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俗调查:新龙之神山信仰 被引量:1
1
作者 英珍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0-143,共4页
新龙县地处历史上"民族走廊"的核心地带,加之山高谷深,历史与地理环境特殊,长期较为封闭,使其固有的古老民族文化传统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形成了康巴文化中独特的区域性文化——雅砻文化。事实上新龙的宁玛派(红教)与苯教也一... 新龙县地处历史上"民族走廊"的核心地带,加之山高谷深,历史与地理环境特殊,长期较为封闭,使其固有的古老民族文化传统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形成了康巴文化中独特的区域性文化——雅砻文化。事实上新龙的宁玛派(红教)与苯教也一直是紧密结合、互融相通。如雄龙扎呷等神山,不仅是苯教的神山圣地,也是藏传佛教宁玛派著名的神山圣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龙 转山 神山信仰
下载PDF
符号、信息传播与语言规划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薄守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15-121,共7页
文章从符号、语言、信息、传播和语言规划等各方面的关联入手,对各种关联的交叉接合之处进行横向分析,并逐层深入地纵向深化,最后认为语言传播是语言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播电视和区域传播在语言传播中都要得到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 符号 信息 信息传播 语言传播 语言规划
下载PDF
为“负心汉”李益“平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胜明 吴文静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1-154,共4页
唐代传奇名篇《霍小玉传》为李益同时代人蒋防所作,其中涉及的人物、事迹不少皆能从传世文献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故长期以来,研究者多将其作为研究唐代著名诗人李益生平事迹的重要参考资料,李益也因之成为天下闻名的"负心汉"... 唐代传奇名篇《霍小玉传》为李益同时代人蒋防所作,其中涉及的人物、事迹不少皆能从传世文献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故长期以来,研究者多将其作为研究唐代著名诗人李益生平事迹的重要参考资料,李益也因之成为天下闻名的"负心汉"和"所见妇人,辄加猜忌"的"变态狂"。但随着李益夫妇墓志铭的出土,《霍小玉传》所载李益事迹,诸如祖籍、中举、授官年龄、授官方式和官名及其与卢氏夫人感情等,皆被证明与史实不符。李益对卢氏有情有义,绝非小说所谓的"负心汉"。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新发现的可信史料,为"负心汉"李益平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益 《霍小玉传》 《李益墓志铭》 《卢氏墓志铭》 平反
下载PDF
《梁州曲》乃《凉州曲》之误辩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胜明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9年第5期107-110,共4页
《凉州曲》与《梁州曲》在唐诗中颇为常见,很多时候《凉州曲》又被写成《梁州曲》,宋元及其以后文献中这种情况也较普遍。但仔细研读文献,则发现:在中国诗歌史和音乐史上其实只有《凉州曲》而无《梁州曲》,《梁州曲》之名称实乃《凉州... 《凉州曲》与《梁州曲》在唐诗中颇为常见,很多时候《凉州曲》又被写成《梁州曲》,宋元及其以后文献中这种情况也较普遍。但仔细研读文献,则发现:在中国诗歌史和音乐史上其实只有《凉州曲》而无《梁州曲》,《梁州曲》之名称实乃《凉州曲》之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州曲》 《梁州曲》 唐诗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活态保护” 被引量:30
5
作者 高梧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7期127-130,共4页
"活态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顺利实施的关键。"活态保护"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动态的文化场,在这个场中进行着疏通传承渠道、存留文化空间... "活态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顺利实施的关键。"活态保护"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动态的文化场,在这个场中进行着疏通传承渠道、存留文化空间和延续文化时间的工作,以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活态保护"具有的再创造性的确认、核心价值的确立和当代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三个关键点。"活态保护"必须贯穿回归生活文化,表达个性特征,突出多样性,展示创造力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化 活态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方式
下载PDF
李白“诗与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突破的路径 被引量:11
6
作者 侯延爽 《音乐探索》 2017年第1期59-62,共4页
"诗与乐"即诗歌与音乐,唐代的诗歌与音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李白不但诗写得好,而且喜爱音乐,能歌善舞。目前,对李白"诗与乐"的研究面临三个问题:李白诗歌音乐本体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可持续性;非音乐学者跨界研... "诗与乐"即诗歌与音乐,唐代的诗歌与音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李白不但诗写得好,而且喜爱音乐,能歌善舞。目前,对李白"诗与乐"的研究面临三个问题:李白诗歌音乐本体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可持续性;非音乐学者跨界研究李白诗歌音乐内容的局限性;李白诗词音乐当代价值研究的肤浅性。因而,突破李白"诗与乐"的思路与策略应该是:加强李白诗歌与音乐有深度的持续性研究;音乐人与非音乐人的合作研究;深入挖掘李白"诗与乐"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诗与乐” 当代价值 突破路径
下载PDF
构建羌族文化生态旅游区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徐学书 喇明英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6-151,共6页
羌区高品位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高度富集,在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构建"羌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将羌区经济发展和羌族文化的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以实现... 羌区高品位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高度富集,在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构建"羌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将羌区经济发展和羌族文化的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以实现羌族文化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保护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后羌区 文化生态 旅游发展
下载PDF
四川古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被引量:7
8
作者 高梧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2-66,共5页
四川古镇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必须从自身的特色出发进行。四川的古镇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城镇化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建立走以古镇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城镇特色道路,只要措施得当,必然能够充分发挥地域性经济、文化及各种社会化服... 四川古镇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必须从自身的特色出发进行。四川的古镇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城镇化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建立走以古镇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城镇特色道路,只要措施得当,必然能够充分发挥地域性经济、文化及各种社会化服务中心的作用,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古镇文化 传承与创新 经济发展
下载PDF
考古新发现有“成都”字迹的秦汉文物
9
作者 田小彬 《文史杂志》 2024年第1期34-38,共5页
考古所得的云梦睡虎地秦简、荥经“成都”矛、青川吕不韦戈、蒲江“成都”矛这几件带有“成都”字迹的战国晚期文物,在关于“成都”得名的研究中,被反复作为证据,证明“成都”得名于秦统一巴蜀后。近年来,又在成都、西安发现了有“成都... 考古所得的云梦睡虎地秦简、荥经“成都”矛、青川吕不韦戈、蒲江“成都”矛这几件带有“成都”字迹的战国晚期文物,在关于“成都”得名的研究中,被反复作为证据,证明“成都”得名于秦统一巴蜀后。近年来,又在成都、西安发现了有“成都”字迹的秦简、秦封泥,同样也是战国晚期的文物。这不仅佐证了“成都”确实得名于秦统一巴蜀后,还证明成都自从纳入全国统一战略后,确实迅速发展、繁荣,走向了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秦简 秦封泥 战国晚期
下载PDF
论唢呐的传统和现代作品的传承与创新
10
作者 杨雨 《艺术时尚》 2023年第14期53-55,共3页
唢呐是中国传统双簧木管乐器,于公元3世纪,随丝绸之路的开辟,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唢呐最初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波斯语“Zournā”或者“surnay”的音译。在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的伎乐... 唢呐是中国传统双簧木管乐器,于公元3世纪,随丝绸之路的开辟,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唢呐最初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波斯语“Zournā”或者“surnay”的音译。在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的伎乐壁画上,就有吹奏唢呐的形象。历经千年的发展,唢呐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已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之一。金元时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明代开始,古籍中始有唢呐的相关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沁阳的唢呐班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从事唢呐演奏的人员达四百多人,呈现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的状况。 展开更多
下载PDF
“李白《蜀道难》后继之作”解读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昌林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2期17-22,共6页
"李白《蜀道难》后继之作",是受李白《蜀道难》影响而出现的含有"蜀道难"之语和直接以"蜀道难"为篇名的两类诗作的总称。它们或继续咏叹蜀道之难,或阐明应对蜀道难之法,或赋予"蜀道难"以丰富... "李白《蜀道难》后继之作",是受李白《蜀道难》影响而出现的含有"蜀道难"之语和直接以"蜀道难"为篇名的两类诗作的总称。它们或继续咏叹蜀道之难,或阐明应对蜀道难之法,或赋予"蜀道难"以丰富新鲜的内涵。在题材处理上它们紧扣写秦蜀之道的传统的同时又涉及其他,主旨表现上继承和发展了含蓄美,体式运用上继承使用乐府歌行和古体,又有了律绝的实践,审美特性上在展现崇高美的同时又有了优美的展现,体现出了自身的特色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道难》” 诗歌 成就
下载PDF
巴蜀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文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志立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215-218,共4页
巴蜀地区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巴蜀几千年漫长的农耕文化时期,巴蜀人民曾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具有巴蜀特点的农业文明。巴蜀的农耕文化不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还催生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农业现代... 巴蜀地区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巴蜀几千年漫长的农耕文化时期,巴蜀人民曾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具有巴蜀特点的农业文明。巴蜀的农耕文化不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还催生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巴蜀的农耕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建设和培育现代农业文明和农业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农业文化 农业文明
下载PDF
凉山彝族婚俗旅游开发的思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肖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9230-9231,9275,共3页
婚俗是凉山彝族人生礼仪中颇具特色的礼仪,它不仅是彝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集中体现了彝族语言、文学、宗教、法律等方面的内涵。对彝族婚俗旅游开发进行了探讨,有助于宣传彝族民俗文化,也有利于凉山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 凉山彝族 婚俗 旅游开发 观光性参与
下载PDF
汉代循吏第一人——文翁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邦本 《巴蜀史志》 2020年第5期239-244,共6页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长、最为强盛的统一王朝之一,其中尤以西汉景帝、武帝时期堪称一代盛世,政制多有建树、创新,经济、文化繁荣,对后世影响深远。汉代也是巴蜀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全方位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人才辈出,创造了许多引...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长、最为强盛的统一王朝之一,其中尤以西汉景帝、武帝时期堪称一代盛世,政制多有建树、创新,经济、文化繁荣,对后世影响深远。汉代也是巴蜀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全方位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人才辈出,创造了许多引领天下的成就。其中非常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就是号称“汉代循吏第一人”景武之际的蜀郡郡守文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王朝 文翁 景武 全方位发展 延续时间 汉景帝 循吏 巴蜀地区
下载PDF
茶马古道上的移民文化积淀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世松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165-167,共3页
位于南方丝路、茶马古道上的邛崃市,是历史上成都通往西南的要津之地。南来北往的人们在此交汇,或者途经此地,或者定居于此,由此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本文从历史渊源、经历过程、文化内涵等方面,概括了邛崃市的移民文化的特点,指出:... 位于南方丝路、茶马古道上的邛崃市,是历史上成都通往西南的要津之地。南来北往的人们在此交汇,或者途经此地,或者定居于此,由此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本文从历史渊源、经历过程、文化内涵等方面,概括了邛崃市的移民文化的特点,指出:移民文化是邛崃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移民文化资源,不仅必要而且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邛崃 移民文化 内涵特点
下载PDF
从安县雎水踩桥到中国春社雎水踩桥——建构的民俗与民俗的建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梧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23-127,138,共6页
祈福纳吉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精神支撑力和文化张力。祈福纳吉的表现手法众多,形态各异,安县雎水踩桥是其表现形态之一。安县雎水踩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其强大的文化张力,在从安县的雎水踩桥走到中国春社雎水踩桥的过程中,非物质文... 祈福纳吉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精神支撑力和文化张力。祈福纳吉的表现手法众多,形态各异,安县雎水踩桥是其表现形态之一。安县雎水踩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其强大的文化张力,在从安县的雎水踩桥走到中国春社雎水踩桥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表达是其文化张力的主要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传统 雎水踩桥会
下载PDF
广都之野:上古巴蜀农业文明的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学书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74-79,共6页
古史传说中位于天庭圣山"昆仑山"(成都山,今岷山)下、居"天地之中"的"广都之野"——今成都平原,是上古巴蜀农业文明的中心区。文献记载上古巴蜀二大著名农神蚕丛和杜宇皆先后在广都之野的"瞿上"... 古史传说中位于天庭圣山"昆仑山"(成都山,今岷山)下、居"天地之中"的"广都之野"——今成都平原,是上古巴蜀农业文明的中心区。文献记载上古巴蜀二大著名农神蚕丛和杜宇皆先后在广都之野的"瞿上"城建都,反映瞿上城所在地区即上古巴蜀农业文明中心区。古史传说中的人间乐园"广都之野"是以成都平原早期农业文明为基础构筑起来的"乐园"神话,其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在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都 瞿上 巴蜀 农业 中心
下载PDF
古蜀农耕文化的起源与演进:蚕丛与瞿上学术论坛开幕式致辞
18
作者 侯水平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5-6,共2页
关键词 农耕文化 巴蜀文化 学术论坛 起源地 古蜀国 新闻界 主办单位 巴蜀地区 学术研究 中华文化
下载PDF
南方丝绸之路与民族文化论坛开幕式致辞
19
作者 侯水平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7-8,共2页
关键词 南方丝绸之路 西南地区 茶马古道 西南民族地区 经济文化发展 历史机遇 区域经济 海内外学术界 南方丝路 旅游规划
下载PDF
发展双流休闲产业的四点建议
20
作者 袁庭栋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222-225,共4页
与成都城区已经融为一片的双流应当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一刀切的由旅游局主管休闲产业的传统模式,组建休闲产业委员会来统抓极为重要的休闲产业。要在成都休闲经济的激烈竞争之中取得先机,必须积极而又稳妥,要有可持续发展观念。
关键词 休闲产业 成都南湖 旅游品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