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声定位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81
1
作者 李守军 包更生 吴水根 《海洋技术》 2005年第1期130-135,共6页
文章简述了传统的 3种声学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构成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分别举例说明了市场上典型产品的性能、应用情况 ,并重点介绍了当前声学定位技术发展的新情况 ,预测了声学定位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发展现状 定位技术 市场 产品 展望 发展趋势 预测 水声定位 优缺点 声学
下载PDF
长江口赤潮高发区浮游植物与水动力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9
2
作者 朱根海 许卫忆 +2 位作者 朱德第 施青松 张健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7期1135-1139,共5页
报道了 2 0 0 2年春季长江口海域 (30°5 0′~ 31°5 0′N ,12 1°5 0′~ 12 3°0 0′E)的 2 2个大面观察站和一个昼夜连续观察站的水样和网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与水动力环境因子、营养盐的关系 .结果表... 报道了 2 0 0 2年春季长江口海域 (30°5 0′~ 31°5 0′N ,12 1°5 0′~ 12 3°0 0′E)的 2 2个大面观察站和一个昼夜连续观察站的水样和网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与水动力环境因子、营养盐的关系 .结果表明 ,长江口区共有浮游植物 5门 4 5属 110种 .主要赤潮生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 tum)和具齿原甲藻 (Prorocentrumdentatum)等 .浮游植物丰度的昼夜变化白天大于夜间 ,垂直分布不明显 .浮游植物主要生态类型可划分为 :沿岸河口低盐半咸水类群、沿岸偏低盐广布性类群、外海高盐暖水性类群等 .长江口区浮游植物丰度在 1.6× 10 3 ~ 75 .2× 10 3 个·dm-3 .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与长江冲淡水密切相关 .在该区域存在三股不同性质的水 ,即长江河口水、长江冲淡水及外海水 (台湾暖流 )影响着浮游植物的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赤潮 丰度 水动力 长江口
下载PDF
南海新生代海底扩张的构造演化模式:来自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数据的新认识 被引量:59
3
作者 李家彪 丁巍伟 +2 位作者 高金耀 吴自银 张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004-3015,共12页
根据高分辨率重、磁测网数据的分析,结合多波束海底地貌的构造解释,南海海盆新生代经历了两期不同动力特征的海底扩张,25 Ma的沉积-构造事件是其重要分界.早期扩张从约33.5 Ma开始至25 Ma停止,在东部海盆南、北两侧和西北海盆形成了具有... 根据高分辨率重、磁测网数据的分析,结合多波束海底地貌的构造解释,南海海盆新生代经历了两期不同动力特征的海底扩张,25 Ma的沉积-构造事件是其重要分界.早期扩张从约33.5 Ma开始至25 Ma停止,在东部海盆南、北两侧和西北海盆形成了具有近E-W向或NEE向磁条带的老洋壳,是近NNW-SSE向扩张的产物;晚期扩张从25 Ma开始至16.5 Ma结束,在东部海盆中央区和西南海盆形成了具有NE向磁条带的新洋壳,是NW-SE向扩张的产物.南海海盆分区特点明显,南北分区,东西分段.从南到北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区,南、北亚区由早期扩张产生,而晚期扩张的中央亚区从东到西又可进一步分为6个洋段,中间均由NNW或NW向断裂分割,是扩张中脊分段性的表现.南海晚期扩张具有渐进式扩张的特点,虽然它们均于磁条带异常C5c停止扩张,但开始扩张的时间从东部的C6c(23.5 Ma),到中部的C6b(22.8 Ma),一直变新到西部的C5e(18.5 Ma).东部海盆与西南海盆之间的NNW向断裂是分割两海盆的边界断裂,不仅切割了磁条带异常,控制了两海盆不同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而且还使扩张中脊左行平移约95km,造成扩张中心和磁条带不连续.南海海盆扩张期间,其东部没有菲律宾群岛封闭,当时是一个面向大洋的港湾,与亚丁湾洋盆可以对比,是洋中脊向大陆边缘入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盆 渐进式扩张 构造演化模式 新生代
下载PDF
我国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二十年 被引量:36
4
作者 宁修仁 刘子琳 蔡昱明 《东海海洋》 2000年第3期13-20,共8页
回顾和论述了我国学者近 2 0年来在海洋初级生产力观测研究的进展。随着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初级生产力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海域也越来越广阔 ,研究的方法不断改进与完善。 2 0年来我国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取得了很大成... 回顾和论述了我国学者近 2 0年来在海洋初级生产力观测研究的进展。随着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初级生产力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海域也越来越广阔 ,研究的方法不断改进与完善。 2 0年来我国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 ,基本搞清了我国海域的状况 ,为生态系结构与功能研究、为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为海洋环境质量的评价和赤潮的监测与预报等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目前该项研究正在向更广和更深的层次发展 ,并且与特定的研究目标紧密联系 ,有些研究项目已与国际接轨。加强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观测研究及其与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 ,和采用现代化的观测手段 ,必将使该领域的研究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初级生产力 海洋生物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下载PDF
海洋探测技术与装备发展探讨 被引量:50
5
作者 朱心科 金翔龙 +3 位作者 陶春辉 初凤友 赵建如 李一平 《机器人》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76-384,共9页
首先,分析了海洋探测技术与工程装备在海洋开发与经济发展、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安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科学进步四个方面的战略需求.其次,对海洋探测技术与装备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指明了发展趋势.最后,对比我国现有发展基... 首先,分析了海洋探测技术与工程装备在海洋开发与经济发展、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安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科学进步四个方面的战略需求.其次,对海洋探测技术与装备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指明了发展趋势.最后,对比我国现有发展基础,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与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观测 海洋采矿 潜水器 海洋观测网
原文传递
海底地震仪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 被引量:46
6
作者 阮爱国 李家彪 +1 位作者 冯占英 吴振利 《东海海洋》 2004年第2期19-27,共9页
以改进型得克萨斯海底地震仪为主线,详细描述了海底地震仪的工作原理、主要仪器参数、观测方式和回收方法,同时,对美国、日本等几个国家和地区海底地震仪研制和实际观测工作方面的发展状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海底地震仪的发展趋势和应用... 以改进型得克萨斯海底地震仪为主线,详细描述了海底地震仪的工作原理、主要仪器参数、观测方式和回收方法,同时,对美国、日本等几个国家和地区海底地震仪研制和实际观测工作方面的发展状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海底地震仪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发展现状
下载PDF
扬子地块与南秦岭造山带的盆山系统与构造耦合 被引量:46
7
作者 肖安成 魏国齐 +3 位作者 沈中延 王亮 杨威 钱俊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1-611,共11页
本文重新厘定了扬子地块西北缘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原型,在综合分析南秦岭造山带和勉略缝合带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对于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北缘的拼合演化历史以及盆山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在晚二叠世晚期(长兴组沉积上段... 本文重新厘定了扬子地块西北缘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原型,在综合分析南秦岭造山带和勉略缝合带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对于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北缘的拼合演化历史以及盆山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在晚二叠世晚期(长兴组沉积上段)和早三叠世早期(飞仙关组沉积下段)发生点式碰撞,在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之间形成了与碰撞相关的裂谷盆地群(包括开江-梁平裂谷、城口-鄂西裂谷和东部的当阳裂谷等),碰撞裂谷群的持续演化时间为5~6Ma,这一阶段典型的沉积标志为水下早期阶段形成的海相磨拉石层序。至早三叠世的嘉陵江二段沉积时期,两个不同地块的持续拼合导致大巴山和米苍山地区与周缘前陆盆地相关的古冲断带的形成,该阶段在缝合带接触部位发育角度不整合和河流相沉积,扬子地块其余大部仍然是保持连续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晚三叠世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北缘之间的残余大洋消失,为整体闭合的碰撞后期阶段,沉积了须家河组开始的陆相碎屑岩系,大巴山和米苍山地区进入到了以陆相磨拉石为主的前陆盆地阶段,在扬子北缘形成了神农架-黄陵隆起和米苍山隆起。晚三叠世以后大巴山和米苍山地区进入了比较复杂的后期改造阶段,产生了多期的收缩性构造活动,包括以形成区域性的假整合和小角度不整合为特征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J_3-K_1)的低幅度活动期;以大巴山和米苍山冲断带的强烈改造为主,形成薄皮冲断构造系统的早白垩世晚期变形和以形成大巴山弧形冲断带和米苍山基底卷入的冲断带为特征的新生代晚期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扬子地块 米仓山 大巴山 碰撞裂谷 前陆盆地 盆山耦合
下载PDF
象山港养殖区与非养殖区大型底栖生物生态比较研究 被引量:42
8
作者 高爱根 杨俊毅 +4 位作者 陈全震 王自磐 张健 董永庭 宁修仁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31,共7页
2000年在象山港3个养殖区(海带、牡蛎、鱼类)和非养殖区水域进行了四季调查,对养殖区和非养殖区大型底栖生物的生态学进行比较研究。调查鉴定出71种大型底栖生物,其中养殖区45种、非养殖区61种,两区共有种为35种。牡蛎养殖区外侧、鱼类... 2000年在象山港3个养殖区(海带、牡蛎、鱼类)和非养殖区水域进行了四季调查,对养殖区和非养殖区大型底栖生物的生态学进行比较研究。调查鉴定出71种大型底栖生物,其中养殖区45种、非养殖区61种,两区共有种为35种。牡蛎养殖区外侧、鱼类网箱养殖区周围平均生物量和密度分别高达433.53g·m-2和155ind·m-2、91.92g·m-2和114.96ind·m-2;海带养殖区仅为1.55g·m-2和27.5ind·m-2,也明显低于非养殖区5.24g·m-2和53.04ind·m-2;鱼类网箱养殖区中心未见生物分布。本文同时对底栖生物与养殖生物、沉积物及水文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作了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生物 生态学 养殖区 非养殖区 象山港
下载PDF
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壳结构:海底广角地震实验结果 被引量:43
9
作者 吴振利 李家彪 +4 位作者 阮爱国 楼海 丁巍伟 牛雄伟 李细兵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63-1476,共14页
利用完整穿越南海西北次海盆及其两侧大陆边缘的海底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测线,反演了该地区的地壳结构.该测线总长484km,共投放海底地震仪(OBS)14台,台站间距30km,组合枪阵激发总容量5160in3(1in3=16.3871cm3).结合同测线多道地震资料,通... 利用完整穿越南海西北次海盆及其两侧大陆边缘的海底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测线,反演了该地区的地壳结构.该测线总长484km,共投放海底地震仪(OBS)14台,台站间距30km,组合枪阵激发总容量5160in3(1in3=16.3871cm3).结合同测线多道地震资料,通过OBS数据的精细处理和初始建模,利用射线追踪正反演技术,获得了西北次海盆地壳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地壳厚度从上陆坡的21km减薄至下陆坡的14km,在西北次海盆为7.7km;莫霍面埋深从上陆坡的21km上升到海盆中央的11km.西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的地壳速度结构相似,都为大洋地壳,但不同的是层1(沉积层)增厚,层2减薄,该特点在东部次海盆尤其明显.西北次海盆及其两侧边缘构造形态和速度结构对称分布,存在共轭关系,其陆缘张裂机制属纯剪切模式.模型中的西北次海盆北侧陆缘下地壳没有发现高速层,这为南海北部陆缘西部非火山型地壳性质提供了新的证据.西北次海盆海底扩张规模小、时间短,且层2可能经历了玄武岩岩浆的不对称溢流,这可能导致西北次海盆磁条带异常的模糊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广角地震 大洋地壳 西北次海盆 海底扩张
原文传递
南海西南海盆的渐进式扩张 被引量:37
10
作者 李家彪 丁巍伟 +2 位作者 吴自银 张洁 董崇志 《科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896-1905,共10页
在总结渐进式扩张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南海西南海盆的高分辨率多波束构造地貌分析及其与多道地震剖面的综合对比研究,结合磁条带异常的识别,建立了西南海盆渐进式扩张的构造演化动力模式.这种渐进式扩张从北东向西南逐步推进,在构... 在总结渐进式扩张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南海西南海盆的高分辨率多波束构造地貌分析及其与多道地震剖面的综合对比研究,结合磁条带异常的识别,建立了西南海盆渐进式扩张的构造演化动力模式.这种渐进式扩张从北东向西南逐步推进,在构造机制上表现为从稳态的海底扩张,到非稳态的初始海底扩张,再向陆缘张裂的逐步转化.西南海盆的扩张属构造主导型的海底扩张,存在一系列非均匀的构造、沉积作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南海盆 渐进式扩张 多波束构造地貌 构造分区 构造动力机制
原文传递
乐清湾浮游动物的季节变动及摄食率 被引量:29
11
作者 刘镇盛 王春生 +2 位作者 张志南 蔡昱明 张东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853-1862,共10页
2002年8月、11月、2003年2月和5月,在乐清湾进行了4个航次生物、化学和水文等专业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及海上现场实验结果,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生物量、丰度、多样性指数的分布和季节变动及其浮游动物对浮游... 2002年8月、11月、2003年2月和5月,在乐清湾进行了4个航次生物、化学和水文等专业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及海上现场实验结果,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生物量、丰度、多样性指数的分布和季节变动及其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乐清湾已鉴定的浮游动物有56属,75种,17类浮游幼体,主要可划分为4个生态类群,以近岸低盐类群为主, 其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ibber、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等,半咸水河口类群、暖水性外海种和广布种的种数相对较少.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有明显季节变化.2月份和5月份,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从湾顶向湾口呈逐渐增加趋势;8月份,生物量和丰度的分布与2月份、5月份的分布趋势不同,从湾顶向湾口,生物量和丰度逐渐降低;11月份,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相对均匀.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动态变化与浮游动物种数和丰度的变化一致.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存在摄食压力,且摄食率有季节变化,摄食率的变化在0.15~0.48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生物量 丰度 摄食率 乐清湾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浅地层与单道地震剖面联合解释--水合物区沉积地层特征 被引量:30
12
作者 李守军 初凤友 +2 位作者 方银霞 吴自银 倪玉根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62,共7页
本文通过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浅地层、单道地震剖面联合解释,发现了一系列与天然气水合物密切相关的海底异常地貌、地层结构。在精细浅地层剖面上发现了陆坡丘状体、浅部断层以及由连续强反射层、声空白补丁、局部增强反射和声空白带... 本文通过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浅地层、单道地震剖面联合解释,发现了一系列与天然气水合物密切相关的海底异常地貌、地层结构。在精细浅地层剖面上发现了陆坡丘状体、浅部断层以及由连续强反射层、声空白补丁、局部增强反射和声空白带构成的海底浅部含气带。浅部含气带位于海底之下34—82m,通过其空间分布位置判断,认为气体来源于深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在单道地震剖面上识别出麻坑、气体渗漏柱、褶皱、模拟海底反射(BSR,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等结构。BSR位于我国首次钻取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深度之下,判断其为该区水合物稳定带底界。依据ODP1148站深海钻井的地层厚度、沉积速率、测年等资料进行地层划分,识别出渐新世、中新世等地层界面,初步建立了神狐海域水合物区沉积地层年代标尺。地层年代划分结果表明BSR、褶皱、首次钻取的水合物样品位于晚中新世至上新世地层内,以上地层成为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重点目标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 神狐海域 天然气水合物 浅地层 单道地震 年代标尺
下载PDF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层界面反射AVO数值模拟 被引量:28
13
作者 阮爱国 李家彪 +1 位作者 初凤友 李湘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26-1835,共10页
本文采用AVO数值模拟方法,共选取水合物系统分层结构6个模型,对水合物、游离气和饱水沉积物接触界面的反射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BSR及双BSR的存在条件与水合物体系垂向分布的关系,对一些现象从理论上进行了阐明.主要结论是:(1)强... 本文采用AVO数值模拟方法,共选取水合物系统分层结构6个模型,对水合物、游离气和饱水沉积物接触界面的反射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BSR及双BSR的存在条件与水合物体系垂向分布的关系,对一些现象从理论上进行了阐明.主要结论是:(1)强的似海底反射界面BSR与游离气体的存在密不可分,实际地震剖面中的“BSR”可能不对应水合物而只对应气体,无明显BSR的地方可能有水合物.(2)水合物顶部有可能存在游离气体,它可以在正常BSR(BSR1)之上形成另一个具有正极性的似海底反射界面BSR2.(3)正常BSR之下的双BSR(BSR0)其弹性机理有两种可能,一是水合物之下游离气上升迁移遇到某种阻隔层或不同气体组分的自然分层所造成的气体垂向分布的梯度性差异;二是当水合物之下的游离气体中存在残存的水合物时,同样会形成一定强度的似海底反射,在这种情形下BSR0的极性比较难以判断,取决于残存水合物上下游离气的饱和度和残存水合物的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层界面 BSR AVO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海底声学底质分类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22
14
作者 陶春辉 金翔龙 +2 位作者 许枫 顾春华 何拥华 《东海海洋》 2004年第3期28-33,共6页
对海底声学底质分类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目前典型的底质分类设备、软件以及可采取的分类方法,探讨了我国开展海底声学底质分类技术研究、开发的可行性与具体实现的思路。
关键词 海底声学 海底底质分类 研究现状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28
15
作者 王健 邱文弦 赵俐红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0-106,共7页
大量的钻孔资料和地震剖面显示主动大陆边缘的增生楔和被动大陆边缘的俯冲-增生楔、断裂-褶皱系、底辟构造或泥火山、滑塌构造、海底扇、"麻坑"构造和陆地多年冻土区等多种地质构造背景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场所,可形成... 大量的钻孔资料和地震剖面显示主动大陆边缘的增生楔和被动大陆边缘的俯冲-增生楔、断裂-褶皱系、底辟构造或泥火山、滑塌构造、海底扇、"麻坑"构造和陆地多年冻土区等多种地质构造背景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场所,可形成构造圈闭型天然气水合物矿藏。这些地质构造背景一方面大多是深部热成因气、生物成因气或混合成因气体或流体向上运移到海底的通道,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温压环境改变,致使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海底滑塌亦可能是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所致,是潜在的地质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构造背景 大陆边缘 流体运移
下载PDF
长江冲淡水区细菌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刘子琳 越川海 +2 位作者 宁修仁 史君贤 蔡昱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3-99,共7页
为了解细菌在长江口冲淡水区生态系营养动力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笔者于1 997年 1 0月 1 0日至 2 0日 ,1 998年 5月 1 4日至 6月 1日在观测海区以及在绿华山海域设置大水体围隔生态系实验装置进行细菌生产力的现场观测研究 .结果表明 ,... 为了解细菌在长江口冲淡水区生态系营养动力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笔者于1 997年 1 0月 1 0日至 2 0日 ,1 998年 5月 1 4日至 6月 1日在观测海区以及在绿华山海域设置大水体围隔生态系实验装置进行细菌生产力的现场观测研究 .结果表明 ,秋季观测海区平均细菌生产力 (C)为 (1 .44± 1 .30 ) μg/(dm3·h) ,高值出现在测区中部的A3,B3和C3站 .春季测区表层细菌生产力 (2 .43± 1 .2 2 ) μg/(dm3·h)高于底层(1 .0 1± 0 .43) μg/(dm3·h) ,高值出现在测区中部的A3和B断面诸站 .秋、春季平均细菌生产力相当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 2 3% .秋季和春季表层细菌数量分别为(5 .2 2× 1 0 8± 0 .88× 1 0 8)个 /dm3和 (1 .97× 1 0 8± 1 .1 0× 1 0 8)个 /dm3.1 998年 5月1 8日至 6月 1日在围隔实验点的自然海区中细菌生产力变幅范围为 0 .1 3~ 5 .79μg/(dm3·h) ,平均值为 (2 .47± 1 .6 0 ) μg/(dm3·h) .围隔装置内加可溶性磷 (PO3-4 )实验 ,春季细菌生产力由 1 .2 8μg/(dm3·h)增长至 32 .2 0 μg/(dm3·h) ,其增长幅度低于秋季 1 .43~ 43.47μg/(dm3·h) .油污染实验中细菌生产力由 6 .6 1 μg/(dm3·h)增长至 37.97μg/(dm3·h) ,呈逐日上升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生产力 长江口 淡水区 营养动力学 围隔试验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脊49°39′E热液区硫化物烟囱体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6
17
作者 陶春辉 李怀明 +7 位作者 黄威 韩喜球 武光海 苏新 周宁 林间 何拥华 周建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2413-2423,共11页
2007年1~3月中国大洋19航次首次在超慢速扩张的西南印度洋脊(SWIR)49°39′E发现了活动的海底热液区,这是世界上在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发现的第一个活动热液区.本文对获取的硫化物烟囱体样品进行了矿物组构特征、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 2007年1~3月中国大洋19航次首次在超慢速扩张的西南印度洋脊(SWIR)49°39′E发现了活动的海底热液区,这是世界上在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发现的第一个活动热液区.本文对获取的硫化物烟囱体样品进行了矿物组构特征、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1)烟囱体内部以黄铜矿为主,含少量黄铁矿和闪锌矿;中部以黄铁矿为主,含有少量闪锌矿和黄铜矿;外部以黄铁矿和闪锌矿为主,黄铜矿量较少.从烟囱体内部到外部,矿物晶粒变小,晶形变差,矿物间孔隙逐渐发育,与东太平洋海隆和大西洋中脊等其他洋中脊硫化物烟囱体的矿物组成和特点类似;(2)研究区硫化物烟囱体Cu,Fe,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3%,45.6%,3.28%;Au和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和70.2ppm,同其他洋中脊硫化物的元素含量相比较富集;(3)研究区的硫化物烟囱体REE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配分特点,多数样品呈现负Eu异常,与典型无沉积物覆盖大洋中脊硫化物不同,可能与该区特殊的成矿环境或者热液流体组成特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慢速扩张洋中脊 西南印度洋脊 49°39'E热液活动区 硫化物烟囱体
原文传递
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区域构造大剖面的构建和结构分析 被引量:26
18
作者 董有浦 沈中延 +3 位作者 肖安成 王亮 毛黎光 魏国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89-698,共10页
大巴山冲断带的结构复杂,在平面上城口-房县断裂将其分为北、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北大巴山被认为是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之间的拼合带,南大巴山代表了典型的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南大巴山冲断带进行构造解析。研究指出... 大巴山冲断带的结构复杂,在平面上城口-房县断裂将其分为北、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北大巴山被认为是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之间的拼合带,南大巴山代表了典型的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南大巴山冲断带进行构造解析。研究指出,南大巴山冲断带剖面上具有多层次和多期次滑脱变形的特点:浅层次的滑脱面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灰岩中的石膏层,卷入的层序为其后的中生界;深层次滑脱体系为沿着震旦系页岩和嘉陵江组膏盐层两个滑动面之间活动形成的冲断变形。完成了切过南大巴山不同构造部位的3条多资料约束的综合地质剖面,以此详细解析了冲断带深浅层次的冲断结构及分布规律,在平衡恢复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冲断带的几何结构和运动过程,确定了大巴山和川东两个不同构造单元的空间对接关系,提出南大巴山冲断带为一多层次、空间上强烈收缩的复杂薄皮冲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巴山冲断带 薄皮构造 剖面几何结构 平衡恢复 古冲断带
下载PDF
海底柱状沉积物超声测量 被引量:21
19
作者 周建平 吕文正 陶春辉 《东海海洋》 2003年第4期26-33,共8页
运用RS-ST01C超声测试仪,对32个海底沉积物柱状样品进行了现场超声波声学测量,并作了声速剖面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及其固定方法、耦合剂、t0值、生物含量、取样效果和频率等因素对测量的结果均有一定影响,其中,样品及其固定方法、t0... 运用RS-ST01C超声测试仪,对32个海底沉积物柱状样品进行了现场超声波声学测量,并作了声速剖面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及其固定方法、耦合剂、t0值、生物含量、取样效果和频率等因素对测量的结果均有一定影响,其中,样品及其固定方法、t0值、生物含量以及取样效果对声速测量的结果影响较大,而耦合剂和频率等因素对其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 沉积物 超声测量 沉积物声学
下载PDF
中太平洋富钴结壳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1
20
作者 赵宏樵 《东海海洋》 2003年第1期19-26,共8页
利用"大洋一号"调查船在中太平洋不同海区调查时获取的18个富钴结壳样品,采用化学分析及ICP-AES分析法,对中太平洋海区富钴结壳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配分模式以及来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中太平洋海区富钴结... 利用"大洋一号"调查船在中太平洋不同海区调查时获取的18个富钴结壳样品,采用化学分析及ICP-AES分析法,对中太平洋海区富钴结壳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配分模式以及来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中太平洋海区富钴结壳中稀土元素含量异常高,总量为1703×10-6~2879×10-6,约为正常深海沉积物、有孔虫核壳和海水中稀土元素含量的10~100倍,与莱恩群岛和夏威夷群岛海区结壳中稀土元素的含量接近,且明显高于约翰斯顿岛、马绍尔群岛和南中国海等海区结壳中稀土元素的含量;(2)中太平洋海区富钴结壳中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基本相同,轻稀土元素富集,尤其是Ce元素相当富集,呈较为明显的正异常,而重稀土元素则普遍亏损;(3)中太平洋海区富钴结壳中稀土元素与海水中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为明显的镜像关系;(4)中太平洋海区富钴结壳中稀土元素总量与Mn呈显著正相关,与Mn/Fe相关不明显,反映出研究区结壳中的稀土元素主要来自于海水和上覆水的缓慢沉积以及火山喷发、洋底玄武岩风化淋漓和生物化学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太平洋 富钴结壳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