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按摩退热作用的中枢机制及其穴位物质基础的研究
被引量:
6
1
作者
董新民
朱漓
+1 位作者
张晓琼
董泉声
《四川中医》
2012年第4期24-28,共5页
目的:阐明前期工作中所见按摩退热、散热效应的中枢机制及其与穴位感受系统的关系。方法:以肌松、清醒、行人工呼吸和内毒素化兔为对象,以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放电为指标,取轻、重按摩手法(直推与指压)分别刺激涌泉穴,对比观察...
目的:阐明前期工作中所见按摩退热、散热效应的中枢机制及其与穴位感受系统的关系。方法:以肌松、清醒、行人工呼吸和内毒素化兔为对象,以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放电为指标,取轻、重按摩手法(直推与指压)分别刺激涌泉穴,对比观察内毒素化热敏神经元放电变化,反映按摩退热的中枢机制及其与穴位感受系统的关系。结果:内毒素抑制下丘脑热敏神经元活动(同时促进冷敏神经元放电),指压具有拮抗热原抑制热敏神经元活动的作用(P<0.01),因而可有促进散热和退热的功效,直推的此种效应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摩退热的中枢机制主要是按摩传入信号拮抗致热原对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活动的影响,从而促使正常机能的恢复;该类传入信号是由较重手法作用于穴位高阈细纤维感受系统(即按摩是项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而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摩退热
中枢机制
POAH热敏神经元
穴位感受(传入)系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与阐明灸法退热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
4
2
作者
董泉声
董新民
+4 位作者
先茂全
郑贤龙
张素华
张晓琼
朱漓
《四川中医》
2013年第7期151-160,共10页
目的:①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②"系统"阐明灸法的退热机理;③为"热证可灸"论充实科学的理论依据;④探索灸法作用机理及其应用之研究的可行途径。方法:以内毒素致热兔为对象,以温热灸法产生明显退热效应为前...
目的:①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②"系统"阐明灸法的退热机理;③为"热证可灸"论充实科学的理论依据;④探索灸法作用机理及其应用之研究的可行途径。方法:以内毒素致热兔为对象,以温热灸法产生明显退热效应为前提。首先检测12类皮肤感受器125个单位对灸热的反应性,仅见温觉感受器(WR)和多觉型感受器(PR,含δPR和CPR两种亚型而以后者为主)规律地产生兴奋反应。进而分析灸法退热与这两类感受器的关系。对所设灸法退热、散热及其中枢机制等3项研究(文中尚含与此紧密关联的另外3项工作),分别以直肠温度、耳廓温度和热敏神经元(HSN)放电变化为指标。根据感受器温度阈值等参数,设定由灸热引起皮温40℃和皮温47℃(或48℃)作为区分WR与PR反应的施灸强度。灸法采用自行研制的,由计算机自动调控可使穴位保持恒温并证实可与悬起灸互换的聚光灸,施灸于督脉某些穴位。3项研究均各设3个实验组:①每兔静注25EU内毒素作为对照组;②25EU内毒素+皮温40℃灸法组;③25EU内毒素+皮温47℃(或48℃)灸法组。将各组所得数据作组内、组间比较获取结果。结果:①3项工作中内毒素所生影响分列于下:①HSN放电频率显著下降,反映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机能受到明显的不良影响(同时体温调定点位移);②耳廓温度明显下降,体热发散显著减少;③直肠温度明显上升,出现发热反应。②皮温47℃(或48℃)灸法对上列内毒素影响均产生有效的拮抗作用(P<0.01)。③皮温40℃灸法则不能产生上述灸法所生效应(P>0.05)。结论:灸法对发热机体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是项灸效是通过穴位PR产生的。也就是说灸法退热(以及以灸热为主而见效的各项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是PR。PR传入信号能有效拮抗热原对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的不良影响,使其恢复正常机能和校正移位了的调定点,从而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退热机理
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
多觉型感受器
热证可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按摩退热作用的中枢机制及其穴位物质基础的研究
被引量:
6
1
作者
董新民
朱漓
张晓琼
董泉声
机构
四川省
中医药
科学院
针灸
经络
研究所
生理
研究室
出处
《四川中医》
2012年第4期24-28,共5页
基金
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资助项目(B9524)
文摘
目的:阐明前期工作中所见按摩退热、散热效应的中枢机制及其与穴位感受系统的关系。方法:以肌松、清醒、行人工呼吸和内毒素化兔为对象,以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放电为指标,取轻、重按摩手法(直推与指压)分别刺激涌泉穴,对比观察内毒素化热敏神经元放电变化,反映按摩退热的中枢机制及其与穴位感受系统的关系。结果:内毒素抑制下丘脑热敏神经元活动(同时促进冷敏神经元放电),指压具有拮抗热原抑制热敏神经元活动的作用(P<0.01),因而可有促进散热和退热的功效,直推的此种效应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摩退热的中枢机制主要是按摩传入信号拮抗致热原对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活动的影响,从而促使正常机能的恢复;该类传入信号是由较重手法作用于穴位高阈细纤维感受系统(即按摩是项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而产生。
关键词
按摩退热
中枢机制
POAH热敏神经元
穴位感受(传入)系统
Keywords
Antipyretic action of massage manipulation Central mechanism POAH HSN Afferent system of acupoints
分类号
R244.1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与阐明灸法退热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
4
2
作者
董泉声
董新民
先茂全
郑贤龙
张素华
张晓琼
朱漓
机构
四川省
中医药
科学院
针灸
经络
研究所
生理
研究室
出处
《四川中医》
2013年第7期151-160,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9270839)
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5JY029-04)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编号:B9024)
文摘
目的:①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②"系统"阐明灸法的退热机理;③为"热证可灸"论充实科学的理论依据;④探索灸法作用机理及其应用之研究的可行途径。方法:以内毒素致热兔为对象,以温热灸法产生明显退热效应为前提。首先检测12类皮肤感受器125个单位对灸热的反应性,仅见温觉感受器(WR)和多觉型感受器(PR,含δPR和CPR两种亚型而以后者为主)规律地产生兴奋反应。进而分析灸法退热与这两类感受器的关系。对所设灸法退热、散热及其中枢机制等3项研究(文中尚含与此紧密关联的另外3项工作),分别以直肠温度、耳廓温度和热敏神经元(HSN)放电变化为指标。根据感受器温度阈值等参数,设定由灸热引起皮温40℃和皮温47℃(或48℃)作为区分WR与PR反应的施灸强度。灸法采用自行研制的,由计算机自动调控可使穴位保持恒温并证实可与悬起灸互换的聚光灸,施灸于督脉某些穴位。3项研究均各设3个实验组:①每兔静注25EU内毒素作为对照组;②25EU内毒素+皮温40℃灸法组;③25EU内毒素+皮温47℃(或48℃)灸法组。将各组所得数据作组内、组间比较获取结果。结果:①3项工作中内毒素所生影响分列于下:①HSN放电频率显著下降,反映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机能受到明显的不良影响(同时体温调定点位移);②耳廓温度明显下降,体热发散显著减少;③直肠温度明显上升,出现发热反应。②皮温47℃(或48℃)灸法对上列内毒素影响均产生有效的拮抗作用(P<0.01)。③皮温40℃灸法则不能产生上述灸法所生效应(P>0.05)。结论:灸法对发热机体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是项灸效是通过穴位PR产生的。也就是说灸法退热(以及以灸热为主而见效的各项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是PR。PR传入信号能有效拮抗热原对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的不良影响,使其恢复正常机能和校正移位了的调定点,从而导�
关键词
灸法
退热机理
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
多觉型感受器
热证可灸
Keywords
Moxibustion
Acupoint
Polymodal receptor
Antipyretic mechanism
Heat-syndrome
分类号
R245-0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按摩退热作用的中枢机制及其穴位物质基础的研究
董新民
朱漓
张晓琼
董泉声
《四川中医》
2012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与阐明灸法退热机理的研究
董泉声
董新民
先茂全
郑贤龙
张素华
张晓琼
朱漓
《四川中医》
2013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