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HP-PCA熵权模型的大渡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20
1
作者 姚昆 周兵 +2 位作者 李小菊 何磊 李玉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65-271,共7页
大渡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功能区,及时掌握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真实状况,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从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选择9个指标,同时将GIS技术与AHP-PCA熵组合权重模型相结合,完成了大渡河中上... 大渡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功能区,及时掌握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真实状况,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从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选择9个指标,同时将GIS技术与AHP-PCA熵组合权重模型相结合,完成了大渡河中上游地区2000—2015年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梯度变化,由南向北脆弱度逐渐降低。(2)将脆弱性指数分5个等级,各等级间面积比例差异明显,表现为微度>轻度>潜在>中度>重度,轻度及以下脆弱区面积比例达到全区的80%以上,其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3)研究时期内该地区各时段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分别为2.552 1,2.541 0,2.517 0,2.494 9,其整体呈现明显好转的发展趋势。(4)流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好转,主要得益于国家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工程的实施,同时水电资源的大量开发也对其脆弱性的加剧产生一定影响。(5)研究针对该地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结合区域实际将其分为3个治理区并分别提出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脆弱性 时空分异特征 GIS 大渡河流域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9
2
作者 姚昆 张存杰 +2 位作者 何磊 李玉霞 李小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9-355,362,共8页
为及时掌握川西北高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状况,以RS和GIS为技术手段,选择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9项指标,完成了该地区2000-2015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高原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 为及时掌握川西北高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状况,以RS和GIS为技术手段,选择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9项指标,完成了该地区2000-2015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高原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2)微度和重度栅格比例分居最大和最小,潜在、轻度和中度比例依次递减,且轻度及以下栅格比例达到75%以上,该地区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3)整体趋势变化分析表明,15年内该地区脆弱程度明显加重的区域仅有6.92%,而明显好转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区域占据93.08%,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处于明显好转的变化状态。(4)驱动力分析表明,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是主要驱使地区生态环境好转的因素,而大量水电基地的建设也对较小部分地区的脆弱程度产生一定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脆弱性 RS GIS 川西北高原区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岷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姚昆 周兵 +4 位作者 何磊 刘斌 罗涵 刘敦龙 李玉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5-91,共7页
为掌握岷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规律和驱动力,以修正的土壤侵蚀模型(RUSLE)为基础,实现该地区2000—2018年侵蚀定量评价,按照国家水力侵蚀分级标准将其分为6个等级,以斜率变化模型完成其动态变化规律的分析,借助地理探测器实现其... 为掌握岷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规律和驱动力,以修正的土壤侵蚀模型(RUSLE)为基础,实现该地区2000—2018年侵蚀定量评价,按照国家水力侵蚀分级标准将其分为6个等级,以斜率变化模型完成其动态变化规律的分析,借助地理探测器实现其变化驱动力的探索。结果表明:微度和轻度侵蚀占据全域总面积的70%以上;近20 a内,全域土壤侵蚀整体得到了有效遏制,整体发展态势相对良好;植被覆盖度、降水和高程是驱动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形成和改变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植被度的驱动作用最明显;各因子间产生交互关系时,其协同作用均比单因子产生的驱动作用更明显。岷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分布格局差异显著,侵蚀总体得到有效遏制,植被覆盖是驱动该地区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模型(RUSLE) 地理探测器 驱动力
下载PDF
川西南山地区2000-2018年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姚昆 周兵 +1 位作者 何磊 李玉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4-230,251,共8页
[目的]了解川西南山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为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完成该地区2000-2018年各年份土壤侵蚀量计算,并参照国家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将其分为微度、轻度和中度等共... [目的]了解川西南山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为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完成该地区2000-2018年各年份土壤侵蚀量计算,并参照国家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将其分为微度、轻度和中度等共6个等级,借助空间叠置功能和线性回归方程对其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①研究区整体呈现由北向南强烈及以上等级侵蚀区面积逐渐扩大的变化;②全域约有50%以上的地区存在明显的土壤侵蚀现象;③2010年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存在较明显的突变现象,全域约60%的地区强度等级未发生明显变化,各等级整体呈现较高稳定性;④整个时段内,全域有超过95%的地区土壤侵蚀程度呈现明显好转和未发生改变的状态。[结论]川西南山地区土壤侵蚀总体得到有效遏制,土壤侵蚀动态规律显著,降雨侵蚀对其变化驱动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线性回归 时空演变 川西南山地区
下载PDF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姚昆 周兵 +3 位作者 何磊 李玉霞 陈建斌 相恒星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8-87,共10页
为掌握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状况,从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将RS,GIS技术与熵组合权重模型相结合,对该地区2000—2015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整体呈现西部相对... 为掌握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状况,从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将RS,GIS技术与熵组合权重模型相结合,对该地区2000—2015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整体呈现西部相对较高,东部较低的变化状况;(2)各脆弱区栅格比例呈现不同的差异,微度和重度占据最大和最小两端,轻度、潜在和微度的比例则呈现依次降低的趋势;(3)该地区中度及以上脆弱区的栅格比例仅约20%,轻度及以下区域占据绝大部分,客观上反映其生态环境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4)15年内,脆弱性综合指数分别为2.5916,2.5710,2.5719和2.5373,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的方向发展;(5)系列环保措施实施促进了整体好转,而大量水电基地的建设也对小部分区域变化产生干扰;(6)针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保护与恢复重建措施,将有助于生态环境的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脆弱性 RS GIS 熵组合权重模型 岷江上游地区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趋势初探 被引量:17
6
作者 赵珊珊 高歌 +1 位作者 孙旭光 杨修群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5-563,共9页
利用1951—2006年西北太平洋(含南海)热带气旋资料,研究了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超强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58 m/s,简称超强台风Ⅱ)频数、强度和初、终旋日期的变化特征都不同于其他级别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 利用1951—2006年西北太平洋(含南海)热带气旋资料,研究了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超强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58 m/s,简称超强台风Ⅱ)频数、强度和初、终旋日期的变化特征都不同于其他级别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总频数有长期减少趋势,主要由热带低压和超强台风Ⅱ的长期减少趋势引起;随着热带气旋强度增强,出现月最大频数的月份逐渐推迟;超强台风月频数最大值发生在秋季;超强台风Ⅱ频数的年变化与除了超强台风Ⅰ(近中心最大风速为51-58 m/s)外的其他级别热带气旋反相关;受超强台风Ⅱ减少影响,热带气旋年平均最大风速有减小的长期趋势;热带气旋的初、终旋日期没有显著的长期变化趋势,但超强台风Ⅱ的初旋日期有推迟趋势,终旋日期有提前趋势,发生时间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超强台风 长期变化趋势 初旋日期 终旋日期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与中国夏季年际气候异常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7
7
作者 赵珊珊 周天军 +3 位作者 杨修群 朱益民 谭言科 孙旭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9-560,共12页
利用中国站点观测逐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揭示了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OD)与中国夏季气候异常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IOD与中国夏季年际气候异常的关系既有稳定的一面,又存在着年代际变化。较为稳定的关系... 利用中国站点观测逐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揭示了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OD)与中国夏季气候异常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IOD与中国夏季年际气候异常的关系既有稳定的一面,又存在着年代际变化。较为稳定的关系表现为:IOD与同年夏季长江黄河之间的降水变化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四川气温变化存在显著正相关;IOD与次年夏季四川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伴随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大尺度环流年代际转型,IOD与中国气候年际异常的联系亦发生变化:IOD正位相年的同年夏季降水异常型,由中国大部分地区偏少变为长江以南(北)偏多(少),气温由西南地区东部偏暖变为长江以南(北)偏冷(暖);次年夏季降水由全国大部分地区偏多变为长江以南(北)偏少(多),气温由全国大部分地区相关不显著变为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显著偏暖。在IOD负位相年,中国夏季气候异常的特征与IOD正位相年相反。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大尺度年代际气候转型前后,与IOD相关的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特征明显不同。在IOD发展阶段,在70年代末以前,印度夏季风和南海季风偏强,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弱,导致中国华南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华北西部以及内蒙古中部等地降水偏多;70年代末以后,东亚大陆中纬度为弱的东风距平,导致新疆北部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华南降水偏多。在IOD次年夏季,70年代末以前,华南、河套以及四川等地盛行偏南气流,降水偏多;70年代末以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偏西偏强,华南、江南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 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 年际异常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专栏导言
8
作者 李威 《中国防汛抗旱》 2023年第11期I0004-I0004,共1页
气候变暖仍在持续,引发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发、影响趋重。我国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近年来大范围极端高温、区域性极端强降水、持续性极端干旱、高影响寒潮及复合型气象灾害等趋多趋强,给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强国... 气候变暖仍在持续,引发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发、影响趋重。我国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近年来大范围极端高温、区域性极端强降水、持续性极端干旱、高影响寒潮及复合型气象灾害等趋多趋强,给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强国建设带来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极端强降水 极端干旱 气象灾害 极端高温 气候变暖 可持续发展 寒潮
下载PDF
我国近期极端天气及其成因
9
作者 郭战峰 《地图》 2010年第5期74-75,共2页
今年1月1日至7月31日,全国总体上降水偏多,气温偏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4多,全国平均气温11.5℃,较常年同期(11.1℃)偏高0.4℃,西南地区发生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秋冬春持续特大干旱.
关键词 极端天气 成因 平均气温 平均降水量 降水偏多 特大干旱 气象记录 西南地区
下载PDF
科学认识气候变化 建设美丽家园
10
作者 郭战峰 《秘书工作》 2016年第1期75-77,共3页
气候特别是气候变化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更和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各级各部门办公厅(室)的同志们要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履行应急管理职能、服务领导科学决策,很多方面的工作都会涉及气候问题。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科学认识 家园 群众生产生活 社会生活 管理职能 科学决策 办公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