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宏基因组测序诊断鹦鹉热衣原体肺部感染4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欣 刘霜 +4 位作者 赵旭 毕颖敏 巨默涵 袁瑾懿 徐晓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80-687,共8页
目的探索宏基因组测序(mNGS)在鹦鹉热衣原体肺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mNGS对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01例肺部感染患者的呼吸道标本进行测序,收集鹦鹉热衣原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索宏基因组测序(mNGS)在鹦鹉热衣原体肺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mNGS对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01例肺部感染患者的呼吸道标本进行测序,收集鹦鹉热衣原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鹦鹉热”和“测序”为检索词检索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以“psittac”和“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年限不限,检索出经mNGS诊断鹦鹉热衣原体感染23例,并结合本研究检出鹦鹉热衣原体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采用mNGS检测101例肺部感染患者的呼吸道标本,4例检出鹦鹉热衣原体序列。综合文献报道和该院4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共27例,时间跨度从2019—2020年。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100%)、咳嗽(63.0%)、咯痰(55.6%)。肺部CT主要表现为实变(13/27,48.1%)和胸腔积液(11/27,40.7%),14例(51.9%)病变仅累及单个肺叶。在诊断前6例(22.2%)治疗未覆盖非典型病原体,诊断后10例(37.0%)应用单药治疗,以多西环素或莫西沙星最为常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预后较好,26例(96.3%)患者在有效治疗后好转。结论mNGS技术已成为临床上诊断鹦鹉热衣原体主要的检出方法之一。四环素类或氟喹诺酮类治疗该微生物所致感染可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热 宏基因组测序 衣原体 肺部感染 诊断
下载PDF
脆弱拟杆菌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曹钰然 胡佳丽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6-231,共6页
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系革兰阴性厌氧菌,由于其具有黏附性、血细胞凝集素、多糖胶囊、菌毛等多种毒力因素,在拟杆菌属中致病性最强。在人的结肠中,脆弱拟杆菌只占正常菌群的1%左右,其所致感染占全部厌氧菌感染的60%~90%。... 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系革兰阴性厌氧菌,由于其具有黏附性、血细胞凝集素、多糖胶囊、菌毛等多种毒力因素,在拟杆菌属中致病性最强。在人的结肠中,脆弱拟杆菌只占正常菌群的1%左右,其所致感染占全部厌氧菌感染的60%~90%。常见者有腹腔感染、术后伤口感染、糖尿病足感染、菌血症等[1-2]。一直以来,克林霉素、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第四代喹诺酮类、甲硝唑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临床治疗脆弱拟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然而,近年来脆弱拟杆菌对这些抗菌药物耐药的报道日益增多,其耐药率也呈升高趋势,并且在欧洲[3-6]、美国[7-9]和日本[10]已经检出了多重耐药(MDR)的菌株,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将脆弱拟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拟杆菌 耐药性 耐药机制
下载PDF
雌激素替代疗法在预防绝经后女性尿路感染复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欣 徐晓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29-632,共4页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全球每年约有1.5亿人患尿路感染[1]。美国每年因急性尿路感染而就诊人数达600万以上,其中67.5%为女性患者。国内报道尿路感染患病率为0.9%[2],女性患尿路感染的风险是男性...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全球每年约有1.5亿人患尿路感染[1]。美国每年因急性尿路感染而就诊人数达600万以上,其中67.5%为女性患者。国内报道尿路感染患病率为0.9%[2],女性患尿路感染的风险是男性的14倍[3],其感染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4]。流行病学研究证实,65~74岁女性发病率为0.07次/年,85岁后增加到0.13次/年[5]。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是指半年内发作≥2次,或每年发作≥3次的尿路感染[6]。女性一生有50%~70%患尿路感染的风险,20%~30%患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风险[7],而且近一半的女性在6~12个月后复发[8]。绝经后女性是较为特殊的患者群体,其泌尿系统感染呈现病情迁延、复发率高等特点。如何预防及减少女性尿路感染复发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难点之一。本文将就绝经后女性尿路感染易复发的常见原因、雌激素替代疗法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替代疗法 尿路感染 绝经后 复发
下载PDF
多黏菌素类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抗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方会慧 夏泉 +1 位作者 张菁 刘笑芬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67-772,共6页
近年来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临床检出率急剧上升,其耐药率高、致死率高,是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难点之一。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以下简称多黏菌素)作为CRKP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重返临床,主要包括硫酸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后者有两... 近年来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临床检出率急剧上升,其耐药率高、致死率高,是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难点之一。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以下简称多黏菌素)作为CRKP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重返临床,主要包括硫酸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后者有两种盐的形式,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和硫酸黏菌素。为有效控制CRKP所致感染,防止多黏菌素耐药性的产生,联合用药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本文就多黏菌素联合用药抗CRKP的体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 联合用药 多黏菌素 利福平 替加环素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清中妥布霉素浓度及其吸入剂在支气管扩张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5
作者 王雨 徐晓勇 +6 位作者 黄晓岚 刘笑芬 范亚新 胡佳丽 毋海兰 张菁 郭蓓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5-552,共8页
目的建立准确测定人血清中妥布霉素浓度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并将该法应用于妥布霉素吸入剂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以妥布霉素-D12为内标,采用固相萃取法预处理血清样本。色谱柱为TitankHilic 3μm(2.1 mm×... 目的建立准确测定人血清中妥布霉素浓度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并将该法应用于妥布霉素吸入剂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以妥布霉素-D12为内标,采用固相萃取法预处理血清样本。色谱柱为TitankHilic 3μm(2.1 mm×100 mm,3µm)柱。流动相由0.1%甲酸-乙腈(A相)和0.1%甲酸水溶液(B相)组成,流速为0.4 mL/min,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方多反应监测(MRM)扫描进行监测,定量离子对分别为m/z 468.3→m/z 163.3(妥布霉素)和m/z 480.6→m/z 166.2(妥布霉素-D12)。考察该方法的选择性、交互影响、合并用药、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精密度和准确度、回收率、基质效应及稳定性等。结果妥布霉素在0.0500~10.0 mg/L内线性良好(R^(2)=0.9995);批内、批间精密度良好(变异系数均≤3.6%),准确度偏差在-0.4%~6.0%范围内。人血清(包含溶血和脂血)中妥布霉素内标校正的基质效应因子(MF)为92.2%~94.9%,变异系数均≤2.7%;妥布霉素血清样品提取回收率为79.5%~81.9%,内标提取回收率为78.9%;血清样品在室温、-20℃/-70℃下分别放置72 h、274 d稳定。妥布霉素吸入剂在患者中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给药剂量为300 mg/次,每日2次,第1天和第28天连续给药后测得3例患者的C_(max)分别为(0.72±0.61)mg/L和(0.76±0.73)mg/L,T_(max)分别为(1.83±0.61)h和(1.50±0.50)h。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且快速,适用于妥布霉素吸入剂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和妥布霉素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妥布霉素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血药浓度
下载PDF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相关肾毒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星洁 范亚新 +2 位作者 赵锦锦 张菁 陈银秋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5-240,共6页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是由半合成青霉素哌拉西林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他唑巴坦组成的复方制剂,在体外对需氧和厌氧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自1992年上市以来,该药已成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目细菌及铜绿假单胞...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是由半合成青霉素哌拉西林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他唑巴坦组成的复方制剂,在体外对需氧和厌氧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自1992年上市以来,该药已成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目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的重要选择药物[1],常作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替代药物以减少其诱导多药耐药和真菌感染的风险[2-3]。由于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肾毒性并不常见[4],人们常常关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疗效,而忽略了其潜在肾毒性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肾毒性 急性肾损伤
下载PDF
细胞凋亡在药物诱导的急性肾小管坏死中的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郭晨雪 刘笑芬 +1 位作者 曲星伊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4-260,共7页
急性肾损伤(AKI)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短时间内肾功能快速减退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伴有氮质产物如肌酐、尿素氮等的升高。AKI在住院患者中发生率约为20%[1],药物所诱导的AKI占其中的20%~40%,在老年患者中甚至... 急性肾损伤(AKI)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短时间内肾功能快速减退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伴有氮质产物如肌酐、尿素氮等的升高。AKI在住院患者中发生率约为20%[1],药物所诱导的AKI占其中的20%~40%,在老年患者中甚至可达60%[2],且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即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一种AKI。常引起ATN的药物包括顺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黏菌素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急性肾损伤 肾小管坏死 顺铂 氨基糖苷类 万古霉素 多黏菌素类
下载PDF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体外研究方法的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方会慧 许元宝 +1 位作者 张菁 刘笑芬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106,共6页
多重耐药、广泛耐药细菌的出现和迅速传播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临床可用的抗菌药物有限。为有效控制多重耐药、广泛耐药菌所致严重感染,防止耐药性的进一步产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对... 多重耐药、广泛耐药细菌的出现和迅速传播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临床可用的抗菌药物有限。为有效控制多重耐药、广泛耐药菌所致严重感染,防止耐药性的进一步产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对多重耐药菌的抗菌活性及协同作用可通过E试验,棋盘法、时间杀菌曲线等体外研究方法评估[1],荟萃分析显示以体外协同作用为导向的抗菌药物联合治疗与生存率显著相关[2],体外研究发现具有协同作用的联合用药可进一步用于临床研究。因此,本文对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体外研究方法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多重耐药、广泛耐药菌感染的联合治疗体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 联合用药 体外研究 时间杀菌曲线 体外药动学/药效学
下载PDF
抗菌药物治疗药物监测流程的关注点及质量保证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梦婷 范亚新 +4 位作者 王雨 郭蓓宁 刘笑芬 陈渊成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9-624,共6页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指通过测定患者体内的药物暴露、药理标志物或药效指标,利用定量药理模型,以药物治疗窗为基准,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给药方案。TDM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实现患者的个体...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指通过测定患者体内的药物暴露、药理标志物或药效指标,利用定量药理模型,以药物治疗窗为基准,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给药方案。TDM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实现患者的个体化给药,提高疗效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治疗药物监测 流程 质量保证
下载PDF
泊沙康唑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智龙 范亚新 +3 位作者 龚媛媛 陈梦婷 郭蓓宁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77-786,共10页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死亡率高,其中侵袭性念珠菌和曲霉感染的死亡率分别高达35%~80%和40%~90%[1]。实体瘤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等是发生IFI的高危人群,合理的药物预...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死亡率高,其中侵袭性念珠菌和曲霉感染的死亡率分别高达35%~80%和40%~90%[1]。实体瘤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等是发生IFI的高危人群,合理的药物预防和治疗有助于降低IF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泊沙康唑是广谱的三唑类抗真菌药,对曲霉、念珠菌等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主要用于血液病等患者预防和治疗IFI[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泊沙康唑 治疗药物监测 侵袭性真菌感染 血药浓度
下载PDF
二维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万古霉素浓度及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邵唱 陈梦婷 +3 位作者 范亚新 王雨 张菁 郭蓓宁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16-1119,共4页
目的建立全自动二维液相色谱法(2D-LC-UV)测定人血清中万古霉素浓度,并研究不同检测方法对万古霉素测定浓度的影响。方法建立2D-LC-UV法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方法验证后应用于226份治疗药物监测(TDM)样品的测定,并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目的建立全自动二维液相色谱法(2D-LC-UV)测定人血清中万古霉素浓度,并研究不同检测方法对万古霉素测定浓度的影响。方法建立2D-LC-UV法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方法验证后应用于226份治疗药物监测(TDM)样品的测定,并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CMIA)测定结果进行对比。采用线性回归和Bland-Altman法分析不同检测方法测定万古霉素浓度的差异。结果2D-LC-UV与LC-MS/MS、CMIA的相关性良好,回归方程分别为Y_(2D-LC-UV)=0.88×X_(LC-MS/MS)+1.38(R^(2)=0.9383),Y_(2D-LC-UV)=1.03×X_(CMIA)+0.22(R^(2)=0.9104),Bland-Altman分析显示2D-LC-UV与LC-MS/MS、CMIA的一致性均良好,平均偏差分别为3.64%和-2.40%。结论2D-LC-UV法稳定可靠,可作为万古霉素TDM的测定方法。三种方法测定万古霉素浓度的差异较小,临床上应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TDM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二维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 万古霉素 治疗药物监测
原文传递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和尿液样品中德拉沙星浓度
12
作者 毋海兰 卞星晨 +6 位作者 路珊珊 范亚新 刘笑芬 李熠 李鑫 张菁 郭蓓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1-728,共8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和尿液样品中德拉沙星浓度。方法色谱柱为ACQUITY UPLC?BEH C18(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为含0.1%甲酸的乙腈∶10 mmol/L乙酸铵水溶液(v/v,60∶40),等度洗脱,流速为0....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和尿液样品中德拉沙星浓度。方法色谱柱为ACQUITY UPLC?BEH C18(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为含0.1%甲酸的乙腈∶10 mmol/L乙酸铵水溶液(v/v,60∶40),等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分析时间为3.0 min。质谱采用ESI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内标为D5-德拉沙星。预处理方法为固相萃取法。结果德拉沙星在血浆和尿液中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00~10.0 mg/L和0.0500~50.0 mg/L,定量下限分别为0.0100 mg/L和0.0500 mg/L。德拉沙星血浆和尿液样品的测定方法批内、批间精密度均不大于6.2%,准确度在92.6%~104.4%范围内。德拉沙星在正常、溶血及脂血血浆中的内标归一化基质效应因子为88.8%~104.1%;尿液中的内标归一化基质效应因子为101.2%~104.6%。血浆和尿液中德拉沙星的回收率分别为71.5%~85.6%和81.0%~87.3%。血浆和尿液样品在-20℃分别存放7 d和6 d、-70℃分别存放166 d和149 d、室温分别放置6 h和5 h、反复冻融3次、及制备后样品自动进样器放置24 h均稳定,尿液样品在2~8℃放置25 h稳定。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检测人血浆及尿液中德拉沙星浓度的UPLC-MS/MS方法操作简便、准确性好,方法学验证结果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可为德拉沙星临床药动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德拉沙星 血浆 尿液
下载PDF
细菌Ⅵ型分泌系统功能的多样性
13
作者 李婉贞 刘笑芬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4-658,共5页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细菌为了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进化出了多种大分子分泌系统以帮助菌体生存以及侵袭宿主[1]。迄今为止,在细菌中已发现了Ⅰ~Ⅸ型分泌系统(TypeⅠ-Ⅸsecretion systems,T1SS~T9SS),这些分泌系统以一步式或两步式途径将...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细菌为了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进化出了多种大分子分泌系统以帮助菌体生存以及侵袭宿主[1]。迄今为止,在细菌中已发现了Ⅰ~Ⅸ型分泌系统(TypeⅠ-Ⅸsecretion systems,T1SS~T9SS),这些分泌系统以一步式或两步式途径将底物跨膜转移至胞外[2-4]。其中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是革兰阴性菌中发现的一种由多蛋白组成的跨膜复合物[5-6]。目前已在超过25%的已测序革兰阴性菌的基因组中发现了T6SS的存在[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Ⅵ型分泌系统 效应蛋白 细菌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大鼠血浆中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及多黏菌素E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4
作者 郭晨雪 刘笑芬 +5 位作者 曲星伊 李婉贞 王雨 范亚新 郭蓓宁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7-355,共9页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及其活性成分多黏菌素E并进行应用。方法通过多黏菌素E主成分E1及E2浓度之和间接得到多黏菌素E的浓度。在大鼠血浆样品中加入硫酸对CMS进行水解,通过测定水...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及其活性成分多黏菌素E并进行应用。方法通过多黏菌素E主成分E1及E2浓度之和间接得到多黏菌素E的浓度。在大鼠血浆样品中加入硫酸对CMS进行水解,通过测定水解后与水解前血浆样品中多黏菌素E的浓度差间接测定CMS浓度。采用固相萃取法对样品进行预处理。色谱柱选择Phonomenex Kinetex XB-C18柱,质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源)及多反应监测(multi-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其中待测物质多黏菌素E1、多黏菌素E2、内标多黏菌素B1的离子通道分别为m/z390.7→101.3、m/z 386.0→101.2、m/z 402.3→101.2。结果多黏菌素E1及E2的测定不受大鼠血浆中内源物质的影响,且分别在0.187~6.24 mg/L、0.0370~1.23 mg/L内线性良好,批内与批间精密度良好,变异系数均<15%。多黏菌素E1、E2准确度范围分别为100.1%~113.3%和94.9%~107.3%。多黏菌素E1、E2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21.8%、22.0%。CMS血浆样品室温下放置100 min稳定,多黏菌素E血浆样品室温下放置120 min稳定,以上样品均可在-20℃放置7 d,-70℃放置28 d,预处理后样品在自动进样器中放置24 h,在-20℃及-70℃下反复冻融3次后均稳定。对CMS样品进行1∶10(v/v)的稀释不影响该方法的检测。该方法对于CMS的水解稳定性良好,批内及批间平均水解率分别为73.9%、71.9%。结论该研究建立了一种灵敏、准确、采样量小的LC-MS/MS方法,通过测定水解后的多黏菌素E1及E2,间接测定大鼠血浆中CMS及其多黏菌素E的浓度。在降低采样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检测灵敏度,该方法适用于大鼠CMS的PK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 多黏菌素E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艰难梭菌感染的宿主免疫
15
作者 张一卓 陈轶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8-253,共6页
艰难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是引起医院获得性肠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艰难梭菌感染通常发生于接受过抗菌药物治疗进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1]。艰难梭菌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停用诱发感染的抗菌药物,或需进一步使用甲硝唑或... 艰难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是引起医院获得性肠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艰难梭菌感染通常发生于接受过抗菌药物治疗进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1]。艰难梭菌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停用诱发感染的抗菌药物,或需进一步使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本世纪来,高毒力菌株(NAP1/BI/027)的大量传播以及感染复发率的升高给抗感染治疗带来严峻挑战,目前的临床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仍迫切需要新型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艰难梭菌 固有免疫 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 适应性免疫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多黏菌素B及在治疗药物监测中的应用
16
作者 王雨 黄晓岚 +7 位作者 张楚晗 曲星伊 郭晨雪 陈焰 范亚新 郭蓓宁 张菁 刘笑芬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94-701,共8页
目的建立简单快速的人血浆中多黏菌素B浓度测定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用于治疗药物监测。方法采用AB SCIEX HPLC-API4500QTRAP进行测定,色谱柱为PhonomenexKinetex XB-C18柱(100 mm×2.1 mm,2.6μm),以0.2%甲酸-乙腈∶0.2... 目的建立简单快速的人血浆中多黏菌素B浓度测定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用于治疗药物监测。方法采用AB SCIEX HPLC-API4500QTRAP进行测定,色谱柱为PhonomenexKinetex XB-C18柱(100 mm×2.1 mm,2.6μm),以0.2%甲酸-乙腈∶0.2%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分析时间为3.5 min。多黏菌素B1、B2和内标多黏菌素E2的离子对分别为m/z 602.6→m/z 241.1、m/z 595.5→m/z 227.1和m/z 578.5→m/z 101.2。血样采用蛋白沉淀处理后进样。结果多黏菌素B1在0.05~1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8),批内、批间精密度均≤14.0%,准确度在100.9%~110.8%范围内,健康者及患者的血浆、溶血、脂血及患者血清样品内标归一化基质效应因子分别为92.6%~103.0%、102.4%~112.6%、99.9%~104.7%及97.1%~106.3%,回收率为79.1%~80.6%;多黏菌素B2在0.00550~1.1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批内、批间精密度均≤14.8%,准确度在97.6%~100.7%范围内,健康者及患者的血浆、溶血、脂血及患者血清样品内标归一化基质效应因子分别为73.6%~94.6%、85.6%~120.6%、89.7%~103.4%及82.6%~93.4%,回收率为83.2%~87.8%。结论该研究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和准确性好的LC-MS/MS法,用于人血浆中多黏菌素B中主要成分B1和B2浓度的测定,可为该药治疗药物监测提供简单、可靠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多黏菌素B 蛋白沉淀 治疗药物监测
下载PDF
万古霉素药动学/药效学及个体化给药 被引量:13
17
作者 范亚新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3-330,共8页
万古霉素是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具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PAE),通过药动学(PK)和药效学(PD)两者结合,可以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的临床和细菌学疗效。24 h药时曲线下面积/最低抑菌浓度(AUC0-24/MIC)被认为是预测万古霉素疗效的重要靶... 万古霉素是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具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PAE),通过药动学(PK)和药效学(PD)两者结合,可以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的临床和细菌学疗效。24 h药时曲线下面积/最低抑菌浓度(AUC0-24/MIC)被认为是预测万古霉素疗效的重要靶标^[1-2]。由于AUC0-24不能直接测定,而谷浓度(Cmin)与AUC0-24有一定相关性,目前指南多采用Cmin作为其替代指标,其浓度范围也与安全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药动学 药效学 个体化给药
下载PDF
抗菌药物在人体组织体液中穿透性的研究概述 被引量:9
18
作者 赵锦锦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6-344,共9页
随着细菌耐药性逐年增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变得愈发重要。临床上预测和评价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常参考血药浓度与最低抑菌浓度(MIC)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抗菌药物只有穿透到目标感染部位才能发挥有效抗菌作用,故同时考虑药物的抗菌活性及... 随着细菌耐药性逐年增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变得愈发重要。临床上预测和评价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常参考血药浓度与最低抑菌浓度(MIC)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抗菌药物只有穿透到目标感染部位才能发挥有效抗菌作用,故同时考虑药物的抗菌活性及其在感染部位能否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才能更好地预测和评价抗菌药物的疗效^[1]。为研究目标感染部位的抗菌药物浓度,近年来建立了基于组织的药物暴露量--疗效关系和药动学/药效学模型,穿透性研究得到的数据为预测临床疗效、优化给药方案提供了依据。本文通过概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在人体常见感染部位组织体液穿透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穿透性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脑脊液 前列腺 皮肤软组织
下载PDF
氨基糖苷类药物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雨 范亚新 张菁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1238-1243,共6页
氨基糖苷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推荐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联合治疗药物之一。基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PK/PD)特性,对其给药方案进行优化,以提高其临床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并降... 氨基糖苷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推荐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联合治疗药物之一。基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PK/PD)特性,对其给药方案进行优化,以提高其临床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并降低该类药物耳肾毒性发生,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关注。为此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PK/PD特点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糖苷类药物 PK/PD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肠球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丁丽 林东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1-335,共5页
生物被膜(biofilms)是指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生物体表面(如伤口表面)或非生物体表面(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人工心脏瓣膜等医用植入装置),由自身产生的胞外聚合物(包括核酸、蛋白质、多糖和脂类)包裹细菌组成的一个细菌群体。生物... 生物被膜(biofilms)是指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生物体表面(如伤口表面)或非生物体表面(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人工心脏瓣膜等医用植入装置),由自身产生的胞外聚合物(包括核酸、蛋白质、多糖和脂类)包裹细菌组成的一个细菌群体。生物被膜的形成为细菌提供了保护作用,生物被膜抵抗抗生素作用以及宿主免疫防御,并涉及许多细菌和真菌慢性感染[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球菌 生物被膜 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