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辐射诱导的大鼠放射性食管炎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
作者 张月华 刘杭丰 +3 位作者 张舒羽 杜梦洁 蒙晓晨 涂文玲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25-733,共9页
目的利用定量蛋白组学研究电离辐射对大鼠食管组织中蛋白表达谱的影响,揭示放射性食管炎发生发展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按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25 Gy照射组和35 Gy照射组,每组8只。照射后7 d收集食管组织提取总蛋... 目的利用定量蛋白组学研究电离辐射对大鼠食管组织中蛋白表达谱的影响,揭示放射性食管炎发生发展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按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25 Gy照射组和35 Gy照射组,每组8只。照射后7 d收集食管组织提取总蛋白。通过串联质谱标签(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究大鼠受照后食管组织蛋白表达谱的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对两个关键蛋白Hp和Ndufs4的表达进行验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5 Gy照射后共有847个差异表达蛋白(上调483个,下调364个),35 Gy照射后共有699个差异表达蛋白(上调443个,下调256个)。不同剂量照射后共同上调的蛋白有326个,主要涉及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共同下调的蛋白有210个,主要涉及能量产生和代谢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进一步通过蛋白互作(PPI)网络构建,筛选出节点蛋白共155个,其中上调节点蛋白最相关的功能途径分别是先天性免疫应答、补体和凝血级联以及先天性免疫系统,下调节点蛋白最相关的功能途径分别是通过氧化有机化合物获得能量、氧化磷酸化以及三羧酸(TCA)循环和呼吸电子传递。这些功能分别富集到9个补体相关的上调节点蛋白和5个线粒体相关的下调节点蛋白。电离辐射后,Hp蛋白表达显著上调(t=27.94、10.96,P<0.001),Ndufs4蛋白表达显著下调(t=59.27、54.07,P<0.001),与蛋白测序结果一致。结论电离辐射可引起大鼠食管组织中蛋白表达谱的改变,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涉及到多种免疫过程、炎症反应和能量代谢异常等放射生物学相关的功能通路。筛选验证的关键蛋白可以为放射性食管炎提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食管炎 串联质谱标签 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功能富集分析 差异蛋白
原文传递
微生物对紫外线辐射的响应机制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2
作者 王佳佳 唐孝友 +1 位作者 陈念永 张舒羽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5期1163-1167,共5页
紫外线辐射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认定为一类致癌物。近年来,由于平流层臭氧的厚度下降和气溶胶、表面反射率、太阳活动和气候的变化,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水平显著增加。皮肤是人体最大、最外层的器... 紫外线辐射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认定为一类致癌物。近年来,由于平流层臭氧的厚度下降和气溶胶、表面反射率、太阳活动和气候的变化,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水平显著增加。皮肤是人体最大、最外层的器官,也是保护机体的第一道屏障。直接暴露在紫外线辐射下会导致晒伤、炎症、光免疫抑制、光老化甚至皮肤癌。机体表面及环境中的微生物都会受到环境中紫外线辐射的影响,改变微生物组的组成和丰度。微生物组也可通过几种重要的光保护机制免受紫外线辐射的损伤。在医学领域,紫外线辐射可通过作用于某些皮肤微生物来进行疾病的治疗。多种微生物及其代谢物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也表现出了防治紫外线损伤的作用,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紫外线辐射对皮肤微生物组产生的光生物学效应、微生物体为抵御紫外线辐射及紫外线辐射应用于临床皮肤病治疗的现状。然而,紫外线辐射对微生物组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阐明,明确微生物对抗紫外辐射的机制,为人类预防紫外线损伤提供全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辐射 皮肤 微生物 治疗和预防
下载PDF
干扰素基因激活因子激动剂对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唐绍凯 陈建辉 +4 位作者 耿凤豪 杨婷仪 李晓倩 杜小波 张舒羽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基因激活因子(STING)激动剂对皮肤黑色素瘤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为检测STING激动剂环二腺苷酸(c-di-AMP)对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A375)辐射后的影响,将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A375分为空白对照组、10μmol/L c-di-... 目的探讨干扰素基因激活因子(STING)激动剂对皮肤黑色素瘤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为检测STING激动剂环二腺苷酸(c-di-AMP)对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A375)辐射后的影响,将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A375分为空白对照组、10μmol/L c-di-AMP处理组、X射线照射组、照射+c-di-AMP组。通过CCK-8法、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以及流式细胞术等手段,检测c-di-AMP对A375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死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10μmol/L的c-di-AMP联合10 Gy X射线照射时可见明显的放射增敏效应,A375细胞活力较X射线照射组显著下降(t=5.11,P<0.05),细胞毒性显著增加(t=10.15,P<0.05),细胞凋亡显著增加(t=4.41,P<0.05),细胞克隆增殖能力显著降低(t=6.30、3.55、5.45、3.55,P<0.05)。c-di-AMP的放射增敏比(SER)为1.88。10μmol/L的c-di-AMP联合10 Gy X射线后细胞死亡相关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细胞坏死、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较X射线照射组显著上调。结论采用c-di-AMP激活STING可显著增加电离辐射对皮肤黑色素瘤的放射敏感性,为皮肤黑色素瘤放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黑色素瘤 干扰素基因激活因子 放射敏感性
原文传递
近距离放疗在瘢痕疙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苏文星 黄彪 +1 位作者 张舒羽 余道江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3年第9期579-583,共5页
瘢痕疙瘩是一种纤维增生性疾病,通常由伤口愈合异常引起,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近年来,近距离放疗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瘢痕疙瘩切除后的复发率,疗效显著。笔者就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几种近距离放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和相关领域科研工作... 瘢痕疙瘩是一种纤维增生性疾病,通常由伤口愈合异常引起,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近年来,近距离放疗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瘢痕疙瘩切除后的复发率,疗效显著。笔者就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几种近距离放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和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对瘢痕疙瘩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辐射 电离 近距离放射疗法 敷贴疗法
原文传递
放射性皮肤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莫韦 曹建平 +1 位作者 余道江 张舒羽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2年第8期506-512,共7页
放射性皮肤纤维化是电离辐射作用于皮肤组织后的晚期效应,是放射性核事故和肿瘤放疗等之后常见的晚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放射性皮肤纤维化表现为皮肤外观的改变、皮肤弹性消失与挛缩、皮肤坚硬难以捏起折痕,可伴发毛细血... 放射性皮肤纤维化是电离辐射作用于皮肤组织后的晚期效应,是放射性核事故和肿瘤放疗等之后常见的晚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放射性皮肤纤维化表现为皮肤外观的改变、皮肤弹性消失与挛缩、皮肤坚硬难以捏起折痕,可伴发毛细血管扩张、疼痛与瘙痒,部分患者甚至会发生进展性的纤维化,反复出现皮肤感染。目前关于放射性皮肤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也缺乏针对性的救治手段及有效治疗药物。因此,深入探索电离辐射所致放射性皮肤纤维化的机制,寻找更有效的防治手段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放射性皮肤纤维化的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进行展望,旨在为放射性皮肤纤维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皮肤损伤 放射性皮肤纤维化
原文传递
多肽类辐射防护药物应用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杨婷仪 李晓倩 +1 位作者 张杰 张舒羽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1年第12期783-788,共6页
近年来,核能与核技术在工业、医药、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暴露于辐射的风险增加,而临床上仍缺乏安全、高效的辐射防护药物。功能多肽在体内担负着重要的调节功能,且多肽类药物具有靶向性、高特异活性、药品安全性高、易于... 近年来,核能与核技术在工业、医药、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暴露于辐射的风险增加,而临床上仍缺乏安全、高效的辐射防护药物。功能多肽在体内担负着重要的调节功能,且多肽类药物具有靶向性、高特异活性、药品安全性高、易于改造修饰等优势。因此,多肽类辐射防护药物的相关研究较多。笔者将对多肽类辐射防护药物的特性和设计思路及其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多肽类辐射防护药物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类 辐射损伤 辐射防护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