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三门湾沉积记录:U^k_(37)表层海水温度和浮游植物群落变化与El Nio/La Nia的关联
1
作者 赵庆英 陈荣华 +2 位作者 卢冰 叶新荣 胡锡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58-464,共7页
应用三门湾沉积柱样中长链烯酮不饱和指数(Uk37)与表层海水温度SST的关系重建历史上的El Nio/La Nia事件;利用3种浮游植物标志物菜子甾醇(brassicasterol)、甲藻甾醇(dinosterol)和长链烯酮C37(alkenones)来恢复单一种硅藻Diatom、... 应用三门湾沉积柱样中长链烯酮不饱和指数(Uk37)与表层海水温度SST的关系重建历史上的El Nio/La Nia事件;利用3种浮游植物标志物菜子甾醇(brassicasterol)、甲藻甾醇(dinosterol)和长链烯酮C37(alkenones)来恢复单一种硅藻Diatom、甲藻Dinoflagellates和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Uk37估算温度在15.19~17.61℃波动,与当地秋季海水实测温度接近。Uk37估算的温度清晰地再现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且其波动可能与El Nio/La Nia震荡有关。(2)浮游植物标志物总含量变化范围为710.7~6 998.5 ng.g-1,180年以来呈总体上升趋势。沉积记录中硅藻相对比例最高、甲藻次之,硅藻/甲藻比值在2.1~7.2波动,表现出近岸浮游植物对海洋环境变化的敏感性。(3)El Nio/La Nia事件可影响到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以及群落结构变化,在El Nio盛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剧增,而浮游植物种类数及群集多样性程度明显减少。另外,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季节性规律不明显,El Nio事件可能是影响三门湾海域浮游植物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层记录 Uk37 表层温度 EL Nino/La Nina事件 浮游植物标志物 群落结构变化
下载PDF
西门岛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42
2
作者 高爱根 陈全震 +2 位作者 曾江宁 廖一波 杨俊毅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3-40,共8页
浙南乐清湾西门岛红树林区是中国红树林的最北分布地,为研究该区红树林与底栖动物的生态关系,于2004年5月和8月对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现场采样,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2种,其中软体动物20种、甲壳类11种、多毛类5种、其它类6种。平均... 浙南乐清湾西门岛红树林区是中国红树林的最北分布地,为研究该区红树林与底栖动物的生态关系,于2004年5月和8月对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现场采样,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2种,其中软体动物20种、甲壳类11种、多毛类5种、其它类6种。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74.26g/m2和340个/m2,软体动物和其它类动物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3%和39%,它们的栖息密度分别占动物总栖息密度的66%和30%。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的特征种为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在中潮区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高达84.33g/m2和304个/m2。该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种类与红树林发育状况呈负相关、底栖动物生物量与红树林发育状况呈正相关,红树林主分布区(中潮区)底内群落结构较低潮区简单、生物量高、物种多样性低,而无红树林的低潮区则与之相反,生物量低、种间分布均匀、多样性高。多样性指数低潮区(2.44)>中潮区(1.21)>高潮区(1.0);均匀度指数为0.30~0.73,中潮区为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 西门岛
下载PDF
灰色聚类法评价长江口、杭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 被引量:27
3
作者 孙维萍 于培松 潘建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9-84,共6页
通过2007年秋季航次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的综合调查,研究了长江口与杭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重金属汞、砷、铜、铅、锌、镉、总铬的含量与分布,利用灰色聚类法对海水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评价。参照《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通过灰类白... 通过2007年秋季航次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的综合调查,研究了长江口与杭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重金属汞、砷、铜、铅、锌、镉、总铬的含量与分布,利用灰色聚类法对海水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评价。参照《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通过灰类白化权函数确定海水水质分级界限及各参评指标对不同等级的聚类权,构建了海水中重金属的灰色聚类法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客观、合理地评价海水中的重金属。评价结果表明,长江口与杭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的重金属总体情况良好,但是汞、铅含量偏高,尤其是汞。长江口外以北、杭州湾北岸口外及舟山群岛邻近海域的海水水质相对较差,陆源排污为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聚类法 重金属 长江口 杭州湾
下载PDF
北极快速变化对北冰洋碳汇机制和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陈建芳 金海燕 +4 位作者 李宏亮 张海生 季仲强 庄燕培 白有成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3406-3416,共11页
北冰洋是全球海洋碳循环研究的关键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开展海陆统筹研究碳汇的一个绝佳的场所:地形相对封闭,边缘有世界上最大的陆架区,外围有广袤的陆地冻土层和大河输入.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海冰消退、北极快速变... 北冰洋是全球海洋碳循环研究的关键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开展海陆统筹研究碳汇的一个绝佳的场所:地形相对封闭,边缘有世界上最大的陆架区,外围有广袤的陆地冻土层和大河输入.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海冰消退、北极快速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大气、冰雪、海洋、陆地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的改变,已经对北极地区碳的源、汇效应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由于陆地冻土圈变化所引起的甲烷和二氧化碳释放,而且,随之而来的海水层化、混合和环流变化,陆源有机碳和营养物质入海通量的增加,改变了海洋二氧化碳"物理泵"、"生物泵"和"微型生物碳泵"作用的强度、方式,以及海洋原有的海洋碳储库构成,很可能会对全球海陆碳源汇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北极快速变化所引起的海洋生物泵过程和陆地碳输入的变化来讨论全球变暖对沉积碳埋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快速变化 生物泵 陆源有机碳 沉积碳埋藏
原文传递
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的生源组分及其对碳埋藏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宏亮 陈建芳 +3 位作者 金海燕 金明明 于晓果 张海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5-171,共7页
关键词 生源物质 有机碳稳定同位素 C/N比值 有机碳埋藏 表层沉积物 楚科奇海
下载PDF
夏季珠江口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组成及来源 被引量:13
6
作者 金海燕 陈建芳 +2 位作者 潘建明 周怀阳 李炎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40,共9页
利用1999年7月对珠江口海域的调查资料,对该区表层海水中优控多环芳烃的分布、组成及来源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1)夏季珠江口海域表层海水中14种溶解态多环芳烃[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艹屈)、苯并(b)... 利用1999年7月对珠江口海域的调查资料,对该区表层海水中优控多环芳烃的分布、组成及来源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1)夏季珠江口海域表层海水中14种溶解态多环芳烃[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艹屈)、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二苯并(a,h)蒽、苯并(g,h,I)苝、茚并(1,2,3-cd)芘]的质量浓度为63.8~171.7 ng/L,且沿着冲淡水流向呈降低趋势;(2)颗粒态中15种多环芳烃[萘、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艹屈)、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二苯并(a,h)蒽、苯并(g,h,I)苝、茚并(1,2,3-cd)芘]的质量浓度为60.7~186.7 ng/L,其分布与水体载沙量及悬浮颗粒物的性质、粒径有关,具有从河口内向外海降低的分布特征;(3)多环芳烃组成和特征参数比值的分析表明,珠江口海域高温裂解来源的多环芳烃在伶仃洋海区输入最多,且主要为人类活动中煤燃烧排放的,而在香港岛周围海区的输入则相对较少,且主要为油燃烧排放的;(4)与法国塞纳河及长江口等河口相比,珠江三角洲海域水体中存在高菲含量排放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水样 分布特征 来源 珠江口
下载PDF
北极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南部颗粒生物硅的粒级结构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宏亮 陈建芳 +3 位作者 刘子琳 金明明 金海燕 张海生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2-78,共7页
对2003年北极航次采集的样品进行颗粒生物硅(particulate biogenic silica,PBSi)浓度测定,依据光合浮游植物粒径大小,计算出两个粒级结构(0.8—20μm,>20μm)的PBSi对水柱中生物硅现存量的贡献.结果表明,楚科奇海水体中PBSi浓度(0... 对2003年北极航次采集的样品进行颗粒生物硅(particulate biogenic silica,PBSi)浓度测定,依据光合浮游植物粒径大小,计算出两个粒级结构(0.8—20μm,>20μm)的PBSi对水柱中生物硅现存量的贡献.结果表明,楚科奇海水体中PBSi浓度(0.86—5.59μmol·L-1,平均值2.56μmol·L-1)比加拿大海盆(0.27—0.72μmol·L-1,平均值0.46μmol·L-1)高一个量级.大粒径(>20μm)的PBSi是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水体中生物硅现存量的主要贡献者,所占比例分别是81.72%和64.65%.自楚科奇陆架海区向加拿大海盆延伸,较小粒径(0.8~20μm)的PBSi比例逐渐增加.但是叶绿素a粒级结构显示,大粒级(>20μm)叶绿素a在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分别占60%以上和30%以下.加拿大海盆PBSi和叶绿素a粒级结构的差异表明,硅藻并非加拿大海盆的优势种群.将PBSi和叶绿素a粒级结构与生物泵效率(输出生产力和初级生产力之比)相比较,认为PBSi和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相结合,对研究生物泵效率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生物硅 粒级结构 生物泵 楚科奇海 加拿大海盆
下载PDF
长江口外赤潮多发区近几十年来的古生产力记录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12
8
作者 金海燕 陈建芳 +5 位作者 翁焕新 李宏亮 章伟艳 徐杰 白有成 王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3-119,共7页
选取长江口外赤潮多发区沉积物柱状样,在高分辨率测年基础上,通过有机碳、有机碳同位素(δ13C)、生物硅、绿素等多项指标的分析获得了调查海区古生产力的变化信息。并结合近几十年来营养盐浓度及组成结构的变化探讨了海洋浮游藻类组成... 选取长江口外赤潮多发区沉积物柱状样,在高分辨率测年基础上,通过有机碳、有机碳同位素(δ13C)、生物硅、绿素等多项指标的分析获得了调查海区古生产力的变化信息。并结合近几十年来营养盐浓度及组成结构的变化探讨了海洋浮游藻类组成结构的变化在海洋古环境中的记录。柱状样年代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初。δ13C值在柱中的分布为-26.15×10-3^-19.5×10-3,表明有机碳为陆源与海生的混合。生物标志物在柱状样中的分布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以前含量均较低;50年代至80年代含量均增加,表明海洋浮游藻类活动强烈且以硅藻为主,与此阶段长江口营养盐浓度迅速增加相对应;80年代以后,生物硅的含量下降至整个柱中最低水平,绿素有所降低,但高于50年代前的水平,而有机碳含量增加,表明在该时段硅藻生物量降低,其他藻类生物量有所增加,这与长江口营养盐氮盐持续增加而硅酸盐逐年降低、氮与磷的含量比值、磷与硅的含量比值迅速增大有关。沉积记录还表明此阶段陆源有机碳的贡献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古生产力 有机碳的稳定碳同位素 生物硅 绿素
下载PDF
浮游植物生长上行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彭欣 宁修仁 +1 位作者 蔡昱明 郝锵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4-75,共12页
归纳了海洋浮游植物生长营养盐限制的研究方法,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海水中氮、磷、硅、铁等营养元素限制浮游植物生长的研究结果。在氮、磷营养元素限制时,海水中上述两个元素的浓度不仅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而且还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种群结... 归纳了海洋浮游植物生长营养盐限制的研究方法,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海水中氮、磷、硅、铁等营养元素限制浮游植物生长的研究结果。在氮、磷营养元素限制时,海水中上述两个元素的浓度不仅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而且还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随着营养盐浓度的降低,浮游植物从小型向微型、微微型转变;而硅的缺乏,使浮游植物由硅藻向非硅藻转变;在大洋海域,铁的限制,甚至还影响到浮游植物对常量营养盐的吸收。铁施肥虽然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降低了大气中CO2的浓度,缓解了温室效应,但同时也伴随着有毒藻类的生长以及DM S气体增加等带来的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生长 营养盐限制 群落结构 铁施肥
下载PDF
北极快速变化的生态环境响应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建芳 金海燕 +4 位作者 白有成 庄燕培 李宏亮 李杨杰 任健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2-31,共10页
北冰洋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全球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本文聚焦北极海冰变化幅度最大的西北冰洋,从营养盐、叶绿素、浮游植物群落和沉积碳埋藏等变化来讨论海洋生态环境对北极快速变化的响应。尽管太平洋北向流和北极周边河流... 北冰洋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全球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本文聚焦北极海冰变化幅度最大的西北冰洋,从营养盐、叶绿素、浮游植物群落和沉积碳埋藏等变化来讨论海洋生态环境对北极快速变化的响应。尽管太平洋北向流和北极周边河流输入加强可以增加西北冰洋上层营养盐储库,但由于夏季硅藻旺发向沉积物迁出大量生源元素,使得上层营养盐相对亏损,部分海域存在显著的氮限制和硅限制。随海冰减退,尽管夏末海盆区浮游植物呈现小型化趋势,但西北冰洋总体上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呈现增高的趋势;伴随叶绿素极大层下移、北扩,以硅藻为代表的生物泵过程得以更高效的运转。在沉积物埋藏的有机碳中,除原先北冰洋生态系统占据重要比份的冰藻外,硅藻等藻类的有机碳埋藏也逐渐增加。西北冰洋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增加不仅促进了生物泵的运转和碳的埋藏,而且给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来源。北极海域目前已成为全球碳源汇格局变化最大、海洋生态系统改变最显著的地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快速变化 营养盐 叶绿素 浮游植物结构 有机碳埋藏
下载PDF
海山富钴结壳的圈矿方法 被引量:10
11
作者 武光海 马维林 +3 位作者 刘捷红 李守军 张恺 熊应强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19,共5页
对海山富钴结壳的圈矿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海山富钴结壳圈矿的主要方法和步骤为:(1)挑选富钴结壳发育良好的海山。除大片连续厚层板状分布的结壳发育良好的大型平顶海山是重点调查的目标海山外,规模较小的尖顶海山是近年来新的圈... 对海山富钴结壳的圈矿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海山富钴结壳圈矿的主要方法和步骤为:(1)挑选富钴结壳发育良好的海山。除大片连续厚层板状分布的结壳发育良好的大型平顶海山是重点调查的目标海山外,规模较小的尖顶海山是近年来新的圈矿目标海山。(2)确定矿块的边界位置。对选定的海山进行深海摄像、电视抓斗、拖网和浅钻等多种手段的调查,通过所取得的综合结果对矿块边界进行判断,确定准确的矿块边界。(3)计算结壳的覆盖率。利用调查所获得的矿块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对矿块内结壳厚度和结壳覆盖率以及矿区资源量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 富钴结壳 圈矿方法 结壳覆盖率
下载PDF
南海海水中DO的平面、垂直分布以及海-气交换通量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小涯 潘建明 +1 位作者 张海生 姚龙奎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48,共8页
根据1998年7月和1999年1月南海两个航次的综合调查结果,对溶解氧(DO)的平面、垂直分布以及海-气交换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海水是DO浓度最高的含氧层,在次表层20~75 m处普遍存在着DO浓度的最大值(440 μmol/dm3),同时该层还出现... 根据1998年7月和1999年1月南海两个航次的综合调查结果,对溶解氧(DO)的平面、垂直分布以及海-气交换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海水是DO浓度最高的含氧层,在次表层20~75 m处普遍存在着DO浓度的最大值(440 μmol/dm3),同时该层还出现了pH值的最大值和活性磷酸盐浓度的最小值,其位置在温跃层的下界附近.对夏季表层DO和活性磷酸盐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其相关系数为-0.915(n=288),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同时,DO和pH值垂向变化趋势相一致,相关系数为0.951(n=288),两者呈强烈正相关.通过计算,得到1998年夏季和1999年冬季海面溶解氧的海-气交换通量:夏季释放通量为-0.346~0.226 mol/(m2·d);冬季为-0.234~3.123 mol/(m2·d).由于夏季南海海水生物的初级生产力相对要高于冬季,因此夏季溶解氧向上通量的区域较冬季广,同时,海-气交换的通量随区域的变化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溶解氧 PH值 活性磷酸盐 平面分布 垂直分布 海-气交换通量
下载PDF
氮磷营养盐结构对有害藻类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旭宇 江志兵 +3 位作者 杜萍 黄逸君 陈全震 曾江宁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152-156,共5页
近年来,有害藻华(HABs)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海洋灾害,它不仅破坏海洋环境,且严重损害了水产资源,而营养盐形态是引起有毒有害藻华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综述了氮、磷营养盐形态对有害藻类生长、有害藻华(HABs)及有毒藻类产毒影响3方面的国... 近年来,有害藻华(HABs)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海洋灾害,它不仅破坏海洋环境,且严重损害了水产资源,而营养盐形态是引起有毒有害藻华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综述了氮、磷营养盐形态对有害藻类生长、有害藻华(HABs)及有毒藻类产毒影响3方面的国内外进展,并指出应加强控制氮磷排放结构、氮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藻类氮磷吸收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 氮磷营养盐 形态 结构 毒性
下载PDF
HNLC海区间现场加铁实验的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宏亮 陈建芳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32,共9页
综述了在赤道太平洋、南大洋和亚北极太平洋3个典型的高硝酸盐、低叶绿素a(high-nitrateandlow-chlorophylla,HNLC)海区不同研究小组现场加铁实验的结果,并阐述了铁限制与光限制、硅限制以及浮游动物摄食等其它限制因素之间的关系。加铁... 综述了在赤道太平洋、南大洋和亚北极太平洋3个典型的高硝酸盐、低叶绿素a(high-nitrateandlow-chlorophylla,HNLC)海区不同研究小组现场加铁实验的结果,并阐述了铁限制与光限制、硅限制以及浮游动物摄食等其它限制因素之间的关系。加铁后,各海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都增加了,但不同海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种群结构、颗粒有机碳通量等方面却有不同的响应,因而通过对大洋施铁以缓解大气中CO2增加的设想的可行性还需作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NLC海区 铁假说 高硝酸盐低叶绿素α 动物摄食 光限制 硅限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