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回到皮尔斯 |
赵毅衡
|
《符号与传媒》
|
2014 |
42
|
|
2
|
从符号学定义艺术:重返功能主义 |
赵毅衡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8
|
|
3
|
符号媒介论 |
唐小林
|
《符号与传媒》
|
2015 |
30
|
|
4
|
文本内真实性:一个符号表意原则 |
赵毅衡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0
|
|
5
|
形式直观:符号现象学的出发点 |
赵毅衡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6
|
|
6
|
“表征”还是“再现”?一个不能再“姑且”下去的重要概念区分 |
赵毅衡
|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4
|
|
7
|
符号域:作为文化符号学的研究对象 |
皮特·特洛普
赵星植(译)
|
《符号与传媒》
|
2013 |
22
|
|
8
|
艺术符号学:必要性与可能性 |
陆正兰
赵毅衡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0
|
|
9
|
第三次突变:符号学必须拥抱新传媒时代 |
赵毅衡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6 |
20
|
|
10
|
人工智能艺术的符号学研究 |
赵毅衡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9
|
|
11
|
艺术文本中“空符号”与“符号空无”辨析——电影人物影像符号“不在之在”的表意机制 |
胡易容
任洪增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8
|
|
12
|
意义理论,符号现象学,哲学符号学 |
赵毅衡
|
《符号与传媒》
CSSCI
|
2017 |
17
|
|
13
|
论艺术的“自身再现” |
赵毅衡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7
|
|
14
|
艺术意义中的三维配置:符形、符义、符用 |
赵毅衡
罗贝贝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2 |
17
|
|
15
|
意识形态:文化的元语言 |
赵毅衡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6
|
|
16
|
在场与不在场:符号表意过程的基本动力 |
赵毅衡
|
《黑龙江社会科学》
|
2012 |
14
|
|
17
|
皮尔斯的三元模式在传播学中的意义 |
赵星植
|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
2015 |
14
|
|
18
|
元叙述:普遍元意识的几个关键问题 |
赵毅衡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4
|
|
19
|
社交媒体时代学术信息转发与微传播力提升--以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为例 |
林春香
李雨霞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2 |
14
|
|
20
|
符号叙述学视角下的新闻游戏及其伦理反思 |
李俊欣
|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