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维Otsu自适应阈值选取算法的快速实现 被引量:134
1
作者 汪海洋 潘德炉 夏德深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68-971,共4页
Otsu自适应阈值算法作为图像阈值分割的经典算法,在图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维阈值法因为计算时间长而制约了其应用.针对一维Otsu自适应阈值算法计算复杂度高的缺点,通过消除二维自适应阈值算法中的冗余计算,... Otsu自适应阈值算法作为图像阈值分割的经典算法,在图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维阈值法因为计算时间长而制约了其应用.针对一维Otsu自适应阈值算法计算复杂度高的缺点,通过消除二维自适应阈值算法中的冗余计算,用迭代的方式得到查询表,从而大大提高了二维阈值算法的计算速度.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计算时间远远小于原始二维Otsu算法,并且求得的阈值跟原始的算法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值选取 类间方差 图像分割Otsu
下载PDF
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和调制机理 被引量:45
2
作者 陈大可 雷小途 +3 位作者 王伟 王桂华 韩桂军 周磊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77-1086,共10页
简要介绍2013年初启动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和调制机理研究"。首先围绕国家需求说明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从物理机制、同化方法和预报技术出发说明海洋与台风的相互作用是海洋与大气科... 简要介绍2013年初启动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和调制机理研究"。首先围绕国家需求说明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从物理机制、同化方法和预报技术出发说明海洋与台风的相互作用是海洋与大气科学研究的前沿命题,接着从海洋对台风的局地响应和反馈、海洋与台风的大尺度相互作用、针对台风的海洋多源数据同化和预报模式的发展等方面阐述相关国内外研究进展,最后给出项目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层海洋 台风预报 数据同化 海气耦合
原文传递
沙尘气溶胶粒子群的散射和偏振特性 被引量:44
3
作者 郝增周 龚芳 +1 位作者 潘德炉 黄海清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14,共9页
根据Mie散射理论,以对数正态分布函数描述沙尘气溶胶粒子群的粒径尺度分布,计算了沙尘气溶胶粒子群在0.2~40μm波段间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球大气长波辐射的单次散射反照率、散射相矩阵函数,揭示了不同相对湿度时,沙尘粒子群对入射辐射... 根据Mie散射理论,以对数正态分布函数描述沙尘气溶胶粒子群的粒径尺度分布,计算了沙尘气溶胶粒子群在0.2~40μm波段间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球大气长波辐射的单次散射反照率、散射相矩阵函数,揭示了不同相对湿度时,沙尘粒子群对入射辐射的散射和偏振的特征。结果表明,沙尘粒子群的单次散射反照率随着入射波长的增加有较大起伏,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单次散射反照率随湿度增加而变大,湿度95%时非常接近于1;大于10μm的热红外波段单次散射反照率随相对湿度增加而减小,具有较强的吸收辐射能力。散射辐射强度受湿度影响较小,随散射角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增大的趋势随着波长的增加而减弱;不同波段上,线偏振和圆偏振随散射角和相对湿度变化存在差异;在前向和后向仅对入射辐射为圆偏振辐射产生圆偏振散射;散射光的偏振特性及其湿度差异主要表现在后向散射区,多以拱形形式体现。拱顶峰值散射角位置存在差异,且峰值散射角随相对湿度的降低向后向漂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散射偏振 MIE理论 沙尘粒子群 单次散射反照率 相矩阵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舟山岛为例 被引量:34
4
作者 陆丽珍 詹远增 +2 位作者 叶艳妹 陈建裕 牟永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45-252,共8页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构建适用于舟山岛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的"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其活力以植被相对密度指数表征、组织结构以蔓延度等4个景观格局指数表...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构建适用于舟山岛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的"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其活力以植被相对密度指数表征、组织结构以蔓延度等4个景观格局指数表征。选择镇、乡或街道等行政区作为评价单元,以遥感数据和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G IS和RS技术,提取舟山岛17个乡镇1970-2005年间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指标信息,采用综合参数评价模型对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进行时空动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35 a来舟山岛生态系统健康整体状况呈下降趋势,相对较好的区域面积下降了18%,相对一般的下降了8%,而相对较差的上升了26%;(2)城市化、滩涂围垦与沿海工业的发展是舟山岛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舟山岛
下载PDF
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34
5
作者 万瑞景 曾定勇 +1 位作者 卞晓东 倪晓波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75-1398,共24页
为了解当前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现状及其变化与物理环境因素的关系,根据2006年11月—2008年6月5个航次的鱼卵、仔稚鱼和物理环境调查资料,对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产卵场物理环境进行分析,探讨... 为了解当前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现状及其变化与物理环境因素的关系,根据2006年11月—2008年6月5个航次的鱼卵、仔稚鱼和物理环境调查资料,对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产卵场物理环境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季节、不同年份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变化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5个航次采集到74 813粒鱼卵、16 826尾仔稚鱼,共有135个种类。其中,鉴定到种的有109种,隶属于15目67科99属,还有17个种类仅能鉴定到属、6个种类仅能鉴定到科和3个种类仅能鉴定到目。2006年—2007年秋季、冬季和春季鱼卵、仔稚鱼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季节变化逐渐增多;2008年春季的种类和数量较2007年春季明显偏少;2008年初夏种类的数量与2008年春季基本相近,但鱼卵的数量明显增多,仔稚鱼的数量基本相近。42种优势种类、重要种类和主要种类构成当前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的主要成分。东海表层水温和盐度分布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冬季表层水温锋面强度最强,春季次之,初夏最弱;锋面的位置秋季离岸最近,冬季次之,春季和初夏离岸最远,冬季偏南,初夏季节北移。表层盐度锋面主要分布在近岸区域,与岸线大致平行,其强度冬季最强,春、秋季次之,初夏季节最弱。秋、冬季节陆架深水海域的水温较沿岸海域高,鱼类生殖群体在陆架深水高温区产卵;春季和初夏季节沿岸海域明显升温,鱼类生殖群体由深水区向近岸海域进行生殖洄游,产卵场分布由陆架中部向近岸海域扩展,并在近岸海域形成了中心产卵场。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与温、盐锋面和种类的温、盐属性的关系密切,主要分布在温度锋面暖水一侧,并有各自最适宜的温度和盐度范围。水温、盐度与种类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是导致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卵 仔稚鱼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产卵场 温度 盐度 锋面 东海
下载PDF
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黄海冷水团海域的细菌群落组成 被引量:29
6
作者 刘敏 朱开玲 +2 位作者 李洪波 张涛 肖天 《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82-1091,共10页
利用PCR-DGGE技术对2个季节(2006-04和2006-10)的黄海冷水团海域的细菌群落组成和优势菌群进行了分析.通过软件Glyko Bandscan分析DGGE图谱,4月份所有站位的条带数相近(约17条),多样性丰富;10月份,在冷水团范围以内站位的条带约16条... 利用PCR-DGGE技术对2个季节(2006-04和2006-10)的黄海冷水团海域的细菌群落组成和优势菌群进行了分析.通过软件Glyko Bandscan分析DGGE图谱,4月份所有站位的条带数相近(约17条),多样性丰富;10月份,在冷水团范围以内站位的条带约16条,其多样性也较丰富;而在冷水团范围以外站位的条带少(约12条),其多样性较低.细菌16S rDNA V3区特征片段经DGGE分离、条带切割,共得到24条条带,克隆、测序后,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这24条带分别归属于2个细菌类群: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s).在24条序列中有16条分别与变形细菌亚群的γ-和δ-Proteobacteria相似,有5条与拟杆菌门相似.时空分析发现,4月份所有站位水体(海水温度为7-12℃)的细菌群落组成和10月份(冷水团存在期)冷水团内部水体(海水温度低于10℃)的细菌群落组成相同(都包括γ-Proteobacteria、δ-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s),与10月份冷水团外部水体(海水温度大于19℃)的(包括γ-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s)不同.优势菌群也存在同样的分布特点,4月份所有站位水体的优势菌群与10月份冷水团内部水体的优势菌群也相同(都是γ-Proteobacteria),而10月份冷水团外部水体不同的站位优势菌群不同.该海域细菌群落组成和优势菌群的分布特点,可能与冷水团的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群落组成 16SrDNA序列分析 PCR-DGGE 黄海冷水团
下载PDF
海洋与台风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7
作者 周磊 陈大可 +3 位作者 雷小途 王伟 王桂华 韩桂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0-72,共13页
台风灾害是全球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从大气科学的角度对台风进行了长期系统并且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人们对台风过程中海洋的剧烈变化及其对台风的反馈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也成为限制台风研究和预报水平的一个瓶颈... 台风灾害是全球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从大气科学的角度对台风进行了长期系统并且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人们对台风过程中海洋的剧烈变化及其对台风的反馈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也成为限制台风研究和预报水平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海洋与台风在各种时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台风预报和短期气候趋势预测的贡献是当前国际海洋与大气科学研究的重大前沿课题.本文基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总结了海洋与台风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梳理了海洋中尺度过程对台风的影响与反馈、海洋与台风的低频相互作用及其对短期气候变化趋势的影响、台风过程中的海洋多源资料同化及利用海气耦合模式进行台风预报等若干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今后在海洋与台风相互作用研究中需要关注和重点解决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中尺度涡 海洋次表层变化 多源数据同化 海气耦合预报
原文传递
利用4期卫星资料监测1986~2009年浙江省大陆海岸线变迁 被引量:29
8
作者 陈正华 毛志华 陈建裕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73,共6页
以20世纪70年代的地形图为底图,利用1986年和1995年TM、2005年ASTER和2009年HJ 4个时间段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目视解译,对浙江省大陆海岸线多年来的变迁进行连续监测,获取每个时期发生变化岸段、陆地增加面积和分数维情况。结论如下:①这... 以20世纪70年代的地形图为底图,利用1986年和1995年TM、2005年ASTER和2009年HJ 4个时间段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目视解译,对浙江省大陆海岸线多年来的变迁进行连续监测,获取每个时期发生变化岸段、陆地增加面积和分数维情况。结论如下:①这3种卫星资料能够满足精确、快速监测海岸线变迁的要求;②浙江省海岸线快速向海洋推进,1986~1995年新增205.24 km2,1995~2005年新增319.85 km2,2005~2009年新增484.75 km2;③浙江省海岸线分形维数较小,海岸线复杂程度较低,且最近20多年来分形维数呈现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海岸线 变迁 遥感 长度 面积 分形维数 浙江
原文传递
长江口外缺氧区生消过程和机制的再认知 被引量:27
9
作者 韦钦胜 王保栋 +3 位作者 陈建芳 夏长水 曲大鹏 谢琳萍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7-206,共20页
通过对2006~2007年长江口外缺氧区多学科历史资料和相关模拟、遥感资料的分析,深入研究了该缺氧区的生消过程和分布形态及其结构,从水文环流动力学、浮游植物繁殖(导致有机物耗氧分解)以及其他因素等角度综合系统探讨了缺氧区生消及... 通过对2006~2007年长江口外缺氧区多学科历史资料和相关模拟、遥感资料的分析,深入研究了该缺氧区的生消过程和分布形态及其结构,从水文环流动力学、浮游植物繁殖(导致有机物耗氧分解)以及其他因素等角度综合系统探讨了缺氧区生消及其位置季节性变化的机制,阐释了缺氧区生消过程中多因素的协同作用,揭示了缺氧区分布形态和结构的受控机制.研究表明:冬、春季长江口外的水文环境提供了较低溶解氧(DO)含量的水体,是缺氧区形成的前期背景条件;入夏后,缺氧区逐渐向北发育成熟,受地形、有机物局地分解和黑潮次表层水涌升的影响,7~8月份长江口外缺氧区在空间上呈现出不连续的分布特征,其在内陆架具有南、北"双核"结构,并于东部外陆架亦发现一个低氧核心,各部分的缺氧程度也不相同,北部的整体上最强,南部的次之,外陆架上的最弱;夏季北部缺氧区不仅与南部缺氧区的北向分化有关,也是在局地得以发展和加剧的结果,8月达到鼎盛期,9月以后由于层化削弱很快向南退缩并消失;秋季,于南部浙江沿岸存在缺氧区,并在济州岛西南部也形成一DO低值区,但均很快消亡,同时由于所处动力环境的改变还导致外陆架DO低值区外移.跃层强度的变化及其对DO垂向输送阻隔作用的长时间累积效应对缺氧区缺氧程度具有重要影响;长江口外海域层化区域面积、各流系/水团强度和上升流、锋面、浮游植物生物量高值区的季节性变化共同制约着内陆架缺氧区的扩展及其位置的纬向(南北向)移动;黑潮次表层水等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导致外陆架存在一个DO低值核心的原因所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是济州岛西南部海域DO低值区在秋季得以形成的动力学基础.长江口外特殊的海底地形以及泥质区分布对缺氧区的发育亦具有一定影响.长江口外缺氧区的生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缺氧区 层化 流场环境 有机物分解
原文传递
冬季浙闽沿岸流与台湾暖流在浙南海域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28
10
作者 曾定勇 倪晓波 黄大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23-1134,共12页
用2008年冬季在东海西南部的4个ADCP测流阵列数据,分析了冬季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在浙江南部近海的时空特征.滤除潮流和周期短于1d的高频波动后得到余流,余流沿着岸线方向流动,主轴方向大致与等深线平行.浙闽沿岸流靠近岸,主要分布在50... 用2008年冬季在东海西南部的4个ADCP测流阵列数据,分析了冬季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在浙江南部近海的时空特征.滤除潮流和周期短于1d的高频波动后得到余流,余流沿着岸线方向流动,主轴方向大致与等深线平行.浙闽沿岸流靠近岸,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的向岸一侧,向西南流动,最大平均流速为0.24m s-1,随着接近海面其范围向离岸方向扩展,在表层可以扩展到60m等深线附近.台湾暖流则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的向外海一侧,向东北方向流动,平均流速小于0.09m s-1,随着接近海底其范围向岸靠近,在底层影响可达30m等深线附近;台湾暖流在70m等深线附近出现分叉,一支继续向东北,另一支转向东.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主要是正压流,平均的正压涡动动能占总涡动动能的84.3%;台湾暖流的时间平均和时间变化部分都有较显著的垂向变化流,而浙闽沿岸流的垂向变化流主要在时间平均部分.沿岸方向的余流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分析得到的第一模态解释总方差的80%,第一模态空间分量其位相在断面上呈步调一致的分布,其振幅在离岸70km处最大,第一模态的时间分量主要是周期为1.5,2~4和15d左右的波动成分;第二模态解释总方差的8%,其空间分量在断面上呈两个位相东西相反、振幅相当的中心,第二模态的时间分量主要是周期为1.2和5d左右的波动成分.观测期间平均风是北风,平均风应力方向向南;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沿岸方向分量的第一模态与风应力的时间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交叉谱分析显示,沿岸方向余流与风应力在周期为1.5和2~5d的波动成分上信号最强且相关性最显著,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变化滞后于风场变化约1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生环流 浙闽沿岸流 台湾暖流 浙江近海
原文传递
利用多源遥感卫星数据研究南海内波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11
作者 甘锡林 黄韦艮 +3 位作者 杨劲松 李晓锋 楼琇林 史爱琴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2007年第2期242-245,I0006,共5页
利用1995~2005年300多幅ERS-1/2,Radarsat-1,ENVISAT、SPOT、Landsat、IRS和NOAA AVHRR图像统计了南海北部海洋内波的时间分布特征,并绘制了内波空间分布图,利用KdV方程和Levitus历史跃层资料反演了内波的振幅和波速等参数。研究... 利用1995~2005年300多幅ERS-1/2,Radarsat-1,ENVISAT、SPOT、Landsat、IRS和NOAA AVHRR图像统计了南海北部海洋内波的时间分布特征,并绘制了内波空间分布图,利用KdV方程和Levitus历史跃层资料反演了内波的振幅和波速等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洋内波出现的区域主要有3块:吕宋海峡,东沙岛和海南东北部。内波传播方向以西向为主。在吕宋海峡,相速度达3m/s,内波振幅超过100m。在东沙岛附近,相速度在1-5~2m/s左右,振幅在20~80m左右;东沙岛西面和北面,相速度在1~1.5m/s左右,振幅在5~20m左右。海南东北部,相速度在0.4~0.8m/s左右,振幅在2~4m左右。内波的时间分布特征为:内波以4~9月为高峰期,1~3月和11~12月为低峰期;在每个月里以16~19日为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内波 南海 遥感
下载PDF
2006年秋季东海陆架浮游植物群集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丹 孙军 +2 位作者 安佰正 倪晓波 刘素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435-2442,共8页
根据2006年11月19日—12月24日在东海陆架海域(24.0°—32.0°N,120.0°—127.0°E)进行的综合采样调查,对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集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64属145种(包括未定名种),其中硅藻是该调查... 根据2006年11月19日—12月24日在东海陆架海域(24.0°—32.0°N,120.0°—127.0°E)进行的综合采样调查,对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集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64属145种(包括未定名种),其中硅藻是该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的主要功能群,其次为甲藻.主要的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圆海链藻、丹麦细柱藻、斯氏几内亚藻、尖刺伪菱形藻和铁氏束毛藻等.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09~5.11cells.ml-1,平均值为4.92cells.ml-1,秋季东海陆架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主要由浮游硅藻刻画,其高值出现在调查区的北、东部离岸海域,细胞丰度大于30cells.ml-1.浮游植物及硅藻和甲藻的细胞丰度垂直变化趋势基本上都是随着水深增加,丰度逐渐减小.各个断面细胞丰度密集区主要集中在表层,个别站位的中层和底层也出现浮游植物密集区.调查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80,其高值位于调查区东北和东南部,物种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81,其高值位于调查区中部,生物多样性的分布与细胞丰度的分布一致.从Pearson相关性指数来看,亚硝酸盐、溶解态有机氮(DON)和温度显著影响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物种组成 断面分布 陆架 东海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8 OLI数据与面向对象分类的昆嵛山地区土地覆盖信息提取 被引量:23
13
作者 张春华 李修楠 +2 位作者 吴孟泉 秦伟山 张筠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04-1913,共10页
利用2015年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和DEM作为分类数据源,结合野外调查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昆嵛山地区土地覆盖信息进行提取,并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与比较分析。研究表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的各地类连续且边界清晰,分类... 利用2015年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和DEM作为分类数据源,结合野外调查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昆嵛山地区土地覆盖信息进行提取,并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与比较分析。研究表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的各地类连续且边界清晰,分类效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昆嵛山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土地覆盖类型是针叶林,面积为1546.81km2。研究区土地覆盖分类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1.5%和0.88,其中针叶林、草地、水体和建设用地的生产者精度均达到87%以上。相对于监督分类方法,本研究提出的土地覆盖信息提取方法的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提高14.7%和0.17。基于面向对象的中分辨率遥感影像,能够获取较高精度的土地覆盖信息,为大范围土地覆盖分类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分类 面向对象方法 LANDSAT 8 OLI DEM 昆嵛山
下载PDF
2006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及其环境调控 被引量:21
14
作者 乐凤凤 宁修仁 +2 位作者 刘诚刚 郝锵 蔡昱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775-5784,共10页
通过2006年2月在南海北部现场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研究了海域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冬季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与东北季风引起的环流场的变化关系密切。调查海域水柱平均Chla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03~1.21mg·m-3(平均(0.33... 通过2006年2月在南海北部现场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研究了海域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冬季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与东北季风引起的环流场的变化关系密切。调查海域水柱平均Chla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03~1.21mg·m-3(平均(0.33±0.33)mg·m-3),高值区出现在广东沿岸及海南岛东部附近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范围为41.3~1040.0mgC·m-·2d-1。由于东北季风引起近岸水体混合剧烈,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因此虽然沿岸带Chla浓度((0.53±0.50)mg·m-3)较高,但初级生产力却是最低的,只有41.3mgC·m-·2d-1,同时冬季反气旋涡强度下降和底层富营养水的涌升,营养盐充足,因此开阔海的Chla浓度((0.31±0.30)mg·m-3)和初级生产力((631.3±578.0)mgC·m-·2d-1)均高。浮游植物粒度级份测定表明,Pico级份对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的贡献很大,特别是在开阔海区,分别占47%和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南海北部 浮游植物 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中国近海及其附近海域若干涡旋研究综述 Ⅱ.东海和琉球群岛以东海域 被引量:18
15
作者 袁耀初 管秉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7,共17页
综述东海和琉球群岛以东海域若干气旋型和反气旋型涡旋的研究.对东海陆架、200m以浅海域,主要讨论了东海西南部反气旋涡、济州岛西南气旋式涡和长江口东北气旋式冷涡.东海两侧和陆坡附近出现了各种不同尺度的涡旋,其动力原因之一是... 综述东海和琉球群岛以东海域若干气旋型和反气旋型涡旋的研究.对东海陆架、200m以浅海域,主要讨论了东海西南部反气旋涡、济州岛西南气旋式涡和长江口东北气旋式冷涡.东海两侧和陆坡附近出现了各种不同尺度的涡旋,其动力原因之一是与东海黑潮弯曲现象有很大关系,其次也与地形、琉球群岛存在等有关.东海黑潮有两种类型弯曲:黑潮锋弯曲和黑潮路径弯曲.黑潮第一种弯曲出现了锋面涡旋,评述了锋面涡旋的存在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和结构等;也指出了黑潮第二种弯曲,即路径弯曲时在其两侧出现了中尺度气旋式和反气旋涡,讨论了它们的变化的特性.特别讨论了冲绳北段黑潮弯曲路径和中尺度涡的相互作用,着重指出,当气旋式涡在冲绳海槽北段成长,并充分地发展,其周期约在1~3个月时,它的空间尺度成长到约为200km(此尺度相当于冲绳海槽的纬向尺度)时,黑潮路径从北段转移到南段.也分析了东海黑潮流量和其附近中尺度涡的相互作用.最后指出在琉球群岛以东、以南海域,经常出现各种不同的中尺度反气旋式和气旋式涡,讨论了它们在时间与空间尺度上变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琉球群岛以东海域 气旋型和反气旋型涡旋 东海黑潮和中尺度涡相互作用
下载PDF
Argo浮标温盐剖面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技术 被引量:22
16
作者 王辉赞 张韧 +2 位作者 王桂华 安玉柱 金宝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77-588,共12页
Argo浮标可用来监测全球大洋从海表到2000m深层的变化,鉴于Argo浮标的剖面观测数据存在位置错误、可疑剖面、异常数据以及盐度漂移等诸多问题,必须对Argo浮标资料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本文基于Argo观测剖面资料与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 Argo浮标可用来监测全球大洋从海表到2000m深层的变化,鉴于Argo浮标的剖面观测数据存在位置错误、可疑剖面、异常数据以及盐度漂移等诸多问题,必须对Argo浮标资料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本文基于Argo观测剖面资料与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MER)提供的可靠历史观测数据集,提出了一种Argo资料质量控制的新途径.该方法通过寻找Argo浮标不同剖面位置与其"最佳匹配"历史剖面资料对比判别的途径,可以有效地识别Argo观测误差,特别是能够将由于Argo位置环境变化引起和由Argo浮标自身漂移引起的两类Argo浮标盐度偏移现象进行有效甄别,减少了对Argo浮标盐度剖面偏移的误判,有效节约了Argo浮标质量控制时间.本文还提出基于"三倍标准差"的异常数据检测方法,并将其与传统异常数据检测法相结合进行剖面异常数据剔除,有效实现了对异常数据的剔除.基于本文提出的Argo资料质量控制方法,对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网站提供的全球Argo浮标剖面进行了质量控制再分析,进一步剔除和订正了其中的一些数据误差,生成了经新的质量再控制后的全球Argo浮标剖面资料集.通过将质量再控制处理前后的数据与Ishii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处理后的数据比处理前的数据误差减小,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合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剖面 质量控制 盐度漂移 盐度偏移 异常数据
下载PDF
海洋涡旋自动探测几何方法、涡旋数据库及其应用 被引量:21
17
作者 董昌明 蒋星亮 +4 位作者 徐广珺 季巾淋 林夏艳 孙文金 王森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9-453,共15页
近10a来,海洋涡旋的自动探测和分析研究成为物理海洋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本研究介绍了作者及其合作者最近几年发展的一系列基于海表面高度异常(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欧拉型以... 近10a来,海洋涡旋的自动探测和分析研究成为物理海洋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本研究介绍了作者及其合作者最近几年发展的一系列基于海表面高度异常(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欧拉型以及基于全球漂流浮标数据的拉格朗日型的涡旋自动探测几何方法、从欧拉型涡旋探测方法中发展出来的三维涡旋的自动探测方法和利用上述方法探测得到的结果建立的涡旋数据库。此外,本研究还介绍了涡旋数据库的应用,主要包括:分析黑潮延续体以及南加州湾的涡旋统计特征;以黑潮延伸区冷、暖两个中尺度涡旋为例,采用动态合成、带通滤波等方法,研究中纬度地区中尺度海洋涡旋对大气的强迫特征;在黑潮延续体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得到了合成气旋和反气旋的三维结构并对涡旋调制下混合层深度进行探究;对涡旋诱导的输运、涡旋诱导的叶绿素变化进行的研究以及对阿拉伯海大涡进行的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自动探测 涡旋数据库 涡旋分析
下载PDF
2005年春初浙江近海的低温特征及其对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20
18
作者 朱德弟 陆斗定 +1 位作者 王云峰 苏纪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1-39,共9页
在长江口附近和浙江近海海域,近些年来每年春季几乎都发生大规模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时间通常是在4月底或5月初,但2005年却一直到5月底才发生。本文根据近几年在浙江近海进行的多个春季航次的调查资料和有关... 在长江口附近和浙江近海海域,近些年来每年春季几乎都发生大规模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时间通常是在4月底或5月初,但2005年却一直到5月底才发生。本文根据近几年在浙江近海进行的多个春季航次的调查资料和有关站位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海区2005年春初的温度特征及其对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的影响,阐明了2005年春季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迟发的主要物理环境原因。结果表明,2005年3月浙江近海水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偏低,且这种情况在近岸区更为明显;与2004年同期相比,2005年春初(4月初)浙江近海水温偏低,2005年和2004年的这种水温差异在近岸和中上层的低盐水里最为明显,而在远岸和下层的高盐水水温差异则相对要小;近岸低盐水最低温度2005年比2004年低约2.6℃;2005年1—3月浙江近海特殊的气象条件(10 a中最低的气温和强劲的偏北大风)和2004/2005年冬季较弱的台湾暖流是形成4月初浙江近海低温特征的主要原因;2004年冬季和2005年春初浙江近水温偏低很可能是2005年春季东海大规模原甲藻赤潮迟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近海 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 低温特征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区营养盐结构与限制 被引量:19
19
作者 王奎 陈建芳 +5 位作者 金海燕 李宏亮 高生泉 卢勇 徐杰 翁焕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8-136,共9页
通过研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溶解无机氮(DIN=NO3-+NO2-+NH4+)、磷酸盐(PO34-)、硅酸盐(SiO23-)所表征的营养盐区域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在分析营养盐绝对限制情况的基础上,划分了潜在相对营养限制区域。结果表明,123°E以西近岸表层区... 通过研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溶解无机氮(DIN=NO3-+NO2-+NH4+)、磷酸盐(PO34-)、硅酸盐(SiO23-)所表征的营养盐区域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在分析营养盐绝对限制情况的基础上,划分了潜在相对营养限制区域。结果表明,123°E以西近岸表层区域DIN/P比值全年均高于16,而Si/DIN除秋季外基本小于1,显示出长江冲淡水影响下"过量氮"的特征。春夏季河口锋面区(31°~32.5°N,122.5°~124°E)硅藻的大量生长可使DIN/P异常升高和Si/DIN异常降低。秋季研究区域北部DIN/P西低东高且Si/DIN西高东低是由于在高DIN、低PO34-的长江冲淡水影响下,近岸受相对低DIN、高SiO23-的苏北沿岸流南下入侵影响而被分割而成。冬季长江口门东北部存在的高DIN/P和低Si/DIN区则主要由于寡营养盐的黑潮水深入陆架,向东北输送的部分长江冲淡水和增强的苏北沿岸流共同作用造成DIN升高所致。利用Redfield比值进行了不同站位表层潜在相对营养限制情况的区分。近岸123°E以西受高DIN、SiO23-长江冲淡水影响,四季多呈现PO34-潜在相对限制,而在春夏季由于浮游植物的大量吸收PO34-,造成局部PO34-绝对限制及潜在相对限制。春夏季氮限(DIN潜在相对限制)一般发生在外海部分站位,但较为零散。秋季除了东南外海大部分站位外,受苏北沿岸流影响在长江口北部近岸也存在氮限。随着低DIN/P的黑潮表层水(KSW)的入侵加强,冬季外海氮限站位增多。硅限(SiO23-潜在相对限制)在夏季发生在赤潮高发区,而冬季南部存在较多硅限站位表明KSW中SiO23-相对较为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营养盐结构 绝对限制 潜在相对限制
下载PDF
Argo大洋观测资料的同化及其在短期气候预测和海洋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人禾 朱江 +3 位作者 许建平 刘益民 李清泉 牛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1-424,共14页
国际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深海大洋0~2000m水深范围内的海水温度和盐度观测资料,在大气和海洋科研业务中应用这一全新的资料,是深入认识大气和海洋变异、提高我国气候... 国际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深海大洋0~2000m水深范围内的海水温度和盐度观测资料,在大气和海洋科研业务中应用这一全新的资料,是深入认识大气和海洋变异、提高我国气候预测、海洋监测分析和预报能力的一个关键所在。通过开发非线性温-盐协调同化方案和利用同化高度计资料来调整模式的温度和盐度场,建立了可同化包括Argo等多种海洋观测资料的全球海洋资料变分同化系统,提高了对全球海洋的监测分析能力。实现了海洋资料同化系统与全球海气耦合模式的耦合,显著提高了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利用Argo资料改进了海洋动力模式中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有效提高了海洋模式对真实大洋的模拟能力和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的预测能力。开发了利用Argo浮标漂流轨迹推算全球海洋表层和中层流的方法,提高了推算的全球表层流、中层流资料质量,有效弥补了洋流观测的匮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 大洋观测资料 资料同化 短期气候预测 海洋物理过程参数化 海流估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