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1
1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4 位作者 张林 朱永川 蒋鹏 郭晓艺 刘茂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02-1717,共16页
发展再生稻是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提高稻田产出效益的一条重要途经。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头季稻中上部节的再生穗抽穗期比下部抽穗早、着生... 发展再生稻是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提高稻田产出效益的一条重要途经。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头季稻中上部节的再生穗抽穗期比下部抽穗早、着生叶片数少、出叶速度快、生育期短、穗子小、成穗率和结实率较高。头季稻抽穗后光合物质主要供给穗部籽粒灌浆结实,分配给再生芽生长利用的光合物质极少,是齐穗后大量再生芽开始死亡的机理所在;改善头季稻抽穗期间植株行间的光照条件对再生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必须在一定光合物质供给基础上才能显现。头季稻齐穗后品种间再生力取决于头季稻的叶粒比,强再生力品种头季稻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较大,其光合产物满足头季稻高产之后剩余量较多,对再生稻高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杂交组合间再生力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水稻品种再生力可分为4级,头季稻及再生稻两季高产品种的库源特征:穗粒数160—190粒、叶粒重比0.0737—0.0827 cm2·mg-1、有效穗232.12—249.40万/hm2、结实率81.54%—85.74%、千粒重28.58—30.07 g、单穗重4.13—4.43 g。(3)促芽肥提高再生力的作用,是通过施氮延缓了头季稻生长后期绿叶衰老速度,提高母茎叶片全氮含量及其净光合速率,增加叶片当时的光合产物向头季稻穗部输入比例,减少先期贮藏于母茎鞘中光合产物向穗部输入量,相对地提高了母茎鞘干物重而增强再生力。促芽肥对再生稻的作用效果在品种间的表现不尽相同,头季稻穗粒数较多的大穗型品种要提早施用促芽肥并增加施用量,才能获得较高的再生稻产量。利用杂交中稻齐穗期剑叶叶绿素计读数(SPAD值)可预测再生稻促芽肥高效施用量;通过防治纹枯病保护头季稻基部叶片和适度烤田提高根系活力,是再生稻高产的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再生力 产量形成 调控技术
下载PDF
直播条件下氮素调控对超级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蒋鹏 熊洪 +5 位作者 张林 郭晓艺 朱永川 刘茂 陈琳 徐富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43-2053,共11页
为探究氮素调控对直播超级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本研究以普通常规稻、普通杂交稻、超级常规稻和超级稻杂交稻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氮素调控大田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N0)、习惯施氮N1(基肥、苗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60、6... 为探究氮素调控对直播超级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本研究以普通常规稻、普通杂交稻、超级常规稻和超级稻杂交稻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氮素调控大田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N0)、习惯施氮N1(基肥、苗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60、60、60、45 kg·hm-2)、测苗定氮施肥N2(基肥、苗肥、分蘖肥、穗肥、粒肥分别为30、60、45、30、15 kg·hm-2)和N3(苗肥、分蘖肥、穗肥、粒肥分别为30、60、45、15 kg·hm-2),探究直播超级稻产量、产量构成、氮素吸收、氮素分配、氮肥利用率对不同氮素调控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与普通常规稻、普通杂交稻相比,超级杂交稻产量分别增加了12.2%、8.9%,超级常规稻产量分别增加了3.2%、0.3%。减量施氮下采用测苗定氮技术可提高直播超级稻产量,N2、N3较N1减氮20.0%~33.3%,产量增加了0.2%~0.7%,增产优势主要表现为每穗粒数、结实率和收获指数。N2产量略高于N3,其增产优势在于较高的有效穗和干物质产量。N1氮素总吸收量较N2、N3高,但其籽粒氮素分配比例较低,稻草氮素分配比例较高。与N1相比,N2水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AEN)、氮肥偏生产力(PFPN)、氮肥吸收利用率(REN)平均增加了28.9%、25.8%、7.0%,N3平均增加了50.8%、50.2%、13.6%。综上,减少基肥、苗肥的施氮量并结合测苗定氮施肥技术可实现成都平原直播超级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协同提高。本研究为直播超级稻生产中氮素优化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 超级稻 氮肥利用率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杂交稻氮、磷、钾吸收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蒋鹏 熊洪 +5 位作者 张林 朱永川 周兴兵 刘茂 郭晓艺 徐富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2-350,共9页
【目的】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需要的施氮量和移栽密度不同,研究不同生态条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下杂交稻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规律,可为不同生态稻区肥料优化管理和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方法】以杂交稻旌优127为材料,在四川德阳... 【目的】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需要的施氮量和移栽密度不同,研究不同生态条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下杂交稻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规律,可为不同生态稻区肥料优化管理和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方法】以杂交稻旌优127为材料,在四川德阳和泸州进行两因素列区田间试验。主区为中氮(N 120 kg/hm^2)和高氮(N180 kg/hm^2)两种施氮量,副区为低密(12.0穴/m^2)、中密(16.5穴/m^2)、高密(22.5穴/m^2)3种移栽密度。调查了杂交稻产量及氮、磷、钾的吸收利用规律。【结果】德阳土壤全氮、碱解氮、水稻全生育期平均太阳辐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昼夜温差、积温均高于泸州点,在德阳点的杂交稻产量、氮、磷、钾吸收量分别较泸州点增加了19.2%、24.0%、3.3%、9.5%,生产单位稻谷产量所需的磷、钾量较泸州分别减少了15.2%、8.0%,氮需要量与泸州点相当,杂交稻氮、磷、钾收获指数分别增加了9.2%、9.4%、5.6%。不同生态条件下杂交稻的氮磷钾吸收特点和利用特性不同。在德阳点,高氮处理较中氮处理杂交稻氮、磷、钾吸收量高但产量低;相同氮水平下杂交稻产量、氮磷钾吸收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以中氮高密组合产量较高,为10.87~11.72 t/hm^2,且该肥密组合下成熟期植株体内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处于中等水平,氮、磷、钾收获指数最高,单位稻谷产量的氮、磷、钾需要量相对较低。在泸州点,杂交稻产量和氮磷钾吸收量在高氮高密度处理最优,产量达到了9.25~9.85 t/hm^2,成熟期植株体内氮、磷、钾吸收量也相对较高,但不同肥密组合之间生产单位稻谷产量的氮、磷、钾需要量差异不显著。【结论】生态条件显著影响着杂交稻对氮、磷、钾的吸收利用能力,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状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施氮量和移栽密度。本试验中,德阳稻区温光资源充足,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条件 杂交稻 施氮量 养分吸收 密度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杂交稻旌优127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蒋鹏 熊洪 +5 位作者 张林 朱永川 周兴兵 刘茂 郭晓艺 徐富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07-2015,共9页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旌优12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种施氮量(中等施氮量MN,120 kg·hm-2;高等施氮量HN,180 kg·hm-2)和3个移栽密度(12.0、16.5、22.5穴·m-2,记作D1、D2...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旌优12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种施氮量(中等施氮量MN,120 kg·hm-2;高等施氮量HN,180 kg·hm-2)和3个移栽密度(12.0、16.5、22.5穴·m-2,记作D1、D2、D3)下,德阳、泸州生态点杂交稻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生产、稻米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德阳点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高于泸州点,德阳点播种至齐穗平均太阳辐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均高于泸州点,但其齐穗至成熟平均太阳辐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低于泸州点。与泸州点相比,德阳点杂交稻产量、糙米率和精米率分别增加了14.3%~24.3%、0.9%~1.9%和0.7%~5.3%,其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每穗粒数、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上。不同生态条件下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不同。德阳点杂交稻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少,相同施氮量水平下杂交稻产量随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以MND3产量最高,为10.87~11.72 t·hm-2,且该密肥组合下碾米的品质、外观、食味相对较好。泸州点杂交稻产量随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以HND3产量最高,达到9.25~9.85 t·hm-2,碾米的品质、食味相对较好。德阳点的最佳密肥组合为120 kg·hm-2和22.5穴·m-2;泸州点的密肥组合为180 kg·hm-2和22.5穴·m-2。由此可见,合理的施氮量和适宜的移栽密度有助于提高杂交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本研究结果为不同生态稻区肥料优化管理和合理密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条件 施氮量 杂交稻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氮素穗肥运筹对两个杂交中籼稻叶片形态、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秦俭 杨志远 +6 位作者 孙永健 徐徽 吕腾飞 代邹 郑家奎 蒋开锋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1-399,共9页
【目的】为探究氮素穗肥不同促花肥和保花肥比例对水稻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并为水稻氮素穗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株型和产量均存在较大差异的2个杂交中稻品种(德香4103和宜香3724)为材料,在常规施氮量(180 kg/hm2)下,研究了占总氮... 【目的】为探究氮素穗肥不同促花肥和保花肥比例对水稻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并为水稻氮素穗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株型和产量均存在较大差异的2个杂交中稻品种(德香4103和宜香3724)为材料,在常规施氮量(180 kg/hm2)下,研究了占总氮40%的穗肥不同促花肥和保花肥运筹比例(1∶3,2∶2,3∶1,4∶0)对水稻叶片生长、形态、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2个水稻品种均在低促花肥、高保花肥时(1∶3)表现出叶片直立、受光形态好,净光合速率高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大的特点,并最终获得较高产量;而在高促花肥、低保花肥下,2个水稻品种的剑叶、倒2叶叶面积和叶角增大,披垂度增加,群体质量变差,结实率和粒重下降,产量降低。德香4103因其颖花量较大,上3叶叶面积和总叶面积相对适宜,粒叶比高,且在不同穗肥运筹下叶面积和叶角变幅较小,因而受光姿态和群体质量更优,干物质积累量更大,产量更高。【结论】水稻氮素穗肥运筹应塑造良好叶片形态和群体质量,并增加花后物质积累量才能有助于产量提高;并对水稻株叶型选育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促花肥/保花肥 叶片形态 产量
下载PDF
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蒋鹏 刘茂 +2 位作者 秦俭 熊洪 徐富贤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2-106,共5页
为探明超级杂交稻在成都平原的适宜施氮量,达到高产与优质协同,以超级杂交稻德优4727、普通杂交稻川优6203和常规稻五山丝苗为材料,于2016年在四川德阳进行大田试验,设置4个施氮量(0、120、165、210 kg/hm^2,分别记作N0、N120、N165、N2... 为探明超级杂交稻在成都平原的适宜施氮量,达到高产与优质协同,以超级杂交稻德优4727、普通杂交稻川优6203和常规稻五山丝苗为材料,于2016年在四川德阳进行大田试验,设置4个施氮量(0、120、165、210 kg/hm^2,分别记作N0、N120、N165、N210),研究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级杂交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N165处理最高;普通杂交稻和常规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N210处理最高,但与N165处理差异不显著。糙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垩白粒率、垩白度对氮肥的响应因品种而异。除普通杂交稻胶稠度外,施氮量对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品种间产量和品质均存在显著差异。与普通杂交稻和常规稻相比,超级杂交稻产量显著增加,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粒重上。超级杂交稻糙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显著高于常规稻,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低于常规稻;超级杂交稻整精米率显著高于普通杂交稻,但与常规稻相当。考虑产量和品质两因素,本试验条件下超级杂交稻选择纯N用量165 kg/hm^2,可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超级杂交稻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秦俭 蒋开锋 +4 位作者 张涛 熊洪 徐富贤 郑家奎 蒋鹏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4-98,共5页
以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和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0、120、165、210 kg/hm^2,分别记为N0、N120、N165、N210)和3种移栽密度(25.0、19.1、12.5丛/m^2,分别记为D1、D2、D3),于2016年在四川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 以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和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0、120、165、210 kg/hm^2,分别记为N0、N120、N165、N210)和3种移栽密度(25.0、19.1、12.5丛/m^2,分别记为D1、D2、D3),于2016年在四川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水稻品种的适宜移栽密度均为25.0丛/m^2,在此移栽密度下,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N165处理产量最高(10.90 t/hm^2),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以N210处理产量最高(10.21 t/hm^2);相同移栽密度下,参试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移栽密度的增加,参试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呈增加趋势。可见,提高移栽密度,减少施氮量可兼顾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其最佳肥密组合为施氮量165 kg/hm^2、移栽密度25丛/m^2,即低氮密植可作为重穗型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移栽密度 重穗型 杂交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徐富贤 周兴兵 +5 位作者 张林 蒋鹏 刘茂 朱永川 郭晓艺 熊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01-613,共13页
为了探明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丰产技术对策。2015年和2016年,以2个杂交中稻品种II优602和旌优127为材料,在5个播种期和高氮低密与低氮高密2种栽培方式下,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 为了探明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丰产技术对策。2015年和2016年,以2个杂交中稻品种II优602和旌优127为材料,在5个播种期和高氮低密与低氮高密2种栽培方式下,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平均全生育期从148.13 d逐渐缩短到123.25 d,缩短了14.77%;气象因子对水稻全生育期的影响主要在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受其影响较小。年度间、栽培方式间、品种间稻谷产量差异均不显著;随着播种期推迟,稻谷产量呈下降趋势,从3月5日的8507.76 kg hm^(-2)下降到5月24日的6251.01 kg hm^(-2),降低了26.53%。播种–移栽、移栽–拔节、营养生长的日数和全生育期日数分别与穗粒数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品种间的表现不一致:优质稻旌优1272015年的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与齐穗–成熟的日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分别与拔节–齐穗的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2016年的穗粒数、产量分别与播种—移栽日最高气温、移栽—拔节的日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高产品种II优602,2015年的有效穗、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与移栽—拔节的降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2016年的穗粒数和产量分别与移栽–拔节的日最高气温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与拔节–齐穗的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生产上一季中稻模式的最佳播种期在3月5日至3月25日,而中稻-再生稻模式则在3月5日至3月25日期间尽可能早播,以利于提高再生稻安全齐穗保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南部 气象因子 杂交中稻 产量
下载PDF
南方稻区杂交中籼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及其优化调控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5 位作者 张林 朱永川 刘茂 蒋鹏 郭晓艺 周兴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85-1299,共15页
探明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对指导育种实践具有普遍意义。在大面积水稻生产中,利用品种自身的库源特征及种植地的生态和土壤肥力关键指标及其与高产栽培技术的相关性,确定品种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不仅可节省因种栽培所需的人力、财... 探明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对指导育种实践具有普遍意义。在大面积水稻生产中,利用品种自身的库源特征及种植地的生态和土壤肥力关键指标及其与高产栽培技术的相关性,确定品种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不仅可节省因种栽培所需的人力、财力,还可加快新品种示范、推广进程。本文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杂交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特征及其因种优化调控规律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水稻高产品种的穗粒数以160~220粒为佳,这类品种在协调了“库”与“源”矛盾的同时,还较好地利用了基部绿叶的光合生产能力;大穗型品则应通过适当增施粒肥,充分发挥下部叶片的光合功能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2)采用扩“库”增“源”的高产栽培策略,增施氮肥以补充光合源,从而保证在高粒叶比情况下有较好的籽粒充实度。旱育秧比当地湿润育秧的增产量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当地湿润育秧的产量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水稻高产高效氮肥施用量与地理位置和土壤肥力呈极显著线性关系。氮后移的增产效果与稻田地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并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增产。建立了以齐穗期剑叶SPAD值(X)预测粒肥高效施用量(Y)的简便适用新方法,Y=-30.798X+1 340.9,r=0.954 7**。形成了水稻高产与蓄水相结合的水分管理技术。(3)水稻高产栽插密度分别与施氮量和不同品种之间的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每穗粒数偏少的品种更适宜强化栽培,生产上以选择传统栽培条件下的穗粒数不超过170粒的中小穗型品种为宜。前氮后移增产量(Y)与杂交组合穗粒数(X)的关系可表述为:Y=2 607.9-11.02X(R2=0.630 8),穗粒数≤237粒可作为采用前氮后移施肥法的杂交品种的选择指标。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高产品种 库源结构 优化调控 前氮后移 施氮量 穗粒数
下载PDF
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模式对糯稻养分吸收积累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蒋鹏 熊洪 +5 位作者 朱永川 张林 周兴兵 刘茂 郭晓艺 徐富贤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9-353,共5页
以渝香糯1号为材料,设0、120、180 kg/hm^2 3个施氮水平(分别记为N_0、N_(120)、N_(180)),2种氮肥运筹模式(基肥与蘖肥的质量比为70%∶30%(A)和基肥、蘖肥与穗肥的质量比为50%∶20%∶30%(B)),于2014年在四川德阳进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模... 以渝香糯1号为材料,设0、120、180 kg/hm^2 3个施氮水平(分别记为N_0、N_(120)、N_(180)),2种氮肥运筹模式(基肥与蘖肥的质量比为70%∶30%(A)和基肥、蘖肥与穗肥的质量比为50%∶20%∶30%(B)),于2014年在四川德阳进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模式对糯稻养分吸收积累及氮肥利用率影响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对糯稻氮、磷、钾的吸收量影响显著;采用B种模式,糯稻的氮、磷、钾吸收量均较A种模式的小;与A种模式相比,采用B种模式每生产1 000 kg稻谷,氮、磷、钾需要量分别降低14.1%、10.2%、7.8%;随着施氮量增加,产量呈增加趋势,但氮肥利用率呈下降趋势,不同氮肥运筹模式间糯稻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显著。综合试验结果,糯稻的适宜施氮量为120 kg/hm^2,氮肥运筹模式以基肥、蘖肥与穗肥的质量比50%∶20%∶30%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稻 氮肥运筹 养分积累 氮肥利用率 产量
下载PDF
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模式对糯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蒋鹏 熊洪 +5 位作者 张林 周兴兵 朱永川 刘茂 郭晓艺 徐富贤 《作物研究》 2015年第6期595-598,共4页
以渝香糯1号为材料,于2015年在四川德阳进行大田试验。设0、120、180 kg/hm^2共3个施氮水平(分别记作N_0、N_(120)、N_(180)),2种不同施氮比例,即底、蘖肥比7∶3(A)和底、蘖、穗肥比5∶2∶3(B),研究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模式对糯稻产量和品... 以渝香糯1号为材料,于2015年在四川德阳进行大田试验。设0、120、180 kg/hm^2共3个施氮水平(分别记作N_0、N_(120)、N_(180)),2种不同施氮比例,即底、蘖肥比7∶3(A)和底、蘖、穗肥比5∶2∶3(B),研究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模式对糯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低氮(N_0)相比,高氮(N_(180))和中氮(N_(120))处理渝香糯1号的产量分别增加了31.8%和29.9%,其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上。相同施氮量条件下,采用B种氮肥运筹模式的渝香糯1号产量低于采用A种氮肥运筹模式,N_(120)和N_(180)分别降低了2.9%和2.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A种氮肥运筹模式相比,采用B种氮肥运筹模式的总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平均分别提高了9.2%、9.5%。可见,在糯稻生产上适当氮肥后移有利于糯米品质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稻 施氮量 品质 产量
下载PDF
两种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蒋鹏 徐富贤 +5 位作者 熊洪 张林 朱永川 郭晓艺 陈琳 明静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为探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中稻蓉优1015为试验材料,于2016-2017年在四川泸州和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常规施氮量(195 kg·hm-2,NCK)、减量23%(N-23%)、减量46%(... 为探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中稻蓉优1015为试验材料,于2016-2017年在四川泸州和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常规施氮量(195 kg·hm-2,NCK)、减量23%(N-23%)、减量46%(N-46%)、不施氮(N0)]对杂交中稻产量、吸氮量、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点间杂交中稻产量差异显著,泸州点平均产量为8.54 t·hm-2(中产点),德阳点平均产量为11.60 t·hm-2(高产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对减量施氮的响应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中产点:N-46%处理杂交中稻产量与NCK相当,但N-46%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氮收获指数较NCK平均分别增加了93.4%、87.5%、123.4%、6.8个百分点;稻草吸氮量、总吸氮量和生产单位籽粒需氮量较NCK平均分别下降了32.1%、20.6%、21.4%。高产点:N-46%处理杂交中稻氮肥利用率高于NCK,但其产量较NCK平均下降了7.3%,且两者差异显著。与NCK相比,高产点N-23%处理杂交中稻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收获指数平均分别增加1.3%、36.1%、31.7%、4.4个百分点、21.0%、3.2个百分点,稻草吸氮量、总吸氮量、生产单位籽粒需氮量平均分别降低了12.8%、5.6%、6.4%。减氮处理较高的氮肥利用率与其成熟期相对较低的稻草吸氮量和较高的氮素收获指数有关。同时,相关性分析表明,生产单位籽粒需氮量与稻草吸氮量、总吸氮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氮素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可见,根据产量水平合理确定的氮肥减施量,有利于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协同提高。本研究结果为不同产量水平下杂交中稻减量施氮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量施氮 杂交中稻 氮肥利用率 产量
下载PDF
杂交中稻开花期高温对结实率影响及其与组合间库源结构和开花习性的关系 被引量:12
13
作者 徐富贤 张林 +4 位作者 熊洪 朱永川 刘茂 蒋鹏 郭晓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46-955,共10页
2011—2013年,以5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通过大田分期播种与智能人工气候室控温,以使开花期遇高温伤害,研究了杂交组合开花期的耐高温特性与库源性状及开花习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组合间耐高温能力差异显著,鉴定出了开花期常温下结... 2011—2013年,以5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通过大田分期播种与智能人工气候室控温,以使开花期遇高温伤害,研究了杂交组合开花期的耐高温特性与库源性状及开花习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组合间耐高温能力差异显著,鉴定出了开花期常温下结实率和耐高温指数均较高的组合10个,即绵香优576、蓉稻优415、香绿优727、绵优5240、川谷优202、川优6203、冈优169、内香优5828、川谷优7329、江优126。开花期耐高温能力与开花当时植株光合物质的供给水平有关,有效穗数越少的组合的穗粒数和粒叶比越高,即单位颖花的光合源占有量越少,以致开花期耐高温指数与粒叶比呈显著负相关;9:30—11:00时段开花比例和叶绿素含量分别与耐高温指数呈显著正相关。选用穗数型、花时早而集中的杂交组合和提高开花期叶绿素含量,是增强杂交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的重要途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开花期 耐高温指数 库源结构 开花习性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交F8、F2群体穗长QTL比较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郭小蛟 张涛 +9 位作者 蒋开锋 杨莉 曹应江 杨乾华 游书梅 万先齐 罗婧 李昭祥 高磊 郑家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4849-4857,共9页
【目的】对水稻F8重组自交系群体穗长QTL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相同亲本衍生的不同群体的遗传图谱、QTL位置、QTL效应的异同,鉴定稳定表达的穗长QTL,以期增加对穗长遗传行为的了解,且有助于通过分子聚合育种手段改良穗长性状。【方法】以... 【目的】对水稻F8重组自交系群体穗长QTL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相同亲本衍生的不同群体的遗传图谱、QTL位置、QTL效应的异同,鉴定稳定表达的穗长QTL,以期增加对穗长遗传行为的了解,且有助于通过分子聚合育种手段改良穗长性状。【方法】以籼稻品种泸恢99和粳稻品种日本晴(基因组测序)为亲本构建的F8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188个家系为研究材料,利用包含207个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定位软件QTLNetwork 2.0,对水稻穗长QTL进行定位和效应分析,并比较分析F8、F2群体的QTL定位和遗传图谱异同。【结果】在F8群体中检测到7个与穗长性状相关的QTL,分别位于第2、3、6、7、8、10染色体上,QTL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3.38%—14.8%,总贡献率为52.5%。F8、F2群体在5条相同染色体上都定位到了穗长QTL,这些QTL所在标记区间物理位置大部分是重叠和包含关系。F8、F2图谱在定位标记数、标记的位置顺序、遗传距离、平均图距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结论】在F8、F2群体检测到一个稳定遗传的主效应QTL位点,位于第6染色体,并发现了4个尚未报道的穗长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长 QTL定位
下载PDF
利用产量功能基因标记分析三系杂交水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涛 杨蛟 +9 位作者 蒋开锋 曹应江 杨莉 杨乾华 万先齐 游书梅 罗婧 高磊 李昭祥 郑家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23,共13页
【目的】利用功能基因标记分析三系杂交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44个根据文献共同报道的QTL位点或者已经被精细定位或已克隆的与水稻产量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功能基因标记,以及29个覆盖水稻12条染色体的在三系杂交水稻亲本间多... 【目的】利用功能基因标记分析三系杂交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44个根据文献共同报道的QTL位点或者已经被精细定位或已克隆的与水稻产量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功能基因标记,以及29个覆盖水稻12条染色体的在三系杂交水稻亲本间多态性高、带型清晰、重复性好的SSR标记分析76个三系杂交水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按POPGEN32分析软件要求将PCR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结果数字化,将数字化的矩阵数据转换为基因型数据,在POPGEN32软件下计算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用于评价所有亲本材料的基因多样性;计算遗传分化系数(Fst)、Nei遗传距离(D),进行遗传结构和遗传关系检测。利用NTSYS-pc2.10e软件计算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并根据GS按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绘制品种间遗传聚类树状图。【结果】44个功能基因标记中有37个标记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84.09%,共检测到86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每个位点2.32个,变化范围2—4个;其中有效等位基因(Ne)62.95个,占73.2%,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变幅为0.049—0.831,平均值0.585。76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323—0.973,平均值0.650。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618处分为保持系和恢复系两类。保持系和恢复系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51,属高度遗传分化,Nei遗传距离(GD)0.185,类群内遗传距离相对较小,类群间遗传距离相对较大。29个SSR标记共检测到72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每个位点2.48个,变化范围2—4个;聚类分析表明未能将保持系和恢复系分为两类,部分保持系聚类在了恢复系群,部分恢复系聚类在了保持系群。【结论】相对于普通分子标记,功能基因标记具有较高的DNA多态性检测效率,用于类群划分和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分析等方面更具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功能基因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水稻早衰叶突变体PLS2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涛 孙玉莹 +7 位作者 郑建敏 程治军 蒋开锋 杨莉 曹应江 游书梅 万建民 郑家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070-2080,共11页
叶片早衰引起叶绿素和其他大分子被降解,叶片光合能力降低。这个过程常伴随着活性氧(ROS)的积累,以及细胞中抗氧化酶(SOD、CAT和APX)活性的降低,衰老相关基因(SAG)表达量上调,最终导致整个植株过早成熟,产量降低。因此,研究水稻早衰遗... 叶片早衰引起叶绿素和其他大分子被降解,叶片光合能力降低。这个过程常伴随着活性氧(ROS)的积累,以及细胞中抗氧化酶(SOD、CAT和APX)活性的降低,衰老相关基因(SAG)表达量上调,最终导致整个植株过早成熟,产量降低。因此,研究水稻早衰遗传机制和基因功能对于水稻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PLS2是通过航天育种工程经空间辐射诱变得来的突变体,在孕穗期表现早衰。与野生型相比,PLS2的光合能力降低,株高变矮,节间和穗长缩短,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减少,穗粒数和结实率明显下降,千粒重降低,穗发育不良,灌浆不充分;叶片的CAT活性显著降低、H2O2积累、死亡细胞增加,叶绿体结构变差,叶绿体中淀粉和嗜锇颗粒增多。黑暗处理加速突变体叶片衰老,叶绿体超微结构球状化。利用PLS2/蜀恢527和PLS2/02428的隐性定位群体,将pls2定位在第3染色体标记RM14704(8 674 283 bp)与SL-I-5(8 758 394 bp)之间,物理距离84.11 kb,区间内包括14个基因,测序发现在LOC_Os03g15840第9个外显子第41位的C被替换为T,导致精氨酸(R)替换为半胱氨酸(C),LOC_Os3g15840编码水稻中的一个糖基转移酶(glycosyltransferases,GTs),可能是pls2的候选基因。为下一步调控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衰老 叶绿体 图位克隆 糖基转移酶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在农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郭玥岐 周丽洪 +1 位作者 龚利娟 郭晓艺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第8期80-84,110,共6页
解淀粉芽孢杆菌是一种作物根际促生菌。该菌可以通过产生3-吲哚乙酸以及其他代谢产物促进农作物生长,其合成的脂肽类化合物、聚酮类化合物、细菌素能够对土壤中的致病菌产生拮抗作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或繁殖,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作用。... 解淀粉芽孢杆菌是一种作物根际促生菌。该菌可以通过产生3-吲哚乙酸以及其他代谢产物促进农作物生长,其合成的脂肽类化合物、聚酮类化合物、细菌素能够对土壤中的致病菌产生拮抗作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或繁殖,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作用。解淀粉芽孢杆菌能够调控植物自身基因表达从而增强对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对调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进行调整,降低镰刀菌属等致病菌的丰度,提升子囊菌门、接合菌门和担子菌门等腐生菌的丰度,极大改善了土壤的微生态环境。文章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几年的具体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根际促生菌 拮抗作用 病害防治 非生物胁迫
下载PDF
西南稻区水稻高温缓解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熊洪 徐富贤 +6 位作者 张林 朱永川 郭晓艺 蒋鹏 刘茂 周兴兵 田绍平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19,共5页
本文鉴定了311个水稻品种的耐热性,筛选出50多个耐或较耐热的品种。同时系统研究了不同品种适期早播早栽提早抽穗的效果,不同肥料运筹与水稻高温承受能力的关系,微量元素或植物调节剂在高温条件下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等。最后提出了西南... 本文鉴定了311个水稻品种的耐热性,筛选出50多个耐或较耐热的品种。同时系统研究了不同品种适期早播早栽提早抽穗的效果,不同肥料运筹与水稻高温承受能力的关系,微量元素或植物调节剂在高温条件下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等。最后提出了西南稻区水稻高温缓解技术要点,以指导该稻区水稻生产防灾减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解技术 微量元素 植物调节剂 播栽期 水稻
下载PDF
杂交籼稻子粒QTL标记遗传距离与粒重、粒重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9
作者 游书梅 曹应江 +6 位作者 郑家奎 蒋开锋 张涛 杨莉 杨乾华 万先齐 罗婧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50-1054,共5页
利用与子粒性状相关的QTL标记分析了10个杂交水稻亲本间(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的遗传差异,结合10个亲本所配25个组合的F1表现,研究了基于子粒QTL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粒重及粒重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粒重呈显著... 利用与子粒性状相关的QTL标记分析了10个杂交水稻亲本间(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的遗传差异,结合10个亲本所配25个组合的F1表现,研究了基于子粒QTL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粒重及粒重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粒重呈显著正相关(r=0.26*),与对照优势呈显著正相关(r=0.28*),与母本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r=0.41**)。为分子标记预测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粒重 QTL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相关性
下载PDF
杂交水稻中后期洪涝淹没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富贤 张林 +5 位作者 熊洪 周兴兵 朱永川 刘茂 蒋鹏 郭晓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81-1390,共10页
以4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采用桶栽方法在模拟洪水和实地洪涝条件下,研究了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模拟洪水淹没的深度、时间对产量损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没对产量损失度的影响为抽穗期〉孕穗期〉乳熟期,淹顶〉淹没植株2/3。洪水淹没下... 以4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采用桶栽方法在模拟洪水和实地洪涝条件下,研究了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模拟洪水淹没的深度、时间对产量损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没对产量损失度的影响为抽穗期〉孕穗期〉乳熟期,淹顶〉淹没植株2/3。洪水淹没下结实率和千粒重与淹没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淹没植株2/3处理中,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淹没100 h,产量分别损失50%、60%、12%左右;而淹顶处理100 h的产量损失度,在孕穗期、抽穗期达100%,在乳熟期不到25%。预测洪涝产量损失度分别达40%、60%和80%时相应的淹没时间,建立了根据不同淹没时期和淹没深度的产量损失度与淹没时间关系模型,决定系数为0.6038~0.9868。孕穗期、抽穗期和乳熟期分别在洪涝淹没56.3 h情况下,产量损失度实测值与预测值误差为3.63~6.81个百分点,可作为洪灾发生后评估水稻产量损失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洪涝 淹没强度 产量损失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