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内入路下颌角弧形截骨联合下颌角外板矢状劈除矫治下颌角肥大 被引量:15
1
作者 吴国平 何小川 +3 位作者 蒋晓丽 李越钢 夏德林 郭力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9年第4期244-246,共3页
目的矫治下颌角肥大有多种式术,但单一式术往往很难达到满意的矫治效果,探讨下颌角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术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21例下颌角肥大患者,于完成术前检查与分析后,在全身麻醉下应用口内入路行双侧下颌角... 目的矫治下颌角肥大有多种式术,但单一式术往往很难达到满意的矫治效果,探讨下颌角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术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21例下颌角肥大患者,于完成术前检查与分析后,在全身麻醉下应用口内入路行双侧下颌角外板矢状劈除后同时行下颌角弧线截骨术,术后观察两侧下颌角间距变化。结果21例伤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经7个月至1年的随访,双下颌角间距明显缩小,下面部宽大畸形显著改善,下颌角部曲线圆滑,形态自然,效果满意。结论联合术式不仅有效地纠正了面下部过宽,使整个面部轮廓变得圆滑、柔美,方形面型得到满意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肥大 下颌角弧形截骨术 下颌骨外板矢状劈除截骨术
原文传递
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区新生骨骨密度与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吴国平 黎德平 +3 位作者 胡纯兵 何小川 兰永树 郭力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 探索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下颌骨DO过程中牵引间隙新生骨密度与强度的影响,从而为促进下颌骨DO新骨生成,缩短牵引周期,减少并发症提供新思路.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 目的 探索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下颌骨DO过程中牵引间隙新生骨密度与强度的影响,从而为促进下颌骨DO新骨生成,缩短牵引周期,减少并发症提供新思路.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5组.A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O.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hBMP2;B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BMP2;C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D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空质粒pIRES;E组:在牵引区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5组实验动物均施加电穿孔刺激.各组分别于固定期第1、2、4、8周行X线及QCT检查.选整个牵张间隙新生骨痂部分为兴趣区,测定骨密度.然后处死动物.取材测量牵引区新生骨的三点抗压强度.结果 A、B、C组新生骨痂密度各时相点新生骨痂密度明显高于D、E组(P〈0.01).固定2周,A组明显高于各组,但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固定4周,A、B组明显高于C、D、E组(P〈0.01).固定8周A组明显高于B、c、D、E组(P〈0.01).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于D、E组(P〈0.01).固定4周,A组新生骨的三点抗压强度明显高于B、C、D、E组(P〈0.01).固定8周,A组仍明显高于各组(P〈0.01),且B组也明显高于c、D、E组(P〈0.05).结论 电脉冲介导的pIRES-hVEGF165-hBMP2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使牵引区获得较满意的骨再生和骨化成熟进程,其新骨骨化、改建过程均超过对照组.提示联合应用BMP与VEGF,可能会实现成骨与血供的联合重建,并且使单一生长因子的效应放大,使骨愈合的速度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穿孔 基因疗法 骨生成 牵张
原文传递
促进下颌骨牵引成骨新骨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吴国平 何小川 郭力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4-357,共4页
牵引成骨技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因其能在原位快速成骨而被称为是一种内源性组织工程技术。然而,DO的某些并发症(如骨再生不良、延迟愈合、不愈合),特别是其较长的疗程及牵引装置长时间留置于面部或口腔内所引发的各... 牵引成骨技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因其能在原位快速成骨而被称为是一种内源性组织工程技术。然而,DO的某些并发症(如骨再生不良、延迟愈合、不愈合),特别是其较长的疗程及牵引装置长时间留置于面部或口腔内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如固定螺钉松脱、伤口感染、骨折等)成为临床应用和推广该项新技术的瓶颈和主要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牵引成骨 新骨形成 牵引成骨技术 组织工程技术 骨再生不良 延迟愈合 螺钉松脱 牵引装置
原文传递
骨形成蛋白-4基因在颅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4
作者 吴国平 何小川 +2 位作者 滕利 李越钢 郭力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8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 探讨颅骨缺损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内骨形态发生骨形成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4,BMP4)基因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在颅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选用大耳白兔35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制作颅... 目的 探讨颅骨缺损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内骨形态发生骨形成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4,BMP4)基因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在颅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选用大耳白兔35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制作颅顶骨缺损模型,分别在术后3、7、14、21、28、35、49d处死,取缺损处组织切片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原位杂交检测在颅骨缺损愈合不同阶段BMP4基因的表达、变化和分布情况。结果 术后7周颅骨缺损处骨组织结构趋于完善,骨髓腔基本形成。BMP-4 mRNA在颅骨缺损后3d至1周,骨断端间充质细胞、骨祖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胞浆以及骨外膜、骨痂基质呈阳性反应,表现为细胞浆及骨基质中见棕黄色颗粒,3周时成骨细胞表达明显增强,4周时减弱,其余时间点未见表达。结论 颅骨缺损愈合的不同时期,BMP-4 mRNA有不同的表达和分布特点,调节骨祖细胞的增殖和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的分化,最终完成骨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 骨形成蛋白 骨形成蛋白4基因 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