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3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 被引量:295
1
作者 赵世林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16,共7页
文化是人的社会成果 ,其表现具有民族性 ,而文化传承正是文化民族性的内在机制。从一个民族人们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来说 ,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 ,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 ,是社会中权利和义务的传递 ,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 ... 文化是人的社会成果 ,其表现具有民族性 ,而文化传承正是文化民族性的内在机制。从一个民族人们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来说 ,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 ,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 ,是社会中权利和义务的传递 ,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 ,是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对民族文化传承作这种定义的研究 ,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传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文化传承 本质 内在机制
原文传递
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被引量:74
2
作者 石硕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57,共9页
关键词 茶马古道 历史文化价值 汉族 藏族 茶马贸易 民族关系
下载PDF
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被引量:55
3
作者 蔡云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7-121,共5页
通过对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特点、城乡关系与城市化间的关系,以及近代中国城乡关系对城市、乡村,尤其是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后认为:近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不仅弱化了城乡关系中联系性加强所产生的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拉动作用,而... 通过对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特点、城乡关系与城市化间的关系,以及近代中国城乡关系对城市、乡村,尤其是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后认为:近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不仅弱化了城乡关系中联系性加强所产生的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拉动作用,而且导致了乡村的残破和城市的畸形发展,使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低速缓进,并最终滞缓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城市 城市化
下载PDF
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竞争 被引量:47
4
作者 罗志田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7-94,共18页
1921年6月30日,美国哲学家杜威在北京各界给他送行的大会上谈到他对中国两种人,即学生和青年及教员和成人知识阶级两方面的印象时说:“青年方面呢,都渴望新思想,对于学理只是虚心的公开的去研究,毫无守旧的态度……就是年长的人,也很肯... 1921年6月30日,美国哲学家杜威在北京各界给他送行的大会上谈到他对中国两种人,即学生和青年及教员和成人知识阶级两方面的印象时说:“青年方面呢,都渴望新思想,对于学理只是虚心的公开的去研究,毫无守旧的态度……就是年长的人,也很肯容纳新的思想,与青年有一样的态度。”杜威虽然说这是“新时代的精神,科学的精神,并不只是西方的精神。”但他同时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中国士人 近代中西文化 基督教 西方文化 李提摩太 新教传教士 郑观应 林乐知 近代中国
原文传递
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 被引量:62
5
作者 罗志田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51-167,共17页
北伐前后史学研究中曾出现“史料的广泛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这两种倾向并存的诡论现象 ,本文即以这一长期为学界忽视的现象为中心 ,探索当时新旧史学见解歧异之所在 ,特别注意考察这一现象与疑古倾向、“二重证据法”的关联。当时... 北伐前后史学研究中曾出现“史料的广泛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这两种倾向并存的诡论现象 ,本文即以这一长期为学界忽视的现象为中心 ,探索当时新旧史学见解歧异之所在 ,特别注意考察这一现象与疑古倾向、“二重证据法”的关联。当时新派学者刻意扬弃正统而注重异端 ,形成一种从边缘重写历史的倾向 ;他们为进入世界学术之林 (即“预流”)并与西方争胜 ,而更多关注西方汉学家重视的研究领域和材料 ;这些因素都直接间接影响到学者的史料观 ,既极大地扩充了史料 ,也导致轻视常见文献的取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史 史料 新史学 疑古 北伐 史学研究 汉学家 倾向 广泛 歧异
全文增补中
新旧之间:近代中国的多个世界及“失语”群体 被引量:53
6
作者 罗志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8-83,109,共7页
近代中国新旧两极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实相当宽广,在新旧阵营里通常也还有进一步的新旧之分,对许多人来说亦新亦旧恐怕正是常态。但“不新不旧”的人与事以及新旧各自阵营中表现不那么极端或积极的群体则成为既存近代史研究中的失语者,包... 近代中国新旧两极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实相当宽广,在新旧阵营里通常也还有进一步的新旧之分,对许多人来说亦新亦旧恐怕正是常态。但“不新不旧”的人与事以及新旧各自阵营中表现不那么极端或积极的群体则成为既存近代史研究中的失语者,包括医生群体、数量极大的缠足女性、废科举后逐渐被排除出乡村教育领域的塾师群体,以及民初的“前清遗老”和四川的“五老七贤”及其追随者等,他们似更多体现了近代中国不变的一面。弥补我们近代史画面上失语的部分,或者不失为今后史家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研究 新旧之分 医生群体 缠足女性
下载PDF
江苏邳州市九女墩三号墩的发掘 被引量:55
7
作者 孔令远 陈永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9-30,共12页
1993年春,邳州市博物馆对位于江苏邳州市戴庄镇西约2公里的九女墩三号墩进行了发掘。墓室平面略呈方形,由前室、主室、侧室、兵器车马器坑、陪葬坑及生土祭祀台等组成。该墓出土了大量青铜礼乐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其中钮钟上刻有"... 1993年春,邳州市博物馆对位于江苏邳州市戴庄镇西约2公里的九女墩三号墩进行了发掘。墓室平面略呈方形,由前室、主室、侧室、兵器车马器坑、陪葬坑及生土祭祀台等组成。该墓出土了大量青铜礼乐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其中钮钟上刻有"徐王之孙"等铭文。据有关史料及遗迹,本文认为墓主为徐国王室贵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邳州市 九女墩三号墩 墓葬形制 中国 文物考古 出土器物
原文传递
白马社区旅游开发个案研究——兼论自然与文化生态脆弱区的旅游发展 被引量:42
8
作者 连玉銮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17,共5页
四川平武白马地区旅游开发的实践表明,大众旅游的开发模式会给自然和文化生态相对脆弱的民族地区带来较大的冲击。进行小规模的生态旅游实践,在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机制。
关键词 白马社区 生态旅游 旅游效应 自然和文化生态脆弱区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古籍数字化与古典知识库建设问题 被引量:49
9
作者 陈力 《中国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46,共11页
“数字人文”是在传统人文研究中引入数字技术及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新型跨学科研究范式。在涉及古代社会与文化研究领域,数字人文研究除了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外,还需要一些基础条件,包括如何让计算机... “数字人文”是在传统人文研究中引入数字技术及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新型跨学科研究范式。在涉及古代社会与文化研究领域,数字人文研究除了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外,还需要一些基础条件,包括如何让计算机利用和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化,古籍数字化和古典知识库建设就是数字人文研究所必须的基础条件。古籍数字化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计算机编码汉字,尤其是异体字和异形字的编码问题;另一个是计算机图像识别并转换为字符的能力问题。古典知识库是对古籍内容进行数据统计、信息和知识挖掘的基础,需要从语言、时间、地理、体系化、联结古今等维度筹划古典知识库建设,以助力数字人文的研究。图1。表1。参考文献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古籍整理研究 古籍数字化 古典知识库
下载PDF
吐蕃系统金银器研究 被引量:47
10
作者 霍巍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9-128,I0011-I0016,共46页
The Tibetan Kingdom rose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n the 7th century as a mighty minority regime under the Tang Dynasty of China.Tibetan gold and silver wares were recorded in Tang literal documents and enjoyed ... The Tibetan Kingdom rose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n the 7th century as a mighty minority regime under the Tang Dynasty of China.Tibetan gold and silver wares were recorded in Tang literal documents and enjoyed a great fame throughout the world for their distinctive and exquisite form.But their samples were seldom discovered for a long time.Based on a study of the Tibetan gold and silver articles recently unearthed from Tibetan tombs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known from collections abroad,the present paper believes that either historical records or material finds prove the high accomplishments of Tibetan gold and silver wares in their shape,decoration and making technology.Compared with gold and silver products made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Tang China as well as in Central Asia and Western Asia,the cream of the Tibetan articles can be said to have been roughly paralleling with those products in technological level,which indicates that by that time Tibet had become an important production center of gold and silver wares in the East Asia.Tibetan gold and silver wares demonstrate clearly mutual influence and amalgamation between cultural elements of Tibet and those of Tang China’s other regions,Sogdiana and Persia.Moreover,they reflect that Tibet in its annexing and expanding course came into close relations with nomadic tribes in steppes of North and Northwest China.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its own cultural tradition it created and accepted new cultural features and formed its distinctive gold and silver ware system,all of which much contributed to the advance of the Tibetan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multi-nationality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金银器 系统 文献记载 汉文史书 地方政权 家族统治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乡神”的建构与重构:方志所见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 被引量:44
11
作者 王东杰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8-118,共21页
清代四川地区移民文献多把会馆崇祀对象视作移民乡土认同的象征。透过这一集体性心理表象,可以发现移民的原乡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随着移居地"五方杂处"的格局明确化的,以原籍为标志的族群身份与对新家乡的认同并不截然对立,... 清代四川地区移民文献多把会馆崇祀对象视作移民乡土认同的象征。透过这一集体性心理表象,可以发现移民的原乡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随着移居地"五方杂处"的格局明确化的,以原籍为标志的族群身份与对新家乡的认同并不截然对立,而是纠缠在一起。"乡神"一方面被视作移民原乡认同的象征,另一方面又常被赋予超地域性内涵,从而容纳了新认同。这些情况表明,"乡神"崇拜作为移民地域认同的象征既是被"建构"的,又可以被一套新的叙述所"解构"与"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神 移民 会馆 地域认同 四川
原文传递
木薯发展史初论 被引量:45
12
作者 张箭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30,共12页
木薯是三大薯类(甘薯、马铃薯、木薯)作物之一。木薯起源于亚马孙河流域南部边缘地区。人类对它已有至少四千多年的食用史和三千多年的栽培史了。到地理大发现开始前,木薯的栽培食用已遍及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和北美洲南端。旧... 木薯是三大薯类(甘薯、马铃薯、木薯)作物之一。木薯起源于亚马孙河流域南部边缘地区。人类对它已有至少四千多年的食用史和三千多年的栽培史了。到地理大发现开始前,木薯的栽培食用已遍及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和北美洲南端。旧大陆的粮食作物传入新大陆后,木薯仍是南美洲下层人民的主粮。16世纪木薯传入非洲,以后逐步传开;19世纪木薯开始传入大洋洲各岛。在东方,16世纪木薯传入南亚,17世纪木薯从美洲直接传入东南亚,至19世纪方传开。19世纪初木薯栽培传入中国,它首先传入广东,19世纪末传入台湾,民国时期传入福建。今天,世界上有七分之一的人以木薯为主粮。随着石油、天然气的日益短缺和人口增长耕地减少,高产作物木薯的作用将越发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起源 栽培史 传播史
原文传递
藏彝走廊历史上的民族流动 被引量:44
13
作者 石硕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8-89,125,共12页
费孝通先生不仅提出"藏彝走廊"概念,且指出它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那么,藏彝走廊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形成"过程?本文对藏彝走廊历史上的民族流动进行了初步梳理与研究,指出藏彝走廊历史上主要存在... 费孝通先生不仅提出"藏彝走廊"概念,且指出它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那么,藏彝走廊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形成"过程?本文对藏彝走廊历史上的民族流动进行了初步梳理与研究,指出藏彝走廊历史上主要存在五个大的民族流动趋势:藏缅语民族自北向南的迁移,吐蕃向东扩张与藏彝走廊北部的"番"化,蒙古族南下,明清时期木氏土司和彝族的向北扩张,明清至民国时期汉人的大量迁入。文章对上述民族流动趋势进行了讨论与分析,认为这五个大民族流动趋势基本奠定了藏彝走廊今天的民族格局。本文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对藏彝走廊作为"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的认识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走廊 藏缅语民族 民族流动
原文传递
从中国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民族”概念——“中华民族”概念百年发展史的启示 被引量:44
14
作者 石硕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2,205,共13页
百年来,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对"中华民族"概念的阐释不但影响巨大且有标志性意义,也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财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我们可从中获得怎样的思想资源与启迪?三位前辈学者阐释"中华民族"... 百年来,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对"中华民族"概念的阐释不但影响巨大且有标志性意义,也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财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我们可从中获得怎样的思想资源与启迪?三位前辈学者阐释"中华民族"概念学术脉络与学理路径有一个共同点——均立足于中国整体历史观、从中国历史脉络阐释"中华民族"概念。恰如费孝通指出:"民族是属于历史范畴的概念。中国民族的实质取决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说到底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产物,具有混合、交融的特性,是由"共同历史记忆""共同命运"与"共同未来"联结起来的民族共同体。唯有从中国历史脉络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概念。这是百年来三位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国整体历史观 梁启超 顾颉刚 费孝通
原文传递
汉代画像石棺研究 被引量:42
15
作者 罗二虎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1-62,共32页
本文研究的对像是汉代的画像石倌(个别的画像石棺为三国时期)。无论是汉代的石棺或汉代的画像石倌,都集中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尤其集中地分布在四川盆地内。画像石棺的数量众多,为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思想意识、社会经济、美术和这... 本文研究的对像是汉代的画像石倌(个别的画像石棺为三国时期)。无论是汉代的石棺或汉代的画像石倌,都集中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尤其集中地分布在四川盆地内。画像石棺的数量众多,为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思想意识、社会经济、美术和这一区域的历史等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画像石棺 石画 美术考古 西南地区
原文传递
四川汉代砖石室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0
16
作者 罗二虎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53-482,共30页
本文所说的四川,即传统概念中的四川地区,它包括现在重庆市所辖的原四川I东部地区。在这一地区内,墓葬由传统的竖穴墓向横穴墓的转变大体发生在两汉之际。汉代四川地区的横穴墓可以分为三种大的类型,即砖室墓、石室墓和崖墓。在这... 本文所说的四川,即传统概念中的四川地区,它包括现在重庆市所辖的原四川I东部地区。在这一地区内,墓葬由传统的竖穴墓向横穴墓的转变大体发生在两汉之际。汉代四川地区的横穴墓可以分为三种大的类型,即砖室墓、石室墓和崖墓。在这三种类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室墓 崖墓 砖室墓 墓葬 汉代 两汉 形制结构 类型 转变 传统
原文传递
《吕氏乡约》与宋代民间社会控制 被引量:34
17
作者 杨建宏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6-129,共4页
《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它体现的是民间士绅阶层的权力场域,是民间士绅自发以礼治教化为手段的基层控制形式。这种自发的基层控制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之间由于权力生成机制的不同,而造成两者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得乡... 《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它体现的是民间士绅阶层的权力场域,是民间士绅自发以礼治教化为手段的基层控制形式。这种自发的基层控制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之间由于权力生成机制的不同,而造成两者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得乡约难以实行。南宋中期,朱熹对《吕氏乡约》作了增损,其后学弟子又进行了实践,为乡约在明清的推行准备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乡约》 国家权力 民间社会控制
下载PDF
地方的近世史:“郡县空虚”时代的礼下庶人与乡里社会 被引量:42
18
作者 罗志田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27,160,共22页
针对大一统下形成的"郡县空虚",从南宋开始,士人开启了以"礼下庶人"的方式构建下层民间社会的持续努力。这一持续千年的尝试,寓正德于厚生,侧重的是"地方",强调的是"民间",提示了从"非国... 针对大一统下形成的"郡县空虚",从南宋开始,士人开启了以"礼下庶人"的方式构建下层民间社会的持续努力。这一持续千年的尝试,寓正德于厚生,侧重的是"地方",强调的是"民间",提示了从"非国家"视角观察历史的必要和可能。州县的范围,既是人人生活的基本空间(实体的和想象的),也是士绅、职役、家族和地方官互动的场域。"国家"与"民间"、体制与乡俗调和(negotiating)于其间,代表国家者常不行使其功能,而行使国家功能者常不代表国家。在或隐或现的"国家"身影下,逐步形成一种"藉士大夫之势以立国"的取向。在乡之士不仅要化民成俗,还要凝聚社会。"道"与乡土的衔接,使"地方"具有更多自足的意义,减轻了上层政治变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国家 民间 礼下庶人 乡绅 地方菁英
原文传递
国进民退:清季兴起的一个持续倾向 被引量:42
19
作者 罗志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9,共15页
近代中国一个持续的倾向,即国家(state)的责任和功能大幅度扩展,而民间则一再退缩。勾勒这一倾向在清季的兴起和推进。简述国家由小政府向大政府的转变,侧重"国进"冲击下社会的巨变,特别是以"道"为依据、以士绅为... 近代中国一个持续的倾向,即国家(state)的责任和功能大幅度扩展,而民间则一再退缩。勾勒这一倾向在清季的兴起和推进。简述国家由小政府向大政府的转变,侧重"国进"冲击下社会的巨变,特别是以"道"为依据、以士绅为主导、以公产为基础,由各种公共会社构成的公领域,在国家步步进逼下被迫淡出。造成一个根本的转变,即很多过去民间承担的社会责任,现在逐渐转化为政府职能,落到国家头上了。在国家和社会各自及相互的转变中,国民也面临着从臣民到公民的转型,不能不重新定位其与国家、社会的相应关系。这一仍在进行中的变化进程,也明显受到"国进民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国进民退 国家 社会 民间 公领域 国民
下载PDF
场域:旅游研究新视角 被引量:40
20
作者 宋秋 杨振之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1-118,共8页
旅游资源已经成为一种资本,自然资本和文化资本是其具体形态。东道主、游客之间的交往并非单纯的个人之间的互动交往,而是由特定资本的分配情况所决定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反映,他们在惯习的引导下展开对特定利益的争夺,由此构成Bourd... 旅游资源已经成为一种资本,自然资本和文化资本是其具体形态。东道主、游客之间的交往并非单纯的个人之间的互动交往,而是由特定资本的分配情况所决定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反映,他们在惯习的引导下展开对特定利益的争夺,由此构成Bourdieu所说的"场域"。旅游场域是发生在游客惯常环境之外的,依据资本在东道主各方(包括当地政府、社区居民、旅游投资者、旅游开发商、旅游经营者等)以及游客中的分配情况而形成的不同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空间。文章从场域理论出发,揭示了旅游资源的资本属性,东道主和游客身处的位置和行动策略,解释了东道主与游客文化冲突的起因以及文化调适的过程与结果。最后以西藏手工艺人与游客为例,运用场域理论揭示隐藏在旅游现象背后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域 旅游场域 文化调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