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氯硝柳胺泥敷灭螺土壤残留药物对钉螺和鱼类的毒性 被引量:28
1
作者 吴子松 张晓胜 +9 位作者 徐亮 张惠 邓启华 赵剑波 毛勇 杨羽 钟波 王天贵 许发森 邱东川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39-442,共4页
目的观察氯硝柳胺泥敷灭螺后土壤残留药物的持续灭螺效果和对鱼类的毒性。方法选择3个试验点开展氯硝柳胺泥敷灭螺,设0、4、6、8、10g/m2剂量,灭螺后7、15、30、90、180d将试验药泥取回实验室,配制成各种浓度的溶液,放入活螺和活鱼;现... 目的观察氯硝柳胺泥敷灭螺后土壤残留药物的持续灭螺效果和对鱼类的毒性。方法选择3个试验点开展氯硝柳胺泥敷灭螺,设0、4、6、8、10g/m2剂量,灭螺后7、15、30、90、180d将试验药泥取回实验室,配制成各种浓度的溶液,放入活螺和活鱼;现场将水引入试验沟渠,各组筑坝隔离,投放活螺和活鱼。观察室内和现场试验钉螺和鱼的死亡情况。结果残留药物灭螺试验,泥敷15d时室内和现场试验平均钉螺死亡率分别为29.64%和60.00%,30d时室内试验平均钉螺死亡率16.07%,钉螺死亡率随时间增加而降低(χ2=207.578,P<0.05)。残留药物鱼毒试验,泥敷15d时室内和现场试验鱼死亡率分别为5.83%和14.17%,表明钉螺死亡率高于鱼类。结论氯硝柳胺泥敷灭螺1月内环境残留药物仍具有一定的灭螺作用;泥敷灭螺15d后环境残留药物对鱼类的毒性已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硝柳胺 泥敷灭螺 钉螺 鱼类 毒性试验
下载PDF
综合防治模式控制土源性线虫病效果评价 被引量:12
2
作者 田洪春 唐猛 +8 位作者 谢红 李汉刚 周小轲 刘常华 郑德福 唐中玖 李明惠 吴成煜 任义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8-523,共6页
目的评价综合防治模式控制土源性线虫病的效果。方法在四川省选择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的丹棱县(示范县)和合江县(对照县)为观察县,2006-2009年在示范县全面实施以健康教育、药物驱虫、改水改厕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治措施;对照县未组... 目的评价综合防治模式控制土源性线虫病的效果。方法在四川省选择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的丹棱县(示范县)和合江县(对照县)为观察县,2006-2009年在示范县全面实施以健康教育、药物驱虫、改水改厕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治措施;对照县未组织实施综合防治。通过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等指标评价综合防治效果。结果 2009年示范县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2006年显著降低,随年份上升感染率呈下降趋势,其中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91.14%、81.65%和65.77%;对照县人群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均不具有下降趋势性。2006年示范县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均高于对照县,2009年均低于对照县。结论示范县通过3年的综合防治,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显著降低;综合防治模式可有效控制土源性线虫病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源性线虫病 综合防治 效果评价
原文传递
四川省湿地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监测 被引量:8
3
作者 毛勇 徐佳 +9 位作者 徐亮 陈陵 万佳嘉 李荣智 唐猛 钟朝坤 杨芳 徐惠蓉 叶玉玲 吴子松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7-310,322,共5页
目的调查四川省湿地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为湿地血吸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四川省人工和自然湿地,收集相关资料,开展常规钉螺调查、人群血吸虫病病情调查、钉螺漂浮扩散试验、问卷调查、疫水测定和回顾性调查等。结果 2015年四川... 目的调查四川省湿地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为湿地血吸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四川省人工和自然湿地,收集相关资料,开展常规钉螺调查、人群血吸虫病病情调查、钉螺漂浮扩散试验、问卷调查、疫水测定和回顾性调查等。结果 2015年四川省梅湾水库湿地上、下游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003只/0.1 m^2和2.033只/0.1 m^2,广汉金雁湖活螺密度为0.08只/0.1 m^2,广汉马牧河活螺密度为0.21只/0.1 m^2,西昌邛海湿地公园建设前活螺密度为0.02只/0.1 m^2。人工模拟钉螺漂浮扩散试验显示,钉螺最远漂移距离为2 000 m;8.80%(41/466)的湿地人群有接触疫水行为。投放哨鼠690只,解剖677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哨鼠。回顾性调查发现,丹棱梅湾水库建设造成血吸虫病疫情扩散;广汉金雁湖建成5年后出现钉螺,入湖沟渠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四川省部分湿地有钉螺分布,对于自然形成湿地应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灭螺为主,防止钉螺输入;对于人工修建湿地,存在随水系漂浮输入钉螺的可能性,建议工程建设时彻底灭螺。两类湿地都要开展长期系统的血吸虫病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钉螺 湿地 四川省
原文传递
丹棱县丘陵水库湿地螺情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唐猛 朱会彬 +5 位作者 胡幼萍 范建儒 徐亮 骆锋 黄义 吴子松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6-409,共4页
目的对丹棱县水库湿地螺情进行监测,为该类地区钉螺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该县中、小型水库各1座,对水库周围各类环境螺情进行调查,计算并比较两水库上下游以及各主要环境的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等指标。同时,收集两水库下游邻村灌... 目的对丹棱县水库湿地螺情进行监测,为该类地区钉螺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该县中、小型水库各1座,对水库周围各类环境螺情进行调查,计算并比较两水库上下游以及各主要环境的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等指标。同时,收集两水库下游邻村灌区逐年螺情资料,分析螺情变化趋势。结果梅湾水库地处深丘,有螺框出现率为4.29%,活螺最高密度为28.00只/0.1 m2、平均密度为0.38只/0.1 m2;上、下游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0.17%和2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267.40,P<0.05),以溢洪道最高(51.69%);下游活螺最高密度及平均密度分别是上游的7.00倍和656.10倍。竹林坎水库地处浅丘,有螺框出现率为17.29%,活螺密度最高为38.00只/0.1 m2、平均密度0.61只/0.1 m2;上、下游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12.95%和5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68,P<0.05),以溢洪道最高(65.74%);下游活螺密度最高和平均密度分别为上游的5.43倍和10.00倍。水库建成后,两座水库下游邻村灌区历史有螺面积占整个修建前后的57.26%(398 030 m2/695 160 m2);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下游邻村有螺面积呈曲线下降趋势,期间曾多次回升。结论丘陵水库湿地适宜钉螺孳生,且浅丘比深丘螺情更重。该类地区钉螺易扩散,有螺情反复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螺 丘陵 水库 湿地 监测 丹棱县
原文传递
生态文明家园建设防治血吸虫病效果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唐猛 贾铁武 +7 位作者 吴子松 毛平 陈琳 李汉刚 钟波 邱东川 姚琴 胡幼萍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观察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对血吸虫病防治的效果。方法收集2004-2010年四川省丹棱县双桥镇梅湾村血吸虫病防治和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资料,分析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结果 2010年梅湾村共建沼气池454口,农户均使用井水,农户沼气池、卫生厕所、... 目的观察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对血吸虫病防治的效果。方法收集2004-2010年四川省丹棱县双桥镇梅湾村血吸虫病防治和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资料,分析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结果 2010年梅湾村共建沼气池454口,农户均使用井水,农户沼气池、卫生厕所、污水处理池普及率均达100%;2010年耕牛存栏降为4头,较2004年下降91.30%,且全部圈养;2005年和2008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26%和0.30%,其余年份均为0;7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6岁以上人群血防知识知晓率达100%,农民耕作时多能采用一定防护措施。结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防治血吸虫病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效果评价
原文传递
丹棱县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模式控制土源性线虫病效果
6
作者 姚琴 唐猛 +11 位作者 田洪春 毛平 刘常华 李汉刚 郑德福 范建儒 谢红 钟波 朱会彬 邱东川 黄义 骆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5期618-618,620,共2页
2007-2009年,丹棱县采用以健康教育、药物驱虫和改水改厕为主的综合防治模式开展土源性线虫病防治,至2009年,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已由2006年基线调查时的57.12%降至10.06%。
关键词 土源性线虫病 综合防治 丹棱县
原文传递
丹棱县晚期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姚琴 唐猛 +5 位作者 李汉刚 胡幼萍 毛平 梁学祥 朱会彬 李跃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CAS 2012年第3期150-152,共3页
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发病趋势,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后的血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收集丹棱县历史晚期血吸虫病病例记录。在全县开展晚血现况调查,重新登记晚血患者名册,对不符晚血条件的在册登记予以除名,对符合晚血条... 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发病趋势,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后的血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收集丹棱县历史晚期血吸虫病病例记录。在全县开展晚血现况调查,重新登记晚血患者名册,对不符晚血条件的在册登记予以除名,对符合晚血条件则登记入册,对现有晚血患者提出处理意见。统计并分析其分布及发病率。结果丹棱县晚血档案齐全、真实,未发现不符合晚血登记的情况。丹棱县历史晚血患者共119人,其中,仁美乡(镇)45例、杨场乡(镇)35例、双桥乡(镇)20例;农民115例,干部4例;文盲7例、小学67例、初中44例、高中1例;30~59岁共有82例(68.9%);男性75例、女性44例。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生晚血16例,80年代以后发生晚血103例,80年代以后发生数明显多于80年代以前(χ2=40.17,P<0.01)。现存晚血37人。结论丹棱县晚期血吸虫病在20世纪80年代后明显增加,应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晚期 分布 发病率
原文传递
2011年丹棱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
8
作者 姚琴 杨作全 +4 位作者 唐猛 李汉刚 谢超 周敏 郑宪松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CAS 2013年第1期41-42,共2页
目的了解2011年丹棱县传染病发病情况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传染病防治措施和预防接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丹棱县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结果丹棱县2011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4... 目的了解2011年丹棱县传染病发病情况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传染病防治措施和预防接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丹棱县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结果丹棱县2011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4种346例,报告发病率为212.00/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传染病依次为肺结核(93例)、病毒性肝炎(83例)、手足口病(73例)、其他感染性腹泻(28例)、痢疾(22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6.88%、23.99%、21.10%、8.09%、6.36%。各类传染病中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共报告153例,占发病总数的44.22%;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103例,占发病总数的29.77%;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共报告85例,占发病总数的24.57%。结论 2011年丹棱县法定报告传染病主要为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应进行重点防治,加强健康教育,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发病率 疫情分析
原文传递
中医参芪归甲汤治疗血吸虫病的效果观察
9
作者 李汉刚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CAS 2014年第2期63-66,共4页
目的观察参芪归甲汤治疗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2012年血吸虫病现场防治中发现的血吸虫病患者,按同时使用吡喹酮杀虫和中医治疗的患者列为实验组,只进行吡喹酮杀虫的患者列为对照组。于治疗后1、3月跟踪随访。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 目的观察参芪归甲汤治疗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2012年血吸虫病现场防治中发现的血吸虫病患者,按同时使用吡喹酮杀虫和中医治疗的患者列为实验组,只进行吡喹酮杀虫的患者列为对照组。于治疗后1、3月跟踪随访。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病情改变,并比较实验组治疗前后的病情改变。结果实验组24例,其中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者8例。治疗3月后,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总胆红素均值分别比治疗前增加6.7 g/L、9.5 g/L、-2.8 g/L和-4.4μmol/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者1例。对照组6例中,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者2例。治疗3月后,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总胆红素均值分别比治疗前增加1.8 g/L、-5.1 g/L、3.3 g/L和1.0μmol/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者未见改变。参芪归甲汤治疗24例血吸虫病,疗后1月,症状明显改善和改善15例,总有效率为62.50%;肝功能改善16例,改善率66.67%;疗后3月,显效和有效21例,总有效率为87.50%;肝功能改善20例,改善率83.33%;各期症状体征变化例数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4,P<0.05),各期肝功能变化例数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64,P<0.05)。结论单纯性吡喹酮杀虫对血吸虫病患者疗效较差,用吡喹酮杀虫结合参芪归甲汤基础方治疗血吸虫病患者,能有效地保护并改善肝脏功能,减轻血吸虫病症状,阻止血吸虫病程的发展,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治疗 中医 参芪归甲汤
原文传递
1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扩大适用人群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付清培 何惠 +14 位作者 李丽 陈海平 曾义学 刘青恋 方刚 董春明 郭绍红 李汉刚 王怀远 何崇松 周仕昭 李力 古思宁 张正芳 代敏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03-906,共4页
目的评价1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扩大适用人群至5~18岁的可行性。方法筛选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表面抗体(抗-HBs)均阴性者,进行两个阶段的临床试验,对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观察分析。对925名受试者进行了安全性观察;在免疫... 目的评价1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扩大适用人群至5~18岁的可行性。方法筛选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表面抗体(抗-HBs)均阴性者,进行两个阶段的临床试验,对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观察分析。对925名受试者进行了安全性观察;在免疫原性观察中共检测568名受试者,包括观察组(5~18岁)493名、对照组(〉18岁)75名,观察组又分为3个亚组:儿童组(5~6岁)141名、少年组(12~13岁)177名、青年组(16~18岁)175名。使用1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按0、1、6个月程序接种3针,分时段连续观察4周并记录其接种反应以评价疫苗安全性,全程接种后4~6周时用固相放射免疫(RIA)法共检测568份有效血清,比较两组抗一HBs阳转率、几何平均滴度(GMT)和达到保护水平率以评价疫苗免疫原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接种疫苗后0.5、6、24、48、72h及1周、2周、3周、4周均未观察到局部或全身的异常反应。免疫后儿童组、少年组、青年组和对照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100.00%(141/141)、97.18%(172/177)、98.29%(172/175)和89.33%(67/75),GMT分别为440.28、875.38、467.80、131.06U/L,达到保护水平率分别为100.00%(141/141)、97.18%(172/177/)、97.14%(170/175)和86.67%(65/75)。观察组的3个亚组抗-HBs阳转率、GMT、达到保护水平率均高于对照组(χ^2阳转率=12.77、5.12、7.99;tGMT=3.89、4.13、5.91;χ^2保护率=16.81、8.60、8.44;P值均〈0.05)。结论试验疫苗在5~18岁人群接种安全有效,抗-HBs阳转率和保护率高于18岁以上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疫苗 乙型 剂型 抗原 肝炎抗体 乙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