关于大邑地震空区的地震危险性以及是否存在高应力仍存在争议.为进一步从应力角度评估大邑地震空区的地震危险性,在具有发生地表破裂型地震能力并且具有高地震危险性的双石-大川断裂带两侧各布置1个钻孔(深度分别为1000和500m)进行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工作.利用这些新数据结合Byerlee定律的稳定性分析和已有强震前的应力测量资料进行类比,结果表明,大邑地震空区双石-大川断裂带(大川镇)附近处于高地应力状态,具备了摩擦滑动的必要条件,具有发生中、强震的潜在危险性.研究结果揭示了大邑地震空区内1000m深度范围内的地应力剖面,为全面评估地震空区地震危险性提供了全新数据,这对于探索地震发生的机理与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邑地震空区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地应力状态 Byerlee准则 断层稳定性
原文传递
长宁地区复杂地震活动的力学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胡幸平 崔效锋 +4 位作者 张广伟 王甘娇 Arno Zang 史丙新 姜大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共17页
长宁地区地震活动复杂,发生在长宁背斜轴部的长宁MS6.0地震及其后续中强余震的震源机制与相距仅十几公里的南部向斜区内的中强震具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仅仅是由于发震断层构造不同所造成的,还是孕育地震的应力场本身也存在局部变化?为... 长宁地区地震活动复杂,发生在长宁背斜轴部的长宁MS6.0地震及其后续中强余震的震源机制与相距仅十几公里的南部向斜区内的中强震具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仅仅是由于发震断层构造不同所造成的,还是孕育地震的应力场本身也存在局部变化?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在通过双差层析成像反演修正小震定位和波速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小震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获取了长宁地区地壳应力场的精细结构,并据此分析了其与中强震震源机制解的力学一致性.研究发现,长宁地区地壳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轴在整个区域内基本都处于近水平状态,其方位虽由北向南发生了一定角度的顺时针旋转,但也基本保持为近东西向;相比之下,应力类型在长宁背斜轴部和南部向斜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前者为逆冲型,而后者为走滑型.同时,这两个局部区域的应力场与对应区域内的中强震震源机制解的吻合度较高,但与非对应区域内的中强震震源机制解的吻合度较低,甚至在力学上是相抵触的,表明区域应力场的局部改变是长宁地区复杂地震活动的必要力学基础.通过岩石力学估算,本文认为岩石泊松比的横向差异很可能是造成这种应力场局部改变的主要成因.此外,本文还对长宁MS6.0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认为长宁背斜轴部在6~9 km深度内存在基底断层,而正是这种基底断层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发生错动导致了长宁MS6.0地震序列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地区 复杂地震活动 应力场局部变化 岩石泊松比 基底断层
下载PDF
2019年四川长宁6.0级地震主震及中强余震(MS≥4.0)的震源机制及其应力场 被引量:10
16
作者 梁姗姗 徐志国 +3 位作者 盛书中 张广伟 赵博 邹立晔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7-561,共15页
北京时间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43秒,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MS6.0地震,震源深度16km。为了更好地了解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文中利用四川省地震局提供的震相观测报告资料,采用HYPOINVERSE 2000方法对四川长宁MS6.0主震进行重定位,并使用... 北京时间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43秒,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MS6.0地震,震源深度16km。为了更好地了解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文中利用四川省地震局提供的震相观测报告资料,采用HYPOINVERSE 2000方法对四川长宁MS6.0主震进行重定位,并使用四川、云南、重庆和贵州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g CAP方法反演了2019年6月17日长宁MS6.0地震序列主震的双力偶机制解、全矩张量解以及中强余震序列(MS≥4.0)事件的双力偶机制解。重定位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主震位置为(28.35°N,104.88°E),震源深度为6.98km,为极浅源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表明,长宁MS6.0主震的发震断裂主要为逆断兼左旋走滑性质,且全矩张量解显示其含有一定比例的非双力偶成分。主震发生后,连续发生的中强余震序列表现为走滑和逆冲型断层机制,发震类型在空间上呈现分段差异分布的特征,反映了发震断层错动过程的复杂性。基于震源机制解确定的震源区域应力场方向与整体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整体区域构造主压应力轴方向由长宁地震前的NWW向变为震后的NEE向。综合长宁地区的区域构造地质特征和余震展布方向分析认为,此次长宁MS6.0地震是在背景应力场作用下,长宁背斜上的先存断裂破裂引起滑动而引发的,发震断层为NW走向的高倾角逆冲兼左旋走滑趋势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地震 地震定位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反演 长宁背斜 先存断裂
下载PDF
中国海域及邻区统一地震目录及其完整性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谢卓娟 李山有 +3 位作者 吕悦军 徐伟进 张愉玲 刘雯歆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93-1019,共27页
地震目录是开展活动构造、地震区划、地震预测和防震减灾等工作的重要基础,对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可靠性进行分析是地震学研究的基本前提之一。目前,中国海域及邻区统一的地震目录编纂及其完整性分析尚属空白。基于此现状,文中广泛收集... 地震目录是开展活动构造、地震区划、地震预测和防震减灾等工作的重要基础,对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可靠性进行分析是地震学研究的基本前提之一。目前,中国海域及邻区统一的地震目录编纂及其完整性分析尚属空白。基于此现状,文中广泛收集了中国海域及邻区的地震台网、全球地震台网的分布情况和地震资料,并基于此开展了以下工作:1)研究了不同海域、不同时段的地震观测能力;2)分析了中国海域及邻区地震震中定位精度的时、空分布特点;3)采用正交回归方法拟合了中国海域及邻区面波震级、体波震级与矩震级之间的转换关系式,建立了中国大陆地震台网与中国台湾地区地震台网ML震级、中国大陆地震台网与菲律宾地震台网MS震级的转换关系式,并最终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区统一震级标度的地震目录;4)基于震级累积频度(N-T)关系分析了中国海域及邻区统一地震目录不同范围、不同震源深度各震级档的完整起始年限。本研究是中国国内首次针对海域地震活动特征进行的海域及邻区统一地震目录的编制工作,填补了中国海域及邻区地震目录编制的空白,为中国海域及邻区活动构造、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了基础,为编制海域地震区划图以及海域建设规划和工程建设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此外,文中对地震监测能力的分析可为今后地震台网的优化布局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域及邻区 地震目录 震级转换 完整性分析
下载PDF
张衡一号电磁卫星在轨情况及主要的科学成果 被引量:6
18
作者 泽仁志玛 刘大鹏 +19 位作者 孙晓英 杨艳艳 赵庶凡 颜蕊 张振霞 黄河 杨德贺 王婕 楚伟 王桥 许嵩 胡云鹏 林剑 谭巧 黄建平 鲁恒新 郭峰 周娜 李文静 申旭辉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年第4期455-465,共11页
张衡一号电磁卫星是中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天基观测平台,其科学目标是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数据,对中国及其周边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弥补地面观测的不足,探索地震监测预测新途径.张衡一号电磁... 张衡一号电磁卫星是中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天基观测平台,其科学目标是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数据,对中国及其周边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弥补地面观测的不足,探索地震监测预测新途径.张衡一号电磁卫星系列的第一颗试验卫星于2018年2月成功发射,现已在轨稳定运行4年多;第二颗同类电磁卫星将于2023年6月左右发射.在轨测试、交叉定标工作表明张衡一号电磁卫星具备良好数据质量.在科学产出方面,张衡一号卫星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是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IGRF)构建一个多世纪以来,唯一由中国科学家牵头且唯一采用中国数据制作的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基于张衡一号的电离层电子密度3D模型很好地重现了电离层结构特征;张衡一号电磁卫星在地震等自然灾害、空间天气事件监测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响应能力;在圈层耦合机理方面,关于地震电磁波跨圈层传播全波计算方法能够计算出岩石圈-电离层波导及电离层中的电磁场变化,证实了张衡一号卫星电磁场载荷探测地震低频电磁异常的能力.张衡一号卫星能够反映岩石圈的地震、甚低频发射站、岩石圈磁异常、大气层的闪电等活动.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张衡一号电磁卫星与其它观测结果一致,具备良好的数据质量,将为地球物理、空间物理等相关领域持续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一号 电磁卫星 在轨状态 数据质量 地球物理场模型 地震空间电磁异常 空间天气事件 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机理
下载PDF
高性能并行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叶翔宇 李强 +2 位作者 郭禹含 梁廖逢 王中根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1-740,共10页
传统分布式水文模型采用串行计算模式,其计算能力无法满足大规模水文精细化、多要素、多过程耦合模拟的需求,亟需并行计算的支持。进入21世纪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并行环境的逐步完善,为分布式水文模型并行计算提供了软硬件支撑。... 传统分布式水文模型采用串行计算模式,其计算能力无法满足大规模水文精细化、多要素、多过程耦合模拟的需求,亟需并行计算的支持。进入21世纪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并行环境的逐步完善,为分布式水文模型并行计算提供了软硬件支撑。论文从并行环境、并行算法2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总结概括,分析了不同并行环境和并行算法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提高模型并行效率的手段,即合理分配进程/线程数缩减通信开销,采用混合并行环境增强模型可扩展性,空间或时空离散化提高模型的可并行性及动态分配计算任务、平衡工作负载等。最后,论文对高性能并行分布式模型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模型 并行计算 高性能水文模型 并行环境 并行算法
原文传递
S-SARⅡ技术的崩塌临灾应急监测原理及其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冀昆 杨晓琳 王成虎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51,61,共11页
崩塌灾害具有高隐蔽性、强突发性、重危害性等特点,其预警监测是各类重大基础工程准备阶段以及施工期间的重要研究工作,同时也是崩塌临灾监测救援现场指挥工作的重要科学依据。结合地基合成孔径干涉雷达技术(GB-InSAR)和最新的MIMO技术... 崩塌灾害具有高隐蔽性、强突发性、重危害性等特点,其预警监测是各类重大基础工程准备阶段以及施工期间的重要研究工作,同时也是崩塌临灾监测救援现场指挥工作的重要科学依据。结合地基合成孔径干涉雷达技术(GB-InSAR)和最新的MIMO技术,将应急边坡救援雷达S-SARⅡ的系统量程扩大了60倍,并通过监测内蒙古某矿场主矿坑西南帮崩塌隐患点生成雷达形变图,结合三维高程模型DEM以及多种预测模型预测崩塌发生时间。结果表明,S-SARⅡ精准地确定了形变区域及形变量,并预测崩塌发生时间为8月29日9∶32-10∶27之间,最终崩塌发生时间为8月29日10点26分。因此,S-SARⅡ准确预测了崩塌灾害的发生时间,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矿区的生产安全,并通过实际应用分析证明,优化后的S-SARⅡ的系统量程得到了数量级提升,满足崩塌监测的需要,且以S-SARⅡ为代表的遥测预警技术在地质灾害险情处置和应急救援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ARⅡ 崩塌 MIMO 临灾应急监测 GB-InSA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