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西南地区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5
1
作者 王明田 王翔 +2 位作者 黄晚华 张玉芳 马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85-92,I0003,共9页
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农业生产区,季节性干旱是该区域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对西南地区防旱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收集西南地区4个省(市)共97个代表气象站50a(1959年-2008年)的逐日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 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农业生产区,季节性干旱是该区域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对西南地区防旱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收集西南地区4个省(市)共97个代表气象站50a(1959年-2008年)的逐日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水汽压等气象资料,选用国家标准中相对湿润度指数(M)作为干旱指标,以年、季为时间尺度,研究西南地区干旱频率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近50a干旱强度和发生范围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年尺度干旱频率呈西部高,东部低的带状分布,高发区位于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云南西北部和中北部的山地、高原及河谷地带,发生频率在3年2遇以上;年干旱强度以中旱以上为主。不同季节干旱频率差异大:冬旱发生频率最高,春旱次之,秋旱较低,夏旱最低;干旱强度方面,冬旱强度最大,春旱次之,秋旱较小,夏旱最小;总体而言,干旱发生频率高的地方干旱强度也大。从年际变化看,西南地区总体上略有变湿的趋势,年干旱强度明显减弱,其中春旱、秋旱有减轻趋势,夏旱和冬旱有所增强;但近10a,年干旱强度增大明显,夏旱、秋旱、冬旱也明显上升,这与西南地区近几年干旱频繁发生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气象 水份 西南地区 时空分布特征 干旱强度
下载PDF
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对水稻养分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04
2
作者 孙永健 孙园园 +4 位作者 刘树金 杨志远 程洪彪 贾现文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21-2232,共12页
在高产施氮量180kghm?2条件下,以杂交稻冈优527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W1)、"湿润灌溉(前期)+浅水灌溉(孕穗期)+干湿交替灌溉(抽穗至成熟期)"(W2)和"旱种"(W3)3种灌水及不同的氮肥运筹处理,研究水分管理... 在高产施氮量180kghm?2条件下,以杂交稻冈优527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W1)、"湿润灌溉(前期)+浅水灌溉(孕穗期)+干湿交替灌溉(抽穗至成熟期)"(W2)和"旱种"(W3)3种灌水及不同的氮肥运筹处理,研究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对水稻养分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的累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水氮互作条件下各生育期氮、磷、钾间的吸收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抽穗期氮、磷、钾的累积与各养分在结实期转运总量间,以及结实期各养分转运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氮、钾在抽穗前期的累积对促进结实期各养分向籽粒的转运和提高产量影响显著,但氮肥后移比例过重(N4处理)及W3处理均会导致结实期叶片和茎鞘各养分转运总量的显著降低,氮、磷、钾降幅分别达2.73%~18.00%、8.03%~19.70%、6.52%~17.02%。据产量及其与养分吸收、转运间关系的表现,W1模式下氮肥后移量以占总施氮量的40%~60%为宜,W2模式与氮肥运筹方式为基肥:蘖肥:孕穗肥(倒四、二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3:3:4组合是本试验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模式,W3模式下,应减少氮肥的后移量,氮肥后移量占总施氮量的20%~40%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分管理 氮肥运筹 养分吸收 转运及分配
下载PDF
近50年来四川盆地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9
3
作者 陈超 庞艳梅 张玉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5-120,共6页
根据四川盆地23个气象站1961-2007年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四川盆地近50年的气温、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07年四川盆地的气温呈上升趋势,... 根据四川盆地23个气象站1961-2007年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四川盆地近50年的气温、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07年四川盆地的气温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的升幅高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2)四川盆地的显著升温开始于1995年左右,比全国的跃变相对滞后.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以冬半年贡献率最大.(3)四川盆地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1990年为降水变化的转折点,此后降水显著下降.7-10月降水量的减少是四川盆地年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气候变化 降水量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下三角形强化栽培杂交稻抗倒伏性与群体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52
4
作者 孙永健 陈宇 +4 位作者 孙园园 徐徽 许远明 刘树金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9-196,共8页
以杂交水稻组合Ⅱ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主要群体质量指标与茎秆抗倒伏性及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SRI下,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群体质... 以杂交水稻组合Ⅱ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主要群体质量指标与茎秆抗倒伏性及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SRI下,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群体质量以及茎秆基部各节间抗倒伏能力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施氮量为150 kg/hm2与栽插规格40 cm×40 cm配合可提高结实期叶面积指数(LAI)、群体透光率,协调茎秆基部各节间弯曲力矩与抗折弯矩,缓和高产栽培的穗粒矛盾,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而施氮量增加至225 kg/hm2,应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来缓解群体质量指标的恶化,降低倒伏指数,栽插规格50 cm×50 cm为宜。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下水稻群体质量指标与茎秆基部各节间抗倒伏能力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合产量表现,尤以齐穗期、齐穗后30 d中部的群体透光率以及齐穗后30 d的根系伤流量对水稻产量及抗倒伏性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三角形强化栽培 施氮量 栽插密度 抗倒伏性
下载PDF
种子引发对水分胁迫下水稻发芽及幼苗生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5
5
作者 孙园园 孙永健 +4 位作者 王明田 李旭毅 郭翔 胡蓉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931-1940,共10页
不同基因型稻种经水引发及聚乙二醇(PEG)渗透胁迫引发处理均能降低稻种丙二醛(MDA)含量,促进可溶性总糖(SS)降解,加快稻种内部糖代谢进程,提高相溶性溶质脯氨酸(Pro)及可溶性蛋白质(SP)含量,也有利于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不同基因型稻种经水引发及聚乙二醇(PEG)渗透胁迫引发处理均能降低稻种丙二醛(MDA)含量,促进可溶性总糖(SS)降解,加快稻种内部糖代谢进程,提高相溶性溶质脯氨酸(Pro)及可溶性蛋白质(SP)含量,也有利于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引发效果较明显。且适度PEG引发稻种的效果明显好于水引发,杂交籼稻在PEG浓度为20%的条件下引发效果最优,而常规粳型水稻在PEG浓度为10%~15%的引发条件下效果较好,但超出最高PEG引发浓度的阈值,会对稻种产生危害,影响其正常萌发。引发处理后的稻种对不同程度水分胁迫的响应表明,适当强度的引发处理利于激发稻种物质代谢、利于各水稻品种的萌发、幼苗形态指标及保护性酶等生理指标的显著提高,而严重的水分胁迫均不利于稻种萌发;表明引发处理虽能提高水分胁迫条件下种子活力,但稻种激发自身对外界萌发环境的协调能力有限,且不同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籼稻优于粳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引发 不同基因型水稻 水分胁迫 发芽 生理特性
下载PDF
基于信息扩散和模糊评价方法的四川盆地气候干旱综合评价 被引量:39
6
作者 张顺谦 侯美亭 王素艳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13-723,共11页
利用1961~2005年历史气象资料,以受旱天数、湿润度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温度距平、日照距平百分率等5个要素作为干旱评价指标,应用信息扩散方法建立了各单个评价指标的春、夏、伏旱旱情等级划分标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1961~... 利用1961~2005年历史气象资料,以受旱天数、湿润度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温度距平、日照距平百分率等5个要素作为干旱评价指标,应用信息扩散方法建立了各单个评价指标的春、夏、伏旱旱情等级划分标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1961~2006年四川盆地气候干旱进行评价,并给出了各市干旱出现的频率。结果表明:2006年四川盆地发生了严重的春旱、夏旱和特别严重的伏旱,盆区17个市均有伏旱发生,其中有13个市伏旱特别严重;伏旱期少雨天气平均为30年一遇,高温天气平均为60年一遇,约29%的台站的少雨和90%的台站的高温为50年以上一遇;春、夏旱主要出现在盆地西北部和盆地南部,约2.5年出现一次,伏旱则主要出现在盆地东部,约2年出现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干旱 模糊评价 信息扩散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被引量:37
7
作者 张菡 郭翔 +1 位作者 王锐婷 范雄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6期165-171,共7页
为了进一步完善四川省暴雨洪涝灾害评估工作,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以全省149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数据及高程、水系、农业经济等数据为基础,选取对暴雨洪涝灾害具有明显影响的降水强度、地形、河网、农业人口、耕地分布等... 为了进一步完善四川省暴雨洪涝灾害评估工作,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以全省149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数据及高程、水系、农业经济等数据为基础,选取对暴雨洪涝灾害具有明显影响的降水强度、地形、河网、农业人口、耕地分布等要素作为区划因子,利用GIS工具分别建立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及抗灾能力评估模型,计算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数,最终完成针对农业的四川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结果显示,农业经济最受关注的四川省盆地区内,盆东北、盆西南大部地区及盆中、盆南和盆西的部分区域灾害风险等级较高,容易发生致害性较强的暴雨洪涝灾害;而盆周高山区及深丘区是盆地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最低的区域,在这些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划 暴雨洪涝 风险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四川省盆地区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被引量:38
8
作者 王明田 张玉芳 +3 位作者 马均 刘娟 李金建 陈东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803-2811,共9页
利用四川省盆地区玉米产量资料、生育期资料和相关气象资料,建立了适用于四川省盆地区玉米干旱风险评估的气候干旱风险模型、作物干旱风险模型、产量灾损风险模型、抗灾性能模型和相应的指标体系,并构建了四川省盆地区玉米旱灾综合风险... 利用四川省盆地区玉米产量资料、生育期资料和相关气象资料,建立了适用于四川省盆地区玉米干旱风险评估的气候干旱风险模型、作物干旱风险模型、产量灾损风险模型、抗灾性能模型和相应的指标体系,并构建了四川省盆地区玉米旱灾综合风险评估模型,确定了综合风险区划指标.结果表明:四川省盆地区玉米各项风险评估指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和一定的连片性;玉米旱灾综合风险评价指标,可将四川省盆地区玉米种植区划分为高、中、低3个风险区,其中,风险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盆西北大部、盆中及盆南部分地区,风险中值区主要分布在盆北及盆南部分地区,风险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盆东北、盆西南及盆东南部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旱 风险评估指标 风险区划
原文传递
利用水分盈亏指数评估四川盆地玉米生育期干旱状况 被引量:37
9
作者 张玉芳 王锐婷 +3 位作者 陈东东 周芸 王明田 李金建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1年第4期615-620,共6页
干旱一直是制约四川盆地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为评估四川盆地玉米生育期干旱状况,并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综合考虑降水量、同期作物需水量,利用基于水分亏缺原理的玉米干旱监测模型,对比分... 干旱一直是制约四川盆地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为评估四川盆地玉米生育期干旱状况,并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综合考虑降水量、同期作物需水量,利用基于水分亏缺原理的玉米干旱监测模型,对比分析典型年份干旱指数与相应干旱资料,确定了四川盆地玉米干旱等级指标,利用ArcGIS分析了近50a四川盆地玉米不同生育期、不同强度干旱发生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不同生长阶段看,四川盆地玉米生育期干旱频率较高的时段主要为拔节-乳熟阶段,且发生面积最广。按空间分布特征把盆地划分为3大干旱区,其中大巴山以南、涪江及沱江流域在玉米全生育阶段出现干旱的频率最高,普遍都在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水分盈亏指数 干旱频率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氮肥和种植密度对带状种植小麦抗倒能力的影响及边际效应 被引量:35
10
作者 樊高琼 李金刚 +5 位作者 王秀芳 郑亭 郭翔 陈溢 吴中伟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07-1317,共11页
西南地区小麦以套作为主,因有效穗不足而使产量受到严重制约。本研究旨在提出该地区套作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提高小麦生育后期的抗倒伏能力,确保有效穗和最终产量。2009—2010和2010—2011连续两年度,选用主推品种川麦... 西南地区小麦以套作为主,因有效穗不足而使产量受到严重制约。本研究旨在提出该地区套作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提高小麦生育后期的抗倒伏能力,确保有效穗和最终产量。2009—2010和2010—2011连续两年度,选用主推品种川麦42,在纯氮120kghm-2和180kghm-22个施氮水平下,按60、120、180、240和300万株hm-2密度进行带状种植,对小麦群体发展、茎秆形态特征和倒伏机械特性进行了行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边行、次边行和中间行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茎蘖数和有效穗增多,但单株干物重及其在穗中的分配比例下降,茎秆质量降低。群体发展和个体质量在拔节后表现出显著的边行优势,成穗率、有效穗、单茎干物重、节间粗度、茎壁厚度、节间充实度和机械强度均以边行最优;同时密度对边行优势有显著影响,在180万株hm-2密度下,边行的有效穗基本达到饱和;密度继续增加时次边行和中间行的有效穗显著增加,并伴随株高和重心高度增加、单茎干物重降低、干物质分配在穗中的比例减小、节间充实度和茎秆机械强度急剧下降、倒伏时期提前、倒伏指数和倒伏程度增加。增加施氮量有提高中间行茎秆机械强度和降低倒伏指数、增强茎秆抗倒伏能力的趋势,但总体表现不显著。因此认为,120~180万株hm-2种植密度有利于套作小麦个体和群体质量的协调,是南方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抗倒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小麦 密度 氮肥 倒伏 边际效应
下载PDF
株行配置对带状条播小麦群体光环境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2
11
作者 郑亭 陈溢 +6 位作者 樊高琼 李金刚 李朝苏 荣晓椒 李国瑞 杨文钰 郭翔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71-1582,共12页
【目的】旨在筛选四川丘陵带状机播小麦高产抗倒的株行配置方式。【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品种,选用紧凑型川农27和半紧凑型绵麦367,副区为带宽2 m和种植密度150×104hm-2固定情况下的7种行数和行距配置方式,即每带种植5... 【目的】旨在筛选四川丘陵带状机播小麦高产抗倒的株行配置方式。【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品种,选用紧凑型川农27和半紧凑型绵麦367,副区为带宽2 m和种植密度150×104hm-2固定情况下的7种行数和行距配置方式,即每带种植5行和行距20 cm+20 cm+20 cm+20 cm(CK,传统"双三零"模式)、每带3行和行距30 cm+30 cm(F3-1)、每带3行和行距35 cm+35 cm(F3-2)、每带3行和行距40 cm+40 cm(F3-3)、每带4行和行距20 cm+20 cm+20 cm(F4-1)、每带4行和行距20 cm+30 cm+20 cm(F4-2)以及每带4行和行距20 cm+40 cm+20 cm(F4-3),研究减少种植行数和扩大行距对带状条播小麦群体透光率、抗倒伏性能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透光率与抗倒伏性能间的关系。【结果】两品种表现一致,带状小麦边行抗倒伏性能显著高于内行,内行抗倒伏性能与群体透光率呈显著正相关。种植行数由5行减少为3或4行,再增大行距后,群体透光率显著提高,边行与内行的抗倒伏性能均得到改善,内行优化效果尤为显著,表现为株高和重心高度降低,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增多,基部第二节间缩短变粗,茎壁加厚,机械强度、节间充实度、节间干密度、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提高,倒伏指数减小,边行优势减弱,群体更为均衡,田间不易发生倒伏,且成穗数及产量增加。CK的边行茎秆质量最优,抗倒伏能力最强,但内部透光率最低,内行茎秆质量严重劣化,以中间行最为显著,边行优势最强,田间倒伏率高,且产量低于F3-3和F4-3,仅与F3-2和F4-2相当。【结论】四川丘区带状机播小麦高产抗倒最佳株行配置方式为种植3行行距40 cm+40 cm或种植4行行距20 cm+40 cm+20 cm,其次为种植3行行距35 cm+35 cm或种植4行行距20 cm+30 cm+20 cm,以上均可替代传统"双三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行配置 带状条播 小麦 光环境 倒伏
下载PDF
机械化种植对杂交籼稻F优498产量构成与株型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3
12
作者 雷小龙 刘利 +4 位作者 刘波 黄光忠 郭翔 马荣朝 任万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9-730,共12页
为探明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高产群体的株型特征,以F优498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穴苗数与播期下机直播、机插、手插3种种植方式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方式株型特征差异显著,机直播和机插... 为探明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高产群体的株型特征,以F优498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穴苗数与播期下机直播、机插、手插3种种植方式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方式株型特征差异显著,机直播和机插上三叶叶长、叶宽和叶间距大,但叶基角和披垂度也较大;手插上三叶大小适宜,叶片厚而挺直;机直播和机插株高和着生高度显著大于手插,但手插比叶重、单株穗数和总叶片数显著高于机械化种植;机直播的茎蘖夹角、穗粒数和单穗重显著低于机插和手插。推迟播期和低苗处理均使叶片增大,比叶重、粒叶比、单株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随播期延迟显著降低。单穗重与上三叶长度、宽度、着生高度和株高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以机插最高,手插次之,机直播最低。(2)机直播产量显著低于机插和手插,且随播期延迟和穴苗数减少显著降低。产量及其构成与株型特征密切相关,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高产株型的显著特征为适宜的株高、上三叶长度、群体LAI和茎集散度;叶宽、比叶重、叶间距大和直立性好。足穗和大穗的统一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关键,塑造个体优良的株型与优化群体结构是增产的前提,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应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早播栽,穴苗数以3苗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机械化种植 株型 产量 穗部性状
下载PDF
基于水分盈亏指数的四川省玉米生育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13
作者 张玉芳 王明田 +2 位作者 刘娟 董孝斌 刘琰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6-242,共7页
四川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常年多旱灾,玉米是该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干旱一直是制约四川省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常年春、夏、伏旱频发重发,造成玉米年际间产量不稳定。评估四川省玉米生育期干旱... 四川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常年多旱灾,玉米是该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干旱一直是制约四川省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常年春、夏、伏旱频发重发,造成玉米年际间产量不稳定。评估四川省玉米生育期干旱状况,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可为相关部门制定农业生产计划、防灾减灾措施以及保险部门确定保费率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四川省144个玉米种植区气象台站1970—2010年逐日气象数据,以水分盈亏指数作为干旱指标,分析四川省6大玉米种植区域(盆南丘陵区、盆中浅丘区、盆西平丘区、盆周边缘山地区、盆东平行岭谷区和川西南山地区)玉米生育期内干旱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干旱发生风险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各区域干旱频率变化趋势不同,但大部区域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明显增加,其中拔节—乳熟期干旱站均次数变化趋势除盆东平行岭谷区随年代呈下降趋势,其余各区都呈上升趋势,乳熟—成熟期干旱站均次数变化趋势盆南丘陵区、盆西平丘区及盆周边缘山地区呈明显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看,盆南丘陵区轻旱发生次数最高,盆中浅丘区中旱发生次数最高,盆西平丘区及盆东平行岭谷区发生干旱次数相对较低;干旱发生风险度空间分布为:全生育期干旱风险重度区主要集中在盆中浅丘区、盆东平行岭谷区大部及盆南丘陵区部分区域,拔节—乳熟期重度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盆地北部及盆中浅丘区大部,乳熟—成熟期重度干旱区域分布在盆北、盆东南及盆中浅丘区部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玉米 生育期 水分盈亏指数 时空变化特征 干旱发生风险度
下载PDF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ArcGIS的西南地区玉米干旱风险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贾建英 贺楠 +3 位作者 韩兰英 张强 张玉芳 胡家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2-159,共8页
为更为科学合理地评价玉米干旱风险,该文选用西南四省市60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玉米农业生产相关资料,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从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能力4个因子出发,建立了西南地区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为更为科学合理地评价玉米干旱风险,该文选用西南四省市60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玉米农业生产相关资料,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从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能力4个因子出发,建立了西南地区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用Arc GIS对西南地区玉米进行干旱风险区划与分析。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玉米春旱主要发生在Ⅰ区大部、Ⅱ区、Ⅲ区,夏旱主要发生在Ⅰ区北部、Ⅲ区和Ⅳ区大部、Ⅴ区、Ⅵ区,全生育期干旱高危险区和次高危险区主要位于Ⅰ区和Ⅱ区部分、Ⅲ区;2)高暴露区和次高暴露区集中在Ⅱ区和Ⅲ区,高脆弱区和次高脆弱区主要位于Ⅱ区东部、Ⅳ区和Ⅴ区部分,次低抗灾能力区和低抗灾能力区主要位于Ⅱ区和Ⅳ区部分;3)西南地区玉米高风险区和次高风险区主要位于Ⅲ区,Ⅰ区、Ⅱ区、Ⅳ区和Ⅴ区局部;中度风险区,主要集中在Ⅴ区和Ⅵ区,其他分区都有不同范围分布;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主要位于Ⅰ区中部、Ⅱ区西南部、Ⅳ区南部和东部。该研究成果将为西南玉米生产风险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干旱 风险 西南地区 玉米 ARC GIS
下载PDF
1961-2017年南疆地区沙尘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王森 王雪姣 +3 位作者 陈东东 吉春容 江远安 刘纪疆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1-86,共6页
利用南疆地区49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7年沙尘资料,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 IDW插值法、多元回归分析和相对贡献率等方法,对南疆地区沙尘天气的月、季和年及年代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7a南疆地区沙尘天... 利用南疆地区49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7年沙尘资料,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 IDW插值法、多元回归分析和相对贡献率等方法,对南疆地区沙尘天气的月、季和年及年代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7a南疆地区沙尘天气呈极显著波动下降趋势,减速为-1.06d/a,其中浮尘日数减速最大(-8.6d/10a);沙尘变化特征表现为单峰式的先增后减;沙尘暴、扬沙和浮尘日数突变年为1989、1995和1994年;沙尘天气具有季节性、区域性差异,春夏秋冬分别为31.4、20.9、11.4和6.8d,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季(-4.1d/10a)最大,年内月份均表现显著减少趋势;浮尘、沙尘暴和扬沙均呈现南多北少的纬向特征,主要发生在和田和巴州地区的南部,且绝大部分站点沙尘天气呈现显著减少趋势;风速、气温日较差与沙尘天气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对沙尘天气的相对贡献率为51.2%和13.1%,水汽压、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贡献率为20.4%、9.5%、0.5%和0.2%,影响排序为风速>水汽压>气温日较差>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对沙尘天气发生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综上所述,风速、下垫面的干湿状况、气温和冷空气活动等因素是南疆沙尘天气发生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可为南疆地区绿洲合理扩张和沙土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贡献率
原文传递
四川道地中药材川芎气候生态适应性区划 被引量:27
16
作者 彭国照 彭骏 熊志强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7年第2期178-182,共5页
利用四川川芎道地产区的产量资料,通过统计分析,详细地研究了气候条件对川芎生产的影响,找出影响川芎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和关键时期,在此基础上,提出影响川芎气候生态适应性布局的气候指标因子,建立气候指标因子的空间分析模型y=f(φ、L... 利用四川川芎道地产区的产量资料,通过统计分析,详细地研究了气候条件对川芎生产的影响,找出影响川芎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和关键时期,在此基础上,提出影响川芎气候生态适应性布局的气候指标因子,建立气候指标因子的空间分析模型y=f(φ、L、h),应用1∶25万地理信息资料和G IS分析技术将四川盆区川芎生产划分四类区域,为四川川芎产业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气候生态规律 区划 GIS
下载PDF
农艺措施对成都平原两熟区机插超级稻长龄秧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6
17
作者 李旭毅 池忠志 +2 位作者 姜心禄 郑家国 郭翔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44-1550,共7页
以超级稻II优602为材料,研究了播种量、播期和育秧盘类型等农艺措施对成都平原稻麦(油)两熟区机插稻长龄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正常播期下超级稻长龄秧在播种后30~42d,发根力虽有降低,但群体数量减少缓慢,根冠比、茎基宽度、单... 以超级稻II优602为材料,研究了播种量、播期和育秧盘类型等农艺措施对成都平原稻麦(油)两熟区机插稻长龄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正常播期下超级稻长龄秧在播种后30~42d,发根力虽有降低,但群体数量减少缓慢,根冠比、茎基宽度、单位苗高干重等指标均有所增加;而播种后42~54d,群体数量急剧减少,根冠比和单位苗高干重下降,发根力进一步降低。(2)推迟播期有利于提高苗床秧苗数量,但根冠比、单位苗高干重以及发根力等指标并无明显的提高甚至有所降低。(3)播种量为431.03~554.19gm-2时有利于兼顾长龄秧群体数量和个体素质。(4)当秧龄超过一定时期(播种后40d左右)后穴盘育秧的效果更佳,无论进一步延长秧龄还是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均减缓秧苗素质和群体数量的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在成都平原旱育方式下机插稻长龄秧的培育播期选择在4月15日左右,播种量选择431.03~554.19gm-2,秧龄在42d左右,秧盘选择塑料硬穴盘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 长龄秧 农艺措施 秧苗生长
下载PDF
基于AVHRR和DEM的重庆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被引量:23
18
作者 但尚铭 安海锋 +3 位作者 但玻 许辉熙 杨玲 陈刚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80-685,共6页
为研究复杂地形上城市热岛(UHI)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给城市生态环境分析提供依据,使用重庆市2006年14个时相的NOAA/AVHRR(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改进的甚高分辨率辐射计)卫星遥感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得到研究区域的亮温场... 为研究复杂地形上城市热岛(UHI)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给城市生态环境分析提供依据,使用重庆市2006年14个时相的NOAA/AVHRR(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改进的甚高分辨率辐射计)卫星遥感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得到研究区域的亮温场,并参照热力学概念和模型,根据当地高程,以海拔300m为基准高度将亮温场计算成位温场。结果表明:(1)计算后山脉、河谷处的温度场普遍改变;山脉植被对下垫面的降温作用明显;白天UHI范围较大,长江和嘉陵江河谷对UHI的切隔作用显著;夜间嘉陵江两侧的UHI趋为一体,范围缩小;(2)7月25~26日存在多个UHI中心,下午和凌晨最大强度分别为6.4℃和2.2℃,平均值分别为6.05℃和2.05℃,昼夜平均为4.05℃;(3)夏、秋季白天和夜间平均最大强度分别为5.23℃和3.29℃;(4)重庆UHI强度白天大于夜间,与成都的同类研究结果相同;但夏、秋季的平均最大强度为4.26℃,小于成都的6.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AA/AVHRR 数字高程模型 城市热岛效应 复杂地形 重庆
下载PDF
西南地区极端降水变化趋势 被引量:24
19
作者 罗玉 范广洲 +2 位作者 周定文 华维 李金建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1-586,共6页
利用西南地区90个气象台站1970—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依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连续5 d最大降水量、总降水量、强降水比等6种极端降水指数,采用F检验、11 a滑动平均等统计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极端强降水变化趋势的时空变化特征。... 利用西南地区90个气象台站1970—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依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连续5 d最大降水量、总降水量、强降水比等6种极端降水指数,采用F检验、11 a滑动平均等统计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极端强降水变化趋势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时间上,西南地区近41年来冬、春、夏季连续5 d最大降水量缓慢波动上升,秋季连续5 d最大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强降水、降水强度及强降水比呈上升趋势,但总降水量和最长持续无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另外,各极端降水指数还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西南地区极端降水变化趋势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呈东西或西北东南向梯度变化特征。其中冬季连续5 d最大降水量、降水强度、强降水比及最长持续无降水日数,在西南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秋季连续5 d最大降水量与总降水量在西南大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而春、夏季连续5 d最大降水量和强降水的增减区域大致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极端降水指数 变化趋势 滑动平均法
下载PDF
不同氮肥用量及其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区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吴中伟 樊高琼 +4 位作者 王秀芳 郑亭 陈溢 李金刚 郭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38-1348,共11页
【目的】带状种植是四川小麦的典型种植方式,主要分布在丘陵旱地,与玉米构成"小麦/玉米"复合种植系统。本文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吸收累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 【目的】带状种植是四川小麦的典型种植方式,主要分布在丘陵旱地,与玉米构成"小麦/玉米"复合种植系统。本文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吸收累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以及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残留问题,筛选适合于该地区带状种植小麦的适宜氮肥用量和分配比例,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试验在四川省仁寿县进行,试验材料为四川主推品种川麦42,带状种植(即2 m为一带,种5行小麦,行距20 cm,小麦幅宽80 cm,预留行1.2 m),2BSF-4-5A型谷物播种机播种,密度150×104plant/hm2。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施氮量为主区,设N 90(N1)、135(N2)、180(N3)、225(N4)kg/hm24个水平;生育期分配比例为裂区,设基肥一次性施入(R1)、底肥∶苗肥=7∶3(R2)、底肥∶拔节肥=7∶3(R3)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R4)4个水平,并以不施肥(CK)为对照。【结果】1)施用氮肥后收获期地上部植株总吸氮量显著提高,开花期植株各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成熟期叶和茎鞘中氮素残留量以及转运氮的贡献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施氮量为N 135 kg/hm2时达最大。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有利于提高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贡献率,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的施氮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转移,同时也增加了成熟期氮素在营养器官中的残留,降低了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2)氮利用效率和植株氮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中残留的全氮、NO-3-N及NH+4-N含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较高(N 180225 kg/hm2)的条件下,底肥一次施极大地增加了土壤中氮的残留,且随施氮量增加,拔节期一次性追肥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种植小麦 施氮量 施氮方式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氮残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