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癌及其转移淋巴结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13
1
作者 谢永生 吴美妮 +4 位作者 何品 杨倩 刘周 韩志江 罗德红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5-718,共4页
甲状腺癌是最为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部分学者认为是超声的广泛应用导致甲状腺癌发现率不断提高。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是精准诊断甲状腺癌的基础。超声是甲状腺病变定性诊断的首选检... 甲状腺癌是最为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部分学者认为是超声的广泛应用导致甲状腺癌发现率不断提高。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是精准诊断甲状腺癌的基础。超声是甲状腺病变定性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对胸骨后甲状腺病变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能力不足,且其诊断准确率与操作者的个人技术和临床经验密切相关。CT和MRI的扫描范围广,可清晰显示甲状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便于精确评估肿瘤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范围,是甲状腺病变定性、定量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本文中对甲状腺癌及其转移淋巴结的常见CT和MRI征象进行归纳总结,希望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原文传递
动态对比增强MRI的定量及半定量参数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何品 胡尔曼•巴合提别克 +7 位作者 张妙如 刘周 王士旭 梁龙飞 龙莉 邓文明 魏明辉 罗德红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17,共6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的定量及半定量参数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45例,术前均行颈部DCE-MRI增强检查,获取定量参...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的定量及半定量参数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45例,术前均行颈部DCE-MRI增强检查,获取定量参数:容积转运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_(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_e)和非定量参数:增强曲线下初始面积(initial area under the gadolinium curve,IAUGC)、最大增强斜率(maximum slope of increase,Max Slope)、对比增强比率(contrast enhancement rate,CER)以及时间-信号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s,TIC);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Fisher检验分析两组间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并通过绘制ROC曲线来评价DCE-MRI中的各参数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的诊断效能。结果在4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良性结节12个(良性组),恶性结节34个(恶性组),良性结节:平均K_(ep)、K^(trans)、V_e值分别为(3.63±2.83)min^(-1)、(1.41±1.01)min^(-1)、(0.48±0.19)min^(-1);恶性结节分别为(2.70±2.42)min^(-1)、(1.23±1.23)min^(-1)、(0.51±0.22)min^(-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良性结节:Max Slope、CER、IAUGC值分别为(0.10±0.10)s、(2.04±0.67)s、(0.78±0.38)s,恶性结节分别为(0.07±0.10)s、(1.55±0.67)s、(0.94±0.67)s,且两组间CER值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对于区分良恶性结节的最佳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0.75、0.62,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TIC曲线显示甲状腺恶性结节多表现为Ⅱ型曲线,良性结节多表现为Ⅲ型曲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DCE-MRI中的半定量参数(CER)及TIC曲线类型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有一定的诊断效能,初步数据显示基于DCE-MRI的定量参数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价值有限,尚需要更大样本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定量分析 半定量分析 时间信号曲线
下载PDF
通过深度学习模型从增强CT图像合成平扫CT图像的质量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礼健 刘周 +3 位作者 钟贻洪 康文焱 李天然 罗德红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目的通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方法从增强CT合成平扫CT图像,临床主观和客观评估合成平扫CT图像(DL-SNCT)与金标准平扫CT图像的相似性,探讨其潜在临床价值。方法同时行常规平扫和增强CT扫描的患者34例,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将增强CT图像... 目的通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方法从增强CT合成平扫CT图像,临床主观和客观评估合成平扫CT图像(DL-SNCT)与金标准平扫CT图像的相似性,探讨其潜在临床价值。方法同时行常规平扫和增强CT扫描的患者34例,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将增强CT图像合成DL-SNCT图像,以平扫CT图像为金标准,主观评价DL-SNCT的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包括解剖结构清晰度、伪影、噪声、图像结构完整性、图像变形,均采用4分制);利用配对t检验比较DL-SNCT与金标准平扫CT图像不同血供特点的解剖部位(主动脉、肾脏、肝实质、臀大肌)以及不同强化模式的肝脏病变(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肝囊肿)的CT值。结果主观评价上,DL-SNCT图像在伪影、噪声、图像结构完整性、图像变形方面评分都达到4分,与平扫CT图像评分相一致(P>0.05);在解剖结构清晰度方面评分略低于平扫CT图像[(3.59±0.70)分vs.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9,P<0.05)。对于不同解剖部位而言,DL-SNCT图像主动脉、肾脏的CT值显著高于平扫CT图像(t=-12.89、-9.58,P<0.05),而肝实质、臀大肌CT值与平扫CT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强化模式肝脏病变而言,DL-SNCT图像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的CT值显著高于平扫CT图像(t=-10.84、-3.42、-3.98,P<0.05),而肝囊肿CT值与平扫CT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SNCT在图像质量上以及一些强化方式比较单一的解剖部位的CT值已接近金标准平扫CT,但对于强化程度变化大的解剖部位,以及有着不同强化模式的肝脏病变,DL-SNCT在临床应用前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增强CT 合成平扫CT 图像质量
原文传递
采用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的术前多参数MRI特征对甲状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4
作者 谢永生 王士旭 +7 位作者 张妙如 刘周 胡尔曼•巴合提别克 梁龙飞 龙莉 邓文明 魏明辉 罗德红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22,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的术前多参数MRI特征对甲状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51例,均行甲状腺病灶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前均行3.0 T增强... 目的探讨采用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的术前多参数MRI特征对甲状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51例,均行甲状腺病灶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前均行3.0 T增强MRI扫描。以术后病理为对照,分析比较转移淋巴结和非转移淋巴结的MRI征象,构建转移淋巴结的预测模型。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用于构建预测模型,ROC曲线用于评估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51例甲状腺癌患者共135枚淋巴结纳入研究,其中转移淋巴结74枚,非转移淋巴结61枚。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的长短径、ADC值、T1WI和抑脂T2WI信号、形状、边缘、是否囊变、强化程度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抑脂T2WI呈混杂信号、明显强化、低ADC值(<0.91×10^(-3)mm^(2)/s)是转移淋巴结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这3个MRI征象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其AUC为0.93,敏感度为82.4%,特异度为88.5%。甲状腺癌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时,其Ⅵ区非转移淋巴结的长径、短径均大于不伴桥本氏甲状腺炎组(P<0.05)。结论术前多参数MRI特征对甲状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转移淋巴结多表现为抑脂T2WI呈混杂信号、明显强化、更低的ADC值,为甲状腺癌的术前临床决策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磁共振成像 表面线圈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平扫和扩散加权成像预测脑转移瘤的价值 被引量:10
5
作者 钟贻洪 杨倩 +5 位作者 刘周 王云飞 李丽 文洁 刘礼健 罗德红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6-471,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和扩散加权成像(DWI)预测脑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经增强MRI检查和临床诊断为脑转移瘤和非脑转移瘤患者的MRI平扫的影像学表现,对...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和扩散加权成像(DWI)预测脑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经增强MRI检查和临床诊断为脑转移瘤和非脑转移瘤患者的MRI平扫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105例脑转移瘤(转移组)和103例非脑转移瘤(非转移组)患者的常规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WI/FLAIR)、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转移组患者中T1WI低信号、等信号、高信号和混杂信号分别为54、23、9和19例,非转移组患者中T1WI低信号和等信号分别为52和5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转移组中T2WI低信号、等信号、高信号和混杂信号分别为1、9、72和23例,非转移组中T2WI等信号和高信号分别为11和9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转移组中DWI低信号、高信号和混杂信号分别为4、31、65例;非转移组中DWI高信号4例,其余均呈等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转移组中T2WI/FLAIR低信号、等信号、高信号和混杂信号分别为4、5、60和36例,非转移组中T2WI/FLAIR均为高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转移组患者病灶周围伴水肿69例,高于非转移组(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转移组患者的ADC值为(0.919±0.019)×10-3 mm^(2)/s,低于非转移组[(1.098±0.012)×10-3 mm^(2)/s,P<0.05]。结论对于伴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脑转移瘤与非转移瘤患者MRI平扫中的T1WI、T2WI、DWI和T2WI/FLAIR信号差异明显,混杂信号、病灶周围水肿和DWI扩散受限有助于诊断脑转移瘤,以上参数联合应用可以提高预测脑转移瘤的诊断效能,必要时需进一步行MRI增强扫描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肿瘤 磁共振成像 原发恶性肿瘤 弥散加权成像
原文传递
基于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的甲状腺磁共振检查和超声检查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倩 郝晶 +7 位作者 刘周 邓文明 张妙如 彭映华 龙莉 张艳 魏明辉 罗德红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874-1878,共5页
目的与甲状腺超声检查对比,评估使用8通道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进行磁共振检查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对49名健康志愿者行甲状腺磁共振和超声检查,磁共振检查采用8通道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以超声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别从结节数目、大小、位... 目的与甲状腺超声检查对比,评估使用8通道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进行磁共振检查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对49名健康志愿者行甲状腺磁共振和超声检查,磁共振检查采用8通道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以超声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别从结节数目、大小、位置、性质多方面评估磁共振对甲状腺结节的检查价值,将甲状腺超声检出的结节分为长径≤3 mm、3 mm<长径<10 mm、长径≥10 mm三组,分析磁共振对不同组别甲状腺结节的检出效能。结果甲状腺超声检查,49名志愿者中共有23名检出30个结节,MR检出其中21名的27个结节,结节检出率为90%。MR分别检出超声所检出长径≤3 mm、3 mm<长径<10 mm、长径≥10 mm三组结节11个、15个、4个中的9个(81.82%)、14个(93.33%)、4个(100%)。对于甲状腺超声和磁共振均检出的27个结节,甲状腺超声检查长径、短径平均分别为6.17 mm、3.76 mm,MR检查长径、短径平均分别为5.58 mm、3.91 mm,两种检查方式长径和短径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结节性质方面,磁共振检出的27个结节中有26个性质和超声是一致的,其余1个结节,超声诊断为囊实性,而磁共振诊断为囊性。结论与甲状腺超声检查相比,使用8通道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进行磁共振扫描,在结节数目、大小、位置以及性质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磁共振成像 超声 表面线圈
原文传递
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在甲状腺MRI中的图像质量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杨倩 邹丽艳 +6 位作者 刘周 邓文明 张妙如 宋晓敏 李天然 王云飞 罗德红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8通道特制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对甲状腺磁共振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49名健康志愿者使用8通道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行甲状腺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WI-FS(fat-suturation)、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 目的探讨8通道特制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对甲状腺磁共振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49名健康志愿者使用8通道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行甲状腺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WI-FS(fat-suturation)、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STIR和DWI-FOCUS。然后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主观评价为由两名影像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依据Likert Scale评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双盲评价,并对评分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客观评价为测量不同序列图像甲状腺组织的信号强度、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并对左右叶甲状腺组织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基于主观评分标准,两名评分者评分结果为:T1WI、T2WI和T2WI-FS评分均达到4分以上,DWI-STIR和DWI-FOCUS序列均达到3分以上,二者对T1WI、T2WI、T2WI-FS、DWI-STIR和DWI-FOCUS各序列评分一致性分别为0.92、0.94、0.96、0.93和0.89。基于客观评价,T1WI、T2WI、T2WI-FS、DWI-STIR和DWI-FOCUS各序列甲状腺组织信号强度分别为1246.39、1345.03、860.88、236.91和569.06,左右叶一致性分别为0.957、0.937、0.924、0.871和0.848。各序列甲状腺组织信噪比分别为17.56、33.18、42.82、27.99和19.53,左右叶一致性分别为0.945、0.957、0.885、0.825和0.773。各序列甲状腺组织对比噪声比分别为0.20、5.36、3.07、16.01和9.91,左右叶一致性分别为0.577、0.704、0.740、0.710和0.589。结论使用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扫描图像主观评分高,信号均匀,信号强度、信噪比以及对比噪声比高,可以满足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磁共振成像 图像质量评价 表面线圈 信噪比
下载PDF
基于MRI放射组学模型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文洁 王猛 +5 位作者 刘周 任雅 杨倩 向露 耿亚媛 罗德红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6-512,共7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乳腺癌基于多参数磁共振图像的放射组学特征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中的价值。方法:乳腺癌患者98例,共114个乳腺病变,利用基于直方图、形状和纹理的多参数图像特征分别提取107个放射组学特征。采用方差阈... 目的:研究原发性乳腺癌基于多参数磁共振图像的放射组学特征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中的价值。方法:乳腺癌患者98例,共114个乳腺病变,利用基于直方图、形状和纹理的多参数图像特征分别提取107个放射组学特征。采用方差阈值(方差阈值=0.8)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asso)来减少冗余特征。基于所选择的最优特征,建立放射性组学的预测模型,采用了3个分类器,分别是k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Logistic回归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LR)。并利用ROC分析方法对测试集中曲线下的面积(under the curve,AUC)进行预测性能评价。结果: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46例共56个病灶,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52例共58个病灶。在特征选择之后,利用最佳放射组学特征(5倍交叉验证,分别12、10、29、10、16个特征)建立预测模型。在三种基于放射组学的模型中,SVM模型的性能最好,平均AUC为0.805,高于KNN及LR的平均AUC(0.783、0.802)。结论:乳腺癌的MRI纹理分析可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非侵袭性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多参数磁共振 放射组学 机器学习模型
下载PDF
基于T2WI-FS的影像组学特征在术前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王猛 刘周 +3 位作者 文洁 何翠菊 耿亚媛 罗德红 《肿瘤影像学》 2022年第1期28-35,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T2加权成像压脂序列(T2-weighted imaging fat suppression,T2WI-FS)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所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在术前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s,ALN)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 目的:探讨基于T2加权成像压脂序列(T2-weighted imaging fat suppression,T2WI-FS)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所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在术前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s,ALN)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乳腺癌患者68例,共171枚ALN(转移101枚,非转移70枚)。在T2WI-FS图像上勾画每个目标淋巴结的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lume of interest,VOI),并提取一阶统计量特征、几何形状及纹理特征等影像组学特征。随机将两组ALN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8∶2),采用K最佳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对训练集特征降维以筛选出关键特征,最后建立基于K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3种分类器的机器学习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方法在验证集中评价3种预测模型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并用精准度、召回率和F1值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并采用DeLong法比较不同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基于每个VOI提取107个影像组学特征,通过降维处理后最终获取6个最佳特征进行模型构建。这6个特征包括1个形态学特征(表面积体积比)和5个纹理特征(依赖熵、游程熵、归一化依赖不均匀性、游程比及大区域的高灰度值优势)。在基于6个最佳特征通过3个分类器所构建的乳腺癌ALN转移预测模型中,LR、KNN和SVM模型的AUC分别为0.88、0.86和0.86,DeLong检验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R模型的效能可能稍高,在测试集中LR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精准度、召回率和F1值分别为0.86、0.86、0.80、0.86和0.83。结论:基于淋巴结T2WI-FS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可在术前预测乳腺癌ALN转移的基础上提供额外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转移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在乳腺癌切除活检后残留病灶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文洁 何翠菊 +4 位作者 孙佳乐 刘周 关剑 王猛 向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6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在乳腺癌首次切除活检后,再次切除前评估残留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2年1月38例切除活检后乳腺癌患者,来我院再次手术前行乳腺MRI检查的影像资料。根据再次手术后病理分为有残留组... 目的探讨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在乳腺癌首次切除活检后,再次切除前评估残留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2年1月38例切除活检后乳腺癌患者,来我院再次手术前行乳腺MRI检查的影像资料。根据再次手术后病理分为有残留组及无残留组,比较两组临床和病理资料、MRI影像特征及BI-RADS分类的差异。结果再次手术后病理证实15例乳腺癌有残留,23例患者无残留。两组间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对侧乳腺是否异常、病理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手术方式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残腔边缘结节性强化、叶段样、导管样非肿块强化或距离残腔≥5mm结节状强化,提示乳腺癌残留。残留组TIC曲线更多表现为Ⅱ型或Ⅲ型,BI-RADS分类多表现为4及5类。MRI BI-RADS分类对乳腺癌残留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0%、86.96%、80.00%、86.96%、80.00%。结论乳腺动态增强MRI有利于乳腺癌切除术后残留病灶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磁共振 残留病灶 乳腺数据和报告系统
下载PDF
磁共振钆对比剂增强前后对APT信号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倩 刘周 +5 位作者 邹丽艳 罗虹虹 吴卫星 姬红 肖嘉辉 罗德红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87,共7页
目的通过体外模体实验和体内人体试验,探究临床剂量钆(Gd)对比剂对酰胺质子转移效应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参考临床剂量,向24个装有鸡蛋清的试管中放入不同剂量的Gd对比剂制成体模,对体模进行磁共振扫描,为了验证结果的可重复性,对体模进... 目的通过体外模体实验和体内人体试验,探究临床剂量钆(Gd)对比剂对酰胺质子转移效应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参考临床剂量,向24个装有鸡蛋清的试管中放入不同剂量的Gd对比剂制成体模,对体模进行磁共振扫描,为了验证结果的可重复性,对体模进行三次扫描,并对扫描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体内试验通过对19名脑肿瘤患者进行对比剂注射前后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扫描。使用MATLAB软件计算每个试管以及大脑不同区域,包括整个脑组织、外周水肿、肿瘤区域、脑白质和脑灰质的APT值,通过余弦相似度量化对比剂增强前后APT图像的相似性,配对t检验比较对比剂增强前后APT值的差异。结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三次扫描APT值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98,且随着MRI对比剂浓度的增加,体模中各管的平均APT值呈下降趋势。当加入的Gd剂量小于1μL时,APT值的平均值保持相对稳定,并在12%左右波动(范围为11.61%~13.42%)。但当Gd添加剂量超过1μL时,蛋清的APT值显著降低。直到添加剂量达到20μL左右,APT值的下降逐渐稳定在2%左右(范围为1.88%~2.13%)。体内试验结果显示,对于整个脑组织和脑灰质以及非强化肿瘤病灶而言,对比剂增强前后病灶APT值没有显著变化(P=0.18、0.21、0.53);对于脑白质和强化肿瘤病灶,对比剂增强前后APT值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体外实验和体内试验均证实,对比剂增强以后,APT信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强化比较明显的病灶。因此在进行临床扫描方案设计时,为避免对比剂对APT信号的影响,应该在注射对比剂前进行APT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钆对比剂
下载PDF
3.0 T MRI在乳腺癌患者乳头乳晕复合体受侵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文洁 王猛 +4 位作者 任雅 关剑 刘周 向露 罗德红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49,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3.0 T MRI检查评估乳腺癌患者中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 areola complex,NAC)受侵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术前进行乳腺MRI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可手术乳腺癌患者179例。通过比较术前MRI... 目的探讨术前3.0 T MRI检查评估乳腺癌患者中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 areola complex,NAC)受侵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术前进行乳腺MRI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可手术乳腺癌患者179例。通过比较术前MRI和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评估MRI征象判断NAC受侵的准确性。结果179例乳腺癌患者中,NAC阳性组40例,NAC阴性139例。乳腺MRI上肿瘤距离乳头的距离≤0.75 cm、乳头回缩、存在连续强化征、乳头乳晕皮肤增厚、单侧乳头强化等征象对诊断NAC受侵有帮助(P<0.05)。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肿瘤距离乳头的距离≤0.75 cm诊断NAC受侵的曲线下面积略高于后四个征象(0.862 vs.0.739、0.800、0.696、0.711)。结论乳腺MRI征象(肿瘤距离乳头的距离、乳头回缩、存在连续强化征、乳头乳晕皮肤增厚、单侧乳头强化)为术前无创性评估乳腺癌NAC受侵情况提供有效方法,可在乳腺癌术前提供更多具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头乳晕复合体 肿瘤与乳头间的距离 连续强化征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18)F-FDG PET-CT的3种方法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定性诊断价值比较
13
作者 常林宝 武钊宇 +4 位作者 赵铭 马宁 邢军 田蓉蓉 张红雨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1期850-855,共6页
目的对比基于^(18)F-FDG PET-CT的3种方法(阈值法、视觉法、CT法)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且符合肺部影像数据和报告系统1.1(Lung-RADS1.1)分级标准2~... 目的对比基于^(18)F-FDG PET-CT的3种方法(阈值法、视觉法、CT法)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且符合肺部影像数据和报告系统1.1(Lung-RADS1.1)分级标准2~4级的226例SPN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结果、CT征象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比较阈值法(依据SUV_(max))、视觉法[依据纵隔血池氟代脱氧葡萄糖(FDG)摄取程度或肝血池FDG摄取程度]、CT法(依据Lung-RADS1.1分级标准)对SPN的诊断效能。将3种方法中诊断准确度最高的方法相结合作为PET-CT综合诊断法,比较PET-CT综合诊断法与3种方法之间的诊断效能。结果226例SPN患者中,病理诊断恶性174例,良性52例。ROC曲线分析显示,在CT法中,方法2(将Lung-RADS1.1分级4A级及以下定为良性,4B级及以上定为恶性)诊断SPN良、恶性的AUC为0.622,灵敏度为87.93%,准确度为76.11%,诊断效能高于方法2。阈值法中,方法1(将SUV_(max)≥2.5的实性SPN和SUV_(max)≥1.14的磨玻璃SPN定为恶性,其余定为良性)诊断SPN良、恶性的AUC为0.675,灵敏度为85.06%,准确度为76.99%,诊断效能高于阈值法和视觉法中的其他方法。将CT法诊断方法2及阈值法诊断方法1结合形成PET-CT综合诊断法,其诊断SPN良、恶性的AUC为0.652,灵敏度为97.70%,准确度为82.74%,诊断效能高于其他方法。结论基于^(18)F-FDG PET-CT的阈值法、视觉法及CT法对SPN的负性诊断价值相似,但将CT法与阈值法结合后,其诊断效能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原文传递
慢性高原病患者脑动脉整体CT值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文洁 木拉提·克里木 +4 位作者 廖兴雷 卡热米丁 喀迪尔江·托合提 木那克·仙比 肉扎洪·努如木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2期199-202,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患者头颅CT平扫图像上脑动脉CT值变化,探讨脑动脉整体CT值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相关性。方法CMS患者40例为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者53例为对照组,2组均行头颅CT平扫,... 目的观察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患者头颅CT平扫图像上脑动脉CT值变化,探讨脑动脉整体CT值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相关性。方法CMS患者40例为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者53例为对照组,2组均行头颅CT平扫,测量双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及基底动脉CT值,计算脑动脉整体CT值;于头颅CT平扫1周内行血常规检查,记录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CMS患者脑动脉整体CT值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年龄[(59.70±18.30)岁]大于对照组[(50.13±16.12)岁](t=2.673,P<0.001),男性、少数民族比率(52.50%、82.50%)与对照组(39.62%、83.0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26,P=0.217;χ^(2)=0.004,P=0.948)。观察组左侧和右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脑动脉整体CT值[(57.57±4.47)、(58.34±4.75)、(57.23±4.75)、(57.71±4.40)Hu]及红细胞计数[(6.13±0.82)×10^(12)/L]、血红蛋白[(188.10±23.68)g/L]、红细胞压积[(58.22±8.76)%]均高于对照组[(46.45±3.50)Hu、(46.52±3.73)Hu、(45.06±3.70)Hu、(46.01±3.29)Hu、(4.69±0.37)×10^(12)/L、(141.92±12.39)g/L、(42.97±3.63)%](P<0.05)。CMS患者脑动脉整体CT值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呈正相关(r=0.826,P<0.001;r=0.878,P<0.001;r=0.883,P<0.001)。结论CMS患者脑动脉密度增高,增高程度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高原病 脑动脉整体CT值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红细胞压积
原文传递
3D-APT成像技术在鼻咽癌中的应用价值
15
作者 邹丽艳 杨倩 +3 位作者 刘周 罗虹虹 肖嘉辉 夏军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5期8-12,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3D酰胺质子转移(3D-APT)成像技术在鼻咽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0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收治的22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评估3D-APT图像对鼻咽... 目的:初步探讨3D酰胺质子转移(3D-APT)成像技术在鼻咽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0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收治的22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评估3D-APT图像对鼻咽部病灶的显示效果;通过t检验和单因素ANOVA检验比较鼻咽癌病灶与正常侧鼻咽、颈部正常组织间APT值的差异及肿瘤分期的关系。结果:3D-APT上10例可部分显示鼻咽癌病灶,12例可以完全显示鼻咽癌病灶。鼻咽癌病灶APT值高于正常侧鼻咽组织(P <0.01),不同N、M分期的鼻咽癌病灶的AP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鼻咽癌病灶与颈部肌肉、腮腺的AP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T分期和总体肿瘤分期的鼻咽癌病灶的APT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鼻咽癌病灶与双侧小脑的AP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3D-APT成像技术在显示鼻咽癌病灶方面具有可行性。鼻咽癌病灶比正常侧鼻咽组织、颈部肌肉和腮腺具有更显著的APT效应,有利于鼻咽癌病变的发现和早期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