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1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 被引量:218
1
作者 陈百明 刘新卫 杨红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2-29,共8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LUCC研究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本文综述了2002年8月在南非德班国际地理学联合会(IGU)"2002年区域地理大会"上有关LUCC的...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LUCC研究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本文综述了2002年8月在南非德班国际地理学联合会(IGU)"2002年区域地理大会"上有关LUCC的主要研究成果,认为国际上LUCC研究在应用RS、GIS技术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监测、评价与制图;农村与农业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动力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取得最新进展,反映出LUCC研究范围在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在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最新进展 国际
下载PDF
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 被引量:239
2
作者 罗明 张惠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0-63,共4页
土地整理是在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紧缺性日益突出的形式下 ,国家为保障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而提出的、以提高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为目的的重要举措 ,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展开 ,并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成为实现国土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手段。在... 土地整理是在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紧缺性日益突出的形式下 ,国家为保障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而提出的、以提高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为目的的重要举措 ,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展开 ,并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成为实现国土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手段。在此背景下 ,该文首先探讨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并对当前我国土地整理活动的内容和运作方式进行了总结 ,在此基础上 ,对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 ,为全面评价土地整理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土地整理项目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土地整理 国土整治 生态环境影响
下载PDF
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 被引量:227
3
作者 郧文聚 宇振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共6页
该文针对中国农村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农村生态景观建设需求,通过对国内外土地整治目标、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并结合相关调查,对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中生态景观建设战略需求进行了探讨。总结了以农村综合发展为目标的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提... 该文针对中国农村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农村生态景观建设需求,通过对国内外土地整治目标、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并结合相关调查,对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中生态景观建设战略需求进行了探讨。总结了以农村综合发展为目标的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土地整治相关建设战略和技术需求。主要结论包括:土地整治应重视乡村景观特征研究,维系并提高乡村景观文化和美学价值;加强土地多功能性研究,在大尺度上重视生态网络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小尺度上应提高生境质量和景观多样性,提高土地整治生产力、生态景观服务能力和碳汇能力;加强流域水文生态过程研究,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和应对气候变化极端事件;加强土地整治工程生态景观化技术研究,完善土地整治技术规程;拓宽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机制,提高土地整治的参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乡村景观 农村发展 生态系统服务
下载PDF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83
4
作者 王军 傅伯杰 +2 位作者 邱扬 陈利顶 余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173-1178,共6页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 ,通过地统计学的半变异函数定量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和有效磷的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 ,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占空间总变...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 ,通过地统计学的半变异函数定量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和有效磷的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 ,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占空间总变异的比例小 ,其值分别为 1 3 .3 3 3 %、1 0 .93 8%、2 2 .0 0 0 %、9.0 91 %和 2 7.5 3 6% ,反映 5种养分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格局 ,但它们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具有明显的差异 ,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变程小 ,分别是 90 m和 1 1 0 m,有机质次之 ,变程是 1 2 0 m,而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的变程最大为 1 60 m。研究成果将有效地指导土壤的取样设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土壤养分 黄土高原 土壤养分 地统计学 空间异质性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 被引量:184
5
作者 彭建 蒋一军 +1 位作者 吴健生 刘松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48,共11页
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土地复垦的成功经验,... 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土地复垦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包括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工程技术,矿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地表整形工程技术,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植被恢复技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土地复垦 生态环境效应 典型技术
下载PDF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44
6
作者 傅伯杰 邱扬 +1 位作者 王军 陈利顶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17-722,共6页
在土壤侵蚀模型LISEM(Limburg Soil Erosion Model)校正的基础上,模拟了陕北黄土丘 陵沟壑区大南沟小流域5种土地利用方案的水土流失效应,旨在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出口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出口的洪峰流速、径流总量和... 在土壤侵蚀模型LISEM(Limburg Soil Erosion Model)校正的基础上,模拟了陕北黄土丘 陵沟壑区大南沟小流域5种土地利用方案的水土流失效应,旨在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出口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出口的洪峰流速、径流总量和侵蚀总量的大小顺序为: 1975年>1998年>25度退耕>20度退耕>15度退耕.1975年和1998年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和休闲地均退耕还林还草,这2种土地利用格局的径流和侵蚀模拟值都显著大于3种退耕方案.在3种退耕方案中,20度和1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和休闲地逐步转变为果园/经济林地,3种退耕方案之间的水土流失差异不显著.相对于1975年土地利用来说,1998年土地利用能降低洪峰流速、径流量和侵蚀量约5%~10%;3种退耕方案的减流减沙效益更加显著,可以降低洪峰流速、径流量和侵蚀量约4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 土地利用变化 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模型 坡耕地 休闲地
下载PDF
中国农用土地等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34
7
作者 高向军 马仁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5-168,共4页
回顾中国近期农用地评价研究的发展状况 ,分析并比较了新编国家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和耕地地力等级规程中提出的方法体系、思想基础和实践意义。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已经从查田定产、土壤性质、基础地力等单纯对土地自然状态的研究 ,发展... 回顾中国近期农用地评价研究的发展状况 ,分析并比较了新编国家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和耕地地力等级规程中提出的方法体系、思想基础和实践意义。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已经从查田定产、土壤性质、基础地力等单纯对土地自然状态的研究 ,发展到人地一体的资源价值管理评价。中国现行农地评价方法有农业部的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体系和国土资源部的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评价体系。两大体系在评价指标的解析性、成果应用的目标层次和操作实施的前后衔接上存在着区别。目前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评价已在全国开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土地 分级 评价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 被引量:127
8
作者 罗明 王军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7-103,共7页
土地整理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和增加土地效益、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土地整理的内涵和目标 ,结合我国的国家目标 ,根据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地域差异 ,阐明了目前我国土地整... 土地整理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和增加土地效益、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土地整理的内涵和目标 ,结合我国的国家目标 ,根据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地域差异 ,阐明了目前我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对于经济发达、土地利用率高和人地矛盾尖锐的东部地区 ,结合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时机 ,大力推进农地整理 ,提高耕地质量和耕地经营规模水平 ,努力提高耕地的经济效益 ;同时 ,逐步推进非农用地整理 ,减轻非农建设用地对农地的压力。 2对于土地利用率较高、社会经济发展中等的中部地区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耕地和环境 ,在保持耕地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变注重农地整理的数量向注重农地质量转变。3对于土地利用程度低、社会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土地整理与退耕还林还草、治水、治沙相结合 ,改善生态环境 ;加大对现有耕地科技含量的投入 ,提高耕地的产出率。此外 ,土地整理应加紧制订、修订和完善相关土地政策 ,探索成立土地银行和公司参与等 ,实现土地整理资金的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土地资源 中国 土地效益 土地利用率 农业结构
下载PDF
土地整理研究综述 被引量:138
9
作者 王军 余莉 +1 位作者 罗明 翟刚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3年第2期8-11,共4页
土地整理是现阶段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增加土地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阐述了土地整理的历史与发展以及土地整理的概念和内涵,重点综述了土地整... 土地整理是现阶段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增加土地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阐述了土地整理的历史与发展以及土地整理的概念和内涵,重点综述了土地整理的程序、土地整理的规划与设计、土地整理的评价、土地整理的产权分析以及土地整理的资金等5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探讨了它们的优先研究方向,以期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发展与深化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土地资源 评价 产权 资金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分析——以长江沿线样带为例 被引量:139
10
作者 龙花楼 李秀彬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4-149,共6页
区域土地利用形态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它随着某个区域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即区域土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它通常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论文在划分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 区域土地利用形态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它随着某个区域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即区域土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它通常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论文在划分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类型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各区段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研究表明,长江沿线样带区域农村建房用地的转型基本上能反映整个样带的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且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建房用地转型阶段非常明显。此外,还发现样带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建房用地转型阶段与整个样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形态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变化 长江沿线样带 区域类型 利用结构
下载PDF
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方法与案例 被引量:102
11
作者 王军 罗明 龙花楼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3-367,共5页
论文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为例,借助GIS技术,利用评价模型,探讨了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技术方法,分析了生态评价不同综合分值的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的土地整理措施。生态评价综合分值在80~100之间的耕地应被划为基本... 论文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为例,借助GIS技术,利用评价模型,探讨了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技术方法,分析了生态评价不同综合分值的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的土地整理措施。生态评价综合分值在80~100之间的耕地应被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土地措施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作物的品质;非天然林的林地应考虑向经济林发展,发展特色林果业;未利用地可作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进行有计划开发。分值在65~80之间的耕地应划为农田保护区,整理措施应注意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林草地则要防止退化,适当发展经济林;未利用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适度开垦为耕地。分值在50~65之间的耕地整理措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生态退耕;未利用地主要是保持原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分值为0~50的耕地必须实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的整理措施,林草地则注重保护和提高植被覆盖率;未利用地保持原状,不再开垦为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生态评价 陕西 榆阳区 地理信息系统 农田保护区
下载PDF
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研究的新途径 被引量:117
12
作者 龙花楼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7-90,共4页
该文简介了土地利用转型这一新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综合研究途径,借鉴国外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在中国开展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局限性,并选取主要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而导致在同一时段内含有不同... 该文简介了土地利用转型这一新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综合研究途径,借鉴国外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在中国开展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局限性,并选取主要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而导致在同一时段内含有不同土地利用转型阶段的长江沿线样带为研究区,来开展中国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持续利用 中国 外国
下载PDF
植被与水土流失研究综述 被引量:93
13
作者 张清春 刘宝元 翟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2年第4期96-101,共6页
植被作为影响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因子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从植被变化指标的观测、植被不同部位在水土流失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植被类型在控制水土流失中的效益三方面对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 。
关键词 植被 植被变化 水土流失 植被覆盖度 叶面积指数 有效根密度 植被冠层高度
下载PDF
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83
14
作者 龙花楼 王文杰 +2 位作者 翟刚 刘松 张清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26-530,共5页
利用GIS技术,基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安徽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变化范围广,几乎遍及全省各个角落;西部和南部山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中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变化... 利用GIS技术,基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安徽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变化范围广,几乎遍及全省各个角落;西部和南部山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中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大;在合肥—巢湖—芜湖—马鞍山一片其变化幅度最大。土地利用变化在数量及时间上表现为:耕地(含水田和旱地)大幅减少,其次为草地和林地,代之以城镇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迅速增加;1987~1995年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1995~2000年的变化幅度。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安徽省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作用大小。对1987~1995年安徽省土地变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土地利用 统计分析 驱动因子
下载PDF
我国农地转用中的土地收益分配实证研究——基于昆山、桐城、新都三地的抽样调查分析 被引量:95
15
作者 王小映 贺明玉 高永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68,共7页
本文通过对农地转用项目进行抽样调查,对我国农地转用过程中的征地补偿、初次土地增值收益和二次土地增值收益进行了实证分析。调查研究表明,与土地增值收益和土地供应价格相比,征地补偿的具体执行标准显得过低,导致政府可取得的土地增... 本文通过对农地转用项目进行抽样调查,对我国农地转用过程中的征地补偿、初次土地增值收益和二次土地增值收益进行了实证分析。调查研究表明,与土地增值收益和土地供应价格相比,征地补偿的具体执行标准显得过低,导致政府可取得的土地增值收益空间过大,并且土地增值收益主要集中在县、市级政府,绝大部分用于城市建设和城市土地开发。文章提出,在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积极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农地转用制度和公正的征地补偿机制的同时,必须改革和完善农地转用过程中的土地税费体系,规范土地有偿出让收益的使用和管理,加快建立和完善国有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管理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转用 征地补偿 土地增值
原文传递
长江沿线样带农村宅基地转型 被引量:95
16
作者 龙花楼 李秀彬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9-188,共10页
利用样带这一综合与集成研究的工具,选取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还是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等方面都存在明显梯度的长江沿线样带为研究区,采用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基于一定的理论假设,研究了区内的农村宅基地转型。研究表明:1987 ̄2001年... 利用样带这一综合与集成研究的工具,选取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还是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等方面都存在明显梯度的长江沿线样带为研究区,采用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基于一定的理论假设,研究了区内的农村宅基地转型。研究表明:1987 ̄2001年研究区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的聚集度指数划分的各区段农村宅基地在建设用地增加中所占比例总体上看,从上游至下游,从甘孜—玉树区到泸州—迪庆区、恩施—重庆区、铜陵—宜昌区直至上海—巢湖区,这一比例逐渐降低;长江沿线样带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宅基地转型阶段与样带内各区段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基本上验证了此前的理论假设。据此,目前由各省(区、市)自行制定农村宅基地标准不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国家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分区、分类制定农村宅基地标准。针对研究区目前农村宅基地的发展现状,根据区域农村宅基地转型阶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沿线 宅基地 农村 转型 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发展 土地利用变化 2001年 研究区 集成研究 环境要素 研究方法 横向比较 建设用地 集约利用 自然条件 管理对策 聚集度 假设 比例 标准 制定 迪庆
下载PDF
土地整治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对策 被引量:101
17
作者 郧文聚 宇振荣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19,共7页
论文针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需求以及中国土地利用现存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土地整治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相关案例的研究,分析了发达国家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讨论了中国未来农村土地整治发展的多功能性战略和任务,提出了土地整治加强生... 论文针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需求以及中国土地利用现存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土地整治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相关案例的研究,分析了发达国家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讨论了中国未来农村土地整治发展的多功能性战略和任务,提出了土地整治加强生态景观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对策。主要结论为:在理论方面,应充分认识乡村景观美学和文化价值,维系和提升地域景观特征;加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的研究,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构建城乡一体化绿色基础设施;加强流域水文过程研究,提高水土安全水平。在规划设计方面,应做好3个层次的工作:战略规划上,应在已有规定和规范的内容基础上,整合景观特征保护和提升、生态网络、水土安全和游憩网络等规划,完善和提升城乡一体化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上,应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在项目总体规划实践中的应用,大力提升土地整治在食物和能源生产、景观塑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安全和休闲游憩等方面的多功能性;项目工程设计上,应加强场地分析和生物生境修复,强化生态设计、景观持续性设计、以及乡村景观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在沟路林渠等景观要素上的应用。鉴于中国土地整治在生态景观建设理论认识、技术研发和推广上的艰巨性、长期性,提出了"十二五"土地整治应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的重点对策:提高土地整治规划的综合性和科学性;做好土地整治生态景观规划和建设示范;加快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科技支撑和学科建设;把握农地和村庄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乡村景观 生态系统服务 新农村建设
下载PDF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84
18
作者 邱扬 傅伯杰 +1 位作者 王军 陈利顶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0-29,共10页
采用航片解读、实地调查、土地规划和基于GIS的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利用面积和地形分布格局的变化分析入手,研究了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大南沟小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可以... 采用航片解读、实地调查、土地规划和基于GIS的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利用面积和地形分布格局的变化分析入手,研究了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大南沟小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5、1998年到25°退耕,林地/灌木地面积增加,荒草地、休闲地和耕地的面积减少,果园/经济林地的面积变化不明显;第二阶段即3种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包括25°、20°和15°退耕方案,林地/灌木地和荒草地的面积保持不变,耕地和休闲地逐渐被果园/经济林地所替代。汇总与相关分析表明,这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分布格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研究指出,近20年来,大南沟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日趋优化,3种土地利用规划方案体现了土地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地利用 空间分布 时间变化 地形因子
下载PDF
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LUCC)研究与土地整理 被引量:74
19
作者 高向军 罗明 张惠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51-155,共5页
该文首先讨论了我国土地整理的内容及运作方式 ,并对目前国际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 (L U CC)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和趋势 ,以及国内 L U CC研究的状况等做了全面的阐述 ,在此基础上 ,分别从国家、区域及景观 3个尺度层面重点讨论了 L U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LUCC
下载PDF
脆弱生态环境耦合下的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83
20
作者 佟玉权 龙花楼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7-51,共5页
研究表明 ,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与脆弱生态环境的分布存在一种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耦合 ,这种耦合是一种非良性的耦合 ,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制约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 ,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必须革新现有的贫困人口生... 研究表明 ,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与脆弱生态环境的分布存在一种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耦合 ,这种耦合是一种非良性的耦合 ,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制约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 ,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必须革新现有的贫困人口生存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据此 ,本文提出了实现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应是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 脆弱生态环境 耦合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战略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