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1篇文章
< 1 2 1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夏季东海北部悬浮体分布及海流对悬浮体输运的阻隔作用 被引量:85
1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2 位作者 张东奇 范德江 雷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1-80,共10页
依据 1 987年 6月、1 996年 1 2月、1 997年 2月和 1 998年 7月在东海北部所取得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该区冬季和夏季的悬浮体分布、影响因素和输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悬浮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中、外陆架区悬浮... 依据 1 987年 6月、1 996年 1 2月、1 997年 2月和 1 998年 7月在东海北部所取得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该区冬季和夏季的悬浮体分布、影响因素和输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悬浮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中、外陆架区悬浮体含量冬季明显高于夏季 .悬浮体的分布及输运受到东海环流、风暴和潮流等的影响 ,其中东海环流的季节性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 .受台湾暖流的阻隔 ,冬季和夏季长江入海泥沙在东海基本不能越过 1 2 4°0 0′E以东海域 .黄海沿岸流携带着老黄河口水下三角洲的再悬浮沉积物向陆架东南扩散 ,其搬运的量和在中、外陆架区的扩散范围冬季显著大于夏季 .在黄海暖流的阻隔下 ,陆架悬浮体冬季和夏季在 32°N断面很少能扩散至 1 2 6°30′E以东海域 .台湾暖流和黑潮爬升水的阻隔作用使得冬季和夏季陆架悬浮体在P -N断面也基本不能扩散至陆架边缘 .冬季在东海北部可有部分陆架悬浮体输送到冲绳海槽 ,但有区域性 ,其输送的可能位置是在P -N断面以北、32°N断面以南之黄海沿岸流向东南延伸的陆架边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流 阻隔作用 东海 悬浮体 季节性变化 冬季 夏季 海洋沉积物
下载PDF
定量遥感尺度效应刍议 被引量:92
2
作者 李小文 王祎婷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63-1169,共7页
目前定量遥感在面向国家需求、面向基础研究方面,存在海量遥感数据无法有效利用、定量遥感研究缺乏普适性和系统性、遥感应用难以再上新台阶等主要问题。因此,目前的遥感科学研究需要整合,需要向前迈出一大步。由于地表的异质性,我们如... 目前定量遥感在面向国家需求、面向基础研究方面,存在海量遥感数据无法有效利用、定量遥感研究缺乏普适性和系统性、遥感应用难以再上新台阶等主要问题。因此,目前的遥感科学研究需要整合,需要向前迈出一大步。由于地表的异质性,我们如果只停留在演绎普适的机理模型在特定地点作个性化的处理,是不能适合地学的应用和研究的。必须在已有的反演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用归纳的方法,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走我国自然地理学"自上而下的演绎方法和自下而上归纳方法的结合"研究"尺度综合"的路子,在解决遥感科学核心问题"尺度效应"方面先搭建一个方法框架,同时建立几个开放的相关平台(如数据,反演,计算机模拟,等等),与有关学科的专家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遥感 尺度效应 计算机模拟
原文传递
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2
3
作者 丁黎黎 朱琳 何广顺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2-78,共7页
本文利用熵值法构建了"资源与环境损耗指数",测算了资源环境双重因素下中国及沿海11地区的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面板数据Tobit模型考察了不同因素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中国海洋经... 本文利用熵值法构建了"资源与环境损耗指数",测算了资源环境双重因素下中国及沿海11地区的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面板数据Tobit模型考察了不同因素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作用并不明显;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对资源依赖和环境污染的程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海洋产业结构、专业技术水平、管理制度对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工业规模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资源与环境损耗指数 DEA—Malmquist指数模型 TOBIT回归
下载PDF
近30年渤海水文和气象状况的长期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56
4
作者 方国洪 王凯 +4 位作者 郭丰义 魏泽勋 范文静 张冬生 毕家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15-523,共9页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渤海和北黄海西部沿岸 7个海洋站 1 965— 1 997年实测海洋表层水温和盐度及地面气温和降水等 4个水文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作了分析 ,得出渤海在这 32年期间海表温度年变率为 0 .0 1 5℃ /a ,由此推算得出 32年升...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渤海和北黄海西部沿岸 7个海洋站 1 965— 1 997年实测海洋表层水温和盐度及地面气温和降水等 4个水文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作了分析 ,得出渤海在这 32年期间海表温度年变率为 0 .0 1 5℃ /a ,由此推算得出 32年升高 0 .48℃ ;海表盐度年变率为 0 .0 4 2 /a ,32年升高 1 .34;气温年变率为 0 .0 34℃ /a ,32年升高 1 .0 9℃ ;降水年变率为- 2 .73mm/a,32年减少 87mm。这 4个要素之间及其与厄尔尼诺指数之间的超前 /滞后线性回归分析表明 ,海温与气温的年际变化相关关系最密切 ,相关系数达到 76.5 % ,置信度高于0 .99。其次是盐度与降水 ,它们之间亦有良好关系。同年盐度和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43.6% ,盐度落后降水一年时相关系数为 - 39.2 % ,置信度均高于 0 .95。由此可推知 ,盐度变化平均落后降水约半年。渤海水文气象状况变化与厄尔尼诺有一定关系 ,其中以降水与厄尔尼诺关系最密切 ,1 982— 1 983年厄尔尼诺期间渤海气温和水温较高 ,降水显著偏少且海水盐度显著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水温 盐度 气温 降水 长期变化 厄尔尼诺
下载PDF
河口悬浮泥沙浓度SeaWiFS遥感定量模式研究 被引量:47
5
作者 李四海 唐军武 恽才兴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1-58,共8页
利用海洋水色卫星 Seastar/SeaWiFS数据和准同步实测表层含沙量资料,建立长江口区悬浮泥沙遥感定量模式.通过“exact closed-form”算法对多时相SeaWiFS数据进行几何定位,并利用大气辐射传输简化理论对其进行大气校正,求得各波段遥感反... 利用海洋水色卫星 Seastar/SeaWiFS数据和准同步实测表层含沙量资料,建立长江口区悬浮泥沙遥感定量模式.通过“exact closed-form”算法对多时相SeaWiFS数据进行几何定位,并利用大气辐射传输简化理论对其进行大气校正,求得各波段遥感反射率;在完成投影变换和几何精校正之后,建立遥感参数与含沙量相关关系,得到长江口区悬浮泥沙遥感定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WIFS 几何定位 大气校正 泥沙遥感 河口 悬浮泥沙 海洋水色卫星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区域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62
6
作者 刘志杰 李培英 +2 位作者 张晓龙 李萍 朱龙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82-1188,共7页
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变化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沉积环境对重金属分布的影响,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综合评价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风险程度.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滨... 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变化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沉积环境对重金属分布的影响,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综合评价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风险程度.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Hg、Cu、Pb、Zn、Cd和Cr的均值分别为0.034、18.733、19.393、65.317、0.235和62.940μg.g-1.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重金属分布存在区域差异,现行河口区重金属含量最高,鲁北古代黄河三角洲区重金属含量次之,废弃河口区为最低.重金属区域分布受水动力条件的影响显著,黏土含量对重金属的富集和分布也起到一定控制作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综合污染指数为0.10~4.14,处于低污染状态,Cr是主要污染因子,均值为0.63.6种污染物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r>Cu>Zn>Cd>Pb>Hg.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介于0.46~51.88之间,具有较低的潜在生态风险.6种污染物潜在生态风险参数由大到小顺序为Cd>Hg>Cu>Cr>Pb>Zn,Cd是黄河三角洲的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滨海湿地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
原文传递
海上溢油遥感探测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47
7
作者 李四海 《遥感信息》 CSCD 2004年第2期53-57,共5页
介绍了海上溢油遥感探测常用的可见光、红外、紫外光学遥感器、微波辐射计、雷达、激光荧光器和油层厚度探测器等几种溢油遥感探测器的探测原理、能力及应用状况。可见光仪器的溢油探测能力非常有限 ;红外遥感器是有一定探测能力的最为... 介绍了海上溢油遥感探测常用的可见光、红外、紫外光学遥感器、微波辐射计、雷达、激光荧光器和油层厚度探测器等几种溢油遥感探测器的探测原理、能力及应用状况。可见光仪器的溢油探测能力非常有限 ;红外遥感器是有一定探测能力的最为实用的探测器 ;微波遥感具有全天候的特点 ,但空间分辨率低 ,识别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制 ;而激光荧光器和油层厚度探测器等激光遥感器则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类溢油探测器。通过性能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以及当前实际应用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油 遥感器 探测性能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产业优化对策 被引量:48
8
作者 周洪军 何广顺 +2 位作者 王晓惠 李长如 杨娜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6-51,共6页
利用海洋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变化趋势,采用相关分析、灰色相关分析等计量经济学方法,确定影响海洋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根据《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应用产业经济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区域经济和海陆经济一体... 利用海洋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变化趋势,采用相关分析、灰色相关分析等计量经济学方法,确定影响海洋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根据《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应用产业经济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区域经济和海陆经济一体化理论系统分析目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海洋产业的优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产业结构 灰色相关分析 海陆经济一体化 产业关联 产业优化对策
下载PDF
风暴潮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49
9
作者 许启望 谭树东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2,共12页
本文分析了风暴潮强度与直接经济损失或灾度的关系,建立了评估风暴潮灾害损失的近似模式。
关键词 风暴潮 海洋灾害 灾害评估 经济损失
下载PDF
中国近海养殖环境碳汇形成过程与机制 被引量:52
10
作者 张永雨 张继红 +8 位作者 梁彦韬 李鸿妹 李刚 陈晓 赵鹏 蒋增杰 邹定辉 刘晓勇 刘纪化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14-1424,共11页
中国是世界上海水养殖规模最大的国家,通过开展近海养殖增加海洋碳汇(亦称蓝碳)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低碳发展的一条新的科学途径.蓝碳是"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提高贝藻等的养殖产量,增加可移出的碳汇,是近... 中国是世界上海水养殖规模最大的国家,通过开展近海养殖增加海洋碳汇(亦称蓝碳)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低碳发展的一条新的科学途径.蓝碳是"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提高贝藻等的养殖产量,增加可移出的碳汇,是近海蓝碳开发的一部分.而微型生物蓝碳、溶解有机碳(主要指惰性溶解有机碳)、颗粒碳的沉积等都是养殖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往被遗漏的碳汇部分.从不同角度全面揭示近海养殖环境的碳汇形成过程与机制,科学评估近海养殖碳汇功能,不仅可为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并可能在未来碳市场中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藻养殖 海洋碳汇 微型生物 惰性溶解有机碳 碳沉积
原文传递
东海陆架北部长江、黄河沉积物影响范围的定量估算 被引量:36
11
作者 范德江 杨作升 +2 位作者 孙效功 张东奇 郭志刚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48-756,共9页
采用粒度分析、扫描电镜观察 (SEM)、ICP— AES分析等方法 ,得到了关于长江、黄河入海沉积物的示踪粒级以及示踪指标 ,并提出沉积物物源定量识别的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 ,进而实现了东海陆架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长江型。
关键词 长江 黄河 东海陆架 沉积物 物源 定量估算 粒度分析
下载PDF
琼州海峡余流场季节性变化特征 被引量:50
12
作者 陈达森 陈波 +1 位作者 严金辉 徐辉奋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7,共6页
本文通过利用多年的琼州海峡海流实测资料,研究了琼州海峡潮余流场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水域全年余流方向总趋势是由东向西的,这和以往研究结论不同:许多研究者认为,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水体输运方向是由北部湾指向南海的。本... 本文通过利用多年的琼州海峡海流实测资料,研究了琼州海峡潮余流场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水域全年余流方向总趋势是由东向西的,这和以往研究结论不同:许多研究者认为,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水体输运方向是由北部湾指向南海的。本文还对其夏季水体输运机制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州海峡 余流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中国“数字海洋”发展的基本构想 被引量:33
13
作者 侯文峰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10,共10页
为迎接海洋21世纪,中国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将发展“数字海洋”列入“十五”和2015年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其目标是广泛收集海洋立体监测信息,全面完成海洋信息化工程和海洋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海洋信息共享和“... 为迎接海洋21世纪,中国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将发展“数字海洋”列入“十五”和2015年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其目标是广泛收集海洋立体监测信息,全面完成海洋信息化工程和海洋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海洋信息共享和“数字海洋”基础工程建设.在这期间,中国“数字海洋”研究的内容是:开展“数字海洋”“221”工程的研究与开发.即两个关键技术:“数字海洋”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和“数字海洋”支撑技术研究;两个平台;动态四维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数据平台的研究与开发;一个原型:构造“数字海洋”原型系统并开展应用示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球 数字海洋 发展战略 中国
下载PDF
谈谈我国智慧海洋发展的建议 被引量:48
14
作者 姜晓轶 潘德炉 《海洋信息》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为助推海洋强国战略,加快我国海洋信息化建设,实施智慧海洋工程是顺势而为,也是必要措施。本文在介绍智慧海洋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海洋的内涵,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海洋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我国当前存在的不足,阐述了智慧海洋发展构想... 为助推海洋强国战略,加快我国海洋信息化建设,实施智慧海洋工程是顺势而为,也是必要措施。本文在介绍智慧海洋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海洋的内涵,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海洋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我国当前存在的不足,阐述了智慧海洋发展构想与总体框架,并从完善体制机制、数据获取与共享服务、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对智慧海洋的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海洋 海洋信息化 发展战略 体系架构
下载PDF
世界大洋冬夏季温度跃层特征 被引量:36
15
作者 周燕遐 李炳兰 +1 位作者 张义钧 巴兰春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22,共7页
选用最新制作的世界大洋数据集()调查资料,进行了数据质量控制、单站跃层程序判WOD98断及人工研判、跃层类型归类分析、跃层方区统计编绘了世界大洋季节跃层大面分布图,大尺度地反映, 了大洋水体中浅水跃层和深水跃层的分布规律、跃层... 选用最新制作的世界大洋数据集()调查资料,进行了数据质量控制、单站跃层程序判WOD98断及人工研判、跃层类型归类分析、跃层方区统计编绘了世界大洋季节跃层大面分布图,大尺度地反映, 了大洋水体中浅水跃层和深水跃层的分布规律、跃层特征值的变化规律及温度垂直变化的结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大洋 温跃层 编图 冬季 夏季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区域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动态评价--以连云港为例 被引量:46
16
作者 史亚琪 朱晓东 +2 位作者 孙翔 李杨帆 魏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119-4128,共10页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协调评价的模型取得了新的进展,但在应用方面多集中在现状评价,预测的案例较少;另外现有的研究多以经济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与环境子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协调性评价,...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协调评价的模型取得了新的进展,但在应用方面多集中在现状评价,预测的案例较少;另外现有的研究多以经济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与环境子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协调性评价,忽略了发展潜力这一重要变量。以连云港为分析案例,把发展潜力作为重要变量与发展水平变量相结合计算得到的综合发展指数纳入经济与环境协调评价模型中,并尝试根据系统历史与现状协调发展的演变规律运用GM(1,1)灰色模型预测系统未来的协调发展状态。现状评价与未来的预测结果表明:(1)1996—1999年连云港经济与环境系统从低级共生向环境资源的粗放利用转变;(2)2000—2006年,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进入快速调整期,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指数不断增强,协调程度较上一阶段变化稳定;(3)到2007—2009年,环境对经济的限制作用将又逐渐显现;(4)2010—2015年,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度和综合发展指数都相应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综合来看,1999年以后连云港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度均处于0°以下,说明连云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往往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应主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速度和公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环境系统 GM模型 协调发展 动态评价 连云港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粒度参数3种计算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4
17
作者 刘志杰 公衍芬 +4 位作者 周松望 余佳 刘焱光 殷汝广 程永寿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9-188,共10页
海洋沉积物粒度参数是反映沉积物物质来源及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指标。目前国内对海洋沉积物粒度参数计算方法并不完全统一,制约了粒度数据的整合和使用。利用长江口外近海348个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分别使用Folk和Ward的图解法公式、Coll... 海洋沉积物粒度参数是反映沉积物物质来源及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指标。目前国内对海洋沉积物粒度参数计算方法并不完全统一,制约了粒度数据的整合和使用。利用长江口外近海348个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分别使用Folk和Ward的图解法公式、Collias等的矩法公式和McManus的矩法公式进行了粒度参数的计算。运用相关分析和基本统计分析等方法,讨论了不同方法计算结果间的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图解法与矩法计算的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分别呈显著线性相关,且不受沉积物物质来源的影响。对于偏态和峰态,3种不同方法计算结果的相关性较低,甚至表现为不相关。不同方法计算的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差异性均与沉积物类型和频率曲线分布形态有关。当物质组成均匀、频率曲线近正态分布时,不同方法计算的粒度参数的相关性显著提高。当沉积物较粗或较细时,粒度分布偏离正态且具有明显尾部特征,用不同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会随之增大。对3种不同公式综合对比认为Collias等的矩法公式反映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更加灵敏、可靠,建议在进行资料整合时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粒度参数 矩法 图解法 相关分析
下载PDF
海洋功能区划的理论和实践 被引量:33
18
作者 葛瑞卿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2-63,共12页
海洋功能区划最突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建立起海洋功能区划的理论体系;第二是确立了一种按海洋特定区域的本质属性,即具备的功能对其实施管理的机制,这可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深刻性;第三是将科技工作的科技... 海洋功能区划最突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建立起海洋功能区划的理论体系;第二是确立了一种按海洋特定区域的本质属性,即具备的功能对其实施管理的机制,这可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深刻性;第三是将科技工作的科技行为同政府工作的行政行为密切结合起来,奠定了其成果作为管理依据的地位;第四是海洋功能区划的直接作用在于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尤其是执法监察管理提供管理依据,并具有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海洋功能区划最显著的特点是一主导功能一区,单独划定,而不同于传统的区划和规划工作。海洋功能区划的理论体系包括:概念;海洋功能区划的范围;海洋功能区划的目的、意义;海洋功能区的分类体系;海洋功能区划的方法;划定海洋功能区的指标体系,即标准体系;海洋功能区划的原则;相关关系处理准则;海洋功能区划的组织;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修订、审批程序;海洋功能区划的成果要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功能区划 分类体系 理论体系 海洋管理 指标体系 海洋开发利用
下载PDF
海上溢油数值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9
作者 牟林 邹和平 +4 位作者 武双全 宋军 李欢 徐玲玲 赵如箱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3-480,共8页
中国是海洋大国,近年来,海上活动持续增多,发生海上溢油事故的风险随之加大,海上溢油污染事故一旦发生,如不得到及时控制,必将严重损害中国近海海洋环境。为了完善中国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体系,提高中国处理重大海上溢油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 中国是海洋大国,近年来,海上活动持续增多,发生海上溢油事故的风险随之加大,海上溢油污染事故一旦发生,如不得到及时控制,必将严重损害中国近海海洋环境。为了完善中国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体系,提高中国处理重大海上溢油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开展了海上溢油污染应急技术研究。本文综述了溢油预测模型的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溢油扩展模型、溢油漂移模型、油粒子模型和溢油风化模型等。这为进一步开展溢油预测和溢油污染应急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溢油 溢油漂移模型 溢油风化模型 油粒子模型 海洋环境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分析 被引量:39
20
作者 郑慧 贾珊 赵昕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14-1325,共12页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绿色、低碳、节能等特点,生态文明成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进一步利用Malmquist-Luenbe...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绿色、低碳、节能等特点,生态文明成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进一步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生态效率进行分解,探寻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最后建立城镇化背景下外部环境因素对区域生态效率影响的面板Tobit模型,得出城镇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实质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存在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2)技术进步是提升区域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规模效率是抑制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且规模效率对三大地区的影响具有区域特征;(3)城镇化率对东部生态效率存在先负向后正向的作用,而对中部和西部还未体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结构和环境政策等因素也从不同方向、程度上对区域生态效率产生影响。据此,从优化产能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效率 城镇化 US-DEA模型 ML指数 面板Tobit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