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辨析 被引量:225
1
作者 王浦劬 《社会学评论》 2014年第3期12-20,共9页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总部署的关键性范畴。基于中国国情、政情、社情,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基本范畴的内在含义,辨析其间相互关系,是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设计,推进国家治...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总部署的关键性范畴。基于中国国情、政情、社情,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基本范畴的内在含义,辨析其间相互关系,是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设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认识基础。为此,本文基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和中国的国情,分析解释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阐发了其间的包容性关系、交集性关系和区别性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政府治理 社会治理 基本含义 相互联系
原文传递
现代国家治理与制度建设 被引量:84
2
作者 燕继荣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63,共6页
本文讨论国家治理与制度建设的关系,试图说明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制度条件。文章引述早期共和主义学派和晚近制度主义学派以及发展政治学者的研究,说明国家兴衰与国家治理能力密切相关,指出国家治理能力实则就是国家制度供给的能力... 本文讨论国家治理与制度建设的关系,试图说明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制度条件。文章引述早期共和主义学派和晚近制度主义学派以及发展政治学者的研究,说明国家兴衰与国家治理能力密切相关,指出国家治理能力实则就是国家制度供给的能力。文章梳理了有关制度性质、功能及评价标准的学术讨论,依照结构分析的方法,提出基础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分析框架,进而阐明制度建设的任务在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核心在于构建现代官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原文传递
论新时期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被引量:52
3
作者 王浦劬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4,共9页
行政体制深化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期以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全会对于行政体制改革进行了阐述和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于行政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布局和阐发,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深化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期以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全会对于行政体制改革进行了阐述和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于行政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布局和阐发,行政体制改革实践得到新的积极推进,由此使得行政体制改革形成了新的历史特点,其包括改革根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确定自身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前提和牵引,坚持和贯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改革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着力于政府管理权能责的结构性优化,体现为制约监督政府权力与开拓公民权利空间的有机结合、政府治理能力与治理制度建设并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并列;改革遵循公共政策创新与体制机制深化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政府治理 治理能力 行政体制改革
原文传递
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逻辑——基于国家象征视角的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42
4
作者 殷冬水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4-81,共8页
在政治生活中,象征符号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创造国家认同的一种文化资源,国家象征是不可或缺的。国家象征为国家认同建构提供了最为有力的媒介,也为国家认同建构划定了边界,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现代国家赋予国家象征无可比拟的神圣性、... 在政治生活中,象征符号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创造国家认同的一种文化资源,国家象征是不可或缺的。国家象征为国家认同建构提供了最为有力的媒介,也为国家认同建构划定了边界,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现代国家赋予国家象征无可比拟的神圣性、权威性、渗透性,并依赖这些属性创造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在现代国家,国家象征的表达是法治化的、仪式化的和技术化的,这使得国家象征被内化成国家认同建构的一种积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象征 国家认同 文化逻辑
下载PDF
党规与国法一致性的证成逻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为视域 被引量:35
5
作者 王立峰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8-75,共8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视域下,党规与国法在规范目标、核心准则与制度根源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党规与国法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党规与国法的一致性逻辑可从理论、经验与假想三方面得以证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视域下,党规与国法在规范目标、核心准则与制度根源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党规与国法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党规与国法的一致性逻辑可从理论、经验与假想三方面得以证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协调好党规与国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规 国法 法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体系的功能建构 被引量:31
6
作者 马雪松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41,共7页
制度建设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内容和首要任务,发挥着衔接和支持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良性运作的根本功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功能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社会动员与政治整合、资源汲取与利益分配、关系协调与国家稳定... 制度建设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内容和首要任务,发挥着衔接和支持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良性运作的根本功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功能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社会动员与政治整合、资源汲取与利益分配、关系协调与国家稳定三个方面。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权力向社会系统有效渗透并充分汲取所需资源,在对市场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成员生活改善与利益关系均衡,从而巩固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制度化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功能 国家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能力 现代化建构
下载PDF
变“压力”为“动力”--基于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基层扶贫干部工作压力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孙德超 周媛媛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9-166,223,共9页
以往的研究多从压力型体制视角来解释基层扶贫干部的工作压力,并围绕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然而,单向度强调压力源的缓解可能遮蔽问题内部的复杂构成。体制层面的转变乏力、制度层面的路径依赖,提示我们应该关注个体&qu... 以往的研究多从压力型体制视角来解释基层扶贫干部的工作压力,并围绕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然而,单向度强调压力源的缓解可能遮蔽问题内部的复杂构成。体制层面的转变乏力、制度层面的路径依赖,提示我们应该关注个体"内在动机"对压力感知的形塑过程。以公共服务动机理论为视角,对公共服务动机与基层扶贫干部工作压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度剖析,可以发现公共服务动机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缓解基层扶贫干部的工作压力。为此,对基层扶贫干部,不仅要重视缓解体制层面的压力传导,还应重视公共服务动机的激发与培育。从实用角度来看,后者在工作实践中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扶贫干部 工作压力 公共服务动机 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
原文传递
以完善和发展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贤明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10,共4页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那么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意味着国家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力的现代化,因而,完善与发展制度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不言而...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那么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意味着国家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力的现代化,因而,完善与发展制度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此意义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已然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能力 制度执行力 全面深化改革 幸福安康 社会主义原则 社会矛盾 政治生活 成本决定 现代民主政治 权力行使
原文传递
当前党内问责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路径--基于问责要素的系统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吕永祥 王立峰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5-111,共7页
目前学术界对党内问责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的研究主要从问责要素分析的角度展开,基于这些研究需要进一步采取系统分析方法,以《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为分析对象,建立"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情形—问责程序—问责结果&q... 目前学术界对党内问责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的研究主要从问责要素分析的角度展开,基于这些研究需要进一步采取系统分析方法,以《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为分析对象,建立"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情形—问责程序—问责结果"五维分析框架。从该分析框架可以看出,当前党内问责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问责主体格局比较单一、党组织作为问责对象较为鲜见、问责情形设置不够均衡、问责程序缺乏可操作性和约束力、被问责官员无序复出削弱问责结果的公信力五个方面。鉴于此,完善党内问责制应当将健全问责主体格局、对失职失责的党组织进行集体问责、设置均衡的问责情形、提高问责程序的可操作性与约束力和健全被问责官员复出机制作为五条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问责制 问责条例 问责要素
下载PDF
荒政与大一统国家:国家韧性形成的内在机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周光辉 赵德昊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3,共9页
大一统国家的长期维系和不断重建是中国国家韧性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但中国国家韧性的形成并不来自于独特的地理条件,中国反而是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度。自然灾害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而给大一统国家带来了强大的政治压力。国家对自然灾... 大一统国家的长期维系和不断重建是中国国家韧性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但中国国家韧性的形成并不来自于独特的地理条件,中国反而是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度。自然灾害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而给大一统国家带来了强大的政治压力。国家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统称为荒政。中国历代王朝都极为重视荒政。成功的备荒救灾不仅以大一统国家为前提,荒政也是中国国家韧性的塑造机制。荒政实践作为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强化了王朝国家的资源调动能力,推进了国家官僚组织建设,规避了中央政府基层控制权的旁落,巩固了普通民众对大一统国家的政治支持。荒政还为大一统国家的重建提供了心理基础、历史共识、制度遗产和基础设施。从与自然灾害的对抗中形成的国家韧性仍然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政 大一统国家 国家韧性 形成机制
下载PDF
70年“中国式减贫”的基本经验、面临挑战及前景展望——基于主体—内容—方式的三维视角 被引量:16
11
作者 孙德超 周媛媛 胡灿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1-42,共12页
区别于以往的总结式思路,本文通过构建“主体—内容—方式”的三维分析框架,为深入考察“中国式减贫”提供了更加全面而清晰的视角。“中国式减贫”事业的基本经验包括:横向党政与纵向央地之间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产业发展带动与公共服务... 区别于以往的总结式思路,本文通过构建“主体—内容—方式”的三维分析框架,为深入考察“中国式减贫”提供了更加全面而清晰的视角。“中国式减贫”事业的基本经验包括:横向党政与纵向央地之间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产业发展带动与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相结合的方向指引,以及由“指标———考核”形成的强刺激的内部驱动力。面临的挑战包括:在主体层面,尚未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减贫的格局,减贫可持续性有待提升;在内容层面,产业扶贫“短平快”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掣肘减贫事业的发展;在方式层面,指标治理机制运行不畅,减贫过程突显形式主义顽症。这就需要从“主体—内容—方式”三个层面,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减贫格局,提升减贫可持续性;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减贫成果;优化指标治理机制以整治形式主义,释放减贫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减贫 产业扶贫 公共服务体系 指标治理 目标偏离
下载PDF
产业精准扶贫中的基层实践:策略选择与双重约束——基于A县的考察 被引量:16
12
作者 孙德超 曹志立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13,共11页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逐步深入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已经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性手段。掌握作为扶贫主导力量的基层政府在产业精准扶贫实践中的策略选择倾向,对于进一步提升产业精准扶贫的效益至关重要。本文以国家级贫困县A县的调查为...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逐步深入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已经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性手段。掌握作为扶贫主导力量的基层政府在产业精准扶贫实践中的策略选择倾向,对于进一步提升产业精准扶贫的效益至关重要。本文以国家级贫困县A县的调查为例,考察了产业精准扶贫中基层政府的策略选择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基层政府的产业精准扶贫实践策略,主要包括经营模式的重组整合,扶贫项目类型以数量取胜;存量依赖式的产业选择,注重典型项目打造;简化取向的扶贫产业链培育,积极推动"短平快"项目发展;严格项目和资金的扶贫用途。基层政府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行为,受到项目制和科层制的双重结构形塑,也即多重目标捆绑下"项目制"的首尾管控和过程闭合以及科层组织的任务迎检和部门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精准扶贫 基层政府 项目制 科层制
下载PDF
命运共同体意识与现代国家认同——多民族国家如何塑造、巩固和强化现代国家认同 被引量:12
13
作者 林奇富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6-73,159,共8页
共同体是指那种经历持久共同生活、具有传统的自然感情、紧密相连的人群通过密切交往形成的有机集合体。共同体天然排斥隔阂,共同体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有效化解区隔,还能为内部民族有效建构国家认同提供动力。国家认同的实质是建构民族... 共同体是指那种经历持久共同生活、具有传统的自然感情、紧密相连的人群通过密切交往形成的有机集合体。共同体天然排斥隔阂,共同体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有效化解区隔,还能为内部民族有效建构国家认同提供动力。国家认同的实质是建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使领土内的所有民族都产生归属于政治共同体的心理感觉。共同体意识包括基于历史的相互承认和基于主观感觉的紧密联系性等两个层面。在多民族国家内部族群间倡导以包容、团结和发展为特征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不失为一种消除族群隔阂和族群疏离现象、化解竞争性民族主义和次生民族国家建构认同性危机的重要策略。以命运共同体建构现代国家认同,既要超越多元主义认同建构策略只重视包容和多元价值的局限,又要克服超民族认同策略中"轻理解、重共识"的一体化认识偏差。命运共同体意识不仅倡导基于平等和理解的包容性承认,更应体现基于一体化团结和发展的紧密联系性价值追求。"多元一体化"是以命运共同体意识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基本原则,多元不仅包括国家应认真对待个体的权利多元性的利益诉求,更应包括对内部族群的多元文化权利给予合理而充分的回应;一体化是要在尊重族群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族群间交流和融合使多元认同在理解的基础上达成交叉性价值共识,进而呈现出明显的国族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认同性危机 命运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化
下载PDF
制度治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效路径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立峰 吕永祥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29,共9页
制度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亟待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和回应。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深入推进需要借助于具体的推进路径。明确制度治党与全面从严治党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制度治党指引全面从严治党的... 制度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亟待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和回应。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深入推进需要借助于具体的推进路径。明确制度治党与全面从严治党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制度治党指引全面从严治党的发展进路与破除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障碍的重大作用,是将制度治党确立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路径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从严治党 制度治党 腐败治理 思想建党
下载PDF
应对中美关系南海困局的思考 被引量:11
15
作者 黄凤志 刘瑞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46,共12页
"南海航行自由"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剑指中国的"撒手锏",超越"南海航行自由"陷阱是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际法和实现海洋强国梦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美国打着维护"南海航行自由&qu... "南海航行自由"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剑指中国的"撒手锏",超越"南海航行自由"陷阱是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际法和实现海洋强国梦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美国打着维护"南海航行自由"的幌子行"舰机"航行自由,目的在于护持美国的亚太霸权地位。中美南海航行自由纷争的本质是海洋霸权国与新型海洋强国在南海战略矛盾和战略利益的竞争,其法理诱因是双方对航行自由原则的认知分歧,也是美国理想主义"海洋自由"传统和实用主义"航行自由计划"的延续。中美"南海航行自由"问题的不断发酵对中国海洋军事安全,海洋战略空间的拓展以及海上崛起的舆论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中国应当在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思考该问题的解决路径。中国超越"南海航行自由"陷阱的首务是要保持战略定力,为实现中国海洋强国争取战略机遇期;要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对话,在南海构建稳定的航行自由机制;要在国际舆论、海洋法律秩序和区域海洋公共产品提供中争取外交主动,适时适度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南海争端 航行自由 “过度的领海主张” 历史性海洋权力 岛礁建设 海洋强国 南海秩序
原文传递
边境对“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性作用探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姚璐 欧阳皓玥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9-85,共7页
长期处于国家发展战略末端的边境,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产生了从封闭到开放、从静态到动态、从内敛到延展的嬗变。边境作为领先触点、整合力量、联通透达、战略认同开端的独特作用,使它得以成为撬动"一带一路"... 长期处于国家发展战略末端的边境,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产生了从封闭到开放、从静态到动态、从内敛到延展的嬗变。边境作为领先触点、整合力量、联通透达、战略认同开端的独特作用,使它得以成为撬动"一带一路"宏大战略的战略支点。但是,边境的自身缺陷、国家战略的考量缺失和安全的固有障碍仍是边境发挥支点性作用的主要制约。同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也将反作用于边境的重塑,并对边境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 “一带一路” 战略支点
原文传递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中的国家自主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彩波 陈霞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16,171,共12页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从政治学视角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原因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国家自主性理论作为理解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新范式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有望取得突破。中国革命的历史遗产和官僚体制的...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从政治学视角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原因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国家自主性理论作为理解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新范式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有望取得突破。中国革命的历史遗产和官僚体制的发展、执政党的危机意识与高层精英的战略领导以及平均主义带来的平等社会结构等,使中国在改革之初的发展就具有自主性特征。中国的经济增长得益于基于国家权力和国家能力的有效干预,这种国家干预主要体现在国家自主性的政策和制度供给、政策和制度执行两个层面。但近些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失衡带来的社会不公和利益集团,成为国家能否为经济发展持续提供动力而必须应对的难题和挑战。中国需要从政府体制改革和社会自主性提升两方面入手实现国家自主性的平衡,以隔离性和嵌入性为特征的治理式互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家自主性的目标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主性 中国经济发展 国家权力 国家能力
原文传递
现代国家建设视域下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均衡机制 被引量:7
18
作者 马雪松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48,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中国社会也随之出现了社会利益、资源分配失衡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中国社会也随之出现了社会利益、资源分配失衡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具有凝聚改革共识与化解深层性阻碍的作用,基于现代国家建设的视角考察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及其均衡机制构建,有利于从历史进程和学理背景的角度全面、深入地揭示其价值意蕴与内在机理。通过考察当代中国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失衡的具体表现和现实背景,可以从政治权力及利益分配的双重逻辑分析失衡的制度根源。在此基础上构建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均衡机制,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改革与发展、增长与共享、差异与平衡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发展成果共享 均衡机制 现代国家建设
下载PDF
基于“法律与政治关系”的中国法政治学的前提性问题批判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立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3-128,共6页
"法律与政治的关系"是法政治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定位的前提性问题。中国法政治学发展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法律与政治的关系"这一法政治学的前提性问题尚未得到理论层面的有效证成,导致法政治学的核心范畴和... "法律与政治的关系"是法政治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定位的前提性问题。中国法政治学发展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法律与政治的关系"这一法政治学的前提性问题尚未得到理论层面的有效证成,导致法政治学的核心范畴和理论立场的模糊和混乱。因此,亟待建构中国法政治学研究的自我范式和研究方法,对"法律与政治的关系"、"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民主完善与法治建设"、"国家政权体制建设与公民社会的培育"等极具挑战性与全局性的法政治学问题给出合理的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政治 法政治学 法律与政治的关系
下载PDF
国家认同的规范之维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光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3-65,共3页
主持人语:国家认同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后发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发展中普遍面临着国家认同危机的风险。在政治学意义上,国家认同是公民个体或内部族群拥有的一种"主观的或内在化的、从属于某个(民族)国家的心... 主持人语:国家认同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后发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发展中普遍面临着国家认同危机的风险。在政治学意义上,国家认同是公民个体或内部族群拥有的一种"主观的或内在化的、从属于某个(民族)国家的心灵感受","是国家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是多民族国家归属感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多民族国家 认同危机 社会心理基础 国家象征 文化多元性 心灵感受 建构策略 命运共同体 内在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