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符号景观世界的“四度自然”——回应居伊·德波 |
胡易容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9
|
|
2
|
符号意义的“不在场原则” |
赵毅衡
|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5 |
7
|
|
3
|
电影伴随文本运行探析——以电影《港礮》为例 |
赵禹平
|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5 |
7
|
|
4
|
“标签新闻”的符号学分析 |
刘丽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5
|
文化中的错位、畸变与转码 |
赵毅衡
|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6
|
|
6
|
范与失范:新闻真实的异项追求 |
饶广祥
李巾豪
|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7
|
论叙述中的“跳角” |
赵毅衡
|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4 |
5
|
|
8
|
符号生态学:符号域中的不同自然 |
卡莱维.库尔
彭佳
|
《鄱阳湖学刊》
|
2014 |
4
|
|
9
|
2023年中国符号学发展研究 |
陈思梦
李佳逊
罗艾东
杨湄
|
《符号与传媒》
|
2024 |
0 |
|
10
|
符号学论域的敞开:评《应用符号学》 |
刘楠
|
《符号与传媒》
|
2019 |
4
|
|
11
|
中国近年成长电影中的符号身份问题 |
陈文斌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12
|
从符号学看当代观念艺术——以徐冰的当代书法创作为例 |
于广华
|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5 |
4
|
|
13
|
从格雷马斯的叙事学理论解析电影《亲爱的》 |
刘晓倩
|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4 |
3
|
|
14
|
主体,自我,身份——关于符号自我的考察 |
陈文斌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5
|
艾丽斯·门罗女性主义写作的“互文性”研究——艾丽斯·门罗《办公室》与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人的房间》的主题比较 |
宋颖
|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3 |
3
|
|
16
|
回到商品表征:对品牌理论的一个符号学追溯 |
刘楠
|
《符号与传媒》
|
2020 |
3
|
|
17
|
论文本的普遍性 |
赵毅衡
|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3 |
3
|
|
18
|
双区隔理论解读“非虚构小说”的文本特征——以阿来《瞻对》为例 |
陈文斌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9
|
试论网络表情符号的意义转向 |
张琴
|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6 |
2
|
|
20
|
符号语境运行机制在电影当中的运用 |
赵禹平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7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