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ENSO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和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1
作者 陈文 丁硕毅 +3 位作者 冯娟 陈尚锋 薛旭 周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0-655,共16页
近十几年来有关热带太平洋存在不同类型的增暖型的研究成为热点课题,其中主要依据海温的空间形态将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的东太平洋型ENSO,另一类为中太平洋型ENSO。该两类ENSO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均有不同,产... 近十几年来有关热带太平洋存在不同类型的增暖型的研究成为热点课题,其中主要依据海温的空间形态将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的东太平洋型ENSO,另一类为中太平洋型ENSO。该两类ENSO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均有不同,产生的气候影响也有差异。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不同类型ENSO及其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特别综述了近年来关于两类ENSO事件对东亚夏季风、东亚冬季风以及东亚冬夏季风关联的影响和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文中侧重讨论了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ENSO事件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在该领域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类ENSO 东亚夏季风 东亚冬季风 大气遥相关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近20a广东省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48
2
作者 高义 苏奋振 +3 位作者 孙晓宇 杨晓梅 薛振山 张丹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5-103,共9页
在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85年和2005年广东省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分析表明:(1)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农用地面积变化最大,减少了2 048 km2,占研究区内1985年农用... 在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85年和2005年广东省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分析表明:(1)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农用地面积变化最大,减少了2 048 km2,占研究区内1985年农用地总面积的31.4%;(2)研究区内共围填海370 km2,其中粤东、粤西和珠江口分别占12.6%,31.2%和56.2%;(3)珠海、广州、东莞、深圳、汕头和大亚湾等地城区面积扩张均在10倍以上,形成了环珠江口城市带;(4)近20 a来,研究区内整体土地利用综合变化率达24.2%,其中粤东、粤西和珠江口分别为15.6%,22.8%和28.2%。研究揭示了20 a间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模式及其驱动力,为该区域土地资源规划、近岸海洋环境保护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对其他海岸带及近海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土地利用变化 转移矩阵 围填海 扩张系数 动态变化度
下载PDF
桑沟湾水动力特征及其对养殖容量影响的研究——观测与模型 被引量:15
3
作者 魏皓 赵亮 +7 位作者 原野 史洁 樊星 刘志宇 王鲁宁 袁承仪 王玉衡 魏莱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71,共7页
主要介绍了从动力学研究桑沟湾养殖容量的主要思路、方法及结果。研究以精细过程观测为基础,以数值模型为手段,从物理海洋学角度考察养殖海区水动力特征,研究水动力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对颗粒态/溶解态营养物质的补充和对养殖生物量的影... 主要介绍了从动力学研究桑沟湾养殖容量的主要思路、方法及结果。研究以精细过程观测为基础,以数值模型为手段,从物理海洋学角度考察养殖海区水动力特征,研究水动力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对颗粒态/溶解态营养物质的补充和对养殖生物量的影响,探寻不同养殖模式效果的技术路线;介绍了两个航次设计方案与目的。通过观测发现养殖对水动力垂直结构有很大影响,底层流速最大并滞后表层,发现弱动力条件下海底颗粒物和营养盐无法进入水体上层的事实。据此提出双边界层动力模型,建立一维数值模型进行机制探讨,将养殖阻力三维化建立水动力数值模型,定量给出养殖对水动力和水交换的阻碍;以此驱动三维养殖生态模型,充分考虑养殖对水动力的影响、水动力对生源要素的输运。建立了一个真正的物理-生物过程耦合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的数值模拟和实验表明,贝藻兼养多元养殖是健康、高效养殖的有利措施;桑沟湾在现有养殖模式下,目前已基本达到了它的养殖容量,养殖品种分布不变,减少养殖密度至目前的0.9倍会略微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减少湾口海带养殖密度,会大幅度提高贝藻兼养区的营养盐总量和养殖生物产量,从海带与贝类经济价值对比会有更高的效益。人为提高水动力混合或许是解决湾内营养盐缺乏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容量 水动力影响 精细过程观测 双阻力边界层 物理-生物耦合的养殖生态模型 桑沟湾
下载PDF
渤海冰-海洋耦合模式 I.模式和参数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苏洁 吴辉碇 +2 位作者 刘钦政 张蕴斐 白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26,共8页
在国内外冰-海洋耦合模式研究基础上,根据渤海水文、气象和冰情特点,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渤海海冰预报模式和POM海洋模式为基础,开发了一个冰-海洋耦合模式.在该耦合模式中,冰和海洋之间的动量和热量交换是双向的,冰厚和冰密集度... 在国内外冰-海洋耦合模式研究基础上,根据渤海水文、气象和冰情特点,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渤海海冰预报模式和POM海洋模式为基础,开发了一个冰-海洋耦合模式.在该耦合模式中,冰和海洋之间的动量和热量交换是双向的,冰厚和冰密集度的变化不仅由冰表面和冰底的热收支决定,还由开阔水的表面热收支决定.侧重阐述了耦合模式的动力和热力学过程的耦合,并对模式中一些热力参数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模式 POM 冰-海洋耦合 参数化 渤海
下载PDF
珠江口海岸带地貌特征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薛振山 苏奋振 +2 位作者 杨晓梅 孙晓宇 高义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9-415,共7页
珠江口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受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影响,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出现耕地流失、恶性围填海等诸多问题。文中以珠江口海岸带为研究区,借助GIS和RS技术,应用Landsat ETM数据,结合实地考察资料,对1980―2010年珠江口的... 珠江口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受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影响,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出现耕地流失、恶性围填海等诸多问题。文中以珠江口海岸带为研究区,借助GIS和RS技术,应用Landsat ETM数据,结合实地考察资料,对1980―2010年珠江口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定量分析地形地貌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近30a期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剧烈变化,耕地减少至原有量的42.1%,城镇用地增长了近8.5倍;土地利用变化受地形地貌因素影响显著,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发生在海拔130m以下地区,而在这一区间内,存在0~6m和20~80m两个活跃地段,分别是大规模围填海和城镇建设的分布区;对坡度而言,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分布在0°~2°区间,在1980―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时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量分别占总量的63.8%和7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海岸带地貌
下载PDF
“北京一号”小卫星图像在渤海海冰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宝辉 侯一筠 +4 位作者 孙从容 吴奎桥 刘煜 韦小琴 郝轶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1-207,共7页
利用"北京一号"小卫星全色和多光谱影像对冬季渤海海冰进行了监测。根据多光谱谱段特征和现场测试的海冰光谱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了卫星影像冰水识别、渤海海冰外缘线的模型,估算了海冰面积及判别海冰发展趋势;对卫星影像数... 利用"北京一号"小卫星全色和多光谱影像对冬季渤海海冰进行了监测。根据多光谱谱段特征和现场测试的海冰光谱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了卫星影像冰水识别、渤海海冰外缘线的模型,估算了海冰面积及判别海冰发展趋势;对卫星影像数据进行监督分类,建立了相应的分类模型;根据海冰类型的不同将海冰区域进行了划分,并作为对海冰灾害严重程度的判别依据;以2007年度冬季为例,对渤海海冰的分布面积进行了统计,与海冰监测业务中使用的MODIS数据反演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显示"北京一号"卫星可以为海洋监测和预报服务部门提供高分辨率海冰遥感信息,并为我国海冰灾害的防范提供可靠有效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遥感 渤海 “北京一号”卫星
下载PDF
南海叶绿素a浓度垂直分布的统计估算 被引量:8
7
作者 高姗 王辉 +1 位作者 刘桂梅 黄良民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8-176,共9页
分析整理了1993—2006年近10 a南海北部海域、南沙海域和南海其他海域的叶绿素a浓度历史航次调查资料,基于前人提出的全球叶绿素浓度垂直分布的统计分析模式,根据南海表层叶绿素a浓度大小的不同分级,对南海叶绿素a浓度进行了参数化处理... 分析整理了1993—2006年近10 a南海北部海域、南沙海域和南海其他海域的叶绿素a浓度历史航次调查资料,基于前人提出的全球叶绿素浓度垂直分布的统计分析模式,根据南海表层叶绿素a浓度大小的不同分级,对南海叶绿素a浓度进行了参数化处理,拟合估算了南海各水层剖面的叶绿素a浓度分布值,并结合不同海区的环境特征,分析了南海叶绿素a浓度垂直分布与其海水物理环境的关系。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随深度垂直变化的拟合曲线呈一定倾斜的正态分布特征,当表层叶绿素a浓度较低时,作为南海深水海盆区的代表,拟合值更接近实测平均值的分布,叶绿素a浓度高值集中在次表层剖面上;当表层叶绿素a浓度较高时,作为近岸区和河口区的代表,高值多集中在表层海水,拟合误差偏大。该统计估算模式对于揭示南海叶绿素a浓度垂直分布结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发展适合不同海区特点的模式以及校正参数奠定了基础。利用该模式与海洋水色卫星遥感数据有效结合,将对南海叶绿素a浓度时空分布格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叶绿素 垂直分布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春季海表pCO_2分布及海-气CO_2通量 被引量:6
8
作者 姜亦飞 王辉 +2 位作者 乔然 吕洪刚 刘桂梅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24,共7页
2013年南海东北部春季共享航次采用走航观测方式,现场测定了表层海水和大气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相应参数。结合水文、化学等同步观测要素资料,对该海域pCO2的分布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陆架区受珠江冲淡水、沿岸上升流及生物活... 2013年南海东北部春季共享航次采用走航观测方式,现场测定了表层海水和大气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相应参数。结合水文、化学等同步观测要素资料,对该海域pCO2的分布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陆架区受珠江冲淡水、沿岸上升流及生物活动的影响,呈现CO2的强汇特征;吕宋海峡附近及吕宋岛西北附近海域受海表高温、黑潮分支"西伸"、吕宋岛西北海域上升流等因素影响,呈现强源特征。根据Wanninkhof的通量模式,春季整个南海东北部海域共向大气释放约4.25×104 t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PCO2 碳循环
下载PDF
水杨酸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络合萃取汞离子 被引量:2
9
作者 闫新豪 王丹 《当代化工》 CAS 2016年第3期453-455,459,共4页
测试水杨酸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数据,研究了水杨酸络合剂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萃取汞离子,分别讨论了配比、压力、温度、时间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萃取条件为20 MPa、323 K、45 min和[Hg+]:[SAL]:[PFOSANEt4]=1:200:200... 测试水杨酸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数据,研究了水杨酸络合剂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萃取汞离子,分别讨论了配比、压力、温度、时间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萃取条件为20 MPa、323 K、45 min和[Hg+]:[SAL]:[PFOSANEt4]=1:200:200,在最佳萃取条件下萃取效率达到95.5%,可以进行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水杨酸作为络合剂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萃取汞离子的研究未见有关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汞离子 萃取效率优化 超临界二氧化碳
下载PDF
利用MST和SS模型对萘在超临界CO_2中溶解度模拟 被引量:2
10
作者 闫新豪 王丹 《化工科技》 CAS 2016年第2期5-8,共4页
萘是一个重要的稠环芳烃,在医药、塑料、染料等化工行业广泛使用,市场对工业萘需求量巨大,精萘则依赖进口。萘在ScCO2中的溶解度是研究利用超临界体系提取萘的重要物化性质,并且选择良好的理论模型来关联以及外推溶解度数据具有重大意... 萘是一个重要的稠环芳烃,在医药、塑料、染料等化工行业广泛使用,市场对工业萘需求量巨大,精萘则依赖进口。萘在ScCO2中的溶解度是研究利用超临界体系提取萘的重要物化性质,并且选择良好的理论模型来关联以及外推溶解度数据具有重大意义。采用静态法,在温度为313323K,压力为(9.312.6)MPa条件下,测试萘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结果显示萘易溶于ScCO2;利用三参数半经验MST模型和四参数半经验SS模型对溶解度进行了模拟,实验值和理论值能较好吻合,平均相对偏差分别在4.82%和5.96%;利用Kumar and Johnston理论,计算得出萘在不同温度下的偏摩尔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半经验公式 偏摩尔体积
下载PDF
QuikSCAT在台风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邹巨洪 林明森 +2 位作者 潘德炉 陈正华 杨乐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40-853,共14页
利用成熟发展的台风自身在风向上的涡旋型特征和风眼处风速相对周围较低的特征,分别采用搜索QuikSCAT反演风向的涡旋中心,风速或后向散射系数的台风中心区域在局部最小值点的方法定位获得了台风中心位置信息。在风矢量反演过程中采用QSC... 利用成熟发展的台风自身在风向上的涡旋型特征和风眼处风速相对周围较低的特征,分别采用搜索QuikSCAT反演风向的涡旋中心,风速或后向散射系数的台风中心区域在局部最小值点的方法定位获得了台风中心位置信息。在风矢量反演过程中采用QSCAT-1模型、借助Holland的台风模式,修正了反演过程中的风向误差,提高了台风中心定位的准确性。同时,将该方法应用到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监测中,利用QuikSCAT对台风的连续观测资料分析得出台风强度和路径信息,其中台风路径结果与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HC)通过最佳路径分析得到的台风路径结果基本一致,但在台风强度结果上存在较大误差。为提高台风强度监测精度,在反演过程中采用大风地球物理模型NN-T-GMF代替QSCAT-1模型,使台风强度监测结果精度提高。结果表明,QuikSCAT可以有效监测海上台风路径和强度发展,为进一步推断台风的强度发展和移动趋势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IKSCAT 反演 台风监测 台风路径
下载PDF
渤海海冰现场监测的数字图像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季顺迎 王安良 +2 位作者 王宇新 李海 岳前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9-87,共9页
在渤海冰区油气开发中,海冰给平台结构、油气运输和施工作业带来很大影响。油气作业区海冰参数精确、连续、实时的现场监测对分析油气开发的可靠性、检验海冰数值模式、校正海冰卫星遥感数据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渤海油气作业区的海冰运... 在渤海冰区油气开发中,海冰给平台结构、油气运输和施工作业带来很大影响。油气作业区海冰参数精确、连续、实时的现场监测对分析油气开发的可靠性、检验海冰数值模式、校正海冰卫星遥感数据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渤海油气作业区的海冰运动和分布特性,通过数字图像技术对海冰的厚度、运动速度和密集度三个参数的提取进行了算法开发和软件研制。在2009-2010年采用该海冰数字图像监测软件对渤海辽东湾JZ20-2油气作业区的海冰参数进行了全冰期的连续监测,获得了翔实可靠的海冰厚度、密集度和冰速等海冰监测资料。现场监测应用表明,该海冰数字图像监测软件具有操作性强、精确度高、可靠性好的优点。该监测技术进一步完善后可广泛应用于渤海油气作业区的海冰现场监测,成为海冰业务化现场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现场监测 数字图像技术 冰厚 海冰密集度 冰速
下载PDF
基于油气平台的海冰雷达监测图像处理及冰速测量 被引量:6
13
作者 季顺迎 陈晓东 +3 位作者 刘煜 唐茂宁 刘宗勋 王宇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9-127,共9页
对海冰的运动规律进行精确、连续和长周期的实时监测有助于海冰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研究,也可保障冰区生产活动的安全进行。针对辽东湾海冰的运动特点和工程需求,在JZ20-2油气平台上建立了海冰雷达监测系统。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海冰雷... 对海冰的运动规律进行精确、连续和长周期的实时监测有助于海冰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研究,也可保障冰区生产活动的安全进行。针对辽东湾海冰的运动特点和工程需求,在JZ20-2油气平台上建立了海冰雷达监测系统。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海冰雷达监测图像进行了分析和软件开发,可对海冰密集度、速度和冰块面积等海冰参数进行提取。采用该海冰雷达监测系统和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在2011-2012年冬季对该海域的海冰运动规律进行了全冰期的连续监测,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海冰速度的雷达图像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海冰速度场分布以及连续48h的变化过程。以上结果为海冰的生消运移规律研究和油气作业区的海冰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现场监测数据。对海冰雷达现场监测及数字图像处理中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雷达监测 数字图像处理 冰速 密集度 冰块面积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C波段和Ku波段统一地球物理模型
14
作者 邹巨洪 林明森 +2 位作者 潘德炉 陈正华 杨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3-28,共6页
通过地球物理模型建立后向散射系数与海面风矢量的关系,可将散射计从不同方位角测得的风矢量单元后向散射系数反演得到风矢量,因此地球物理模型在风速反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用神经网络方法,利用C波段经验模型CMOD4和Ku波段经验模... 通过地球物理模型建立后向散射系数与海面风矢量的关系,可将散射计从不同方位角测得的风矢量单元后向散射系数反演得到风矢量,因此地球物理模型在风速反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用神经网络方法,利用C波段经验模型CMOD4和Ku波段经验模型QSCAT—1仿真数据建立了形式统一的C波段和Ku波段地球物理模型。新模型将电磁波频率作为模型的参数之一,使新模型不再局限于特定的传感器,并使C波段与Ku波段具有统一的形式。分析表明,由新模型建立的后向散射系数与海面风矢量的关系同经验模型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利用新模型反演的风速与CMOD4和QSCAT—1模型反演的风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新模型在具有统一简洁形式的同时也兼有与经验统计模型相同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模型 神经网络 CMOD4模型 QSCAT-1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