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40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袁振南 徐立斌 +5 位作者 赵振国 许宋锋 张鑫鑫 刘婷 张曙光 于胜吉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39-444,共6页
目的探讨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6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40例MPN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6例,女性74例,中位发病年龄40岁。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 目的探讨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6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40例MPN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6例,女性74例,中位发病年龄40岁。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全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3个月,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6.4%和48.6%,3年局部复发率为42.9%,3年远处转移率为49.3%。单因素分析显示,MPNST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肿瘤部位、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S-100的表达、Ki-67指数、手术切缘状态以及是否放疗有关(均P〈0.05)。MPNST患者的3年局部复发率与肿瘤部位、AJCC分期、S-100表达、Ki-67指数、手术切缘状态、是否放疗、是否化疗有关(均P〈0.05)。MPNST患者的3年远处转移率与肿瘤部位、AJCC分期、S-100表达、Ki-67指数、手术切缘状态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AJCC分期、S-100表达是影响MPNST患者5年总生存的独立因素(均P〈0.05)。肿瘤部位、Ki-67指数、是否化疗是影响MPNST患者局部复发的独立因素(均P〈0.05)。AJCC分期、手术切缘状态和Ki-67指数是影响MPNST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MPNST患者的预后较差。影响MPNST患者预后的因素较多,肿瘤位于头颈、AJCC分期较晚、S-100阴性的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肿瘤位于头颈、Ki-67指数≥20%、未行化疗的患者易复发;AJCC分期较晚、手术切缘阳性、Ki-67指数≥20%的患者易发生远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复发 转移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许宋锋 张鑫鑫 +3 位作者 徐立斌 赵振国 刘婷 于胜吉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10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RFA+PVP治疗且资料完整26例(27个椎体...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10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RFA+PVP治疗且资料完整26例(27个椎体)。VAS评分比较患者疼痛缓解、X线片比较椎体前缘高度恢复,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1.8(1~33)个月,疼痛缓解满意,有效率为92%,优良率为87%。手术前后进行VAS评分分别为(5.73±2.55)分、(2.58±1.84)分(P<0.05)。椎体前缘高度术前(24.34±5.68)mm,术后(32.23±5.71)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A联合PVP治疗脊柱转移瘤可获得良好的疼痛缓解,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术 椎体成形术 脊椎肿瘤 转移瘤切除术
原文传递
术前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诊断四肢及躯干皮肤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张鑫鑫 方艳 +7 位作者 徐立斌 许宋锋 赵振国 孙超 马沛卿 刘婷 于胜吉 张雯杰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72-378,共7页
目的评价术前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在诊断四肢及躯干皮肤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12例术前已行18F-FDG PET-CT检查的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方法,... 目的评价术前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在诊断四肢及躯干皮肤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12例术前已行18F-FDG PET-CT检查的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方法,对PET-CT检查的淋巴结最大径、标准摄取值(SUV)最大值、PET-CT诊断意见分级与最终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对原发灶Breslow厚度与PET-CT诊断意见进行关联分析,得出最佳界值。以最终的淋巴结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ROC曲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诊断效果评估,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以性别、年龄、淋巴结最大径、SUV最大值、诊断意见、Breslow厚度作为自变量,以淋巴结病理诊断结果为因变量,行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诊断指标的独立性。采用ROC曲线分析和Log rank检验,分析Breslow厚度与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最大径、SUV最大值和PET-CT诊断意见判断黑色素瘤患者淋巴结状态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0.786和0.816(均P〈0.05),最佳界值分别为0.85 cm、1.45和2.5,以此界值判断黑色素瘤患者淋巴结状态的敏感度分别为71.4%、64.9%和72.1%,特异度分别为85.2%、88.7%和8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ET-CT诊断意见对于黑色素瘤患者的淋巴结状态具有独立的诊断意义(OR=11.296,95%CI:2.550~50.033)。Breslow厚度判断PET-CT诊断意见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4(P=0.042),最佳界值为4.25 mm。以此界值分组,Breslow厚度≥4.25 mm组患者的生存率低于〈4.25 mm组(P=0.006)。结论对于发生于四肢及躯干的皮肤黑色素瘤,18F-FDG PET-CT有助于评估病情及制订治疗方案,尤其对于原发病灶Breslow厚度≥4.25 mm的患者,推荐行18F-FDG PET-CT检查。对于最大淋巴结短径≥0.85 cm、区域淋巴结SUV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皮肤 淋巴结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四肢 躯干
原文传递
靶向调控转录依赖的关键因子在恶性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伯裕 苏婧 +1 位作者 肖涛 李晓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11-818,共8页
骨肿瘤高度的异质性使新型分子靶向疗法的发展受到一定局限,但另一方面也提示基因组多样性的共同表达调控通路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至关重要的线索。相比点突变为主的癌,骨与软组织肉瘤在遗传学上以染色体改变为特征,产生的特异蛋白多是... 骨肿瘤高度的异质性使新型分子靶向疗法的发展受到一定局限,但另一方面也提示基因组多样性的共同表达调控通路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至关重要的线索。相比点突变为主的癌,骨与软组织肉瘤在遗传学上以染色体改变为特征,产生的特异蛋白多是核心转录因子,驱动异常的转录调节进程,从而主导骨肿瘤的发生、发展。骨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维持依赖转录的持续高水平活化,因此针对转录失调过程中关键的调控因子开发靶向药物可能是骨肿瘤治疗的前景方向。已证实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7(cyclin-dependent kinase-7,CDK7)是肿瘤异常转录调控的枢纽性节点,其通过磷酸化RNA聚合酶Ⅱ影响细胞生长、增殖、转移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关键因子CDK7的精细调控决定着肿瘤特征性的转录依赖,靶向抑制CDK7是阻遏肿瘤生长的有效策略,尤其是特定遗传背景的肿瘤类型对CDK7的干预高度敏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DK7与骨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骨肿瘤治疗的潜力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骨肿瘤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靶向调控 关键因子 RNA聚合酶Ⅱ 细胞生长 靶向药物 特异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