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3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年来渤海湾营养盐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47
1
作者 阚文静 张秋丰 +3 位作者 石海明 徐玉山 王彬 江洪友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8-241,共4页
通过对2004~2007年海水样品的采集、检测及分析获得渤海湾N、P、Si营养盐的数据资料。讨论了渤海湾N/P比、Si/P比、Si/N比的变化趋势、年际变化影响因素,以及N/P比与植物生长限制因子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4a来,渤海湾水质富营... 通过对2004~2007年海水样品的采集、检测及分析获得渤海湾N、P、Si营养盐的数据资料。讨论了渤海湾N/P比、Si/P比、Si/N比的变化趋势、年际变化影响因素,以及N/P比与植物生长限制因子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4a来,渤海湾水质富营养化严重。营养盐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无机氮含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磷酸盐含量则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近年来营养盐污染有加重趋势,N/P比大致呈逐年增加趋势,P成为近年来渤海湾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营养盐 富营养化 变化趋势
原文传递
围填海工程对近岸海域海洋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2
作者 张秋丰 靳玉丹 +2 位作者 李希彬 王鲁宁 叶风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4-461,共8页
随着沿海地区大量人口的涌入,国内外沿海各地纷纷兴起围海造陆的热潮。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在解决用地不足的同时也给近海海洋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分别从围填海对近海海域地形地貌、水动力环境以及海洋生... 随着沿海地区大量人口的涌入,国内外沿海各地纷纷兴起围海造陆的热潮。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在解决用地不足的同时也给近海海洋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分别从围填海对近海海域地形地貌、水动力环境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阐述围填海工程对近海海洋环境影响,并重点分析数值模拟在海洋水动力环境影响分析中的发展应用。最后根据围填海工程对近海海洋环境影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趋势,提出围填海工程对近海海洋环境影响研究的建议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未来应系统的研究大规模围填海工程对近海海域的长期影响,考虑多项因素,全方位地论述研究的方法,以便于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填海 海洋环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瓯江口春季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分布 被引量:37
3
作者 陈雷 徐兆礼 +4 位作者 姚炜民 张钊 陈胜 蔡圣伟 鲍旭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71-1577,共7页
研究2007年4月瓯江口海域(27°38′~28°02′N、120°50′~121°14′E)浮游生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这一分布特征与营养盐和其他水文要素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悬浮物浓度、DIP和DIN分布特征均是近河口最高,由近河口向... 研究2007年4月瓯江口海域(27°38′~28°02′N、120°50′~121°14′E)浮游生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这一分布特征与营养盐和其他水文要素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悬浮物浓度、DIP和DIN分布特征均是近河口最高,由近河口向外数量逐渐减少。在灵昆岛南侧和东南侧近口门水域,是DIP和DIN的高值中心,但该水域高浓度悬沙使水体透光率较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在口门外侧海域,悬沙浓度已经明显降低,因而是浮游植物高密度区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分布趋势基本相同,由内海向外海数量逐渐递减;其中,大型浮游动物丰度和浮游植物丰度,小型浮游动物丰度和浮游植物丰度之间显著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这一特征的形成,主要由瓯江口营养盐和悬浮物分布特征决定,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一致性,很好地反映出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有效的下行控制,从而使水域生态系统在此季节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营养盐 悬沙 瓯江口
下载PDF
对辽东湾夜光藻赤潮和叉状角藻赤潮成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4
4
作者 周遵春 马志强 +3 位作者 薛克 王年斌 郭皓 韩德武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12,共4页
对 1995年、1999年发生在辽东湾的夜光藻赤潮及 1998年发生的叉状角藻赤潮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 :夜光藻与叉状角藻都具有鞭毛 ,夜光藻完全异养 ,叉状角藻则以自养为主 ,同时兼有异养。同样条件下这两种甲藻由于其运动... 对 1995年、1999年发生在辽东湾的夜光藻赤潮及 1998年发生的叉状角藻赤潮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 :夜光藻与叉状角藻都具有鞭毛 ,夜光藻完全异养 ,叉状角藻则以自养为主 ,同时兼有异养。同样条件下这两种甲藻由于其运动特性 ,可以选择光照适宜和营养丰富的水层 ,更有利于生长繁殖 ,比其他硅藻类更易形成赤潮。同时外部的环境条件 ,包括生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光藻 叉状角藻 成因 赤潮 辽东湾 海洋污染 水质污染
下载PDF
渤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与有机污染状况初步评价 被引量:30
5
作者 阚文静 张秋丰 +2 位作者 胡延忠 石海明 薄文杰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2-175,共4页
根据2008年渤海湾的生态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态。阐述了渤海湾营养盐变化特征,并对盐度、pH值、溶解氧(DO)、叶绿素-a、PO4-P、NO2-N、NO3-N、NH4-N等进行了分析讨论,且对海域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及有机污染评价。结果显示... 根据2008年渤海湾的生态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态。阐述了渤海湾营养盐变化特征,并对盐度、pH值、溶解氧(DO)、叶绿素-a、PO4-P、NO2-N、NO3-N、NH4-N等进行了分析讨论,且对海域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及有机污染评价。结果显示:与Redfied提出营养结构的N/P比值相比较,渤海湾的营养结构符合P限制,根据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计算结果,2008年渤海湾水体属富营养化状态,已属于轻度有机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营养盐 富营养化、有机污染
下载PDF
北冰洋海冰/气候系统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康建成 颜其德 +5 位作者 孙波 温家洪 汪大立 孙俊英 孟广林 Kumiko Goto-Azuma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01-310,共10页
结合前人对北冰洋海冰、气候系统的研究成果和 1 999年 8月在北冰洋对海冰的现场观测 ,本文综述了海冰分布、厚度的变化 ,海冰表面特征、积雪变化及北冰洋天气、气候特征和分区。讨论了北极海冰与南极海冰的差异。文章认为 ,北冰洋与周... 结合前人对北冰洋海冰、气候系统的研究成果和 1 999年 8月在北冰洋对海冰的现场观测 ,本文综述了海冰分布、厚度的变化 ,海冰表面特征、积雪变化及北冰洋天气、气候特征和分区。讨论了北极海冰与南极海冰的差异。文章认为 ,北冰洋与周围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的不一致 ,主要是由于夏季在北冰洋海冰与开阔水域的相间分布、海冰漂移、融化吸热 ,均衡了周围大气、海洋温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北冰洋 海冰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 环境 分布
下载PDF
物种灭绝背景下东海渔业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赵淑江 吕宝强 +2 位作者 李汝伟 朱爱意 吴常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28-1640,共13页
目前全世界几乎所有海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各个层次都在经受着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海洋生物的灭绝速度大大加快.文章从东海海域的海水营养盐结构改变、海洋污染的毒害作用、海洋生境破坏、气候变... 目前全世界几乎所有海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各个层次都在经受着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海洋生物的灭绝速度大大加快.文章从东海海域的海水营养盐结构改变、海洋污染的毒害作用、海洋生境破坏、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海洋酸化、海洋渔业捕捞压力、海洋致病微生物的扩散等方面分析了可能导致东海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认为上述各种因素对东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影响巨大,而且鉴于各种因素的累积效应以及共同作用后的放大效应和叠加效应,实际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洋生物的灭绝风险可能比以前估计的更加严重.因此,在生态系统管理中,针对某一风险或影响因素的研究和管理不足以改变东海海洋生态系统退化和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状况,对东海海域全面、系统、有效的研究和管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衰退 影响因素 累积效应 叠加效应 放大效应
原文传递
浙江海域米氏凯伦藻赤潮成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姚炜民 潘晓东 华丹丹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58,76,共3页
通过对2005年5月30日发生在浙江海域米氏凯伦藻赤潮的连续监测分析,初步研究了本次赤潮发生的成因。结果表明:24℃左右的气温、非降雨的天气和良好的海况是赤潮发生及维持的重要因素。米氏凯伦藻生长所需最佳水温为23、4~23.8℃,... 通过对2005年5月30日发生在浙江海域米氏凯伦藻赤潮的连续监测分析,初步研究了本次赤潮发生的成因。结果表明:24℃左右的气温、非降雨的天气和良好的海况是赤潮发生及维持的重要因素。米氏凯伦藻生长所需最佳水温为23、4~23.8℃,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基本条件,而赤潮生物的数量与水体中的无机氮呈负相关关系,与磷酸盐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海域 富营养化 赤潮 米氏凯伦藻
下载PDF
天津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健康评价 被引量:19
9
作者 张秋丰 屠建波 +2 位作者 胡延忠 石海明 徐玉山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3-78,共6页
以2004—2005年对天津市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状况4次监测获得的资料为基础,利用"河口及海湾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方法"对监测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除沉积物环境和生物残毒指标监测项目评价... 以2004—2005年对天津市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状况4次监测获得的资料为基础,利用"河口及海湾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方法"对监测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除沉积物环境和生物残毒指标监测项目评价结果显示处于健康状态外,虽然水环境评价结果为健康,但部分海域水环境严重恶化,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海洋生物质量生物指标已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底线;栖息地环境为不健康,主要是由于滨海湿地的大量减少和大量海岸工程建设造成的。综合以上5类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最终判定:天津市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存在着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近岸海域 生态环境 健康评价
下载PDF
近年来渤海湾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变化及其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石海明 尹翠玲 +2 位作者 张秋丰 徐玉山 王彬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6-249,共4页
根据2004~2006年进行的连续监测结果,分析、探讨了渤海湾赤潮监控区表层海水营养盐的污染现状、变化规律及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近年来,渤海湾赤潮监控区海域受到了DIP、DIN污染,水体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且DIN的污染程度明... 根据2004~2006年进行的连续监测结果,分析、探讨了渤海湾赤潮监控区表层海水营养盐的污染现状、变化规律及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近年来,渤海湾赤潮监控区海域受到了DIP、DIN污染,水体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且DIN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DIP;除个别项目外,渤海湾赤潮监控区以S4站营养盐含量最高,原因是S4站靠近河口,大量生活污水排放所致;在赤潮多发期,表层海水N、P、Si含量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6月份营养盐含量最低,8月份最高。年际变化表明:NH4-N的年际变化最为明显,表现为逐年递减的趋势,而SiO3-Si的年际变化最小。赤潮监控区DIN一直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NO3-N占DIN含量的57%~78%。近年来DIN/PO4-P和Si03-Si/PO4-P逐年增加,而SiO3-Si/DIN则逐年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赤潮监控区 营养盐变化 结构特征
原文传递
渤海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徐玉山 刘宪斌 张秋丰 《盐业与化工》 CAS 2009年第6期11-14,共4页
2004年-2007年5月和8月对渤海湾近岸海域30个站位进行了定点采样,并分析了其浮游植物的种类多样性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渤海湾近岸海域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54属106种,硅藻为优势种群,共22属60种,其中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s sp.)和角毛藻... 2004年-2007年5月和8月对渤海湾近岸海域30个站位进行了定点采样,并分析了其浮游植物的种类多样性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渤海湾近岸海域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54属106种,硅藻为优势种群,共22属60种,其中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s sp.)和角毛藻属(Chaetoceros sp.)种类最多,分别为12种和14种。2005年渤海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物种丰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较高,优势度较低,说明2005年渤海湾近岸海域环境较好,而2007年渤海湾的物种丰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较低,优势度较高,说明2007年渤海湾近岸海域环境较差。渤海湾近岸海域塘沽断面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较低,说明此断面受到的污染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近岸海域 浮游植物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半封闭海湾的水交换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希彬 孙晓燕 +1 位作者 牛福新 宋军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8-254,共7页
基于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和有限体积方法的FVCOM模式,建立半封闭海湾-湛江湾附近海域的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型,通过验证,结果与观测数据符合良好,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对湛江湾的水交换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将湛江湾划分成3个区域,针对各区域... 基于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和有限体积方法的FVCOM模式,建立半封闭海湾-湛江湾附近海域的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型,通过验证,结果与观测数据符合良好,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对湛江湾的水交换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将湛江湾划分成3个区域,针对各区域进行了水交换能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湛江湾内不同区域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变化较大,使得湛江湾内不同区域交换能力相差较大,其中,靠近湛江湾出口处交换能力最强,特呈岛以北海域交换能力最弱,交换时间与物质的初始浓度无关,与投放时刻和外源强迫密切相关,在治理湛江湾环境时,应分区进行,注意选择污染物排放时间和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湾 水交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遥感定量评估方法研究——以广西北海为例 被引量:18
13
作者 孙永光 赵冬至 +5 位作者 高阳 苏岫 卫宝泉 张丰收 高树刚 郑友林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7-411,424,共6页
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和空间化是实现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影响识别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人类活动强度的叠加效应和距离衰减效应,对已往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借助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了海岸带人类活动... 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和空间化是实现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影响识别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人类活动强度的叠加效应和距离衰减效应,对已往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借助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了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综合指数(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HAII),并利用该模型对广西北海红树林海岸进行了应用,定量评价了北海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单因子和综合水平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区域人类活动强度进行定量评估,该方法具有数据易获取、易操作,具有较强的业务推广价值,HAII评估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深化人类活动强度空间评价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遥感技术 空间评价模型(HAII) 广西北海
原文传递
8种抗生素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冬宝 隋正红 +4 位作者 茅云翔 郭浩 臧晓南 张学成 吕英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3-130,共8页
对一株有毒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Lebour) Balech)进行了8种抗生素—氯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庆大霉素、金霉素、氨苄青霉素、新霉素和链霉素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藻对抗生素较为敏感.其中的5种:氯霉素、红... 对一株有毒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Lebour) Balech)进行了8种抗生素—氯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庆大霉素、金霉素、氨苄青霉素、新霉素和链霉素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藻对抗生素较为敏感.其中的5种:氯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和金霉素,对藻8 d比生长速率的EC50分别为2.45μg/cm3,25.2μg/cm3,7.95μg/cm3,285 u/cm3,58.7μg/cm3,可用作该藻基因工程的选择压力,其对应的抗性基因可以作为基因工程阳性选择标记基因,应用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遗传操作研究.新霉素和链霉素对A.tamarense的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可以用于藻株无菌化培养而应用于甲藻产毒机制和赤潮爆发机理的研究,还应用筛选出的抗生素对藻培养物进行了除菌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基因工程 塔玛亚历山大藻 无菌化 选择标记
下载PDF
浙江洞头列岛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及其与赤潮的关系 被引量:17
15
作者 姚炜民 郑爱榕 邱进坤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6-469,共4页
根据2003年至2005年调查资料,以霓屿岛海域、三盘港海域以及竹屿岛海域为代表对浙江洞头列岛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及其与赤潮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丰水期水体中营养盐含量明显高于平水期,霓屿海域和三盘港海域富营养化最为严重,... 根据2003年至2005年调查资料,以霓屿岛海域、三盘港海域以及竹屿岛海域为代表对浙江洞头列岛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及其与赤潮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丰水期水体中营养盐含量明显高于平水期,霓屿海域和三盘港海域富营养化最为严重,无机氮是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富营养化和营养盐的结构是2004年5月在洞头列岛海域发生的具齿原甲藻赤潮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头列岛 无机氮 富营养化 赤潮
下载PDF
基于雷达海冰图像互相关的冰漂流场测量 被引量:11
16
作者 孙鹤泉 孙延维 王平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35-141,共7页
1 引言 我国的渤海和黄海北部在每年冬季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冰情,它直接影响结冰海区的石油平台、船舶以及港口等设施的正常作业,对海冰的观测与预报随着上述海区的开发利用越发显得重要,利用航海雷达连续准确地跟踪海冰漂移运动轨迹,是... 1 引言 我国的渤海和黄海北部在每年冬季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冰情,它直接影响结冰海区的石油平台、船舶以及港口等设施的正常作业,对海冰的观测与预报随着上述海区的开发利用越发显得重要,利用航海雷达连续准确地跟踪海冰漂移运动轨迹,是当今观测、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海冰图像 互相关分析 傅里叶变换 冰漂流场 海洋观测 测量
下载PDF
乐清湾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及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姚炜民 陈雷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6-120,共5页
利用2002年至2004年对乐清湾海水增养殖区的海洋环境监测结果,分析和评价了乐清湾海水增养殖区的海洋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乐清湾海水增养殖区营养盐超标严重,导致增养殖区整体水质超出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与增养殖区应达到的二类海水... 利用2002年至2004年对乐清湾海水增养殖区的海洋环境监测结果,分析和评价了乐清湾海水增养殖区的海洋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乐清湾海水增养殖区营养盐超标严重,导致增养殖区整体水质超出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与增养殖区应达到的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不符,影响了增养殖区主导功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清湾 增养殖区 环境质量
下载PDF
乐清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航俊 姚炜民 +2 位作者 林义 邹清 刘亚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5-86,共12页
为了解和掌握乐清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15年1月、3月、5月、8月和10月开展了5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的调查。结果表明,1月、3月和5月3个月份的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均较为接近,优势群落的主要特征种为... 为了解和掌握乐清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15年1月、3月、5月、8月和10月开展了5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的调查。结果表明,1月、3月和5月3个月份的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均较为接近,优势群落的主要特征种为薄云母蛤和不倒翁虫;8月和10月的优势群落不明显,主要群落特征种有不倒翁虫、双形拟单指虫、寡鳃齿吻沙蚕、小头虫、中蚓虫属一种等。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分析表明5月的群落结构较稳定,1月、3月、8月和10月均处于不同程度的扰动状态,其中8月的受扰动程度最大。BVSTEP分析表明亚硝酸盐是乐清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各月份差异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盐度和氨氮分别是影响乐清湾3月和5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水温对乐清湾大型底栖群落特征种时空分布影响最大,其次是盐度、溶解氧、含氮营养盐和pH等。通过CCA排序图发现大部分群落特征种分布在含氮营养盐较低的水域,表明高浓度的含氮营养盐已经对乐清湾的大型底栖动物产生了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清湾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环境因子 丰度/生物量曲线 典范对应分析(CCA)
下载PDF
春季浙北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11
19
作者 叶然 刘莲 +8 位作者 王琼 齐平 陈丹琴 俞海波 杨晴 鲁水 金余娣 叶仙森 费岳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92-1504,共13页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技木,对浙北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浮游植物共鉴定到5门40属94种(含9个未鉴定到的种),硅藻占绝对优势,甲藻次之.层次聚类分析(HCA)以及相似性分析(ANOS...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技木,对浙北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浮游植物共鉴定到5门40属94种(含9个未鉴定到的种),硅藻占绝对优势,甲藻次之.层次聚类分析(HCA)以及相似性分析(ANOSIM)的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可划分为3个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群落;指示物种分析(ISA)显示各组群落的指示种均与特定的环境因子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Mantel检验表明空间距离和环境差异(硅酸盐(SiO_3^(2-))、磷酸盐(PO_4^(3-))、pH值、溶解氧(DO))对浮游植物群落变异均显著相关;偏Mantel检验进一步证实了空间距离的效应.变差分解分析(VPA)的结果显示,环境—空间因子的交互作用所解释的变差要高于单一的环境因子或空间因子的变差,表明环境差异和扩散限制的共同作用是影响浙北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此外,未考虑到的痕量元素、生物摄食、气候及时间尺度的变化等因素也可能是引起浮游植物群落差异的来源,有待于进一歩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群落 空间分布 多元统计分析 环境因子 空间因子 浙北海域
下载PDF
2007年乐清湾富营养化空间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雷 徐兆礼 +3 位作者 陈胜 蔡圣伟 吕宝强 鲍旭平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97,共7页
依据2007年4月和8月在乐清湾28°05’~28°35’N、121°00’~121°20’E海域进行海洋综合调查,对乐清湾营养水平指标(E)和有机污染指数(A)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这些分布特征与营养盐、潮流场、污染源... 依据2007年4月和8月在乐清湾28°05’~28°35’N、121°00’~121°20’E海域进行海洋综合调查,对乐清湾营养水平指标(E)和有机污染指数(A)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这些分布特征与营养盐、潮流场、污染源和叶绿素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乐清湾E值和A值分布趋势基本相同,都是由内湾向外湾数量逐渐减少:相关分析表明:溶解态磷酸盐(DIP)和溶解态尤机氮(DIN)与E值、A值之问都有密切的相关关系(P=0.0000),因而是污染乐清湾水体的主要因子。营养盐分布特征的形成,主要由乐清湾地形、潮流、污染源和叶绿素特征决定的,在乐清湾海域,沿外湾东部的海槽是乐清湾中湾和外湾涨落潮的主要路径,形成外湾较低的DIP和DIN值。而养殖污染带来总氮和总磷的数量分别接近和超过50%,因而是乐清湾水体变劣的重要外源性污染物,其次是生活污水和化肥的输人。夏季,浮游植物对营养盐大量利用,有效地减少了乐清湾营养盐的含量,进一步导致水体营养水平指标(E)和有机污染指数(A)值的降低:4月乐清湾水体处于富营养化、严重污染和亚健康状态。8月,内湾和中湾属于污染海域,处于亚健康状态:外湾大部分属于较清洁海域,处于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有机污染 营养盐 叶绿素 潮流场 乐清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