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缘牛首山-罗山断裂带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 被引量:26
1
作者 陈虹 胡健民 +1 位作者 公王斌 李利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35,共18页
牛首山—罗山断裂带分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鄂尔多斯地块两大构造单元,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最外缘的一条断裂带。通过断裂带内详细的构造变形测量,结合区域构造分析与筛分,获得新生代4期构造应力场。通过年代学的初步研究,提出牛首山—罗... 牛首山—罗山断裂带分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鄂尔多斯地块两大构造单元,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最外缘的一条断裂带。通过断裂带内详细的构造变形测量,结合区域构造分析与筛分,获得新生代4期构造应力场。通过年代学的初步研究,提出牛首山—罗山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即:始新世末—渐新世近N-S向挤压逆冲变形、中新世晚期—上新世NW SE向挤压与左行走滑活动、上新世末—中更新世NNE SSW向挤压与右行走滑活动、晚更新世以来近E-W向挤压与伸展构造。其中强烈的构造变形起始于中新世晚期,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边界扩展在中新世晚期已经到达该断裂带。研究结果表明,牛首山—罗山断裂带在不同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密切相关,同时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侧扩展和鄂尔多斯地块新生代构造转换的构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牛首山—罗山断裂带 新生代变形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裂谷渣尔泰群LA-ICP-MS碎屑锆石U-Pb测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5
2
作者 公王斌 胡健民 +3 位作者 李振宏 董晓朋 刘洋 刘绍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51-2165,共15页
华北克拉通自1.85Ga形成之后,经历了广泛的拉伸,形成了一系列中-新元古代裂谷。其中北缘裂谷由渣尔泰群、白云鄂博群及化德群组成,发育了一系列大型-超大型多金属矿床。该裂谷系形成演化的研究对认识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演化及区域找... 华北克拉通自1.85Ga形成之后,经历了广泛的拉伸,形成了一系列中-新元古代裂谷。其中北缘裂谷由渣尔泰群、白云鄂博群及化德群组成,发育了一系列大型-超大型多金属矿床。该裂谷系形成演化的研究对认识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演化及区域找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该裂谷系中渣尔泰群的时代,一直存在争议。早期认为渣尔泰群属于中元古代,主要分布于狼山地区和渣尔泰山地区。但最新的研究已将狼山地区的渣尔泰群限定为新元古代,更名为狼山群,并据此确定华北克拉通北缘存在新元古代裂谷。因此,必须对渣尔泰山地区渣尔泰群的时代进行重新限定。在此基础上可综合分析华北克拉通北缘裂谷的形成与演化。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渣尔泰山地区渣尔泰群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主要为1.8-1.9Ga和2.5Ga。与北缘裂谷长城系,包括白云鄂博群下部及化德群下部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特征一致。而蓟县系、待建系及青白口系存在1.1-1.35Ga、1.5-1.6Ga等较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如白云鄂博群上部、新元古代狼山群及化德群上部。因此,渣尔泰山地区渣尔泰群整体可与长城系对比。碎屑锆石年龄组成特征表明,渣尔泰群物质主要来自华北克拉通内部的太古宙-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综合前人对白云鄂博群、化德群及狼山群地层年龄及岩浆岩的研究成果,可确定北缘裂谷是中-新元古代多期裂解事件形成的复杂裂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北缘裂谷 中元古代 渣尔泰群 锆石U-PB测年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地块长城系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及意义 被引量:13
3
作者 公王斌 席胜利 +2 位作者 刘新社 胡健民 李振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79-1391,共13页
自1.85 Ga西部陆块与东部陆块沿中部造山带碰撞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北克拉通之后,中—新元古代克拉通经历了广泛的陆内拉伸,形成了熊耳裂陷槽、燕辽裂陷槽、渣尔泰—白云鄂博—化德裂陷槽及东缘裂谷系。前人根据钻井资料及区域地层对比认... 自1.85 Ga西部陆块与东部陆块沿中部造山带碰撞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北克拉通之后,中—新元古代克拉通经历了广泛的陆内拉伸,形成了熊耳裂陷槽、燕辽裂陷槽、渣尔泰—白云鄂博—化德裂陷槽及东缘裂谷系。前人根据钻井资料及区域地层对比认为鄂尔多斯地块变质基底之上沉积了中元古代长城系—蓟县系。其中,长城系下部主要为石英岩夹板岩,上部为粉砂质板岩、硅质板岩及含燧石条带白云质灰岩与石英砂岩;蓟县系以白云岩为主,夹少量砂岩、页岩。本文对采自鄂尔多斯地块6口钻井中的长城系进行了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长城系浅变质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了1.60 Ga、1.85 Ga、1.95 Ga、2.35 Ga和2.50 Ga等峰值。与华北克拉通内部中—新元古代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峰值对比结果表明,长城系沉积岩的碎屑物质来自华北克拉通内部。结合区域钻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推断中元古代鄂尔多斯地块北缘及东缘为隆起剥蚀区,西南部为沉积区,其西南缘为被动大陆边缘,与北秦岭地体之间被宽坪洋分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中元古代 长城系 鄂尔多斯地块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水磨沟发现末次冰期冰川堆积物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健民 公王斌 杨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15-918,共4页
内蒙古大青山水磨沟发现晚第四纪冰川堆积物.冰碛物主要为红褐色泥砾混杂堆积,不发育层理,杂基支撑,泥砂质成分约占60%,砾石占40%.砾石磨圆好,表面发育铁质膜及不同方向擦痕.大于50%的砾石发生了蠕动剪切变形,形成各种张扭剪切破裂.分... 内蒙古大青山水磨沟发现晚第四纪冰川堆积物.冰碛物主要为红褐色泥砾混杂堆积,不发育层理,杂基支撑,泥砂质成分约占60%,砾石占40%.砾石磨圆好,表面发育铁质膜及不同方向擦痕.大于50%的砾石发生了蠕动剪切变形,形成各种张扭剪切破裂.分析认为,松散堆积物中大量砾石具有这种变形破裂,很可能是冰川蠕动变形的结果.上覆沉积物的^(14)C测年结果限定这套冰碛物形成于1.3万年之前.因此,这应该是华北北部41°N附近的中低山区发现的可靠的末次冰期冰川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冰碛物 末次冰期 大青山 水磨沟 内蒙古
原文传递
地表探槽断裂岩岩石磁学揭示汶川地震断裂带不同滑移机制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栋梁 李海兵 +3 位作者 李德贵 孙知明 司家亮 王焕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50-2265,共16页
岩石磁学能揭示岩石的磁性矿物组合,通过断裂岩不同的磁性矿物组合可揭示地震过程中磁性矿物变化、地震摩擦温度及地震滑移机制等基础地震地质问题。2008年Mw 7.9级汶川地震使两条断裂带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包括映秀-北川和灌县-安县断裂... 岩石磁学能揭示岩石的磁性矿物组合,通过断裂岩不同的磁性矿物组合可揭示地震过程中磁性矿物变化、地震摩擦温度及地震滑移机制等基础地震地质问题。2008年Mw 7.9级汶川地震使两条断裂带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包括映秀-北川和灌县-安县断裂地表破裂带,破裂带上地震断裂岩为岩石磁学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以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上两个探槽内断裂岩为对象,包括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上的八角庙探槽和灌县-安县地表破裂带上的九龙探槽,结合目前已发表的地表及WFSD-1孔的研究成果,从岩石磁学角度探讨汶川地震断裂带经历的地震滑移机制:1综合映秀-北川地震断裂带上八角庙探槽和其它位置的断裂岩岩石磁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地震断裂带附近断层泥的高磁化率源于新生的亚铁磁性矿物,如磁铁矿和磁赤铁矿等,故映秀-北川地震断裂曾经历高温快速热增压地震滑移机制;2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上九龙探槽内断层泥略低的平均磁化率源于其铁的硫化物含量比断层角砾及侏罗纪砂岩多,铁的硫化物可能源于地震过程或断裂岩抬升到地表后的地表作用,如果断层泥中铁的硫化物多含量源于地震过程,则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曾经历低温慢速机械润滑地震滑移机制;3两条断裂经历的不同地震滑移机制可能受控于断裂深部结构,如断层产状,映秀-北川地震断裂带的陡倾角易产生高温快速地震滑移,而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的缓倾角更易产生低温慢速地震滑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映秀-北川地震断裂 灌县-安县地震断裂 岩石磁学 地震滑移机制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古董山地区早二叠世古地磁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许伟 孙知明 +5 位作者 李海兵 裴军令 潘家伟 司家亮 赵越 任晓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66-1574,共9页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内古董山地区早二叠世玄武岩的古地磁测定,揭示了1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实验结果表明,其特征剩磁方向为:Dg=213.7°,Ig=26.9°,κg=19.7,N=9,α95=13.7°;Ds=217.7°,Is=-37.5°,κs=15.4,α95=13....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内古董山地区早二叠世玄武岩的古地磁测定,揭示了1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实验结果表明,其特征剩磁方向为:Dg=213.7°,Ig=26.9°,κg=19.7,N=9,α95=13.7°;Ds=217.7°,Is=-37.5°,κs=15.4,α95=13.6°,相对应的古地磁极位置为:53.2°N、187.5°E,A95=12.3°,古纬度为21.0°N。由于采样剖面所获得的早二叠世古地磁结果全部为反极性特征,认为这一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很可能代表了研究区早二叠世时期的原生特征剩磁。对比塔里木地块西北缘早二叠世的古地磁结果,认为研究地区与塔里木地块西北缘之间在古地磁误差范围内并未发生明显的相对构造运动。依据塔里木早二叠世古地磁极与哈萨克斯坦地块同时期古地磁极的一致性,结合二者的古生物资料,提出早二叠世时期塔里木地块可能已经与哈萨克斯坦地块碰撞相连,至晚二叠世,二者之间的海水完全退出,碰撞造山使得天山雏形基本形成。结合前人古地磁研究成果,对塔里木地块及周边主要块体早二叠世的古地理进行了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二叠世 塔里木 古地磁 古地理重建
下载PDF
燕辽地区长城系串岭沟组及团山子组沉积时代的新制约 被引量:66
7
作者 张拴宏 赵越 +2 位作者 叶浩 胡健民 吴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481-2490,共10页
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地区是长城系地层出露最全的标准建组地区之一。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长城系地层底界年龄比以往所认为的18亿年明显年轻。新的锆石LA-ICP-MSU-Pb测年结果显示,平谷熊耳寨团山子组上部钾质火山岩的锆石207Pb/206Pb加权... 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地区是长城系地层出露最全的标准建组地区之一。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长城系地层底界年龄比以往所认为的18亿年明显年轻。新的锆石LA-ICP-MSU-Pb测年结果显示,平谷熊耳寨团山子组上部钾质火山岩的锆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37±15Ma(95%置信度,N=15,MSWD=0.75),一致年龄为1641±4Ma(1σ,N=14,MSWD=0.12),限定了团山子组上部的沉积时代。蓟县青山岭侵位于串岭沟组地层内闪长玢岩脉的锆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34±9Ma(95%置信度,N=17,MSWD=0.40),表明串岭沟组地层沉积发生在1634±9Ma之前。结合前人大红峪组火山岩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燕辽拗拉槽(裂谷)钾质火山岩的喷发开始于1637±15Ma,在大红峪期(~1625Ma)达到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串岭沟组 团山子组 长城系 燕辽拗拉槽(裂谷)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及相邻造山带古生代—侏罗纪早期大地构造演化 被引量:54
8
作者 赵越 翟明国 +1 位作者 陈虹 张拴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4-60,共17页
华北克拉通古生代的大地构造演化始于大约520 Ma,此时冈瓦纳古陆的聚合正处于峰期。中寒武世华北克拉通古生代最早的沉积记录始于其边缘的更老地层或者变质基底之上。随后,海相环境扩展,广泛的海侵导致中寒武世晚期馒头组及其上的地层... 华北克拉通古生代的大地构造演化始于大约520 Ma,此时冈瓦纳古陆的聚合正处于峰期。中寒武世华北克拉通古生代最早的沉积记录始于其边缘的更老地层或者变质基底之上。随后,海相环境扩展,广泛的海侵导致中寒武世晚期馒头组及其上的地层广泛分布于华北克拉通。华北克拉通北部以北的白乃庙岛弧带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一岛弧始于520 Ma,并延续到420 Ma,其可以向东延伸到我国东北的四平以东。沿着华北克拉通南部边缘,商丹洋在514~420 Ma期间发生向北的俯冲。华北克拉通的大部分地区在中奥陶世马家沟期发生海退。近10年来在华北克拉通北缘识别出一个又一个泥盆纪深成岩体和火山岩。石炭纪晚期开始的新的沉积层序以"G层"铝土矿为底,其平行不整合,或假整合在中奥陶世马家沟组灰岩之上。铝土矿很可能是从内蒙古古隆起,一个深位剥蚀的岩浆弧,曾经发育的火山喷发活动形成的广布的火山灰转变而来。这进一步说明晚古生代华北克拉通北缘曾经是一个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这一沉积序列以碎屑岩为主,下部夹海相灰岩和火山灰层,表明其形成于海陆过渡的火山弧环境。二叠纪早期之后华北克拉通的沉积环境转变为陆相。华南地块与南秦岭地块和华北克拉通之间的勉略洋在晚古生代持续向北俯冲增生,三叠纪晚期发生碰撞,导致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与此同时,在华北克拉通北部显著的构造变形和岩浆作用发生在三叠纪晚期。燕山地区盘山等地三叠纪晚期的强烈褶皱、冲断发生在约210 Ma,与华北克拉通周缘的强烈构造变形同期。这也暗示华北克拉通此时已经开始失去克拉通的稳定构造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演化 古生代-侏罗世早期 华北克拉通 中亚造山带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关于黄河形成时代的一些认识 被引量:23
9
作者 王书兵 蒋复初 +6 位作者 傅建利 李朝柱 蔡瑶 姚海涛 乔彦松 张自森 李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05-714,共10页
以黄河中游河套盆地-晋陕峡谷-三门峡盆地-三门峡峡谷-郑州邙山段黄河形成时代为主要研究内容,辅以黄河上游兴海盆地-共和盆地段黄河出现的时代来探讨统一黄河形成的时代。黄河上游兴海盆地共发育9级黄河阶地,ESR和OSL年代结果表明,最... 以黄河中游河套盆地-晋陕峡谷-三门峡盆地-三门峡峡谷-郑州邙山段黄河形成时代为主要研究内容,辅以黄河上游兴海盆地-共和盆地段黄河出现的时代来探讨统一黄河形成的时代。黄河上游兴海盆地共发育9级黄河阶地,ESR和OSL年代结果表明,最高三级阶地分别形成于200ka,100ka和80ka; 中游河套盆地普遍发育一套湖相沉积,其中盆地东南端托克托台地郝家窑剖面湖相沉积的亮度和烧失量数据呈现一致的由下向上波动上升变化趋势,反映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在不断增高,湖水盐度在增大,可能指示了湖泊处于封闭的环境,OSL结果显示湖相沉积结束的年代在100ka前后; 三门峡盆地东端发育的最高黄河阶地年代为150ka,而指示古三门湖湖水外泄的河湖相白砂层结束时间是200ka。文章总结对比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共和运动才是形成统一黄河的主因,尽管如此,上游兴海-共和河段及中游三门峡河段黄河(分别形成于200ka和200~150ka)出现要早于河套地区(100ka),而晋陕峡谷最晚贯通。也就是说,现今统一的黄河形成于100ka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运动 兴海盆地 河套盆地 三门峡 晋陕峡谷 黄河的形成时代
原文传递
南秦岭构造带内早古生代碱基性岩浆活动:古特提斯洋裂解的证据 被引量:19
10
作者 陈虹 田蜜 +1 位作者 武国利 胡健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37-1452,共16页
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南缘的勉略(勉县—略阳)洋是东古特提斯洋的北侧分支洋盆,在勉县—略阳地区发育有典型的蛇绿岩组合.然而,由于中三叠世晚期开始的碰撞造山作用以及之后陆内变形作用的改造,对于勉略洋盆在构造带东段的裂解和演化过程... 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南缘的勉略(勉县—略阳)洋是东古特提斯洋的北侧分支洋盆,在勉县—略阳地区发育有典型的蛇绿岩组合.然而,由于中三叠世晚期开始的碰撞造山作用以及之后陆内变形作用的改造,对于勉略洋盆在构造带东段的裂解和演化过程并不清晰.本文对发育于东南秦岭构造带内的基性岩墙群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基性岩脉以辉长岩、辉绿岩等基性岩为主,其SiO2含量为41.89%~49.75%,属基性—超基性岩类,并具有富钠、高钛的碱性岩特征.岩石的稀土、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特征与板内洋岛玄武岩(OIB)特征一致,岩浆源于具有地壳混染的板内洋岛玄武岩型地幔源区.该类基性岩脉顺层侵入到早古生代早期地层中,通过基性岩脉中的锆石SHRIMP测年获得岩脉顺层侵位的时代为晚志留世早期(约422 Ma).这种岩浆作用很可能与古特提斯洋初始裂解有关,并导致南秦岭构造带内地壳伸展、基性岩浆侵位,该过程与南秦岭构造带北缘的商丹(商南—丹凤)原特提斯洋的消减和陆内俯冲可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构造带 古特提斯洋 勉略缝合带(勉县—略阳缝合带) 基性岩脉 洋岛玄武岩
下载PDF
南秦岭构造带中段晚中生代陆内变形特征与侧向挤出构造 被引量:16
11
作者 陈虹 胡健民 +1 位作者 武国利 田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06-1927,共22页
南秦岭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南部,在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在晚中生代阶段,南秦岭构造带内发育一系列平行造山带的走滑断裂带。目前对于这些走滑断裂带不同构造位置的变形特征、变形叠加关系以及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的认... 南秦岭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南部,在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在晚中生代阶段,南秦岭构造带内发育一系列平行造山带的走滑断裂带。目前对于这些走滑断裂带不同构造位置的变形特征、变形叠加关系以及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的认识并不充分。构造研究显示,南秦岭构造带内的宁陕断裂和安康断裂均发育大量平行于断裂带的 A 型褶皱群和近水平的拉伸线理,表明南秦岭构造带经历了以走滑剪切变形为主的构造阶段。运动学特征表明,宁陕断裂以左行剪切变形为主,而安康断裂则以右行变形为特征。选择典型岩石样品进行同位素测年来限定断裂活动的时代,其中:宁陕断裂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的锆石 SHRIMP U Pb 定年结果为(186.0±4.0)Ma;安康断裂带内云母矿物的40 Ar 39 Ar 定年结果为161.2~173.5 Ma。虽然宁陕断裂和安康断裂的运动方向不同,但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限定了两条断裂发生走滑变形的时间都是早中侏罗世,从而共同构成了南秦岭构造带中间块体整体向东挤出的构造特征。同时也表明,相互碰撞的大陆在碰撞之后将很快转变为以平行造山带侧向挤出和走滑位移为主的陆内变形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构造带 陆内变形 侧向挤出 宁陕断裂 安康断裂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地区泥盆纪晚期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2
作者 叶浩 张拴宏 +2 位作者 赵越 刘建民 何哲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74-1283,共10页
运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赤峰莲花山地区朝吐沟组2件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366Ma±2Ma和364Ma±2Ma。测年结果表明,莲花山朝吐沟组火山岩形成于泥盆纪晚期,而不是早石炭世。同时,这一结果... 运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赤峰莲花山地区朝吐沟组2件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366Ma±2Ma和364Ma±2Ma。测年结果表明,莲花山朝吐沟组火山岩形成于泥盆纪晚期,而不是早石炭世。同时,这一结果也将赤峰地区朝吐沟组的时代限定为泥盆纪晚期,而非早石炭世。莲花山泥盆纪晚期火山岩总体上以富硅、碱、铝,贫铁、镁、钙、钛及过铝质为特征,与本区晚石炭世—二叠纪钙碱性火山岩(如青凤山组或大石寨组火山岩)的特征明显不同。华北地块北缘泥盆纪晚期火山岩的形成可能与早古生代末期—晚古生代初期白乃庙岛弧和华北克拉通北缘弧—陆碰撞后的伸展环境有关。这一构造环境与华北地块北缘泥盆纪碱性岩及基性—超基性岩侵位背景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晚期火山岩 LA-ICP-MS锆石U-PB测年 朝吐沟组 中亚造山带 华北地块北缘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部13.3~13.0亿年基性大火成岩省与稀土-铌成矿事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拴宏 赵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4-50,共17页
在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沉积地层内有大量辉绿岩床侵位。野外调查及剖面测量结果表明,燕辽地区辉绿岩床累计厚度为50~1 800m,分布面积超过了12万km2。对燕辽地区已发表的18个侵入高于庄组、雾迷山组、铁岭组及下马岭组等不... 在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沉积地层内有大量辉绿岩床侵位。野外调查及剖面测量结果表明,燕辽地区辉绿岩床累计厚度为50~1 800m,分布面积超过了12万km2。对燕辽地区已发表的18个侵入高于庄组、雾迷山组、铁岭组及下马岭组等不同层位内辉绿岩样品的斜锆石SIMS及TIMS 207Pb/206Pb年龄统计结果表明,这些岩床的侵位年龄变化于1.33~1.30Ga左右,其峰期年龄为1.32Ga,说明这些大规模辉绿岩床侵位于1.32Ga左右。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燕辽辉绿岩具有相似的板内拉斑质地球化学特征。因此,燕辽辉绿岩床构成了一个基性大火成岩省,被命名为燕辽大火成岩省(Yanliao large igneous province)。辉绿岩床与沉积地层接触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燕辽大火成岩省的侵位伴随有前岩浆期抬升,表现为下马岭组与长龙山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抬升开始的时限为1.35~1.34Ga。在全球已经报道的大火成岩省中,燕辽基性大火成岩省在产状、形成时代、岩性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与北澳大利亚McArthur盆地内1.32Ga Derim-Galiwinku基性大火成岩省有明显的相似性,并且这两个地区中元古代沉积地层组合及时代也非常相似,特别是岩床侵入的最顶部层位均为一套以黑色页岩为主的沉积组合(燕辽的下马岭组及北澳大利亚的Roper群Velkerri组)。这种相似性特征结合古地磁资料说明,在哥伦比亚(奴那)超大陆重建中,华北克拉通东北部与北澳大利亚克拉通北部是相邻的,而华北克拉通的燕辽及北澳大利亚克拉通的Derim-Galiwinku大火成岩省可能属于一个被大陆裂解所分开的统一的大火成岩省。以约1.32Ga基性大火成岩省为标志,华北克拉通从哥伦比亚(奴那)超大陆发生了裂解,导致燕辽基性大火成岩省与Derim-Galiwinku基性大火成岩省相分离开。白云鄂博矿区富稀土-铌白云质大理岩野外地质调查、锆石Th-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火成岩省 超大陆重建 大陆裂谷与裂解 火成碳酸岩 稀土成矿事件 华北克拉通 哥伦比亚(奴那)超大陆
下载PDF
中国西南思茅地体中部白垩纪古地磁结果及陆内地壳变形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仝亚博 杨振宇 +4 位作者 王恒 张旭东 安纯志 徐颖超 赵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9-198,共20页
对我国西南地区思茅地体中部巍山和五印地区白垩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获得了两个地区的高温剩磁分量并通过了褶皱检验.巍山剖面特征剩磁方向为Ds=64.3°,Is=48.5°,k=54.6,α95=4.7°;五印剖面特征剩磁... 对我国西南地区思茅地体中部巍山和五印地区白垩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获得了两个地区的高温剩磁分量并通过了褶皱检验.巍山剖面特征剩磁方向为Ds=64.3°,Is=48.5°,k=54.6,α95=4.7°;五印剖面特征剩磁方向为Ds=15.4°,Is=44.8°,k=212.0,α95=4.6°.通过思茅地体磁偏角变化与兰坪—思茅褶皱带构造线迹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确定思茅地体内部差异性旋转变形受控于思茅地体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通过青藏高原东南缘走滑断裂带活动年代分析,确定兰坪—思茅褶皱带蜂腰构造部位形成于两期构造事件,早期构造变形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北北东向挤压缩进有关,后期构造变形与川滇微地块发生顺时针旋转时南向挤出运动有关.以华南板块稳定区白垩纪古地磁极为参考极,计算得出巍山和五印相对于华南板块分别发生了10.5°±6.0°和3.8°±4.9°的南向运移量.通过选取思茅地体内部构造形态较稳定的巍山和普洱地区白垩纪古地磁极为参考极,计算得出五印相对于巍山和普洱分别发生了3.4°±5.0°和3.1°±5.4°的北向纬向运移,表明五印和和巍山之间自印亚碰撞以来经历了较大规模的北向地壳缩短变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古地磁 思茅地体 弧形构造
下载PDF
汶川地震断裂带多次地震活动新证据 被引量:9
15
作者 裴军令 周在征 +4 位作者 李海兵 王焕 刘锋 盛美 赵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55,共13页
虹口乡八角庙出露完整的映秀—北川断裂带剖面断层岩,高分辨率磁化率测试揭示出多个具有高磁化率特征的断层岩带。系统的岩石磁学分析证明一层褐色断层岩相对围岩具有最大的磁化率值,存在新生成的磁铁矿和拥有相似的天然剩磁(NRM)和非... 虹口乡八角庙出露完整的映秀—北川断裂带剖面断层岩,高分辨率磁化率测试揭示出多个具有高磁化率特征的断层岩带。系统的岩石磁学分析证明一层褐色断层岩相对围岩具有最大的磁化率值,存在新生成的磁铁矿和拥有相似的天然剩磁(NRM)和非磁滞剩磁(ARM)强度衰减过程。高磁化率特征是含铁顺磁性矿物受到断层滑移过程产生摩擦生热作用生成磁铁矿所致。同时断层岩还获得了热剩磁,记录了地震活动磁学信息。结合汶川地震科学钻探项目1号孔(WFSD-1)磁化率和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说明映秀—北川断裂带包含多层具有高磁化率特征的断层岩,暗示了多次强震的发生。具有高磁化率特征的断层岩可以作为判定地震活动的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断裂带 映秀—北川断裂带 断层岩 磁化率 摩擦生热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与隆升历史--多种古温标与沉积学证据的制约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奎 李宗星 +4 位作者 施小斌 魏小洁 任自强 杨小秋 彭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03-1421,共19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周缘造山带内保存有较完整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记录,但盆地内至今仍未发现二叠系-三叠系.为探讨柴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有无沉积及隆升历史等关键地质问题,本文首先利用古温标法恢复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随后,通过物... 柴达木盆地东部周缘造山带内保存有较完整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记录,但盆地内至今仍未发现二叠系-三叠系.为探讨柴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有无沉积及隆升历史等关键地质问题,本文首先利用古温标法恢复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随后,通过物源分析法获得印支期柴东北缘隆升的沉积学证据.结果表明,印支运动前,柴东地区残留石炭系顶界面埋深普遍超过2500m,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为2100~4300m,剥蚀量从南往北逐渐减小.柴东地区曾沉积了2000~3000m的二叠系-三叠系,随后被整体剥蚀.晚二叠世以来,随着古特提斯洋往北俯冲,盆地周缘开始隆升.早三叠世柴东北缘经历了一次快速隆升,先期的多套沉积地层与结晶基底被迅速剥蚀并为宗务隆南缘的隆务河群砾岩沉积提供物源.中三叠世海水往北和往东退出研究区.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地体强烈碰撞挤压使得东昆仑-柴达木地体下地壳显著缩短和增厚,柴东地区被整体抬升,并且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古地貌格局,在古气候与水系作用下,二叠系-三叠系与部分石炭系被全部剥蚀并搬运至宗务隆、南祁连及松潘-甘孜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 晚海西-印支期 剥蚀量 隆升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下载PDF
羌塘盆地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资源效应 被引量:8
17
作者 季长军 吴珍汉 +1 位作者 刘志伟 赵珍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A01期66-71,共6页
羌塘盆地南羌塘坳陷地表古油藏作为了解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良好窗口,经过多年来对古油藏详细解剖,通过详细的地表构造填图、二维地震和地质浅钻综合揭示了盆地存在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古油藏为盆地自北向南逆冲推覆至地表的大型构造岩... 羌塘盆地南羌塘坳陷地表古油藏作为了解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良好窗口,经过多年来对古油藏详细解剖,通过详细的地表构造填图、二维地震和地质浅钻综合揭示了盆地存在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古油藏为盆地自北向南逆冲推覆至地表的大型构造岩席,主要表现为中生代海相地层推覆至晚白垩—中新世湖湘红层之上,古油藏含油层位是中侏罗布曲组砂糖状含油白云岩。针对古油藏石油地质条件解剖表明逆冲推覆构造虽然破坏了上坪油气藏,但是该构造活动不但能够使地层增厚利于有效烃源岩二次生烃,并对下坪地层有效遮挡封盖,同时构造活动有利于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和构造圈闭的形成,为二次成藏创造了良好的生储盖时空匹配关系,有利于逆冲推覆型油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古油藏 含油白云岩 侏罗系 羌塘盆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川滇地体旋扭构造体系地壳变形特征的古地磁学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仝亚博 杨振宇 +6 位作者 张旭东 吴中海 赵越 王恒 徐颖超 高亮 安纯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57-2070,共14页
通过对川滇地体、思茅地体白垩纪、古近纪地层古地磁数据以及新生代地壳构造特征的分析,结合青藏高原东南缘GPS监测研究结果,揭示了新生代时期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块体的旋转变形特征.根据古地磁数据模拟计算得出~5Ma以来哀牢山-红河走... 通过对川滇地体、思茅地体白垩纪、古近纪地层古地磁数据以及新生代地壳构造特征的分析,结合青藏高原东南缘GPS监测研究结果,揭示了新生代时期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块体的旋转变形特征.根据古地磁数据模拟计算得出~5Ma以来哀牢山-红河走滑断裂带(ARF)受川滇地体挤压而发生弯曲变形的南北向偏移速率至少为~13.05mm/a,奠边俯左旋走滑断裂带(DBPF)西侧思茅地体内部自~5Ma以来至少存在~2.08mm/a的东西向伸展分量,而DBPF 5Ma以来的南北向平均左旋走滑速度则至少为~1.66mm/a,与现今GPS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证明鲜水河-小江左旋走滑断裂带(XXF)的左旋走滑运动虽然没有切断ARF,但是川滇地体的南向顺时针旋转挤压作用导致了断裂带的南向弯曲变形,从而吸收了部分左旋走滑速率,造成左旋走滑运动在跨过ARF传递到DBPF后走滑速率发生了突变,由~10mm/a减小于2~3mm/a.缅泰地块和思茅地体在经历了渐新世-中新世时期以高黎贡山-实楷右旋走滑断裂带和ARF为边界的东南侧向顺时针旋转挤出运动之后,自5Ma开始,至少思茅地体与川滇地体一起,以XXF和DBPF为旋转边界发生了以东喜马拉雅构造节为近似中心的旋转挤出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体 思茅地体 白垩纪 鲜水河-小江左旋走滑断裂带 奠边俯左旋走滑断裂带
下载PDF
河北平原第四纪火山岩时代 被引量:8
19
作者 裴军令 刘锋 +3 位作者 胡云壮 周在征 李建锋 赵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65-1773,共9页
河北平原第四纪火山岩时代对理解华北东部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其准确年龄一直缺少研究。位于河北省海兴县附近CK3孔岩心揭示了4次第四纪的火山活动。针对第1次火山岩底部样品开展^40Ar/^39Ar测试,其年龄为(2.36±0.05)M... 河北平原第四纪火山岩时代对理解华北东部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其准确年龄一直缺少研究。位于河北省海兴县附近CK3孔岩心揭示了4次第四纪的火山活动。针对第1次火山岩底部样品开展^40Ar/^39Ar测试,其年龄为(2.36±0.05)Ma。结合磁性地层研究结果,限定了其他3次火山活动时代分别为约1.3 Ma、35~70 ka和10~15 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平原 第四纪火山岩 ^40AR-^39AR年代学 磁性地层学
下载PDF
大陆岩板俯冲与折返的穿时性:桐柏造山带晚二叠-三叠纪高压变质地体提供的制约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晓春 江博明 李三忠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251-2258,共8页
桐柏造山带高压变质地体主要由两个高压岩片(Ⅰ和Ⅱ)及其北侧的绿片岩相构造混杂岩带和南侧的蓝片岩-绿片岩带构成.高压岩片Ⅰ以北、南两条低温榴辉岩带为代表,构成桐柏山背形构造的两翼;高压岩片Ⅱ以桐柏杂岩中早白垩纪片麻状花岗岩内... 桐柏造山带高压变质地体主要由两个高压岩片(Ⅰ和Ⅱ)及其北侧的绿片岩相构造混杂岩带和南侧的蓝片岩-绿片岩带构成.高压岩片Ⅰ以北、南两条低温榴辉岩带为代表,构成桐柏山背形构造的两翼;高压岩片Ⅱ以桐柏杂岩中早白垩纪片麻状花岗岩内含有退变榴辉岩的变质岩包体为代表,构成桐柏山背形构造的核部.综合U-Pb,Lu-Hf,Rb-Sr和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高压岩片Ⅰ的峰期变质年龄为255 Ma,高压岩片Ⅱ的主期变质作用发生在232-220 Ma,北侧构造混杂岩带的变质年龄为256 Ma.这种沿造山带横向上不同岩片的穿时性在红安-大别-苏鲁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普遍存在,可以用同俯冲拆离/折返的构造模型来解释.不仅如此,桐柏造山带高压岩片Ⅰ的变质时间比红安造山带与之对应的高压岩片约早15 Myr,表明同一岩片在造山带纵向上可能也存在穿时性,采用翘翘板式俯冲/折返模型可以解释这种年代学差异以及华南陆块向西俯冲变浅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三叠纪 同俯冲拆离与折返 翘翘板式俯冲与折返 高压变质地体 桐柏造山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