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功能区划分空间聚类算法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辜寄蓉 陈先伟 杨海龙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67,64,共4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中的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集约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土地集约评价中城市功能区划分是其研究基础。本文在城市地籍数据库的基础上,以城市宗地为基础研究单...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中的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集约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土地集约评价中城市功能区划分是其研究基础。本文在城市地籍数据库的基础上,以城市宗地为基础研究单元,分析并确定国土资源部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规程(试行)》中对功能区划分的约束条件,研究城市功能区自动划分方法,采用Delaunay三角剖分和格雷厄姆算法建立城市功能区的自动划分算法。在.NET和Geomedia平台上进行软件实现,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区自动划分 DELAUNAY三角网 格雷厄姆算法 土地集约评价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彭文甫 樊淑云 +2 位作者 周介铭 赵景峰 杨存建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5期195-202,共8页
为了认识和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以1992、2000、2008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应用遥感与GIS技术获取了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双流县16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对区域土地利用类... 为了认识和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以1992、2000、2008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应用遥感与GIS技术获取了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双流县16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对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为研究区土地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992—2008年间双流县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水田)和林地分别减少28207.249 hm2和1752.915 hm2,建设用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增加17034.99 hm2;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水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转移。(2)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4508.859×104元,但不同时段变化趋势不同,其中1992—2000年的系统服务价值下降10.59%,而2000—2008年增加16.024%。(3)林地、耕地(水田和旱地)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的转移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为负流向,总值分别达2197.233×104元、5317.460×104元。(4)生态价值系数变化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缺乏弹性,相对敏感性为:林地>耕地(水田和旱地)>水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水域的影响最大,耕地(水田和旱地)和林地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双流县 遥感与GIS
下载PDF
川西高原近20 a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0
3
作者 孙梦鑫 张岳 +2 位作者 辛宇 钟鼎杰 杨存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26-1339,共14页
植被物候是植被生长发育、枯萎凋落的周期性变化现象,揭示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采用两种动态阈值分别提取川西高原近20 a森林植被、草地的生长季开始期(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和生长季结束... 植被物候是植被生长发育、枯萎凋落的周期性变化现象,揭示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采用两种动态阈值分别提取川西高原近20 a森林植被、草地的生长季开始期(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和生长季结束期(End of Growing Season,EOS),利用Theil-Sen Median(Sen)趋势分析、偏相关系数分析植被物候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季节性气温、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川西高原植被平均SOS以70—130 d为主,平均EOS以260—290 d为主;植被SOS整体呈提前趋势、EOS整体呈推迟趋势,SOS的平均变化速率大于EOS;植被SOS平均提前速率为2.4 d·(10 a)^(-1)(α=0.05),EOS平均推迟速率为1.4 d·(10 a)^(-1)(α=0.05);草地和森林植被SOS平均提前速率大致相同,分别为2.4 d·(10 a)^(-1)、2.3 d·(10 a)^(-1);草地EOS平均推迟速率1.4 d·(10 a)^(-1),小于森林植被2.2 d·(10 a)^(-1)。(2)温度是影响植被SOS、EOS变化的主要因素。春季温度上升导致大部分植被SOS提前,这种现象在草地和森林植被间都很常见;冬季温度上升并不能使植被SOS出现普遍提前,且由于冬季温度升高可能会影响植被的春化作用,部分植被SOS甚至与冬季温度呈正相关;秋季温度上升是植被EOS推迟的主要因素,对草地的影响尤其显著;部分植被EOS与夏季温度呈负相关,这可能与夏季温度上升产生的水分胁迫以及植被生长周期的提前结束有关。(3)冬春季降水对植被SOS的影响不明显;夏季降水减少虽然对EOS有提前效应,但秋季降水增加以及升温对植被EOS的推迟作用强于夏季降水减少所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时序数据 动态阈值 植物物候 生长季开始期(SOS) 生长季结束期(EOS)
下载PDF
横断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4
作者 陶敏 雒苑婷 +1 位作者 罗曼 杨存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192,213,共11页
[目的]探讨横断山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为掌握横断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Theil-Sen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2002-2022年横断山区NDVI的月际和年际变化以及空间上的整体变化情况... [目的]探讨横断山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为掌握横断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Theil-Sen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2002-2022年横断山区NDVI的月际和年际变化以及空间上的整体变化情况;运用偏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温度和降水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最后结合土地覆盖数据,探讨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①横断山区21 a间NDVI呈波动中上升趋势,3月最低,9月最高;②空间上植被覆盖增加的区域占83.78%,主要分布在东南、西南和北部区域;减少的区域占15.87%,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整个研究区呈现出较好的植被增加趋势;③温度和降水与NDVI在月尺度上均为正相关,而在年尺度上,温度与NDVI呈正相关关系,降水与NDVI呈弱负相关关系,且温度与NDVI的相关性强于降水。④21 a间农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林地面积增加幅度很大,草地面积小幅度减少,城市和建筑用地、水域面积变化不大。横断山区21年间NDVI增加重要原因为林地面积的大幅增长。[结论]横断山区植被覆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温度和降水都是影响植被覆盖的因素,土地利用也是植被覆盖变化的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横断山区
下载PDF
基于TM影像的鲁朗河流域景观动态变化研究
5
作者 程武学 何芝颖 +2 位作者 任德智 杨存建 倪静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1-164,181,共5页
以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法分别在四期鲁朗河流域遥感数据上提取地类信息。应用Fragstats3.3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在斑块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别从不同景观类型格局和整体景观格局的变化方面,对土地利用景观类型进行动态分析,揭示... 以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法分别在四期鲁朗河流域遥感数据上提取地类信息。应用Fragstats3.3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在斑块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别从不同景观类型格局和整体景观格局的变化方面,对土地利用景观类型进行动态分析,揭示其变化原因和内在规律,为生态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在景观的规划与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鲁朗河流域 遥感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川西积雪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杨存建 赵梓健 +2 位作者 倪静 任小兰 王琴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43-1750,共8页
本文探索出了利用多时相MODIS数据分析积雪时空变化的技术方法,揭示出了川西2002~2008年间积雪变化的时空特征.首先,建立了积雪提取模型.然后,用其从2002~2008年的多期MODIS影像中提取出川西多期积雪数据.其次,利用GIS技术对2002~200... 本文探索出了利用多时相MODIS数据分析积雪时空变化的技术方法,揭示出了川西2002~2008年间积雪变化的时空特征.首先,建立了积雪提取模型.然后,用其从2002~2008年的多期MODIS影像中提取出川西多期积雪数据.其次,利用GIS技术对2002~2008年的川西积雪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包括2002年积雪日数变化分析、月变化分析、2002~2008年年间变化分析以及雪线变化分析.研究表明:1)川西终年无积雪区占60.4%,主要分布在凉山州和攀枝花市;积雪区主要出现在甘孜州和阿坝州;终年积雪区占0.3%.2)2002年年内月积雪面积与月均气温和月降雨量之间在0.05的水平上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2002~2008年间,就3月积雪而言,最大积雪年份为2006年,最小积雪年份为2007年.年内积雪消失面积最大出现在2006年,最小出现在2007年.4)2002~2008年间,雪线总体上呈波浪状的上升趋势.该研究成果对四川省的气候研究、积雪资源利用、生态服务功能潜力挖掘、旱涝减灾和生态建设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川西 积雪提取 动态变化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和GIS的川西绿被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杨存建 赵梓健 +2 位作者 任小兰 倪静 王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32-640,共9页
探索出了利用多时相MODIS数据分析绿被时空变化的技术方法,揭示出了川西2002—2008年间绿被的变化特征。建立了绿被提取模型。用其从2002—2008年的多期MODIS影像中提取出川西多期绿被数据。其次,利用GIS技术对2002—2008年间绿被变化,... 探索出了利用多时相MODIS数据分析绿被时空变化的技术方法,揭示出了川西2002—2008年间绿被的变化特征。建立了绿被提取模型。用其从2002—2008年的多期MODIS影像中提取出川西多期绿被数据。其次,利用GIS技术对2002—2008年间绿被变化,及其与温度、降雨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2年绿被天数在195 d以上的区域有43.3%。终年无绿被的区域有4.3%。西北部植被生长日数短,而东南部生长日数长。2002—2008年间,春季绿被面积变幅最大,秋季最小。最大绿被面积出现在2006年的夏季,最小绿被面积出现在2005年的冬季。平均夏冬绿被面积差占区域面积46.7%。在季节上,绿被面积与温度和降雨量均在0.0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84。该研究成果对植被生长潜力挖掘、农牧生产和生态建设决策等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绿被提取 遥感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地学信息图谱思想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12
8
作者 杨存建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7-704,共8页
本文回顾和综述了陈述彭院士关于地学信息图谱的学术思想,该学术思想来源于陈先生的科学实践。他提出了地学信息图谱的相关概念及其类型体系,地学信息图谱是地学图谱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地学信息图谱的核心在于发现地学时空知识... 本文回顾和综述了陈述彭院士关于地学信息图谱的学术思想,该学术思想来源于陈先生的科学实践。他提出了地学信息图谱的相关概念及其类型体系,地学信息图谱是地学图谱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地学信息图谱的核心在于发现地学时空知识和规律,并能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应用服务。按研究对象划分为地学各分支学科的信息图谱和各行业的信息图谱,按功能划分为:征兆图谱、诊断图谱和实现图谱。陈先生发展了地学信息图谱生成的技术方法,提出了地学信息图谱的工作流程,促进了地学信息图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陈先生指出了发展地学信息图谱的创新方向:创新地学大数据获取技术方法,提升地学信息图谱生成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促进地学信息图谱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陈先生指出网格地图是地学信息图谱的重要基础。该思想至今对推动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及其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了在陈先生地学信息图谱思想的指导下,在地学信息图谱方面的一些实践探索和结果,包括:发展了基于知识发现的专题信息提取和多数据多知识协同的精细地表要素获取的技术方法,提高了水体、绿被、积雪和城乡聚落提取以及精细土地利用和精细植被类型信息获取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拓展了时空变化图谱的研究和应用,提升了时空变化图谱生成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地学信息图谱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灾害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应用实践已展示出了巨大前景。最后,结合新时代共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科学国际化的重大战略需求,提出了开展全球地学信息图谱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以期实现地表大观测到大数据,再到大知识大应用的提升转化,支撑地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地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图谱 地学信息图谱 知识发现 专题信息提取 大数据 过程图谱 诊断图谱 图谱应用
原文传递
基于多时相MODIS数据的四川省森林植被类型信息提取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存建 周其林 +2 位作者 任小兰 程武学 王琴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7-515,共9页
森林植被类型信息对于生态的保护、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针对单一时相遥感数据在提取森林植被类型信息方面的局限性,探讨了基于多时相MODIS遥感数据实现提取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信息的方法。将四川省的森林植被划分为常绿落叶混... 森林植被类型信息对于生态的保护、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针对单一时相遥感数据在提取森林植被类型信息方面的局限性,探讨了基于多时相MODIS遥感数据实现提取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信息的方法。将四川省的森林植被划分为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5种类型。通过对其年内生长差异的分析,选取多时相(2005年1月9日、2月26日、4月22日、7月19日和10月23日)特征数据,利用光谱和时相特征知识建立了常绿林、落叶林和针叶林的提取模型;通过特征组合与逻辑判断,实现了5种植被类型信息的提取,提取精度总体达到84%,植被类型最低精度达到76%。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大范围的植被类型调查与监测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该研究表明,四川省2005年的森林覆盖率为28.43%。各类型按所占百分比由高到低的排序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针叶林和常绿落叶混交林。该数据对四川省森林植被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数据 归一化植被指数 光谱特征 植被类型提取
原文传递
川中丘陵地区近46年来气候变化及旱涝动态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罗怀良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278,共6页
旱涝是川中丘陵区一种主要的自然灾害.根据四川省盐亭县近46年来(1960—2005)的气候资料,在分析该区气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Z指数法对该区近46年来年际、季节和月份旱涝的动态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来该区气候变化存... 旱涝是川中丘陵区一种主要的自然灾害.根据四川省盐亭县近46年来(1960—2005)的气候资料,在分析该区气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Z指数法对该区近46年来年际、季节和月份旱涝的动态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来该区气候变化存在较为明显的降温、趋干和太阳辐射相对稳定的特征.近46年来该区年际旱涝具有交替变动的特征,且干旱等级明显高于洪涝等级.春、冬两季旱涝频率前期下降,后期增加,春季洪涝等级下降,干旱等级上升,冬季旱涝等级少变;夏季旱涝频率下降,但等级上升;秋季旱涝频率和等级明显减缓.该区偏旱月份主要集中在1、3和12月等月份,偏涝月份主要集中在1、4、5和9月等月份;而6、7、8、10和11月等月份则旱涝均比较多,各月旱涝的动态变化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 洪涝 川中丘陵区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的聚落与多级人口统计数据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存建 白忠 +2 位作者 贾月江 程熙 邓丽丽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26,共8页
在四川省市州、区县和典型村等三级尺度上,探讨了基于多源遥感的聚落面积与多级人口统计数据的关系。首先,从LANSAT TM影像中提取农村和城镇聚落信息,从Quick-bird影像上提取农村聚落及其房屋地基信息。其次,通过叠加统计得到各级统计... 在四川省市州、区县和典型村等三级尺度上,探讨了基于多源遥感的聚落面积与多级人口统计数据的关系。首先,从LANSAT TM影像中提取农村和城镇聚落信息,从Quick-bird影像上提取农村聚落及其房屋地基信息。其次,通过叠加统计得到各级统计单元内的聚落面积;再次,在四川省市州和区县尺度上,分别对城乡聚落面积和总人口数、城镇聚落面积和非农业人口数、农村聚落面积和农业人口数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城镇聚落和非农业人口数的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962和0.791,并建立了基于城镇聚落面积的非农业人口数估算模型,其模型的判定系数分别为0.926和0.625;最后,在村级尺度上,对农村聚落及其房屋地基面积与农村人口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06和0.825,分别建立基于农村聚落及其房屋地基面积的农村人口数估算模型,其模型的判定系数分别为0.65和0.68。研究表明,LANDSAT TM适用于大尺度的非农业人口估算,估算效果随尺度的降低而有所降低;Quickbird适合于精细尺度的农业人口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聚落 相关分析 遥感
原文传递
2000—2019年四川省植被恢复成效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2
作者 向珈瑶 彭文甫 +2 位作者 陶帅 银盈 刘华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96-1609,共14页
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与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为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评估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实施后植被恢复成效及影响因素是促进区域植被恢复优化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关键一步。基... 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与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为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评估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实施后植被恢复成效及影响因素是促进区域植被恢复优化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关键一步。基于MODIS MOD13Q1数据,应用Theil Sen斜率与Mann-Kendall趋势检验、“基线”评价方法、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量化不同时间尺度的植被时空变化、恢复成效和恢复机制。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状况良好,截止2019年底,四川省91%的区域植被出现增长,四川盆地东北部、四川省南部地区以及东南部乌蒙山、川西北高原地区植被覆盖较高;成都市内以及周围市区植被覆盖率较低。(2)植被恢复成效时空差异显著,占全省面积98.68%的区域植被恢复成效明显,高值区面积占比71.47%,集中于除成都平原外的四川省绝大部分区域。(3)气候变化对植被变化的影响以不显著为主,气温、降水对四川省植被恢复影响微弱,海拔和>35°坡度面积比等地理环境因子则以弱抑制作用为主。(4)在相对平稳的气候背景下,人均财政支出、耕地面积与人均GDP所代表的社会经济因素是植被恢复成效改善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揭示的植被恢复效果及关键气候、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因子,可为植被恢复政策的优化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成效 气候 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因素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四川省
下载PDF
基于GAM的喀斯特植被覆盖与驱动因素非线性关系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琪 彭立 +2 位作者 李赛男 黄紫燕 邓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89-2496,共8页
利用Theil-Sen斜率估计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对2000~2018年西南五省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进行研究,探究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用MK(Mann-Kendall)突变检验寻找NDVI与夜间灯光数据的突变时间点.借助广义可加模型(GAM)对社会经济... 利用Theil-Sen斜率估计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对2000~2018年西南五省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进行研究,探究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用MK(Mann-Kendall)突变检验寻找NDVI与夜间灯光数据的突变时间点.借助广义可加模型(GAM)对社会经济驱动因素,自然驱动因素分别拟合植被覆盖的响应曲线,探究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的非线性响应关系的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中部、东部的植被恢复效果整体比西部地区好;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作为表征城镇化的替代变量,城镇化与植被覆盖都在2009~2010年之间发生了突变,城镇化的突变时间早于植被覆盖的突变;喀斯特地区有88.54%的植被覆盖增加,其中有48.15%显著增加;非喀斯特地区有80.08%的植被覆盖增加,其中显著增加的占32.34%.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整体要比非喀斯特地区好.植被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GDP)、路网密度、建成区面积等人类影响因素呈现不同的非线性响应关系.整体而言,非喀斯特地区受到的气温影响要比喀斯特地区的大,降雨、土层厚度对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的影响更大一些.对比评价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效果,分区探索植被覆盖变化背后驱动机制的非线性关系,对生态恢复规划等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植被指数 驱动因子 突变检验 非线性 广义可加模型(GAM)
下载PDF
四川省不同学历流动人口的省内迁移空间格局、影响机制及迁移模式
14
作者 唐晨珂 刘颖 +3 位作者 李晓梅 李莉 彭立 张少尧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65-376,共12页
近年来,不同学历流动人口的迁移决策及其差异逐渐显现,流动人口内部已经分化出高学历流动人口与低学历流动人口两大群体,高学历流动人口数量的上升促进了流动人口省内迁移趋势的增强.四川省是西部地区人口流出大省,近年来省内迁移人口... 近年来,不同学历流动人口的迁移决策及其差异逐渐显现,流动人口内部已经分化出高学历流动人口与低学历流动人口两大群体,高学历流动人口数量的上升促进了流动人口省内迁移趋势的增强.四川省是西部地区人口流出大省,近年来省内迁移人口呈现增长趋势,其人口迁移具有典型性.因此,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迁移流、变异系数和logistic回归对四川省不同学历流动人口的省内迁移空间格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四川省不同学历人口的省内迁移模式.结果表明:1)成都市对省内高学历流动人口与低学历流动人口的集聚效应明显,并且对高学历人群的集聚效应更强,其影响的辐射范围更广;除成都以外的其他地级市仅对低学历流动人口产生弱集聚效应,高学历流动人口对其没有明显偏好.2)低学历流动人口更倾向于跨省迁移,而高学历流动人口更倾向于省内迁移,并且大学专科学历人群与省内跨市迁移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3)高学历人群与低学历人群的迁入意愿均会受到个体因素与区域因素的影响,低学历人群受个人发展因素的影响较大,区域因素对其影响较小;而高学历人群受心理融入因素与区域发展因素的影响均显著.整体而言,高学历人群对城市发展的关注程度高于对个人发展的关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差异 教育异质性 省内迁移 迁移模式 四川省
下载PDF
喀斯特地下水DOM的来源、转化及识别手段研究进展
15
作者 赵敏 夏凡 +3 位作者 蔡冠霞 陈波 鲍乾 贺海波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8,共11页
地下水中的溶解有机质(DOM)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中发挥关键作用,影响全球碳循环。喀斯特地下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体,富含溶解无机碳(DIC),在微生物作用下,溶解无机碳被转化成有机碳,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DOM的... 地下水中的溶解有机质(DOM)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中发挥关键作用,影响全球碳循环。喀斯特地下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体,富含溶解无机碳(DIC),在微生物作用下,溶解无机碳被转化成有机碳,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DOM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表水环境,而以化能自养为主的地下水生态系统,其DOM的研究相对不足,尤其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喀斯特地下水。针对以上科学问题,对喀斯特地下水中DOM来源、转化与识别手段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重点突出了喀斯特地下水DOM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在喀斯特地下水DOM研究中高分辨率动态监测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溶解有机质 来源 识别手段 喀斯特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异常区域及驱动因素识别
16
作者 张馨月 彭立 +1 位作者 张慧娟 赵宇鸾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6,共11页
植被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对于植被恢复和管理非常重要。采用Sen-MK检验、相关性分析、Copula函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西南七省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气候条件、... 植被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对于植被恢复和管理非常重要。采用Sen-MK检验、相关性分析、Copula函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西南七省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气候条件、夜间灯光强度与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之间的相关程度,定义异常区域,评估不同气候和人口压力下植被褐化、绿化概率,最后探讨异常区域植被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69.04%的植被有所改善,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速度已超过非喀斯特地区。2)气温类植被异常区域与研究区人类活动强烈区域和气温上升区域均存在重叠;降水类植被异常区域主要分布在川西地区;人类活动与植被覆盖变化呈正相关的两类异常区域总成对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夜间灯光强度大的城镇地区。3)温度对植被的敏感性高于降水且高于人口密度,喀斯特区域的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同步概率高于非喀斯特区域,植被异常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异步概率更高。4)植被覆盖变化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和夜间灯光强度的主导,影响因素之间主要存在非线性交互作用,其中土壤含水量与夜间灯光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强。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索植被对外界环境的响应机制,对西南地区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规划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气候变化 地理探测器 COPULA NDVI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土地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钟小兰 彭文甫 +1 位作者 黎秋阳 李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3期11855-11858,共4页
基于成都市1998~2008年统计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法、生态承载力以及GIS空间分析法,从时空两个尺度对成都市这10年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据此对2009~201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8年成... 基于成都市1998~2008年统计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法、生态承载力以及GIS空间分析法,从时空两个尺度对成都市这10年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据此对2009~201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8年成都市土地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数值逐年升高,区域差异显著;在其所辖的9区4市6县中,中心城区生态赤字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生态赤字增幅以双流县、崇州市、青羊区最为显著,且高生态赤字区域在空间上呈现扇状分布;成都市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处于非持续发展状态且生态足迹数值在空间分布不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成都市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Dynamic Changes of L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By the Case Study of Chengdu City 被引量:4
18
作者 彭文甫 钟小兰 +1 位作者 黎秋阳 李琴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9期1986-1990,共5页
Chengdu City is in the period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disturbance derived from human activities on environment is increasing remarkablely in recent 20 years. The pressure on environment, e... Chengdu City is in the period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disturbance derived from human activities on environment is increasing remarkablely in recent 20 years. The pressure on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population is also increasing and land use in Chengdu has changed enormously. As struc- ture and function of land ecological system change obvious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 productivity has been an important goal and strategic task from now on,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ystematically research l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Chengdu City in the past ten years was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aspects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data from 1998 to 2008, as per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values from 2009 to 2019 in Chengdu City were predicted through calculation results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deficit of land use from 1998 to 2008 increased in Chengdu City. The ecological deficit of land use within the city center was in high levels in the past ten years, an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kept raising, especially in areas, such as Shuangliu, Chongzhou, Qingyang among 9 city areas, 4 counties and 6 districts in Chengdu City. There is fanlike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deficit of land us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ocial and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is uneven distribution, which is not in sustainable de- velopment situ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in Chengdu City is not sustainable, and the ecological foot- print is uneven distribu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change of l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Chengdu C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city government in the pro- cess of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in new Tianfu Xinqu, and red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Chengdu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下载PDF
基于INGO-VMD-改进小波阈值算法的TDLAS二次谐波信号去噪研究
19
作者 曾维银 刘星宇 +2 位作者 缪雨曦 曾庆华 杨春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3-61,共9页
针对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中气体浓度检测信号———二次谐波信号夹杂噪声导致反演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的北苍鹰优化算法(INGO)、变分模态分解(VMD)和改进小波阈值法联合的去噪算法,利用包络熵值最小为目标函数... 针对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中气体浓度检测信号———二次谐波信号夹杂噪声导致反演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的北苍鹰优化算法(INGO)、变分模态分解(VMD)和改进小波阈值法联合的去噪算法,利用包络熵值最小为目标函数的INGO算法寻找VMD中重要参数———模态个数k和惩罚因子α,以分解后的各固有模态分量(IMF)能量密度与平均周期乘积为一常量的特点筛选出有效信号IMF分量,联合小波改进阈值法对有效信号进行降噪并组合得到去噪后信号。仿真实验对比分析表明INGO-VMD-改进小波阈值法能有效滤除噪声信号,降低幅值误差,提高反演精度,降噪效果较优,降噪后波形相似系数为99.86%,信噪比达到25.2305 dB,均方根误差达到0.01523%,较含噪信号,峰值误差下降0.1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谐波 改进小波阈值 北苍鹰优化 变分模态分解
下载PDF
基于遥感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美 彭文甫 +4 位作者 李蕙君 白雲 罗晶 熊林华 唐云逸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5153-15156,15160,共5页
应用RS与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已成为监测土地利用变化的有效手段。利用2000和2008年成都市龙泉驿区的TM影像,在RS和GIS的技术支持下,通过构建水体指数和植被指数,与目视解译结合提取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 应用RS与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已成为监测土地利用变化的有效手段。利用2000和2008年成都市龙泉驿区的TM影像,在RS和GIS的技术支持下,通过构建水体指数和植被指数,与目视解译结合提取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分类结果进行修正。结果表明,2000-2008年研究区耕地面积减少6 105.92 hm2,园地增加3 236.89 hm2,林地减少3 568.78hm2,建设用地增加6 555.42 hm2,水域减少571.25 hm2,未利用地增加453.64 hm2。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可以看出政府政策导向、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导致龙泉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